暮汉昭唐 第366节

  闻言,郦嵩差点以为自己听错,反问道:“子仲言家中有三千余家男女?”

  “正是!”

  糜竺正色说道:“今愿上交于州府!”

  郦嵩不得不重新打量糜竺,眼神中充满复杂的神色。既为糜竺拥有三千余家百姓的财产而惊讶,又为糜竺愿交出百姓而震惊。

  “三千余家男女乃一县之口,君献户口于国家,除爵位外,不知有何所求?”郦嵩问道。

  唐国制度中,凡是举兵献户归降,无一例外能得到爵位,今糜竺献三千户达到封侯标准。

  糜竺识趣说道:“仆不敢奢求,仅愿为国家效力。”

  “善!”

  郦嵩脸上的笑容变得愈发真诚,说道:“我定会如实上报大王,让大王嘉奖君之忠义。”

  见糜竺主动献户,看得臧霸、陈登二人都无语了。

  糜氏为徐州之大贾,依靠制作海盐,方才积攒出多达巨亿的家资与门客、奴隶三千余家。今却将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献于官府,糜竺不心疼,他们都心疼。

  今糜竺这般效忠表态,莫非让他们也学仿糜竺舍家财,捐门客不成?

第508章 没有人比张虞更懂经济!

  春时,天气渐暖,冰雪融化,汉水上涨,水流渐湍。

  襄阳城,张虞领着文武登城远眺望汉水江面。

  江面上百余艘大船载有五、六千人水卒,在王威、韩的带领下,分成两支队伍。二将坐于蒙冲巨舰之上,用令旗调度舟舸,在江面上排出各种接战阵型,或是摹拟接舷战。

  见舟舸操练有序,张虞满意点头,说道:“汉江之人尚水,果然名不虚传,登船如履平地。”

  说着,张虞看向左右,问道:“素闻江东水师精锐,不知与荆州水卒相比,何如?”

  “大王!”

  韩浩拱手说道:“舟舸为器,虽说重要,然江东亦有之。何况排兵布阵非难事,水卒登舰厮杀,箭术精湛与否,方为破敌之关键。”

  张虞眉头微皱,大概听出韩浩的言外之意。无非是眼前操练的水师乃是样子货,今下用来糊弄他,毕竟舟舸列阵,与实际水上厮杀情况大有不同。

  “卿有何见解?”张虞问道。

  之前韩浩进言在荆州屯田,深得张虞之意。今在水师问题上,张虞还是想听听韩浩的建议。

  “回大王,江东水卒利在兵马精锐,水上厮杀比楚人更胜一筹。然比楚人而言,其弊在大江下游。江水之上,舟舸借江水之利,如下冲敌船,将势不可挡。”

  韩浩沉吟少许,说道:“故大王既有上游之利,何不营造大船,以大船而冲小舟。小舟体轻力微,遭遇风浪易倾覆,必不能御大船冲撞。以大舟破小舟,此是为扬长避短之策!”

  “韩卿所言实为高见!”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免除明岁荆州百姓赋税,令各郡征调民众以修大舟。”

  “诺!”

  “大王且慢!”

  赵咨受命之时,忽听人群中传出反对声。

  张虞寻声望去,却见是庞统从人群中挤出,说道:“大王如征调民众广修舟舸,明岁荆州必生动乱。”

  因固守江陵有功,庞统与太守惠衢征召至宛城,受张虞的接见。惠衢为首功,张虞拜其为颍川太守,从南郡近十万户的大郡,转迁出任六万余户的颍川郡,看似未有升迁,但从降人的角度上看,反而算得上升迁。

  毕竟陈国归降官吏要么降职使用,要么不予录用。若非惠衢固守江陵有功,安能就任上郡太守。要知道上郡太守有大把的人盯着,依正常情况,轮不到他就职。

  庞统升迁倒是好说,之前为郡功曹,依照升迁顺序,委任庞统出任县令便足矣!

  然张虞与庞统策对一番,见庞统见解不俗,考虑到庞统在历史上的名声,张虞便安排他到枢密院里工作。

  今见庞统出面劝谏,张虞未有动怒,而是耐心问道:“士元何出此言?”

  “大王!”

  庞统说道:“楚人饱受袁术徭役之苦,今大王下之而未能安之,反而大举调发民众造船,时官吏督船急切,楚人将受造船之累,恐会因此而生动荡。大王欲造舟舸,当另寻他计。”

  “卿但说无妨!”张虞鼓励道。

  “大王以统之见,不妨收取荆州赋税,用来招募善造船之民以造巨舰。依照每月分发工钱,如此既不伤大王名望,又能让船工专心营造巨舰!”庞统说道。

  闻言,张虞脑筋顿时活跃,之前想让免去百姓的赋税,用赋税去抵造船的徭役。然却忘记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毕竟荆州百姓富庶,相比造船而言,或许更愿意交赋税。

  念及于此,张虞微微颔首,说道:“唐制之降,收取实物为赋税,而今实物难为工钱。不如将户赋、民役折算为钱,以此征召船工,不知诸卿以为何如?”

  将实物改为钱币征收,除了方便之外,重要是张虞想尝试下赋税货币化。

  何为赋税货币化?

  顾名思义,将百姓所上交的实物赋税按照市场价折算为钱,借助钱的便捷性用来转运,以便在政府部门之间流通,如秦汉时期,官吏以石为俸禄,再到明清时期以银子为俸禄,这便是赋税货币化变化之一。

  秦汉时期,赋税既有钱,又有实物,因此可以说有货币赋税化的苗头。至魏晋时期,因常年的动荡,国家需要更具有实际价值的实物,赋税皆按实物缴纳。

  隋唐时期,依旧延续了南北朝传统,以租庸调制征收实物。然在安史之乱后,租庸调制的基础被严重破坏,天下存在大量隐户。

  在唐德宗时期,由杨炎发动改革,将租庸调制废除,改为两税法,并官营盐税。由杨炎发起的两税法,将实物赋税改为物、钱并行,并被宋、明所沿袭。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时,将庸(徭役)一律折算成钱,改徭役为募役法,由官府出面雇佣人丁。至此除了谷粮外,余者赋税尽数折算为钱。

  明朝在张居正变法前,国家仍以实物税为基础,然因江南运至北京有漂没,故在正统年间将江南赋税折算成钱,再运至北京。时至张居正,为了挽救大明艰难的财政,施行一条鞭法,将钱税推广至全国,至此中国进入赋税货币化的时期。

  而清朝所谓的火耗归公政策,本质是赋税货币化之后暴露出的政策问题。

  当然了,虽说赋税货币化是时代趋势,然不代表货币赋税化一定是好政策。如明朝灭亡的诸多原因中,货币赋税化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故出于诸多方面考虑,张虞打算借造船之事,看下赋税货币化是否可行。如若不成,后续针对赋税上的改革恐需谨慎而行。

  “汉五株钱流通于世者众多,大王如以汉五株为钱税或许可行。今荆州之中虽说以物换物,但五铢钱尚能流通换物。”庞统微思片刻,说道。

  贾诩捋须沉思,说道:“诩以为不如沿行粮、帛为税,若五铢钱难通,大王恐需别调粮草以卖于船匠。”

  “文和勿忧,今暂且一试!”

  张虞留意了下贾诩,笑道:“督造大舟之事,由桥蕤为主事,庞统为副使,令各郡守资之。如百姓生变,则速报至长安,孤将亲理之。”

  “臣领命!”

  汉末时期,因战乱之故,五铢钱价值越来越小,以至于曹魏时期,市场经济衰退到以物换物阶段,纵使曹丕复铸五铢钱也都没用。

  至于为何曹魏无法复行五铢钱,本质在于曹丕不知五铢钱之所以能成为货币,乃是因为五铢钱有两汉朝廷背书。而曹魏向民间征收实物税的行为,意味曹魏官府并不认可五铢钱为法定货币,故百姓岂会使用?

  如元末时,元朝修缮黄河,然因府库拮据,元朝发不出钱,只得临时滥发纸钞于民工。而元朝又不承认,故最终导致了民工手上钞票价值化为乌有。愤怒的民工在挑动下,最终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故想让钱币流通,关键不在于民间,而是在于朝廷是否愿为钱币背书。而让钱币具有流通价值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将钱币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官先令民信服,民才会愿意听从官府指导。

  经济之学,汉代知者甚少。贾诩能晓得钱币缺乏市场,恐船匠不愿接受,便是超出不少人的认知。

  而论经济调控,汉末恐无人能比张虞更懂!

  安排好造船事宜,张虞手指向水师,问道:“除建造大船外,不知诸子可另有见解?”

  “忠有卑鄙之见,不知当说不当说!”

  黄忠从人群中出列,说道。

  “讲!”

  “大王,大船虽说能破小舟,但恐敌寇会行火攻之法。令小舟载火料逼近大船,时引火自焚,烧及大船,则我军必败!”黄忠沉吟少许,说道:“故以忠之见,不如拣选善斗之精锐,专乘小舟,以来护卫大船。”

  “准!”

  张虞微微点头,说道:“汉升勇冠三军,今既献此计,那便由卿施行,麾下兵卒专操厮杀之事,所缺辎重尽管向荀军师奏报。”

  “诺!”黄忠应道。

  见无余事,张虞随口问道:“今孙策情况何如?”

  “禀大王!”

  郭嘉从说道:“孙策于前岁难征南中,大诛南中英豪雄杰,并迁南蛮万户至巴蜀,厉兵秣马,有重振旗鼓之势。今刘备、曹操皆遣使西进,料三家会盟将定。”

  张虞感慨说道:“孙策有大志,不屈于人下。今既破南中,已无后忧,我军欲征不易。”

  郭嘉沉吟少许,说道:“孙策虽勇,但治巴蜀以来,屠戮豪杰不少。而豪杰者,乃能得人心之辈,治下门客、义士无不愤恨。故以嘉之见,纵使孙策勇略超群,如若好猎无备,及刺客复仇,五步之内乃匹夫之怒。”

  闻言,张虞瞥了眼郭嘉,神情不由露出深思之色。

  历史上,孙策死于刺客之手,成就郭嘉之名,令人惊奇郭嘉预言之准。而今从他亲身经历来看,孙策被刺客刺杀非空悬来风。

  毕竟大族盛行的时代,注定不缺少刺客。如刘备在平原时,便遭刺客袭击;曹操与袁绍交兵时,刺客险些刺杀曹操成功。

  今下孙策与历史上行为一样,南征南中时,屠戮士族豪强。而那些大族子弟如志在复仇,孙策又轻率无备,刺杀之事并非不可能出现。

第509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张虞留治襄阳城期间,针对水师作出不少安排,并召见了镇守夏口的黄祖。

  黄祖携家眷拜谒张虞,张虞热情召见,两日三宴。以黄祖御敌有功为由,授拜黄祖为都乡侯,并封其子黄射为侍郎,恩宠黄氏至极。

  见张虞毫无猜忌之心,礼遇自己一家,黄祖内心大安,为表以忠心。黄祖向张虞交出江夏郡相关图书,并欲将他与诸将校家眷送至长安。

  而张虞以方便黄祖与家眷见面为由,将黄祖家小留在襄阳城,并抚背好生说道。

  “黄君忠孝,世人知之,何须以此而表忠心。昔萧何遣子弟入侍,高祖未受之。耿纯焚室追随,世祖未负深意。今君之心,孤已知之。君遣妻儿至长安非合人之常情,留于夏口恐受兵戈之扰,留居襄阳以便卿探望,不亦可乎!”

  黄祖自以为遇见英主,于是大为感动,临别时依依不舍,保证为张虞守好江夏。

  张虞如此厚待黄祖,除了黄祖为江夏实际控制人外,其次便是看重黄祖的能力。

  在后世不少人眼中,因不重用甘宁,黄祖被打上能力平庸之标签,仅是因地头蛇才被刘表所重用。而若从江东诸将评价来看,及细观黄祖平生,便知黄祖绝非无能之辈。

  孙策评价黄祖为‘祖宿狡滑,为表腹心,出作爪牙’,便可知黄祖用兵狡诈,非无谋之辈,孙策颇是忌惮。

  甘宁叛逃江东前,黄祖击破孙氏。甘宁逃到江东后,劝孙权进攻江夏时,张昭持以反对意见。而甘宁费劲口舌,最终以‘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怠于耕农,军无法伍’为由,劝得孙权决意进攻江夏。

  故以上观之,黄祖军略不容小觑,在刘表的支持下,坐镇江夏十余年,成为荆州的东陲壁垒。而后期兵败身亡,无非是荆州内部储君之位斗争严重,刘表病入膏肓。另黄祖自身老迈,神智昏庸,江夏甲兵松弛等缘故。

  张虞为了让黄祖坐稳夏口,特别委任王威为副将,与之同御曹操兵马。

  “大王用黄祖、文聘、韩浩、王威等陈国降人为将,不怕降人反复否?”张杨不能理解,问道。

  张虞笑道:“知人善任,推心置腹,孤不愧于众将,众将又岂会负孤。纵使背孤投敌,料想已是力竭兵穷不得已而降。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便是如此!”

  张杨感慨说道:“昔马援言世祖待人以诚,今我方知是何道理。”

  早些年,张虞常担心自己的信任会被辜负,但随着一系列的胜利,及凭后世的评价,张虞渐渐选择相信。尤其大规模任用陈国降将,一般猜忌心重的君主根本做不到。但张虞除了让徐晃出任都督外,余者边郡将领皆委任降将。

  张虞眼下充满自信,目前他坐拥中国,一统天下仅是时间问题。今如有陈国降将背叛他,注定会损失很多。然不管怎么说,人心难测,而张虞不疑之,实让张杨发自内心敬佩。

  在叔侄闲谈时,荀攸、贾诩、郭图三人趋步入堂,三人笑容满脸,显然是有大喜事。

  “拜见大王!”

  “不知有何喜事,诸卿竟如此欢喜?”张虞问道。

  “禀大王,据中原军报,满宠破临淄,斩杀袁谭,并遣将领征讨青州贼寇,欲肃清青州诸郡。”

  荀攸一五一十上报,说道:“郦嵩降服臧霸、孙观等泰山诸寇,与之并击高干。高干败走东海,被糜芳所斩。陶商闻风丧胆,遣使出降我军,今已遣送往长安。”

  张杨抚掌大笑,说道:“青、徐归降,齐袁覆没。是役大王出征,先下兖州,再降荆、豫,另讨徐、青,先后不到一岁,便得五州之地,今世已无强敌,汉亡而唐兴,大王将为帝尔!”

  今容不得张杨不欢喜,他作为张虞的叔父,及唐朝建立,他便为皇亲国戚。依照两汉旧制,他必得一王爵。而往昔正是因为王位在诱惑着他,方让他不计较个人得失。

首节上一节366/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