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
袁绍平缓气息,问道:“我今患忧者非为己,而是忧袁氏大业。长公子袁谭恭孝有礼,但才能平庸,军略不优,治政次之,幸礼贤下士,有长者之风;三公子袁尚英朗聪慧,我素钟爱之,但忧年幼尚小,非嫡长子出身。”
“公图追随我多年,我今咨问大事,望君能如实回答。”袁绍说道。
逢纪迟疑良久,说道:“今时乱世,袁氏危难,当立贤继位。长公子平庸,若是继殿下之后,恐袁氏基业有危。而三公子虽非嫡长子,但聪慧多谋,以此继殿下之位,或能令袁氏基业留存。”
顿了顿,为了避免觉得他偏心,逢纪补充说道:“话虽如此,但青州昔为长公子所有,今若以三公子为储君,恐青州或生动乱。”
“是啊!”
见逢纪将利弊都提及,袁绍感叹说道:“我封大公子为青州刺史久矣,昔我之前迁至临淄,便答应册封谭儿为储君,今时如若反悔,谭儿必生不满。彼时青州不安,恐生内斗。”
听出了弦外之音,逢纪说道:“长公子安敢不满?大军由殿下亲自坐镇,今若下诏更立储君,凭殿下之名无人不敢尊从。”
袁绍沉默而叹气,内心在为选择袁谭还是袁尚而纠结?
见袁绍沉默不语,逢纪说道:“今三公子在身侧,殿下何不召见之,以观三公子才能。”
“公图言之有理,让三公子前来问话!”袁绍说道。
“诺!”
过了半响,却见袁尚披甲按剑入帐,望之威风凛凛,是为俊将军也!
“父亲,今身体何如?”袁尚问道。
袁绍摆了摆手,无力说道:“旧疾复发,尚无大碍。”
说着,袁绍问道:“显甫素来聪慧,今张虞遣将立城于南岸,并搭设浮桥,不知显甫有何见解?”
袁尚沉吟良久,说道:“禀殿下,今敌军设浮桥以连通两岸,以儿之拙见,父亲可备舟舸于上游,稍后舟舸互连,遣猛卒顺河直下,以火烧舟,便能冲断浮桥。浮桥如若烧断,则南岸山西兵卒难成大患!”
“显甫智谋出众,不负为父之期许!”袁绍满意说道。
袁尚似乎察觉到帐内气氛不对劲,于是下意识看向了逢纪。而逢纪为避嫌,不敢与袁尚对视。
稍后聊了几句,袁尚便被打发出帐。
待袁尚退下,逢纪说道:“较大公子才略,三公子实胜一筹。然较人心之上,大公子稍胜一筹。”
因袁谭年长,且治理青州不错,故在储君的呼声上挺高的,甚至袁绍帐下文武都偏向袁谭为储君。而袁绍之所以不册封,与他偏爱袁尚多有关系。
“不知殿下意属何人?”
袁绍沉默良久,他内心在纠结。
相比袁尚的聪慧,袁谭的能力平庸,今救援南皮都兵败,以至于让战局变得被动。但从稳定政局上看,袁谭上位的话,必然能让众人心服。
半响之后,袁绍吐了浊气,说道:“三公子虽说聪慧,但根基浅薄。今让袁谭为储君,令他与袁尚、袁熙、高干三人和睦共处,四人齐心御敌。”
在一番纠结下,袁绍选择了稳妥的方案。虽说袁尚比袁谭聪明,但聪明归聪明,若人心乱了,怕不是无力回天,由袁谭上位最合适。
当然了,袁尚上位有种可能,那便是展现出比张虞更厉害的能力,挽救今下岌岌可危的形势。但袁绍实在不敢幻想,而是稳妥安排继承人。
袁绍对袁谭与袁尚的纠结,其实可看作立长与立贤的矛盾,立长有利于政权交接,立贤则是赌贤子能让政权强盛。简而言之,立长是能够预料的未来,立贤则是难以预测的未来。
袁绍不敢赌,或是说他不敢拿最后的资本去赌博,而是将希望交给儿子们。毕竟袁谭上位,诸子尚能存复,若袁尚上位,恐诸子不能齐心。
见袁绍竟选择了袁谭,逢纪内心大为震惊,他本以为袁尚问答出彩,袁绍就会选择袁尚,而今结果却出乎的意料,袁绍竟选刚刚兵败的袁谭继承自己位置。
“公图?”
见逢纪神情不对劲,袁绍问道。
“在!”
逢纪作揖而拜,说道:“恕纪不能理解,大公子兵败南皮,丧师败土,若以大公子继之,张虞率兵进犯,大公子兵略弱之,不能应对,则我齐国将危矣!”
“若选三公子继之,张虞率兵进犯,凭三公子聪慧,我齐国尚有兴复之希望!”
“哎!”
袁绍叹气说道:“我岂会不知公图所言,三公子虽说聪慧,但少经兵事,我恐选三公子上位,亦会不敌张虞,甚至我忧袁谭不满将于内生事。”
“为稳妥而思,为延续袁氏思量,唯有袁谭适合大位。况袁尚年幼,恐其不能服众,诸兄将会离之。而袁谭虽说才能平庸,但诸子信服之,尚能凭兄弟之情共御张虞。”
病故前的袁绍脑子清晰了不少,本次所作决定尽显政治水平。
“殿下英明!”
逢纪虽厌恶袁谭,但今却不敢流露出不满之色。
第434章 宁与袁术,勿与张氏
“父亲欲立袁谭为储?”
袁尚从马扎上跳了起来,震惊说道:“袁谭才能平庸,今若为继位,怎会是张虞之敌,我袁氏必因他而衰亡!”
“公子根基浅薄,而青州自为袁谭所据。殿下担忧以公子为储,高干、袁谭二人莫能服之。而袁谭为储,则能以大兄之身,号令二位公子与高干。”逢纪说道。
闻言,袁尚不恼反而冷静了下,看向逢纪问道:“先生莫非劝我尊奉兄长为王?”
逢纪笑了笑,说道:“若我欲背弃公子,岂会深夜前来拜会公子?”
袁尚微眯眼睛,问道:“那先生是何意思,有何教我?”
逢纪凑近袁尚跟前,低声说道:“公子,殿下欲以长幼之分而令众人心服,但莫忘殿下之上尚有袁术。殿下向袁术称臣为藩,今诸人既是齐人,今更是陈人。殿下假如病逝,袁术册封公子,则齐鲁不尽顺乎?”
不得不说逢纪机智多谋,袁绍逃至青州复起,因失去了冀州,故最依仗者莫过袁谭。而今袁尚在青州无根基,在人心上无法与袁谭对抗。但若有袁术的支持,则情况便大为不同。
袁术为大陈天子,袁绍宾服于陈,故袁术为齐国之君主。今即便袁绍不承认,但在齐鲁之人眼里他们与袁术同一阵营。故具有袁术的背书,袁尚如能继承大位,具有法礼统治齐国,令高干、袁熙二人顺从。
袁尚脸上大喜,但很快又沉了下来,说道:“袁术岂会无缘无故册封我为齐王,除非父亲能立我为储君,之后袁术方会顺势下诏。今张虞兵力强劲,袁术之所以助我,无非欲以我为前卒,以遏张虞做大。”
袁尚不负聪慧之名,他非常清楚袁术与袁绍联盟的基础所在,袁术需要袁绍为他消耗张虞,而袁绍需要袁术支援他。故对袁术而言,他不希望袁绍内部动乱,那么顺利继承王位是袁术的诉求,因此袁绍册欲立何人为储,那么袁术就会认可那人!
逢纪暗自点头,对袁尚颇是赞赏,压低声音,说道:“公子既能篡改军令,让沮授困守邯郸,那么为何不能篡改奏疏,将袁谭之名改为公子之名?”
“那父亲所写诏令呢?”袁尚问道。
逢纪说道:“我为护军,淳于琼为督军,殿下若留遗令,必经我与淳于琼之手。故如能说服淳于琼,则公子必继殿下之位。”
“淳于琼能应诺?”
“为何不能?”
逢纪说道:“淳于琼好酒贪色,与孟岱有仇。今孟岱与袁谭交好,若袁谭继位,孟岱必会害尔,淳于琼怎不疑之?”
袁尚作揖而拜逢纪,说道:“逢君拥护之功,尚不敢忘之。及尚立业之后,必以国士待君。”
逢纪扶起袁尚,道:“公子重礼,纪愧不敢当。”
次日,事态依逢所料,患病于榻上的袁绍招淳于琼与逢纪二人入大帐。
距袁绍咳血症发,今仅过了四日,袁绍身形愈发清瘦,面容愈发憔悴,几乎难以下榻。
“仆拜见殿下!”
袁绍招了招手,说道:“你二人追随我多年,无需拘束多礼,上前说话便是。”
“诺!”
逢纪凑近榻侧,问道:“殿下可有吩咐?”
袁绍用巾帕捂嘴咳嗽,说道:“今军情可有变化?兵将可知我患病之事?”
“禀殿下,兖州传来军情,满宠渡河击败济北郡守魏律,占据了防门关与平阴城,断绝大河东西之道。”淳于琼答道。
防门关修筑于济、黄二水与泰山山脉之间的平原,其南岸平原仅有两里宽,修筑关隘于平原上,便能阻止青州与兖州沿黄河岸行进的道路。而平阴城为防门关后的重镇,与之形成两重防线。
历史上,齐晋在平阴交手,争夺中原霸主之位。晋纠合中原众小国胜兵十一万人,齐国以三万之众阻击,晋先破防门关,齐固守平阴。二军对峙时,晋趁齐灵王观望营寨时,出军追杀齐王,齐王胆怯而逃,于是晋军破平阴,直杀至临淄。
是故防门关不仅为青州之门户,今更是位于袁军大营的西面,如果兖州告破,郦嵩与满宠将能引兵东进,与张虞大军夹击袁绍大军。所幸袁熙兵马尚在,郦、满二将不敢如此用兵。
“那兖州情况何如?”袁绍担忧问道。
“禀殿下,仓亭失守,二公子率军退守东阿。郦嵩率军围之,据之前军报,郦嵩兵马仅万人,东阿城中有军粮草二十万石,足够城中五千兵马食用数月。而袁术已遣人出兵,或能暂保河济不失。”淳于琼说道。
趁着淳于琼说话间隙,逢纪补充说道:“至于军心,除纪与仲简、二公子、高徐州外,无外人得殿下患病,故今军心未有动荡,士气充沛,或能与张虞交手。”
“袁术出兵便有希望!”
袁绍感叹了声,说道:“惜我患病在榻,不能领军督战。”
“殿下自有天象庇护,御体必能康复!”逢纪说道。
安慰之语或许是听多了,袁绍无任何感觉,说道:“我今召二位前来,便是商议储君之事,不知二君可有见解?”
淳于琼少与袁绍商议立储之事,今听袁绍立储之语,毫不犹豫说道:“一切以殿下为主,琼有遵守殿下之令。”
逢纪虽打算谋立袁尚,但今怎敢当着袁绍的面讲,于是在袁绍的注视下,恭敬说道:“大公子贤良礼下,有仁爱之心,纪以为大公子可为储君!”
见逢纪识趣放弃袁尚,袁绍欣慰点头,说道:“我与公图之意相同,袁谭礼贤下士,有贤者之风。今我百年之后,可让大公子继我大位。”
“臣无异议!”
“殿下英明!”
二人低眉应和道。
“那劳二位为我拟写文书,一封传达于下,言我病逝,则以大公子为储君;另一封上报于袁术,让他下诏册封大公子为齐王。”袁绍说道。
“遵命!”
为袁绍撰写文书者,常为广陵人陈琳。但撰写机密之事,则是由逢纪所书。而今拟写遗令,自然由逢纪书写。
逢纪坐于案几前,持笔而书遗令与奏疏,未及两封文书便成,后上呈于袁绍。
袁绍扫了几眼,见诏书无纰漏,遂说道:“传令于大公子,让他速至大营主持军务。遗令由你二人保管,今后好生辅佐大公子。”
“诺!”
淳于琼念及孟岱,脸色不太好看,但却不敢多说,只能恭敬作揖。
“稍后,你二人命高刺史至大帐,我有要事叮嘱!”袁绍吩咐道。
“诺!”
袁绍声音愈发小声,神情虚弱,故与二人聊了几句,便让二人退下。
出大帐时,逢纪笑容满面,邀淳于琼至偏帐议事。
“逢先生邀我至此,不知是为何意?”淳于琼问道。
逢纪神情严肃,问道:“殿下病情危急,今诏书、遗令尽在你我之手。欲定储君,在将军与纪之口,不知将军意下何如?”
经历过东汉政变的淳于琼岂会不懂逢纪之意,脸色大惊,说道:“殿下欲立大公子为储,你我受殿下之恩,当顺服君意,岂能做主?”
逢纪不紧不慢说,说道:“将军与孟岱有仇,若大公子继任为王,孟岱必受重用。彼时将军必受孟岱构陷,而后难得善终。今三公子聪明英武,殿下深爱之,故可以为嗣。愿将军深思熟虑。”
淳于琼皱眉苦思,他得知袁谭为储君后,甚是担心孟岱上位的报复,毕竟孟岱之前整治军纪之事可是令人畏惧。
见淳于琼不语,逢纪补充说道:“三公子如能继位,将会厚待将军。国相与大将军无人任职,将军可二选一也!”
袁绍虽说称王,但却没大规模安置百官,而是忙于与张虞的作战。所谓的丞相与大将军之位被袁绍空置,而今袁谭或是袁尚上位,必然要大规模委任众人,以便赢得众人支持。
考虑良久之后,淳于琼微动嘴唇,说道:“今殿下欲召高干,恐会涉及立储之事。”
见状,逢纪便知淳于琼心动了,说道:“传令之事在将军,言张虞益兵新城,高干不敢甚离,便能搪塞殿下。观殿下病情,病逝仅在一两日之间。今拟改奏疏,令袁术册封三公子为齐王,则人心尽数归服。”
淳于琼内心激烈斗争许久,终于答应道:“琼不敢受国相之位,先生可领之。琼能得车骑将军位,我便是知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