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出编教材之法的人,当真拿捏到了诸子百家的七寸,为了不让自己学派的学说销声匿迹,只能答应下来啊。
许多人不由看了李念一眼,这位李念公子才二十些许,却有此等手段。
郦食其又问:“公子是想施学于天下,让人人皆可读书识字?公子要如何施学,采用哪家之学?”
这两问一出,诸子百家众人都将目光集中到李念身上,问到关键处了,尤其后一问,他们颇为关心。
李念心中暗道:‘这郦食其确实和历史记载差不多,也不知看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夜宴,问这么多做甚?’
虽然没坏心眼,但问的不是时候,故而李念道:“我倒的确想人人皆可读书识字,但并不好做到此事,当今天下连人人足食、人人足衣尚未做到,又何谈人人读书识字?”
“只能说在大秦现今状况下,尽力去做,勿好高骛远。”
“至于如何施学、采用哪家之学,未定,因此我才邀诸位明日与我商议,如儒家《论语》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百家学说采取谁,不采取谁,当然是讨论商议,将百家学说有的优秀思想录于其中。
郦食其向李念又行一礼,“谢公子解惑!”,坐下后不再问,但一直只看未发言的范增这时起身,行完礼后,问道:“老朽也有一问想请教公子。”
见是范增,李念眼底闪过一丝古怪,范增竟然还在,甚至现在还主动问他问题:亚父,你难道已经忘记楚国了吗?
得到李念同意后,范增问道:“公子编新字、编教材,都是为治理大秦,使大秦强盛。”
“老朽想问,公子凭何以为做这些事真能利于大秦?”
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实则非常刁钻。
因为范增这问道出了编新字和编教材的最终目的,即形成一门新的治国学说取代现今所有的诸子百家之学。
虽其会包含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学说思想,但实质上这门治国之学既非法家,也非儒家、墨家,而是一门新学。
然后问题就来了:你李念凭什么觉得你糅合百家学说思想弄出的这门新学能代替百家治理好天下,治理好大秦?
百家诸子都不敢说自己的学问一定能治理好天下,你李念哪来的自信?
且,秦可是以法家思想治国,那是实打实实践过的,的的确确让秦变得强盛,一统了天下。
你李念想要糅合的那新学也经过实践?
随著范增话落,看向李念的目光变得更多,连参加夜宴的大秦诸臣都看了过来,他们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想知李念会怎么回答。
糅合百家学说而出的新学将是一个未有过的新事物,而未有过,代表不能确定,谁也不知其好坏。
‘这范增还真给我出了一个难题,要是不注意,会直接掉进他挖的坑里,这糟老头子坏得很。’
‘总不能说经受过实践检验,后世便是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人文与科学并重。’
但这个问题,不可以退缩。
因为代表了他的立场,若连李念自己不能坚定地表明,还如何让其他人信服?
李念斩钉截铁道:“我认为必将有利于大秦!先说那新字,当今天下文字不统一所带来的不便,各位当能感到。”
“如今次咸阳大考,因各位来自各地,习用文字不同,遂每道题目都用了多种文字,并准许诸位用常用文字作答。”
“可以多种文字排版制卷本已不便,还增加了考卷所需用纸。”
“在批阅答卷时,陛下与我不熟其他文字,须先将其他文字转译为大秦之文,再来阅卷,此颇费时间。”
“若天下都使用一种文字,便无此阻碍,诸位参考时能一眼看懂考题,我阅卷时也能快速懂诸位卷上之意。”
“再是编教材一事,李某所要编教材是欲采众家之所长、纳众家之所优,集合了众家最优,尚不能利于大秦,天下间还有何物可利?”
李念将问题转了个角度,抛开编出的教材是新事物不谈,直接说教材要综合诸子百家之所长。
都是诸子百家的精华好东西,还能对大秦不利,治理不好天下?
不管范增觉不觉得能不能,但诸子百家中人肯定觉得自家的好东西能治理好天下。
但范增一眼看出了李念话里的漏洞,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间有矛盾,某个百家认为是好的东西,在另一百家看来或许就是差。
范增正准备以此再给李念挖个坑。
孰料就在他要再问前,嬴政道:“众位皆为博学之士,今番论道,令朕大有所获,然也不可忘今为夜宴,勿使饭食凉矣,天下间尚有人未能得一顿饱食。”
嬴政的话直接打消了其他人还想再问李念的意图。
但范增也得到了他想要知道的答案,秦皇支持李念编教材,此事已定,大秦日后大概是要将走上人文学说和算学、格物并重之路。
虽心中遗憾没能继续给李念挖坑,但范增也只好向始皇行礼后坐下,毕竟人将是秦皇女婿,他还是见好就收,孰不知他早就被记录上了一份名单。
扶苏在旁全程观看了李念和众人的问答,觉得就算没父皇出来为他这个未来妹夫说话,李念也能自己反驳回去。
这个未来妹夫著实有才,难怪能让父皇那般信任,连一些兄弟都有些嫉妒,父皇从来没对他们这么好过。
不过,父皇的性子和他仿佛,这个未来妹夫是用什么说动父皇发生了如今的这些变化?
想到这,扶苏又想起了一事,那日嬴政忽然来看他,让他不要再跟著淳于越学习,有一位才学比淳于越更高之人。
如今想来,父皇原本给他定的老师应当就是这位未来妹夫。
但是什么原因又让父皇后来没有再提此事,放弃了这个打算?
扶苏很快自己便想清楚了,大概是父皇想知道他是否会改变,若不能改变,他将没有可能再登上储君之位,所以也就没必要将这位未来妹夫定给他为师。
李念坐下时,发现扶苏正盯著他,脑中冒出一个问号:扶苏这家伙怎么了?看我做什么,吃菜啊!
第201章 书同文,言同语,字同义
翌日上午,范增等人又到了大秦皇宫外,接受侍卫的安检,准备入宫。
今日比昨日人更多,三千余考生绝大部分都来了,他们对李念编新字、编教材都很有兴趣,就算最终参与不到其中去,但过来看看是怎么个事也挺好。
其实,召集这么多人到皇宫并不好,人一多就可能会生事,最好是将召集地点设在皇宫之外,李念提出过,但始皇没同意。
让李念到外面某个地方接见这些考生,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可以失去这些考生,但李念的安全必须得完全确保,绝不能有丁点闪失。
不过,李念以小人之心度始皇之腹,他觉得始皇除了从他安全的角度考虑外,还担心他到了外面后溜了。
范增等人昨日已到过皇宫,但今日来的考生还是头一次到,感觉十分新奇,只是咋感觉这秦皇宫跟他们来前想像的不一样……
这地方真是秦皇宫?
在来前,他们想像的秦皇宫为天下至高皇者居处,不说全恢宏大气,也应精致别雅。
但他们此刻到的这儿却超出了这两种描述,给他们一种难以言明的怪异,根本不像大秦皇宫该有的样子。
范增等人也是这种感受,这地方的风格和他们昨日见到的大秦宫室相差太大了。
这分明就是片工地或者说工坊,那纸和那如同水玉之物都是从这制作出来的?
能让秦皇同意将皇宫改成这样,足可见那李念多受秦皇信任。
年少有才,还得秦皇信任,放手施为,必能做出一番功业。
六英宫所在这片区域,大片地方被改造成了工业园区,大秦最先的工业园居然是修在大秦皇宫里。
如今六英宫所辖区域还在不断扩大,附近的宫殿也在不断被拆迁。
因为后面还会有更多事物要添加进来,像编文字、编教材的地点,李念日后上课教学之处。
只是如果一直这样继续扩建下去,这地方迟早会成为大秦的工业和文教中心。
范增等人到了目的地,由于今次来的人多,所以李念并未在宫内接见,定在了宫外。
每人进场时,都会被在此的内侍询问学的是哪家学问,随后发放一张所答的对应百家木牌,被引往某片指定区域落座。
范增将兵家木牌拿在手中,他倒是看出了李念这般做的用意,既可看出考生们各出自哪一百家学派,更可看清考生中各百家学派的人数数量,也方便待会儿商议讨论。
同时也表明了那李念昨晚所言非虚,他真的要用众百家学派来编那教材。
前方立著一座高台,台上台下都有著甲侍卫,明显是那李念待会儿要对他们发言之处。
未过多久,待所有来的考生都入座,在一队侍卫护送下,李念登上高台。
看向台下众人,李念行礼道:“诸位今日愿来,李某颇为欣喜,在此谢过诸位。”
众人还礼:“公子相邀,且公子相邀之事是为天下计,吾等又岂能不至?”
行礼毕,众人再次落座后,李念直接道:“今日邀诸位前来,主要为两件事:一、编新字;二、编教材。先听我讲,诸位莫提问,有疑问也要等我讲完!”
“编新字的原因,诸位都明白,便不在此多言。我要讲的是编新字的同时,还要定下每个字的书写规矩、读音、字义,即‘书同文’、‘言同语’、‘字同义’。”
“从此之后,不论人们来自何地,都能说一种话、用同一种文字、知晓同一个含义。而非今日,我来自关中,你来自吴地,他来自赵地,彼此口不同音,言不同语,文不同字,交流有极大阻碍。”
这番话一出,台下坐著的许多人都是一惊:这位李念公子想要做成的事比他们想的还要更大,不仅要定下同种文字,还要规定下字义和字音。
这事要是能做好,无疑是一件极其伟大的功业,天下同音同文同义,能使争端减少很多。
但这事的难度同样也很大,有人当即想提问,可想到李念说的先听他讲,有疑问也要等他讲完,遂又按捺住。
李念继续道:“对于要编的新字,李某其实已有想法,诸位可先看一看。数量不多,诸位相互传阅,勿损坏。”
随著李念的话,众人看到有内侍各抱著一迭纸过来,分发给坐于前列的人。
坐在前列的考生,如范增坐在兵家学派最前,接过内侍发下来的纸,一眼便看到那纸上写著一种以往未见过的字。
这种字不属于当今天下的任何一种字,相比于现在的各种字,更规整简洁,只是看上去其形制呆板,缺乏灵动飘逸。
但一种要传于天下的文字,灵动飘逸并非首要,要的是简单易学,能传达含义,而这种工整的文字正好符合,其更容易被解构,找出书写的规律,既方便于教,也方便于学。
范增只一眼便看出这种文字的优点,纸上还有秦篆,显然是这些字在秦篆中所代表的字。
这些纸张上的字正是现代简体字,是李念一个一个抄上去和秦篆对照的。
想在这时代传播现代简体字,先得把每个简体字在这时所对应的字标出来,人们才能知道这个简体字是什么。
以现代简体字为“书同文”中的“文”,而不采用秦篆和其他六国文字:一是简体字已经过了实践检验,相比于这时代的其他文字确实更好学好用;
二是李念来自后世,习惯于简体字,他要搬到这个时代知识和技术也一样,不用简体字,用秦篆抄运后世的内容,那效率只怕……
三是若废其他六国文字,而以秦篆通行天下,会让一些人感到不满,倒是将秦篆也不采用,用一种新的文字,心里却会舒服不少。
看到纸上的现代简体字,众人更为心惊,这种字要是为这位李念公子单独所创,那其之才未免也太惊人了!
这是旷世奇才啊,只有在诸子和古之圣贤才能与之媲美吧?
未想到他们居然能和这等人物共处一个时代。
第202章 注音注义,编制字典
感到从台下看来的惊叹、佩服等目光,李念偏偏又不好解释什么,总不能敞开了给众人说:你们错了,这字非李某所创,李某不过是一个文化与知识的搬运工,只是占了穿越的便宜。
众人在传阅纸张,李念接著又道:“让诸位过来,非是让诸位编字,而是有两件事想托给诸位去做:一为给这些字注音;二为给这些字注义。”
“李某现已完成这些字和秦篆的对照,但字太多,仅李某一人之力很难完成给每个字注音注义,须得诸位相助。”
“注音之意为……”
李念朝左首看了一眼,立即有两名内侍将一块黑色木板搬上高台。
走到那黑色木板前,李念从一名内侍手中拿过一样白色之物,快速在白色木板上写了十六个字,八个秦篆,八个纸上那种字。
有认识秦篆的人看到那写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每个字上都标注了奇怪的符号,如“天”字上标了一个“tian”,“地”字上标了一个“di”。
李念指著这些符号,道:“当今天下读书识字不易,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在教学子时,常是师者一个个字读,学子一个个字跟读,此种方式教起来难,学子学著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