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353节

  荀谌本应前往淮南,劝说曹操出兵助张虞讨袁。然不料张虞速败陈军,并擒获袁术,失去了出使曹操的必要性。于是张虞在圉城之役后,遣人急驰召回荀谌,变更任务,改为出使宛城,与郭图同劝陈袁投降。

  郭图气定神闲,笑道:“大王将纳袁术之女为妃,并封袁术为汝阳侯,食邑万户,已是表露礼遇。陈人兵败丧胆,今见我军善待,岂会不同意?”

  荀谌说道:“若大王封袁术为公,陈袁归降应是不难。”

  郭图微挑眉毛,说道:“陈国篡汉室之位,今封袁术为公,岂不以陈为前朝,故大王岂会为之?唐之前朝为汉室,而非篡立之陈室。天下能授领公爵者,盖唯汉天子一人。”

  袁术在归降之初,与张虞关于爵位谈判时,实际上想看张虞是否愿承认陈国为前朝?

  毕竟依照二王三恪之制,皆需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如王、公二爵。

  曹丕篡位时,便封刘协为山阳公;司马炎篡位时,便授曹奂为陈留王,刘协一脉不改爵位。刘禅靠着汉室的名头,以及主动归降,蹭了个安乐县公;而东吴不被晋所承认,加之反抗之故,孙皓仅有归命侯爵,不在二王三恪之列。

  两王三恪有何特殊?

  即能与本朝永享国祚,不会被剥夺封国。在地位上,因是前朝子嗣,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宾客的身份,而非是臣子的身份。

  袁术自知陈袁大概率会张虞所灭,故尝试获取两王三恪身份,以便能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

  张虞明白两王三恪意义非凡,他若承认袁术的陈为前朝,他将默认汉被陈所灭,而陈被他所灭。但若依如此逻辑,他岂不是变相承认袁术在他上头,这让张虞无法忍受。

  故张虞的设想中,汉自诩继周之后,那么他亦将继汉之后。将周、汉皇族之后封为两王三恪,而袁术的陈绝不会在此列之中。

  “我险忘两王三恪之事,多谢郭君指点。”

  荀谌明白其中深层意义,拱手说道:“此番出使者宛城,为行万全之策,令陈袁出降大王,还需暗中交好大臣,令众人游说袁耀。”

  “袁秘、阎象不用多说,据人所言,二者偏方降我”

  郭图沉吟少许,说道:“据自投者言,袁术女婿黄猗掌有万人兵马,与袁耀、袁胤等人交好。以今形势,黄猗手握兵马,他若力主降我,则袁耀不得不降我军。”

  在前往宛城的路上,郭图在沿途都会收到大量陈国官吏的拜会信。而这些拜会信,几乎将宛城近来的情况卖得干干净净,这让郭图对宛城略有自知。

  “黄猗贪财否?”荀谌反问道。

  郭图说道:“据我所知,黄猗好富贵,今想拉拢黄猗,可双管齐下,授官爵与要职,并言他与大王结有姻亲。”

  “许以重利,授以要职,结以亲友,是为笼络人心之计。今可依郭君之见。”荀谌说道。

  “善!”

  经一日的赶路,二人终至宛城。在袁秘出城迎接下,二人被邀请入宛城。

  至宛城后,大量陈袁有心的文武纷纷拜谒郭图,希望能与如日中天的张虞搭上关系。郭图来者不拒,让荀谌出面交涉。而他则是与袁秘会面,深聊归降之事。

  内堂,二者对案而坐,言语气氛轻松。

  “大王常有念及昔旧情,某出使之前,便叮嘱图拜会袁君。”郭图笑道。

  袁秘问候道:“昔于沛国一别,至今已有十余年,不知唐王可好?”

  “大王将统天下,意气风发,心有建设中原之念。然南征用兵以来,见中原州郡雕敝,良田为荒,口丁稀疏,深为百姓而忧伤。”郭图沉吟少许,说道:“故以图为使,一则问候袁君,二则愿息兵戈。”

  袁秘微微颔首,感慨道:“唐王之所求,亦是乃秘之所求。”

  说着,袁秘反问道:“不知我主何如,唐王何以待之?”

  郭图说道:“唐王念旧情,拜袁公为汝阳侯,享食邑万户。且唐王闻袁公有女秀美,今愿求娶之,时袁与张将有姻亲之交。而诸卿如若归降,唐王将一一封赏,贤能之士必会提拔。”

  袁秘心中大喜,问道:“别无要求?”

  郭图迟疑了下,说道:“实不相瞒,君任上卿,深知动荡之危害。大王为令豫州安稳,将迁袁氏与陈室上卿诸族至关中定居。”

  闻言,袁秘倒是松了口气,笑道:“迁徙至关中,是为国之情理。我今别无忧虑,唯望唐王善待我袁氏子弟。”

  迁徙关中对当下的经济与人脉伤害虽大,但对于袁氏大家族而言,他们依旧有能力崛起,通过运作维持家族地位,甚至能一跃成为中央大族。

  如西汉开国,刘邦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在关东的势力,并强大关中的根本,尽迁十余万口至关中。

  其中田齐至关中,分化出八支子嗣,其中便有著名的第五姓。这些关东贵族子弟迁至关中很少衰弱,而是崛起为关中的豪强、大族,他们的子嗣继而成为朝廷高官,甚至有出任丞相者,如田延年、田何、田广明等。

  司马迁所写《史记》便有提及关东贵族的情况,即‘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田啬、田兰’。

  另外,王莽虽非关中田氏子弟出身,但依旧是齐田氏子弟,仅是先人逃难至河北。而他的王姓,便是因本地旧齐人称以‘王家’而来。

  其他典型例子,如杜畿所在的京兆杜氏,京兆杜氏定居在南阳,在被迁入关中之后,家族不断壮大,一直兴盛至唐时。

  东汉开国崛起的功臣,如耿、梁、窦、邓、马等家族,他们往上追溯皆是关东豪强或士族,在迁入关中之后,凭借政治资源,互相联姻,成为关中大族。

  今袁氏迁至关中,袁秘自诩与张虞有旧情,袁氏女又为张虞的妃嫔,因此袁氏岂会衰弱呢?

  不用多说,其结果无非是重新发展,通过联姻、学术出仕,利用旧有人脉,袁氏重新崛起,成为如京兆杜氏,扶风马氏这般的家族。即便难以恢复到四世三公的鼎盛局面,但也能在关中留有名声。

  见袁秘不反对,郭图继续说道:“齐袁与陈袁不同,望袁君周知。袁君有才德,唐王当会委以别任。”

  袁秘拱手说道:“唐王能厚待我袁氏,秘已感激不尽,安敢再有别求。”

  郭图抿了口酒,笑道:“我闻公子耀器重黄猗,而今不知黄猗何在,能否请袁君指引。”

  “黄猗执掌兵马,虽受我主太子器重,但黄猗性畏妻!”

  袁秘笑了几下,说道:“我今让内人访我主千金,向其明言大王关照之举,及大王纳娶少千金之事,时以父女之情说之,黄猗受千金催促,自会投靠大王。”

  闻言,郭图不禁抚手而笑,说道:“我本欲以利益、官爵、姻亲说之,不料黄猗畏妻。荆、豫百姓不受刀兵荼毒,将士免有征战之劳,皆赖袁君之功。大王如闻之,必大为欢喜。”

  “不敢!”

  袁秘拱手而叹,说道:“今纵使无秘,君亦能有所得。唐王擒获我主,名声震动中原,今官兵闻唐军之名如闻虎,兵将皆无战心。而朝官视唐王为明主,大赞唐王之政,官吏无效力之念,试问何以阻唐王降服我朝!”

  袁秘之所以积极当带头大哥,除了早投早得利外,余者便是看到圉城兵败后,那些谋士、兵将逃回宛城的神情,无一例外的绝望,在精神上被张虞征服。

  既无抵抗之希望,不如接受现实,积极当带头大哥,为张虞招降陈袁而奔走,以为袁氏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489章 陈袁降,将归一

  十月二十日,宛城。

  有陈国尚书令袁秘的联络,黄猗、袁胤、邓羲等上卿晓得张虞所开出的归降条件,众者皆向郭图表达合作的意愿。

  郭图在宛城待了两日,见众人皆愿归降,兵将无反抗之念,深感时机成熟,遂求见袁耀。

  殿内,袁耀与陈国公卿悉数到齐,众人脸上有股难以掩饰的悲伤。

  “唐使郭君公则至!”

  在侍从的高声吆喝下,郭图衣冠楚楚,面容威仪,趋步入殿。

  “唐使郭图奉唐王之命,拜见殿下!”

  郭图身子微曲,仅象征性行拱手礼,说道:“图出使前夕,袁公令某转告公子,其安然无恙,并让公子好自为之。”

  如此不合礼仪的行为,放在以前的话,陈国公卿必会忿怒,并加以责备。然今时不同往日,他们的君王在张虞手中,而他们也将投降张虞,今岂敢出言责备郭图。

  袁耀莫明心畏郭图,遂咳嗽了声,说道:“多谢唐王,善待我父。郭使此番前来,不知奉唐王何令?”

  郭图拱手说道:“昔圉县之役,唐王擒袁公,覆没贵国大军,今三楚已无兵丁,人心各有骚乱。我主念天下动荡已久,不忍再生兵戈之乱,故遣图至宛城,欲劝贵国尊奉正朔。”

  “我国若尊奉正朔,不知唐王有何许诺?”袁耀迟疑了下,问道。

  “我王已封袁公为万户侯,并愿纳袁公幼女入宫,与袁氏结有姻亲之好。而公子与诸公识势归降,将皆有封赏,如贤能者将可留任为官。”郭图说道。

  说着,郭图语气微变,说道:“汉失天下,群雄共逐之。今天命在唐,望贵国能识形势速降。”

  见郭图态度强硬,黄忠心生不满,沉声说道:“使者强横,然莫忘我陈国虽弱,但尚有数万兵马。如连接江左之曹操,恐唐王亦是为之忧尔!”

  郭图冷笑了声,说道:“曹操不敌吕布,方引兵南渡淮水。江左曹操尚非吕布之敌,今安能庇护贵国?”

  “大军兵锋已至颍川,汉上之军将出上庸。我主本能逼贵国自降,然不愿多生兵事,方才令图奔波,望诸君好自为之。图无缚鸡之力,然及虎狼至城下,则形势又将不同。”

  袁耀赶忙安抚说道:“唐王之意,耀已知之。今能否容我与诸卿商议,稍后再告知于使者。”

  “善!”

  及郭图被送走,袁耀深呼吸了口气,问道:“陛下被张虞所擒,而张虞又无屠戮之念,不知诸卿以为何如?归降否?”

  这段时间里,袁耀既被弟、妹所催促,又受左右的游说,内心早已有归顺之念。

  黄猗拱手说道:“殿下,我军虽有数万,但兵将士气涣散,闻唐人则心惧。如联络曹操为援,恐曹操未至南阳,我军便已被唐人所灭。而若东顺曹操,何不归顺正朔。”

  “黄将军所言有理!”

  袁秘拱手说道:“陛下平定三楚,兵马强劲,而今被唐王所擒,是谓天命在唐。”

  “太子英明!”

  有了二人领头,众人纷纷表达归顺之意。即便是之前喊着联络曹操的蔡瑁,而今在人群中已是应和着归顺。

  见众人皆有归顺之心,袁耀不再犹豫,说道:“以尚书令袁秘为使,袁胤、黄猗为副使,向唐王递呈降书,并传令各郡言向唐王归降,不得再与唐兵为敌。”

  “谨遵太子之令!”

  望着满堂作出解脱模样的公卿,袁耀伤感而叹。

  说实话,他不是没做过逆风反盘的梦,然梦与现实终有差别。危难之下,他主持大局以来,他见过太多阳奉阴违之人,今众人已无为陈袁效力之心,他又能靠什么击退张虞呢?

  仅是从今往后,他与父亲将为阶下囚。而公卿们将依靠攀附权贵,或许还能得到张虞重用。

  且不说在郭图的带领下,袁秘、袁胤、黄猗三人北上,向张虞献表归降。而今宛城诸葛府里倒有几名年轻士人坐而论道,对天下大势发表看法。

  “唐王一役而擒袁公,古今未有如此用兵者。”

  裴潜感慨说道:“今袁氏献表归降,天下不日或将一统。以三旬之龄而王天下,终世祖亦稍逊色之。”

  “是啊!”

  孟建感叹说道:“自董卓入京作乱,至今已有十年。唐王兴于河朔,以亘古未有之势一统中原。今唐初安中原,官吏无不缺乏,你我为流离之南人,此番将能借机出仕立业尔!”

  张虞的名声是在动态变化,先时张虞据并州,名声谈不上好,士人多有些看不上。然随着下关中,征幽州,张虞名声渐显,能与袁术、袁绍之流并列。

  而及张虞灭袁绍,兼并河北起,这些流落至荆州的士人便盛赞张虞,不断有人看好。在袁术出兵前夕,裴潜、孟建等人皆倾向于张虞获胜,但张虞赢得之精彩,袁术兵败之惨,实在出乎众人意料。

  说着,孟建看向羽扇纶巾,英姿勃发者,说道:“孔明兄长仕宦,略有贤名,君与兄长借此机遇,不仅能进仕中原,或能更进一步。”

  诸葛氏本为袁氏故吏,袁术称霸于三楚时,诸葛玄受袁术征召为官,出任豫章太守。及讨曹操不利,袁术改迁诸葛玄出任尚书。仅是在前年,诸葛玄患伤寒去世,诸葛瑾为了养家糊口,凭借诸葛玄的人脉,在袁术称帝时出任侍郎。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家有兄长进仕,而亮学识未成,暂无意进仕中国。”

  “如此甚是可惜!”

  裴潜说道:“孔明才略出众,通读古今。今唐王委人以贤,必会重用之。”

  石韬笑道:“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岂会看得上郡、县小官。”

  “岂敢有此念!”

  诸葛亮抿茶而笑,说道:“韩非子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任郡县官者,安能知治世之机要。诸君今归中原,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孔明暂无意出仕,不知志在何方?”裴潜问道。

  “中国多士卿,然知天下事者少,亮或会访学四方。”诸葛亮笑道。

  石韬问道:“孔明言我等,能进仕至刺史、郡守。不知孔明仕至何官?”

  诸葛亮笑而不语,仅是一味喝茶。他心中之志,可非州刺史、郡太守所能满足,当是出相入台,治抚天下州郡。仅可惜张虞兴起太早,而他未能早遇之。

  见诸葛亮不说话,石韬放弃继续揶揄诸葛亮。在石韬眼里,诸葛亮虽有才能,但管仲、乐毅为何等之俊杰,不是诸葛亮所能比。

  众人聊了几句,直至诸葛瑾从尚书台回来,众人方才拜别离去。

  见到智谋出众的弟弟,诸葛瑾笑道:“果如孔明所言,蔡瑁虽劝太子联络曹操,但唐使至宛城时,却是率先送礼拜会。眼下尚书令前往献表,今距中原太平应是不远。”

  诸葛亮说道:“蔡瑁贪恋富贵,今之所求皆以富贵为上。”

首节上一节353/4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