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迟疑几许,说道:“黄氏遣人探问,言黄氏有女适龄,不知孔明之意何如?”
闻言,诸葛亮沉吟了下,说道:“长兄如父,今弟愿听兄长之见!”
诸葛瑾说道:“今中原即将归一,孔明先是成婚,而后进仕中原,如此我便无忧尔!”
诸葛亮说道:“我愿成婚,但暂无进仕之念。”
“何故?”
“学识未成,今欲先遨游中国,再思进仕之念!”
诸葛瑾眉头微皱,狐疑说道:“孔明莫非欲东至江左,或是南至荆南,亦或西极巴蜀,寻觅诸侯而效力!”
顿了顿,诸葛瑾严肃说道:“刘备、曹操于中原如丧家之犬,至偏僻之地方能有所功业。今唐王一役破袁绍,再一擒袁术,威震中原,如此武功试问天下何人能及?”
“莫要入鸡群为凤,以软击石,何谈能成管仲、乐毅之功!”
作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兄长,诸葛瑾非常明白诸葛亮的想法。管仲、乐毅遇明主,以成霸业。诸葛亮希望遇见明主,从而辅佐明主成就霸业。然问题是中国即将一统,其他诸侯被灭仅是时间问题,怎么可能再有机会成就一番霸业。
诸葛亮笑道:“我非不识大势之人,巴蜀孙氏有雄才,但汉中被夺,受制于人。荆南刘氏奉汉讨贼,虽有大义,但东难胜曹操,西难入巴蜀。天下无分据之希望,今弟游学是为学问尔!”
相比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天下形势大有不同。张虞坐拥中原、河北、关西没,甚至将触角深入汉水流域。而今陈袁又即将投降张虞,汉水流域将被张虞占据。
因此巴蜀无汉中,无割据之基础;荆州汉水、长江以北将归顺张虞,荆州难以保全。纵观南方政权,唯曹操所据有完固的地域,具有割据基础。但曹操能否抵御张虞的征讨,则需打个问号。
在此背景下,年轻的诸葛亮看不见三分天下的希望,故岂会主动寻求投效明主之事。除非诸葛亮感情用事,方才会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事。
诸葛瑾说道:“弟智谋胜出众,往后成就必胜过兄。今先及唐王入荆州,再议与黄氏亲事。近来少与外人接触,省得引祸上身。”
“诺!”
第490章 治天下难,千万之民
颍川,许县。
“罪臣秘拜见唐王,陈国三州二十郡,三百一十一县舆图至此,户九十万户,四百三十六余万人,兵丁十四万三千六百人,官吏六千四百六十一人,舟舸三千二百艘,金银各三千斤,锦绮彩绢各十万匹,库粮一百二十六万石……。”
大帐内,袁秘领着黄猗、袁胤二人下跪,将陈国图书一一转呈。
当然了,图书数据有真有假,如三州二十郡三百一十一县与人口数据则是陈国巅峰时期的数目,仅用于为陈国脸上贴金,及表露陈国自身的价值。
如果图文数据属实,陈国可没这么容易投降,毕竟四百三十余万人口,足以再拉出一支十万大军了。
舟舸、官吏、存粮、金银数据则是属实,毕竟这是要实打实要上交于唐国。而兵丁的数据乃是大军出征前的数据,今被俘与现有兵丁都包含其中。
在袁秘奏报之后,张虞下榻扶起袁秘,笑道:“昔沛县一别,盖有十余年之久,孤念永宁久矣!今永宁献表来降,孤不胜欢喜。”
“不能及时归降,望请大王恕罪。”
见张虞态度友善,未有征服者的盛气凌人,袁秘内心稍宽,说道:“天子、皇帝六玺,并有传国玉玺一枚,共有七枚印玺,请大王验收。”
见机,黄猗、袁胤二人奉上七枚玉玺,其中传国玉玺最大,用镶金的木盒所装。
郭图非常有眼力,帮张虞打开木盒,露出形状为方形,边长四寸左右,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左角有黄金镶之,背有钮交五龙的玉玺。
张虞双手捧起玉玺,转面而观,却见正面用篆文书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盖秦皇之玺!”
望着绿蓝色的玉玺,张虞百感交集。
传国玉玺从秦汉传至隋唐,历经上千年。然传至后唐时,李从珂抱玉玺自焚,至此玉玺便消失不见。中间宋、元、明、清屡次出现玉玺,但终究为赝品。
张虞作为后世人,对神秘莫测的玉玺常有好奇,而今不敢想他竟拥有象征华夏正统帝王的玉玺。
见张虞被玉玺所吸引,荀攸、贾诩二人颇有默契,作揖庆贺道:“大王兴于代朔,一统中原,今持传国玺,天命在于大王,而唐室岁寿无疆。”
“恭贺大王!”
“贺喜大王!”
众人纷纷献上庆贺,帐中热闹非凡。
张虞将玉玺放下,说道:“玉玺乃器物,得之可喜。然我今之所以喜,在于豫、荆不动兵戈便降,令兵民弗受兵事所累。汉末乱世以来,兵民连年厮杀,今中国即将一统,方是孤喜贺之事!”
在有玉玺为衬托物,一方悲伤兵民,感怀性命之下,张虞形象骤而拔高,众人无不敬佩之,其中便包括陈国献降等使者。
顿了顿,张虞让左右收下玉玺、图书,说道:“三位献表归降有功,皆授亭侯之爵,官职而后再定。”
“臣拜谢大王!”
三人再行跪拜礼,以示感谢。
张虞让三人入座,问道:“孤闻陈与刘备、曹操交兵,今陈既归降于我,不知今情况何如?”
袁秘沉吟了下,说道:“扬州仅剩豫章一郡及丹阳数县之地,由袁嗣出任扬州刺史。曹操如闻我陈国归降大王,当会率兵西征。而刘备亦会有所动作。”
“故以秘之见,大王应当先诏抚江夏黄祖,令黄祖暂御曹操。而刘备兵少,可先诏抚长沙之袁奂,令其归降大王。及大王至南阳,再调度兵马驻守,可保边境无碍。”
一国归降最关键的事,便是容易遭其他国家趁火打劫。如蜀汉灭亡时,东吴便企图趁火打劫永安,幸亏罗宪坚守半年,方才没被东吴得逞。
今陈国归降虽值得欢喜,但欢喜之余则是要考虑千里之外的南方之事。纵不能全保陈国旧土,但也不能让刘、曹得利太多。
南方水泽之地,而唐军绝大部分是旱鸭子,张虞对其知之甚少,心中有种莫名的担忧。或许在他商议之时,曹操便已发兵攻打豫章。
张虞眉头微蹙,说道:“孤今封黄祖为江夏太守,进楼船将军,令其坐镇江夏。袁嗣竭力以保豫章,若豫章难保,便撤至江夏固守。而袁奂加封为长沙太守,如能固保四月,孤便授都亭侯。”
说着,张虞看向三人,问道:“三位不知谁与黄祖有旧,能代孤奔走传诏。”
黄猗率先起身,拱手说道:“臣与黄祖因有同姓之交,故旧时多有往来,今愿为大王南下传诏。”
“善!”
张虞欣赏说道:“孤加封卿为侍中,为孤诏抚黄祖、袁奂、袁嗣三人。”
说完,张虞笑了笑,又补充道:“如论关系,卿当为孤之内兄。”
黄猗面浮笑容,说道:“拜谢大王,时如有喜宴,猗当讨杯酒水喝!”
“这是自然,届时孤与诸卿共宴一番。”
“拜谢大王!”
指了下陈国所献图书,张虞笑道:“既是一家之人,那便不说两家话。三州二十郡应是陈国鼎盛之疆域,而今扬州几被曹操所占,刘备又割据荆南。故今陈国应仅有豫州及荆州半壁之地,不知今国中人口有多少?”
见张虞玩笑点破,袁秘如实说道:“不敢欺瞒大王,豫州有二十三万户,荆州南阳、江夏、长沙、南郡、商郡五郡,有户二十八万,共计户籍五十一万,口应有二百万左右。”
关西+河朔的户籍共有九十四万户,而今豫、荆二州户籍五十一万户,共计将有一百四十五万户,再算上兖州可怜的七、八万户百姓,总人口来到七百一十余万人出头。
如果计算汉地人口,益、扬、青、徐、交与河西之地的凉州、辽东之地的平州,七州人口之和至少能有三百万,因此天下人口总数应该在千万以上,属于是乱世下的正常情况。而具体多少,需要等到张虞一统天下方知。
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对峙几十年,其人口之和不足千万的情况非常异常。其中蜀、吴人口虽说偏少,但与南朝户籍相比,反而是优等情况。唯独曹魏的人口户籍统计极差,放在南北朝中都是垫底的存在。
怕张虞嫌少,袁秘说道:“豫、荆州户籍稀少,其中多有豪强隐匿百姓。及大王治郡,人口将能析出入册。”
“冀州仅有三十余万户,今豫、荆各自能有二、三十万户,安能言少?”张虞推算数据道:“若以此而观之,扬州户籍应在二十余万,人口已超百万之数。”
“大体不差!”
袁秘说道:“永和之时,扬州号有百万户,人口记载有四百多万。然各郡中多含蛮夷,户数大多失真。虽说如此,但扬州无大乱,其自曹操据有淮南,再下江左,剿灭山越,充实户籍,户口绝不下百万。”
说着,袁秘提醒道:“曹操虽偏安江左,但有舟舸之坚,大江之险,水卒兵马不下五万,大王欲灭曹操,以秘之见,需先操练水师,广造舟舸大船,方能一役而破获江左。”
“嗯!”
张虞微微点头,笑道:“永宁有高见,今若不弃,二位可暂任侍中,为孤参议陈地军、政之事。”
“多谢大王!”二人喜笑道。
侍中为两千石,是为内官,属于是皇帝的顾问,并各自肩负其他职责。故虽谈不上实权角色,但因能影响皇帝的决策,其地位、名望不低。
与三人聊了半天,张虞大体了解陈国内部情况。
今陈国无非是一群袁氏门生故吏与地方豪强的组合体,其中袁氏宗族子弟出任不少要职。显然想要治理好陈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光陈国官吏六千多人,张虞不可能全盘接收,其中有些人会被裁撤,另外有些人需提拔留任,乃至说重用。
而治国不易就是如此,战败者不可能全部排除出官僚体系,需要吸收并加以整合。毕竟不是所有开国皇帝像刘秀,一统天下后大部分的官吏仍是为西汉时期的官员。
及三人退下,张虞询问左右道:“诸子以为今下何如?”
“大王,陈国既已归降,今时如往宛城,袁术不可随行,以免留至宛城后,有不轨之人生乱。故应当将袁术迁至长安,以便与陈室旧人断联。”贾诩提醒道。
“文和之言有理,陈国旧部众多,袁术如至宛城,反而不利我安抚旧人。”张虞说道:“调两百骑卒护送袁术及其左右至长安,让钟繇为袁术挑选上好宅院,以便其居住。”
“诺!”
“大王,今陈国既降,豫州诸郡传檄可下,大王移军至宛城抚恤,而袁熙、袁尚、袁谭、高干、陶商等寇,需急调兵马征讨。先安中原,再征将淮,徐徐而用兵,方能不出偏差。”荀攸说道。
张虞吩咐道:“卿之言有理,今调柯比、令狐衍、张绣一万五千人归由郦嵩指挥,尽快攻破寿张。如破寿张,则令吕布至宛城听宣,而郦嵩率众征徐州。张辽率本部及呼衍乐、孟宁之、张三部,共两万人坐镇淮北,外御曹操,内安豫州。”
“诺”
第491章 兖 青之变
十月二十一日,张虞率大部移治宛城,以安陈国旧人。而为了征抚徐、青、兖、豫四四州之地,张虞调兵委官,以安动荡之地。
张辽统兵两万,领豫州刺史,兼督豫州兵事,持节;郦嵩统兵两万五千人,领徐州刺史,兼督兖、徐兵事,持节;满宠统兵两万,领青州刺史,兼督青州兵事,持节。
三将各征一州,其中满宠担子最重,郦嵩次之,张辽最轻。而论张虞最关照者莫过于郦嵩了,在没攻破寿张的情况下,便授与重职,更是把最容易出功绩的徐州交给他征讨。
其实怪不得张虞偏心,除了二者关系亲密外,张虞急需郦嵩获取更多军功,以便后续的朝廷平衡。
毕竟张辽虽说姓张,且与张虞相识多年,堪比如兄弟,但他一人军功太盛,不是件好事。而郦嵩军功到位,除了能与张辽平衡,后续还能与张辽联合,与中下将领形成牢固的军功集团,以便与文臣阶级维持平衡,制衡横跨军政两界的外戚王氏。
时颍川距东平距离有八百里,斥候昼夜奔驰,三日便能至。
寿张城外,唐军大营。
中帐内,郦嵩向左右传信,笑道:“袁术一役被擒,陈国举国归降,今大王将统中国。而今传令于本督,催促你我速破寿张,讨平鲁地,再征徐州之地啊!”
“大王与袁术对峙二十余日,便擒袁术,破雍丘,实非常人所能料。”徐庶感慨说道。
吕布啧啧不已,满脸对陈国归降的惊叹。
之前他对张虞的畏惧不深,仅觉得他与张虞有差距,但差距算不上大。然张虞一役而擒袁术,降服庞大无比的陈国时,着实让吕布震惊不已,这种带来的冲击,无以言表,更是让他放弃他与张虞对比军事才能的念头,内心仅剩对张虞的敬畏。
毕竟当差距太大时,很难生出竞争之心,反而只有敬畏,而这便是开国皇帝威慑。昔英布反叛时,开头之语便是‘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便可见英布心惧刘邦。
相比吕布的震惊,陈宫更多了层羞愧之情。在张虞与袁术之中,他一直偏好袁术,不仅是为了富贵,而是他觉得袁术更有英主之风。然他心目中的英主败得太惨了,犹如拳击比赛中,仅挨了张虞一拳,便倒地不起。
如今你若问陈宫对张虞有何感觉?除了不可思议外,便是对张虞的敬佩。能以微弱之身,兼并关西悍兵,掀翻袁绍、袁术两大世家子弟,真就是纯粹依靠才能杀出一片天的英豪,实与高、世二祖相当啊!
“今大王擒袁术,降服陈国。袁熙已无外援,故欲破寿张,可令城中人心动荡,时破城池易尔!”
陈宫收敛心情,积极献计说道:“而大王不愿赦免袁熙,故不如以信载箭入城,言明形势,并书杀袁熙或求降开门者,必能得官爵、钱财。内外交困之下,袁熙与部下相疑,何愁寿张不能破?”
见陈宫献计,吕布诧异的瞧了眼陈宫。之前陈宫入军,态度不情不愿,更别说献计了。而近来陈宫出谋划策之积极,让吕布差点以为自己出现幻觉了!
“且依陈君之策!”
郦嵩从善如流,说道:“今令部下制信百封,射入城中以乱人心。”
“诺!”侍从领命而退。
未过多久,寿张城中便出现上百封书信,城中兵将议论纷纷。经过侍从上报,袁熙方才知事经过。
忧惧之下,袁熙招马丹、张商商讨出降之事。众人皆无异议下,袁熙遣侍从乞降。然郦嵩拒之,并继续射信入城,言斩杀袁熙者,能得官爵封赏。
经侍从第一时间回禀袁熙,而袁熙得知郦嵩不允许自己投降,大为惊恐。
“今郦嵩不准我降,是欲让马丹、张商之辈杀我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