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93节

  算学确实有用处,但平时所学已足矣,了解那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何关系有什么用途,知道从一加到八十、加到一百、加到两百的规律有何用?

  能治好国吗?能打好仗吗?能使国泰民安,人人富足吗?

  算学既不能吃,也不能穿,更不能强国强军强农,稍微学点实用的就得了,没必要深入了解,毫无意义,没有价值,治国终究要靠的是兴农事、安民心、强军事。

  不仅范增一个人这么想,还有不少参考者也如此在想。

  得亏还未到后世儒家独大,连君子六艺也开始丢弃之时,否则早就向始皇上书。

  治国还得靠圣人之言,唯有遵循圣人教化,才能使四夷宾服,天下太平,而非靠这算学,陛下这是弃大道而修小道,将有祸。

  反倒墨家、道家和跑来参考的方士比较兴奋,尤其墨家弟子,兄弟我以前学的那些无用之物,终于在今日能派上用场了。

  出题者是那李念,莫非那李念也为我墨家中人?

  并非没这可能,那李念也擅长制造东西,和他们墨家一样。

  范增虽觉得算学比较虚,不太务实,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但他懂一点,他能看出来的东西,秦皇大概也能看出来,然秦皇偏偏设置了算学这一考试,其中必有深意。

  且出题者还是那李念,含有他尚未明白之意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想到此处,范增重新看起了他跳过的那些题。

  只是数学这门学科,不学就是不会,就算将考卷翻烂,盯出个花来,也依旧不会。

  要是一个人一夜间能从一数学渣一跃成为顶尖数学天才,那大概是开了挂,要严察其是作弊了,还是脑子里有了系统。

  范增看了眼坐于右首的中年汉子,此人还在提笔书写,这让他对中年汉子的身份产生了些许猜想。

  这人该不会是墨家弟子吧?

  而且,这人写的是楚字,难道他是楚墨弟子?

  这么一想,范增心中有种复杂的情绪,楚墨也抛弃楚了,要投向大秦了吗?

  当然,很可能是和他一样,未曾背叛楚国,只是跑来咸阳参加这场大考罢了,但这还是范增有些难受。

  楚国终究是没了啊,曾经的楚人就像那林中飞鸟,大难到头,各自飞离,寻找新的栖身之地。

  时至今日,复楚大业何时可期,谁还能再扛起复楚大旗?

  原本那项氏一族在时,范增认为复楚者当为项氏一族。

  当年楚国虽败亡,项氏一族却依旧保存下了不弱的实力,只须等到时机,便能举起反秦大旗,再复楚国。

  可那秦皇狡诈,竟早知项氏一族有重瞳子这等天生圣人,将项氏一族提前除去,扼杀于摇篮之中。

  感觉到范增的目光,中年汉子以为范增这个疑似是楚国老乡的人想看他答卷,皱了皱眉,转头看向范增,却见范增并未看他答卷,反倒似乎是发觉了他的身份。

  像是在承认范增的猜想,中年汉子冲范增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一声呵斥从前方传来:“都经过了策问考试,还不知这次大考规矩?开考前,我也讲过一次,不可窥视他人考卷,也不准将考卷予他人窥视。”

  “说的就是你二十三号,还有三十三号,你两在做什么?”

  “我方才便看到二十三号四处乱看,现在又看,你和三十三号是老乡?想让他给你抄答案?”

  “现对你们警告一次,若再犯,本堂考试成绩作废!”

  范增和中年汉子:“……”

  两人有心想解释他们以眼神交流,不是想抄答案,但又不好解释,只得默默忍了下来。

  要是真被当成抄答案作弊处理,那乐子就大了。

  这可是咸阳大考,秦第一次举行这种考试,必将会载于史书,他们在大考中若被当成作弊者,也肯定会同样记载下来,流传于后世……

  范增还好说,可中年汉子可是楚墨中响当当的人物,要是给传出去,楚墨巨子在咸阳大考作弊被抓,被废去算学一科成绩,绝对会沦为整个天下的笑柄:你知不知道?楚墨巨子与人舞弊,在咸阳被抓了!

  想到那情况,中年汉子觉得他一定会干脆地抹了脖子,反正他是没有颜面再去统领众楚墨弟子。

  范增也坐端正,不敢再乱看,他也不想在史书上被人记上一笔:楚人范增,咸阳大考无才,难答考题,欲窥旁考者,被察,废其绩。

  他范增也是要脸的!

第192章 格物之学,大考结束

  算学考试结束,有两刻时可供休息,范增也出了考场,放松一下紧绷的头脑,为最后一堂格物考试准备。

  很多人也和他一般选择。

  和考完策问时不太一样,策问考完后,大多人神情放松,还有些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谈论考试的情况,可这算学考完,虽还是有人聚在一起谈论,但很多人的神情没之前放松,显然考得不太如意。

  算学其实还好,诸子百家中现今很多学派都要学。

  墨家自不用多说;兵家领军作战,需算粮草兵甲、算敌我相距等,岂能不懂?

  道家和那些方士炼丹炼药时也常需计算,儒家君子六艺中亦有“数”这一艺。

  来咸阳大考的参考者多多少少都会懂点算学,唯一的问题只在于是否精通、深入了解,反正在范增看来,算学够实际应用即可,不必要深入。

  然而,这格物就未必了!

  “格物”一词应出自于儒家《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意为“究事物之理”,这要怎么考?

  难道要考墨家的那些东西?还是要考道家所言之物?

  若当真考这些,对很多参考者将是一堂艰难的考试!

  因为他们大多只学习本派学说内容,虽会对其他学派了解,但多是了解其他学派的治理天下的思想,不太会去了解像墨家的什么“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力,刑之所以奋也”……

  这也是一些百家学派的缺点,重学说思想,而不重实际的科学发现,有时甚至会将科学发现同学派思想联系在一起,要么以之佐证自家思想的正确,要么对敌方学说进行批判反驳。

  两刻时间过去,随著那已经熟悉的“当”声响起,范增和诸多考生再次回到各自考场。

  坐在位子上,看著发下来的考卷,范增知道这堂格物考试,他肯定又答不完。

  他猜想的事情发生了,还真考事物之理。

  那秦皇想通过咸阳大考做什么,或者说那李念想通过咸阳大考做什么?

  对这问题,范增心中有答案,大抵是想通过这场大考挑选出具有算学和格物天赋的人才,只是这些人选出来又怎样?

  难道秦皇和那李念要靠他们去治国理政,使秦强盛?

  墨家存世这么多年,都没能让哪个国家强盛,通过咸阳大考选出一拨人就能使秦强盛,如何可能?

  治国理政还得靠兵家、法家、儒家或道家,但绝不可能是墨家,墨家那些人当工匠尚可,可说治国治民,还是算了……

  怀著这些思绪,范增看起了考卷,第一类题依旧是选择题,前几道依旧为送分题:问,《山海经》有言“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下列中哪一物为石涅所制?

  一、蜂窝;二、蜂窝煤;三、豆腐;四、木炭。

  但送分题后,便开始上难度,像范增现在所看的这道:如图所示,将在甲点的木球推下,问木球在进入水平面后如何运动?(注:斜面和水平面皆绝对光滑,无空气阻力。)

  一、会立即停止不运动;二、以一定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三、不断加速,永远运动下去;四、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

  范增注意到那“()”符号内的话,但不懂为何要备注斜面和水平面绝对光滑,还有那无空气阻力。

  他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思考:

  立即停止不动肯定是不对,他见到过从斜坡上滚下来的东西,不会停止不动,会滚出一段距离后停下。

  这么看,应该选“四”,可那个备注显然有深意,答案可能和“四”不同。

  因此,“一”和“四”可以排除,只剩下“二”和“三”。

  可这怎么可能,那木球从斜面滚下后,竟然会永远运动不停?

  从斜坡上滚落的物体,往往会越滚越快,所以正确答案应该选“三”。

  范增提笔在答题纸上写下了“三”。

  在他右手边的中年汉子,看到这道题后,眼神一凝,这题考的不正是他们墨家的“力,刑之所以奋也”吗?

  那木球在进入水平面后,没有力再给它,因此它不会再继续加速,正确选项应是“二”。

  中年汉子心中越发认定李念是墨家弟子,只可惜此人就算是墨家弟子,也肯定不是楚墨,大概是秦墨中人。

  他对想见到李念的念头也越来越重。

  此人能以墨家弟子身份得秦皇信任,即使他出身秦墨,对墨家而言也是天大的好事,兴许其可使墨家重新合为一派,重铸墨家荣光。

  只是再继续往下看题,中年汉子又惊讶又愧叹。

  因为一些题已经超出了他学过的墨家内容,他也答不上来,让他禁不住心想秦墨已经悄悄发展到这等程度了,胜我楚墨多矣……

  格物考完,范增出考场时还在想著考卷上的某些题,除选择题答完了外,填空题和简答题统统都没答完,那些题真的有答案吗?

  尤其那几道附加题,如某道题借用了列子所写的那篇《两小儿辩日》,问两小儿所说谁对谁错?

  他怎么知道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还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这个连孔子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还真有答案?

  这也叫“格物”?都格到太阳了,连挂在天上的太阳是远是近都知晓?

  若真知道,这个李念的学识只能说深不可测,兴许比古之诸子还厉害,是他们这一时代活著的诸子,也许日后百家中会再多出一派。

  但李念越是优秀有才,越让范增和许多人感到复杂,如此之人为何要佐秦呢?

  且和这等人生在同一时代,该高兴,还是惋惜?

  因为此人太优秀,他们所发出的那点光将被被此人光芒掩盖,历史记载时,那人会列于主位,而他们尽是陪衬。

  范增也注意到格物考试后,诸多人兴致都不高,显然这格物考的不仅是他一人难受,其他人也一样。

  来咸阳大考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区区咸阳大考,看我手到擒来,可三堂考试过后,才发现我好像也不是那么有才……

  临离开时,范增和所有考生被通知往校场,只见一年轻秦将站在将台上向他们宣布道:“诸位注意,十日后将放榜,莫要错过!”

  “且放榜后,陛下和李念公子将有请,诸位这段时日,莫要离去!”

  “今日已晚,我等将护送诸位回返咸阳!”

  十日吗?

  他等得起,他倒要看看谁能得这咸阳大考第一,那秦皇和李念究竟想要以此大考做什么?

第193章 李念阅卷,有“熟”人!

  这秦将是蒙毅,他过来既是向三千余考生宣布消息,也是将所有答卷护送回皇宫。

  答卷被送到皇宫后,先按照答卷上所用文字进行分类,用秦篆的放在一起,用其他六国文字的又分别放开,然后再将用其他六国文字答题的答卷翻译誊写为秦篆。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更高效的批阅。

  李念只学了秦篆,可没学六国文字,虽说七国文字有共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也不少,若直接批阅用其他六国文字答题的答卷,不知要用多少时间。

  秦皇宫中识字的宫女、内侍、侍卫皆被调动,连一些公子公主也参与了进来,在将所有考卷翻译誊写为秦篆后,再由这些人批改选择填空。

  如此一来,可大大减省嬴政和李念的批卷时间,嬴政负责批阅策问,李念负责批阅算学、格物。

  本次考试并没有糊名,因为其中有很多人会写假名,且批卷者嬴政和李念,和这些人不存在利益关系。

  但下次咸阳大考就不能再采用这种方式,所有参考者必须验明真身,书上真实姓名,且需要糊名。

  出于对这时代考生的好奇,想知道他们会答些什么,在尚未将所有答卷分好时,李念便让人从已经整理好的算学、格物答卷中各取五十份整理好,送他批阅。

  坐在书桌前,李念开始批阅考卷,没多久,便批阅到了一个历史名人:‘咦?郦食其?他也来参加咸阳大考了?’

首节上一节93/1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