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如此年轻?
一点也不像她原本所想的会比她年长很多,是个中年人,甚至是个老者,反而看起来比她年长不了多少。
少女的母亲注意到少女的反应,捏了捏少女的手,以很小的声音问道:“他就是大王让舜英嫁的那人?”
她被嬴政许给李念的消息,只有嬴政、她、母亲和当时在宫中的内侍宫女知晓。
见少女点头,少女母亲也疑惑道:“那他为何穿著公子之服?他是宗室?”
少女根本没法回答,她也不知道啊,一头雾水,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此人绝不是她同父异母的兄长。
想到此,少女心中还有些雀跃,今日得见,远比她所想的更好,此人不仅年轻,还颇为有才,且受父王信任,连扶苏兄长都没此人受父王重视,嫁给他也许会比所有姐妹都嫁得好。
李念正以手机拍摄等候大典开始的人群,当他将手机镜头朝向嬴政妃嫔女儿那群人时,看到其中有名少女红著脸低下头,也没太在意。
只以为是其见男子看向她而感到害羞:‘好青涩的少女,在后世,这个年龄应该才上初中吧?咦,这个年龄还没嫁人?我记得大秦女子十四岁就可嫁人!’
‘可惜了原来历史上的这些大秦公主,明明身为女子,对胡亥产生不了威胁,却依旧被胡亥残杀,连名字都未留下。但在这世界,这些秦公主应当能好好活下去!’
第150章 称皇帝,升国旗,奏国歌
没等多久,忽听一声“大王到!”,所有人立刻规矩起来,四处打量的人收回目光,小声说话的人停止说话,齐齐朝一个方向行礼:“恭迎大王!”
只见嬴政头戴冕旒,著一身黑色龙袍,在侍卫护送下龙行虎步而来,登上那座为他称帝大典而特别建起的高台。
站在高台上,嬴政看看向远方。
目光仿佛望过了高山,眺过了河流,看到了正赶向郡城或县城的天下万民,不论是老秦人,还是曾经的六国之民,都准备看他这位马上要称皇帝的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收回目光,嬴政看向台下朝他行礼的众人,平静道:“免礼!”
“谢大王!”
待所有人都起身站好,丞相王绾出列奏道:“自周室颓弱,列国分疆,乱世至今已数百余年,列国兵戈不休,苍生流血不止,天下万民无不求止乱世,息征伐……”
这也是称帝大典的一环,总不好什么都不交代,嬴政自己登台就直接宣布“寡人今日皇帝,从今往后都得称朕为‘陛下’!”,当然要先讲说大秦和他的功劳,证明他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称皇帝。
而这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的人来讲,总不好嬴政自己吹自己的功劳吧?
身为大秦丞相的王绾显然是最适合之人。
王绾从大秦立国开始讲起,讲述大秦如何从一微小之国筚路蓝缕、奋多代之余烈走到了如今。
当然,在讲述中,王绾进行了美化,略掉了那些不太友好的内容。
等讲到嬴政时,王绾更是大说特说嬴政的功劳,言中之意几乎明著在说若没有嬴政,纵有诸位先王多世之余烈,也统一不了天下,结束不了长达数百年的兵戈。
嬴政是如今天下能得以统一的关键,大王功劳莫甚,我等和天下万民都当感谢大王,大王称皇帝当之无愧,合理合法!
王绾道:“今天下得以一统,兵戈休止,四海承平,皆因大王之功,遍寻过往,无人可与大王相比。”
“大王之德兼三皇,大王之功过五帝,以‘王’相称已不妥。”
“臣以为唯‘皇帝’方可彰大王之功,使天下人晓大王之德,臣请大王称‘皇帝’,顺天意,合民心!”
说著,王绾便跪了下去,大声奏请:“请大王称‘皇帝’!”
在王绾之后,年轻的公子婴代表大秦宗室出列,恭声奏请道:“臣婴请大王称‘皇帝’!”
被邀请来的刘季此刻代表天下百姓,也出列奏请道:“沛县乡民刘季请大王为天下万民计,称‘皇帝’!”
连被“请”来的六国王公中,齐王建也出列奏请嬴政称皇帝。
在这些人后,所有人才跪下一起奏请:“请大王称‘皇帝’!”
虽然早知会有这一出,但现在亲眼见到,李念还是觉得古人真会玩。
都知道这只是个过场,即使没这些,嬴政依旧会称皇帝,但有这流程更能证明其称皇帝合理合法,是众望所归。
可别小看这些流程,有时没了这些看似没用的流程,影响极大。
如某司马家不按流程来,当街捅死皇帝,不仅坏了誓约,更让后来弑君变得寻常,更让后来那些功高的大臣处境变得更危险,就算年纪很大,只要不死,便受君王猜忌。
见这么多人一起奏请自己称皇帝,嬴政装模作样地推辞了一番,最后才在所有人“俺选嬴政,嬴政当皇帝是众望所归!”的呼声中宣布自己为大秦第一任皇帝。
待嬴政宣布自己为皇帝后,所有人立刻改了称呼,恭声朝拜道:“拜见陛下!”
此时,上午的太阳升到一定高度,阳光落在著黑色龙袍的嬴政身上,使其显得高大伟岸,深不可测。
嬴政道:“免礼!”
“谢陛下!”
嬴政道:“今日为朕称帝之日,亦为大秦新开之日,朕将于今日设大秦国旗、大秦国歌、大秦国徽。”
“来人,升国旗、奏国歌。”
这个流程自然是李念提出的,他讲了后世之国皆有自家的国旗国歌国徽,嬴政听后觉得有理,遂给他的大秦也安排上了,甚至还专门挑选了一队乐师供今日奏国歌所需。
嬴政话落,只见蒙毅率领著一队秦卒走来,行进十分整齐,蒙毅手中持一杆旗帜。
许多人这时才明白,原来在此的那根高杆是为这而设,他们还是头一次参加升国旗,都不由感到好奇和新鲜。
这队秦卒是王宫精选,从守卫王宫的侍卫中挑选出的高矮胖瘦相仿之人,同蒙毅一起在李念那经过升旗流程训练。
不多时,蒙毅走到旗杆前,和一名秦卒将手里的大秦国旗绑到绳子上,一手抓住左上角卷起的旗帜。
尽管先前已演练了多遍,但蒙毅在此刻依旧有些紧张。
这可是大秦第一次升国旗,还当著陛下和这么多人的面,且还有李念那小子拿著手机在记录,这要是将旗扬不好,给李念那小子照下来传于后世……
将旗帜绑好,一阵宏大庄严的松下响起,仿佛有一卷煌煌诗篇在眼前展开,宏大、雄浑、铁血、坚毅、沧桑、巍峨,从古老而至,向未来走去,那是大秦的历史,从小到大,从弱至强,从为周王室养马的牧民到现在的天下之主。
伴随松下,蒙毅将手中抓住的旗帜一角往上抛去,收卷的旗帜当空展开,飘扬而起,这让蒙毅大松口气,总算没出差错。
那是一面黑色的旗帜,其上有两个图腾,一为玄鸟,一为苍龙,同举而翔,飞于旗帜上。
秦人尚黑,以玄鸟为图腾,但今灭六国,一统天下,不好再纯以玄鸟为图,遂又于旗帜上再绘苍龙以代表天下。
玄鸟、苍龙不分上下,在旗上同飞,此意为大秦和天下不分割,大秦即天下,天下也即大秦。
听著那宏大雄浑的松下,在场众人看著那面绘有玄鸟、苍龙的黑色旗帜迎著阳光缓缓升起,心中都生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莫名感受,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流动。
同在一面国旗下,同在一支国歌中,让这些人产生了对在大秦的身份认同,虽才萌芽,但有芽才可长成擎天大树。
也许未来大秦会灭,这面国旗会倒,这支国歌会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但其带给的身份认同会流传给这片土地的人们。
纵使后世不再有大秦,不再称秦人,来自天南地北、海内海外,但都是一家兄弟姐妹。
第151章 改官制,赏百官
看著在阳光下飘扬的国旗,嬴政忽有感而发,奋力道:“溥天之下,莫非秦土,率土之滨,莫非秦臣,愿大秦之歌颂于万邦,愿大秦之旗飘扬万疆!”
台下众人先一怔,尤其王绾、尉缭、冯劫、李斯等参与整个大典流程设计之人。
在设计里,没这句话啊!
可陛下已经说了,这些人反应也快,迅速跟著嬴政奋力念道:“愿大秦之歌颂于万邦,愿大秦之旗飘扬万疆!”
其他人也赶紧跟上,整齐的声音传响于整个大秦王宫,直到王宫之外。
王宫外有许多秦人在,今日是他们的大王称帝之日,专程跑到这观望,看能否等到什么。
听到从宫内传出的声音,众人跪了一地,虽不知王宫里发生了什么,但也跟著吟诵:“愿大秦之歌颂于万邦,愿大秦之旗飘扬万疆!”
而这吟诵声迅速传遍整个咸阳城,整座城都在喊。
听到从宫外传回的更大吟诵声,嬴政微微愕然,李念却在遗憾自己没法拍到咸阳此时的场景。
他其实很想出去王宫拍一拍王宫外的景象,看一看在始皇称帝大典时咸阳的人们在干什么,将他们也拍摄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世。
那些不是秦人,在咸阳的他国之人,听到这震天的喊声后,无不惊于秦王在秦人心中的威望。
咸阳,一座客舍房间,几名奇怪的“咸阳人”正待在房内,听到这喊声后,几人将窗户稍微开了一点向外看去。
见街上的秦人都跪于地上,激动地喊著那句话,几人不由神情沉重,其中一人小声道:“秦王如此得秦人信任,须尽快禀报单于,暂不可与秦王为敌。”
旁边一人道:“就算我们不和秦王为敌,秦王也未必放过我们……”
他们自认为很强,但面对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秦,也依旧感到沉甸甸的压力,不认为和秦开战有绝对胜利的把握。
所以在得知南边刚统一天下不久的秦王要称那什么皇帝后,单于便派了他们过来打听情况,看看那位秦王对他们是什么态度。
现在听到的这句话,那秦王的野心明显不小,怕是要与他们不利!
王宫,嬴政的称帝大典进行到下一步,也是许多大臣早就在等候的环节,他们之所以劝大王进一步成为皇帝,不就为了此时?
大王不进步,他们如何进步,他们不进步,荣华富贵从哪来?
嬴政道:“自今日起,将改九卿为诸省与诸部:诸省为御史省、内务省、国务省……”
嬴政最终还是采取了部分从李念那得来的王朝官制。
毕竟后世的官制的确有利于他集权,且能让权责更为明晰,但受限于大秦现今的情况,又不可能全盘修改,只能采取其中部分。
“诸部为吏部、兵部、税部、刑部、户部、工部、礼部、教部……”
“吏部掌官吏考核,升迁贬谪,兵部掌国之兵事,征发兵役,审核战功,刑部掌刑律,查天下违法犯律之事,教部掌教化,监学天下……”
“国务省掌国之政务,由王绾为首相,李斯、冯去疾为副相,掌户部、工部、刑部、礼部……”
“御史省掌谏言,审核政令及政令在天下间反馈,冯劫为主令,淳于越和赵高为副令,掌都察院、制舆台……”
“内务省掌王宫和宗室诸事,设采买司,设宗人府,公子婴为宗正。”
具体的官制十分复杂,由嬴政和众臣商议许久方才定下,那么多,哪是一时能讲清,嬴政自然只是讲了关键的部门和大臣。
众臣虽提前便已知晓官制将改,但并不知官职的具体官员。
“吏部、兵部由朕直辖,吏部左侍郎蒙恬,右侍郎王贲,兵部左侍郎王翦,右侍郎尉缭,教部李念为尚书,苏胥为左侍郎,户部尚书为……”
大多大臣都很高兴,虽然官制改了,但相比于以往,他们都升了官,可也有人不太满意,李斯便是其中之一。
他想的是成为大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顶替掉王绾,成为当朝丞相。
如今他虽也能称一声“丞相”,但前面却带了个“副”,有这字和没这字,天壤之别。
尽管比之于他身为廷尉时,权责看似更大,可终归非他所愿,不说还有一个冯去疾和他平起平坐,关键头上还顶著一个首相王绾。
赵高对此倒是未太在意,他深知自己现今的一切都源于嬴政,更在意的是嬴政的宠信。
王翦特意看了眼身边的蒙恬,陛下将他和王贲分别置于吏部和兵部,明显是不想让他和王贲同在兵部掌权,还在其中分别插了一个蒙恬和尉缭,让除了陛下外,无人可独掌两部。
但即使陛下不这么干,他也会主动提出,不怕君王猜忌,就怕君王不猜忌,那会更危险。
王绾倒无所谓,尽管相比之前的丞相,他的权力其实被削弱了,还削弱得最厉害,不仅将有些省和部不再置于他辖属内,更把李斯、冯去疾给塞进来,让他们三人彼此制衡,谁也甭想独揽大权。
这让王绾不由生出了一点想法,‘陛下此举似在防备谁?不像是防备我,冯去疾也不像……’
如果不是他们二人,那就只剩下一人原来的廷尉李斯!
只是陛下为何要防备李斯?
虽和李斯有些不对付,但王绾也承认李斯之才不逊于他,甚至犹有过之,绝对是他之后成为下一任丞相的最好人选。
且李斯这些年兢兢业业,诚诚恳恳为陛下和大秦尽力,君臣相得,为彰显对李斯的宠信,不顾年龄的差距,嫁女给李斯之子。
王绾都已经准备好在统一天下后,自己就退下丞相之位。
因为他和嬴政越来越意见不对付,反倒是李斯和嬴政能尿到一个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