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开始真正思考一个问题,昔日的秦律或许真已不适合如今这个天下了,法家的治国之法真有问题。
听著外面未歇的“大王万岁!”,嬴政下令:“冬夜寒凉,易疾,令其等归家,无须在此迎候寡人。”
下完这道命令,嬴政又补了一句:“莫要驱逐其等离去,以言语相劝,若不愿离,不可强逐!”
嬴政本来还想给这些民众每人发一钱,只是此时赶路不便,遂未下此令。
接到嬴政的王令,即刻有秦卒脱离队伍,举著火把往离驰道不远的民众而去。
看到秦卒拿著火把靠近,雍城的民众还有些害怕,停下了高呼“大王万岁!”,待秦卒讲出是大王担忧冬夜寒凉会让他们生疾,特遣这些秦卒来劝他们回家去后,更大的“大王万岁!”之声传来。
此次称帝大典是古之未有的大事,嬴政对此非常看重,能带上的、该带上的人都带了过来,大秦诸公自然也在此行之中。
听到外边如潮的呼喊,淳于越热泪盈眶,激动地指著外边,对同坐在马车中的苏胥几人道:“此便是民心,此为仁政之施!”
另一马车中,和长子李由坐在一起的李斯也在看向外边,透过那些火把,似乎看到跪在不远处的雍城民众。
这是他从政这么多年里从未见过的景象,民竟能如此信任尊敬一位王,不惜冒著寒冷和夜色,对王朝拜。
更让李斯感到多年价值观有些崩裂的是,没用法家的驭民之术,大王只是下达了一些对民众友好的政令,便造成了这一幕。
虽说李斯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法家信徒,法家思想在他眼里只是一种工具,但他还是相当信法家思想,可在这时,也不由产生一个念头:不用法家思想,也能治好天下?
但这点念头很快被李斯抹去,他依旧觉得法家思想是当今天下最好的思想,其他百家思想皆不如,尽管他有时也不会全按法家思想来。
‘不,这些人只是因从大王这得了好处,才感恩大王,但人心难满,此口一开,其等日后必将索取更多好处,若不得满足,便会心生怨愤,反倒更难治理。’
人心欲望难填,就算得到了想要的事物,也往往不会满足,只会渴求更多,当无法满足时,便会怨愤甚至仇恨。
另一马车中,刘季同樊哙坐于马车内。
嬴政为满足他当著大汉开国天团的面称皇帝的虚荣,将刘季等人也带到了雍城。
听到外面的呼喊,刘季也好奇地打开车窗看去。
只听“大王万岁!”的呼声回荡于天地,起伏于夜空,一句话在刘季心中浮现:‘生当如秦王,大丈夫当如是!’
第148章 大秦众人见李念,第一印
象
在一声声“大王万岁!”中,队伍到达了雍山。
此时天依旧未亮,但雍山被布置了大量火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不说将整座雍山照得亮如白昼,却也异常明亮。
之所以会天还未亮便出发,是因大秦的祭祀活动主要在清晨,认为清晨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神灵最活跃之时。
但嬴政选择在天未亮时便来,还有一层含义:他要在第一缕曙光升起时祭祀,表示在新一天曙光的照耀下,他和大秦从今起将翻开新的一页,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山上的祭坛早已准备好了各种祭品,在火把光亮的照耀下,嬴政持一卷玉简,庄重肃穆地一步步走上祭台。
天空灰暗未明,嬴政独自立于高高的祭台上,祭坛的四周火光映衬著嬴政的身影,有种帝王只身对天穹的苍茫厚重感。
李念抓紧时机,将手机拿出,给拍了一张。
他这番动作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当然,就算他不用手机拍照,也有很多人一直在关注他,谁让他站的位置特别,还穿著只有公子才能穿的礼服。
称帝大典可是古来未有之事,也是一生中仅能有的一次大典,虚荣心异常旺盛的嬴政,哪会不重视?
因而他不仅亲自前来祭祀,更有许多人随同,大秦诸位公子、大秦宗室、朝堂重臣、特邀来观礼的刘季等人,甚至连抓到咸阳的六国王室也凑了一支队伍。
众人按所属身份在不同位置观礼,哪怕是公子扶苏,也同其他公子站于一处。
但李念不一样,穿著大秦公子的礼服,却没同扶苏等人站在一起,也没和大秦宗室站一块,单独给了一个位置,身后更有蒙毅随侍,成为全场最显眼的显眼包,想不被注意到都难。
见李念被单独安排了一个位置,诸位大秦公子心情更为沉重失落,自己等兄弟齐刷刷站一块,这位却被单独置于一处,还让蒙毅随侍其左右,这差别对待已经摆明了父王的心意:大秦储君为这位!
众臣心中亦是浮想联翩,这就是大王口中提到的那个“李念”?
其身份果然是一位公子!
且看今日这情况,大王对其显然不一般,其在大王心中地位高于其他公子,日后的大秦储君大概率是这位。
诸多大臣快速回忆,看往日是否有可能得罪过这位,仔细回忆一番后,发现自己没啥地方可能得罪这位的大臣都镇定下来。
这些大臣中不包括李斯,他心中生出一丝担忧,因为他曾在某件事上谏言,可能得罪过这位。
‘也不知这位李念公子心情如何?其大抵便是大王心中最中意的储君,万一其追究其那事……’
想到自己可能得罪了大秦未来的储君,饶是聪慧如李斯,也感到一阵头疼,他是极为恋权之人,而他的权力都来于君王,现在却跟可能为大秦未来君王的人结了怨。
‘大王今日让他显于人前,显然是要这位公子走到台前,日后少不了与其相交,到时先观其对我态度如何。’
能和这位公子交好自是最好,倘若不能交好,那就只有……想办法让这位不为储君,登不上那个位子。
尉缭看著李念,心道:‘那李念竟真是一位公子?此人有天纵之才,既能治国,又能制物,还知晓世间诸多奇异之事,不知学自哪家?’
尉缭对李念极感兴趣,原本在他看来,秦王虽有大略大才,但其本身是一头虎狼,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若得天下,天下皆为其虏。
他本打算在助秦王得天下后就跑路,孰料被他认为是虎狼的秦王居然发生了改变,而秦王改变的源头都指向一个叫“李念”的人。
尉缭遂因对李念的好奇留了下来,他想看看这个能劝住秦王这头虎狼之王的李念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今日终于见到李念,尉缭很想立刻便和对方相谈一番,纵论天下之事,畅谈治国治军之术,瞧瞧对方有多少真才实学!
和李斯一样,赵高也有些担忧,但他和李斯担忧的原因不同,他是在担心这位看起来很有机会成大秦储君的公子对他观感如何,如果像扶苏那般认为他是一个佞臣,那他就有的头痛了。
赵高心道:‘我与这位公子尚无恩怨,应当不至如扶苏那般,定要设法与之交好,望其莫如扶苏。’
很久前,赵高也尝试过和扶苏缓和关系,示好于扶苏,但扶苏对他的示好不仅不接受,反而更加认为他是一个佞臣。
淳于越和苏胥站在一块,见李念著公子礼服,独立一处,淳于越看了苏胥一眼,苏胥知晓其意:这就是你教的那位?
苏胥心中亦在唏嘘,他曾以为是个蛮夷的这位竟到了这等地步,虽知道嬴政对李念很重视,却未想会有这般重视,幸亏他当初对这位一直很有礼。
但想到这位对儒家的态度,苏胥心头沉重,他看向淳于越,两人目光交汇,都看出了彼此之意。
这位不待见他们儒家,若其真为储君,成为下一任秦王,他们儒家日子只怕要难过了。
大秦宗室对李念虽也好奇,但未太在意,不过是又多了一位公子罢了,尽管是一位可能会成为储君的公子,可哪又如何?
会改变他们现在的状况吗,会让他们得回以往失去的权力吗?
只怕其登上王位后,和他那天性凉薄的父王一样,依旧会持续打压他们这些宗室。
说来,大秦宗室是真没多少存在感,自从商鞅搞过一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后,存在感便被大幅度削弱,等嬴政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后,存在感则更是被降到了谷底。
属于一群明明存在,却不太被记得的人。
这让大秦没有宗室之祸,但也让王朝在危机时失去了宗室这股力量支持。
吕雉的父兄也被邀请过来观看祭祀,看到李念,几人生出一个念头:‘秦王未唤吾女(妹)入宫,莫非要使吾女(妹)嫁一位公子?’
几人越想越觉得有这个可能性,只是不知是哪位公子,莫不是他们现在看的这位?
如果是这位,那也不错,甚至比入宫侍奉现在的秦王更好!
当今的秦王后妃太多,这位年轻,应当不多,且其似有望成为下任秦王,女儿(妹妹)若嫁给他,待其成为秦王,女儿(妹妹)岂不有机会成为王后?
刘季、萧何等人也注意到李念,但打死他们也想不到此人便是他们猜测中的那位“老乡”,向嬴政告知他们消息的那人。
第149章 祭祀结束,章台宫外
李念感到一道道目光落在身上,知道自己此刻正被不少人看著,‘只怕有很多人因我这身衣服和所站位置正胡思乱想,可我真只是一个摄像师啊!’
边想,他边将手机对向观礼的众人,这是得了嬴政准许,可拍摄一些大典其他人的照片。
李念首先拍的是诸位大秦公子。
这些大秦公子虽从未见过手机,不知李念是在给他们拍照,但见他拿著这奇怪之物朝向自己,都不由正经庄重起来。
给大秦公子拍完,李念又将手机转向大秦众臣,看到屏幕中的诸臣,李念很想认出来他们谁是谁,但很可惜,除了王绾、苏胥、王翦、王贲和蒙恬,其他人一个未认出。
能认出苏胥,原因自不用说,到现在苏胥每日还会来给他上课,只是课程时间缩短了很多。
至于王绾,这位站在群臣首位,大秦丞相,统御百官,一看便知;王翦则是因其年老,且位于一众秦将之前,王贲、蒙恬立于其左右,小韩信立于其身后,见王贲之相貌类父,蒙恬冲他友好而笑,李念遂得认出。
有了大秦诸位公子做了示范,见李念拿著那奇物对准他们,大秦众文武虽不知李念在做何事,但也神色庄重配合。
给大秦众位宗室也拍了一张,李念将手机对准刘季、萧何等人。
‘为首这位应当便是沛公了,其左侧这位应是萧何,其他人……认不出来。’
‘沛公和太史公所记仿佛,鼻梁高挺,眉骨三维,鬓角和胡须修剪得颇为齐美,就是不知左大腿上有没有七十二颗黑痣?’
大汉开国天团虽有不少出自沛县,但也有很多来自其他地方,这些人受嬴政相邀而到咸阳,因彼此不熟,虽站于一块区域,却并未挨近,分成了多个小团体,李念更认不出谁是谁。
李念对守护在祭坛周围的秦卒也拍了数张,虽天还未亮,但有四周的火光,照出的画面并不昏暗。
拍完来观看祭祀的人后,李念将手机重新对向祭坛。
未等多久,远方的天空一抹鱼肚白浮现,一缕晨光划破黑夜,将光明洒向大地。
抓住这个时机,李念拍下了这一缕晨光,他所在的这个拍摄位置是事先便定好的,能清楚拍摄到祭坛上嬴政的身影。
只见那照片中,晨光从天际投下,像一把剑割开夜空,将一点光辉从裂隙渗入,嬴政站在祭坛上,正对著自东而来的那道辉芒。
似苍天启示,专为其破开夜空,一缕明光落于其身。
祭坛上,嬴政拿起那卷玉简开始颂念。
祭坛周围的秦卒、大秦诸位公子、大秦众臣、被邀请而至的刘季等人、被强行“请”来的齐王建等,无不跪下。
在凉凉的晨风下,在破晓的晨光中,整座雍山前所未有的安静,唯余嬴政颂念祭文的声音:今日祭祀天地,寡人嬴政,从今后将为天下主,始称皇帝!
李念作为摄像小哥,正忠实地用手机拍摄著这历史性的一幕:从这一刻起,秦王嬴政就要变为始皇了!
手机存不到后世,但在回去后,会召集天下间擅丹青者,将他拍摄的照片绘出,留传于后世。
时间来到两日后,咸阳,大秦王宫,章台宫外,虽连续经受了好几日奔波,但众人依旧精神抖擞。
因为祭天、祭祖的流程已经结束,接下来就该正式称皇帝,开元建新,这是一个在过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而他们是其缔造者、见证者,由不得不兴奋。
由于回到咸阳后,观礼称帝大典的人变得更多,且还有些事在宫内无法完成,遂改到了章台宫外的广场。
比之于几个月前,章台宫外的广场多出了一些东西,一座高台,一支旗杆……
一些未参加雍城祭祀天地的人此时也加入了进来,如嬴政后宫中的妃嫔和尚未出嫁的女儿,选出的一些百姓。
韩信随其母站于一处,指了指在某个地方的李念,又快速将手放下,低声对身旁的母亲道:“母,此为吾师也!”
韩信母亲眼睛瞪大,她儿子的老师竟是位公子,看其情况,似乎还是颇受大王看重的公子,若其日后为储君、为秦王,儿子岂不是秦王弟子?
吕雉和妹妹站在父亲兄长身后,正好奇地看著李念,根据父兄回咸阳后给她说的那些话,秦王兴许是想让她嫁给一位秦公子,而这位的可能性最大。
不能入宫侍秦王,却要侍其子?
吕雉心中生出一种古怪感,但又有一种无奈,她只一弱女子,即使不愿,又能做什么?
另一区域,嬴政妃嫔和女儿所站之处,少女舜英和母亲正在一起等候大典开始,虽也看到了李念,但并未太过关注,以为这是她不知道的哪位兄长。
她身边有些后妃正小声说话,突然,一名后妃伸手指了指李念所在,对另一后妃道:“据闻,这位就是那个‘李念’……”
什么?
这个穿大秦公子礼服,站在一单独位置,她以为是兄长的男子竟是父王要让她嫁于的未来夫君?
两名后妃之后的话,少女都未听清,她正震惊地看向李念,脑中冒出许多疑问:此人若是她未来的夫君,那他为何穿著大秦公子才能穿的服饰?
他和父王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