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37节

  “像军机处的印信,用毕立即交还,为严格保密,军机处的听差人员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在军机处值班之所,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

  “因而,军机处职权范围虽广,但军机大臣权力有限,其实它才是明朝帝王最初设立想要的内阁。”

  经这番讲说,嬴政大体明白了军机处的作用和限制。

  军机处的官员是皇帝抽选的,不是专职,随时可以罢免和任用,没有决策权,只能提出意见,那么便无法下达实际政令。

  军机处才是洪武帝和朱棣想要的一套班子,给他们出谋划策就行,但不要动手动脚,决定还得咱们父子来。

  嬴政瞬间便想到了军机处的好处,基本上避免了权臣出现的可能,大大加强了君王的权力。

  至于坏处……

  君王权力太大,没有制衡,若为明君,军机处将是君王手中最有效的工具,若是昏君,军机处也将毫无作用。

  且一旦没君王操控指挥,军机处就会像一群无头苍蝇一般,不像那明朝内阁,纵使皇帝不干正事,也能运转个几十年。

  但不得不说,对一位想要集权的帝王而言,军机处确实很诱人,嬴政突然问道:“从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到清灭亡时,军机处可一直存在?”

  李念道:“一直存在!”

  嬴政本想问那清朝如何避免在有军机处的情况下出现昏君和暴君,但一想到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和清帝子嗣很少,果断没问。

  他换了个问题道:“卿以为我大秦当施行何种官制?”

  听李念讲说后世王朝作参考,目的是为修改大秦现今的官制,使之更利于自己,也更利于大秦。

  李念也知道嬴政会问他意见,斟酌了下,道:“臣以为可取三省六部制为根基,结合大秦境况作适当修改。”

  嬴政道:“如何修改?”

  李念摇头道:“臣也不知具体当如何修改!”

  虽然搜索后世资料,但对怎么在大秦修改三省六部制,制出一套既符合始皇又符合大秦的完美官制,李念想不出来。

  “臣仅有些许薄见,供大王一听。我大秦若用三省六部制,当著重限制尚书省和六部,两者职权太大、职权范围又太杂。”

  “职权太大会使其主官权重,职权太杂不便于明晰事务,易使政令混乱出错。臣以为可将部分六部从尚书省中拆出,由大王直辖,如吏部、兵部、刑部、户部。”

  “吏部掌官吏考核和任免,此等重权,大王当握于手中。”

  “再者是兵部,后晋节度使安重荣曾言‘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兵权之重要,可见一斑,兵部与兵权有关,臣以为不好直接归于尚书省之下。”

  这话听得蒙毅眼皮直跳,也就这位敢在大王面前说这些。

  “刑部掌律法,主刑狱,尚书省在施行政令时会用及刑部,因此不可将刑部职权从尚书省全数拆出,当保留部分。”

  “譬如尚书省在施行政令时,遇有人故意阻拦破坏,尚书省当有下令抓捕之权,却不得有审讯定罪之权。”

第78章 寡人想知那沛公何许人也?

  “户部和刑部同样,部分职权当保留在尚书省,但征纳赋税和拨款得独立出来,不可再留于尚书省。”

  嬴政边听边思考,他明白了李念的意图,削去尚书省的其他职权,让其成为一个只为处理政务的机构。

  李念接著道:“六部也得拆解和细分,户部既掌掌户口、土地、嫁娶、继嗣之事,又掌天下税赋、钱粮拨款之事,同样过于繁杂!”

  “税赋为国家财政之源,极为重要,当严格管理,臣以为须单独成立征纳赋税、核定出纳钱粮之部,与户部并列,而非户部辖属。”

  嬴政道:“这是后世诸国的做法吧?”

  李念点头道:“是!后世诸国对税赋极为看重,无论是与他国征战,还是国内施政,都需税赋作为保障。打仗打的是钱粮,而国家获取钱粮的方式就是征收税赋。”

  “征收钱粮重要,核算钱粮支出自然也重要,所以臣以为还须专设一部专门核定,才好防止支用过度,有人从中贪腐。”

  嬴政不可置否,李念继续道:“礼部的职权也范围太广,若日后大王有意于大秦兴科举,可将管辖学校和科举之权从中剥离,成教学部或教育部,礼部兼有接待他国使者之责,亦可分设一邦交部。”

  许久后,李念终于讲完:“以上便是臣一点微末之见,是臣结合后世所思。”

  嬴政无奈道:“以卿所言,的确可削弱三省六部之职权,还能使各部权责更为清楚,但所需官员之众……”

  设立这么多部门,大秦要用多少官员才行?

  根本不符合大秦当下的实际!

  而且,在操作过程中,说让各部权责更清晰就清晰了,彼此就能按照想法规规矩矩地办事?

  任何制度都是若能按照设计者的想法完美运行下去,自然会很有效,但具体实行时咋可能会?

  明洪武还想天下人都各司其职、各安其业,使他的大明千秋万载,然而未过几代就出了问题。

  唐的府兵制、明的军户制,哪个不具有一时的先进性?

  可在后世谈大唐衰落时还不是常会提到府兵制崩溃。

  想到人不够,要用官员,嬴政忽然看向李念,问道:“卿可能为寡人推荐一些可用之才?这个问题对卿应该不难吧?卿来自后世,知晓历史,定知哪些人可为我大秦所用?”

  终究还是来了!

  李念默默叹息一声,他一直不愿主动去提及这个问题。

  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让一些人去死。

  像嬴政得知了汉高祖叫刘季,家在沛丰邑中阳里,会不会立刻派人去那将高祖灭杀?

  再像张良这位千古谋圣,对秦恨之入骨,曾亲自参与刺杀始皇,始皇得知他的事迹后,会不会杀了他?

  对大汉的开国皇帝高祖,千古谋圣,李念还是非常有好感。

  因此以前始皇没问,李念也就没主动提,但如今始皇问了,李念知道躲不过了。

  “那沛公能创建汉朝,手下定不乏能人奇士,不若便与寡人讲讲。就先从那沛公讲起,寡人很想知道他是何许人?”

  李念深吸口气,平复下心中情绪,硬著头皮道:“昭王五十一年,沛公生于沛丰邑中阳里。”

  嬴政愣了下,多少年?

  昭王五十一年?

  岂不是创建汉朝的沛公和他年龄差不多?

  他原以为那沛公会比他年轻很多,没想到竟是一个时代的人。

  根据李念所说,他是在始皇三十七年离世,也就是四十九岁,当时的沛公也有四十六岁了。

  这厮竟以如此年龄创建那汉,成为天下之主?

  著实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李念继续道:“沛公姓刘氏,字季。据史载,沛公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生性为人仁厚而爱护他人,乐善好施,个性洒脱豁达、不拘小节,颇有度量。”

  “但他不喜欢从事农作生产,常被其父训斥,早年曾因带人寄食,与其嫂发生过矛盾。”

  李念所说的史载中看似都在说沛公好话,可嬴政越听越觉得不对劲,沛公此人咋听著像个市井无赖?

  如此之人也能得天下,代了他的大秦?

  嬴政蹙眉道:“这沛公好似一无赖子?”

  李念道:“大王可以不用‘好似’,但这也是沛公魅力所在,其为人豁达,能屈能伸,能和任何人混到一处,也能知人善用。”

  “哪怕他建汉称帝后,也是如此,既能高坐朝堂与众臣议事,也能不拘礼节和一小卒相谈甚欢。”

  “《史记》曾记过一事: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

  病甚,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

  于是高祖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嬴政听后沉默,寻思换作是他,会怎么做?

  得出的答案让始皇更加沉默,他大概会将医者问罪。

  “秦末时,沛公实力原本不强,远不如霸王项羽,他败过不少次,可最终却能击败项羽,正源于这些。”

  “沛公称帝后,曾与臣下论及他为何得天下,项羽为何失天下?

  曾言:‘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沛公这人缺点同样不少,贪图享乐,好色,厚颜无耻,六亲不认,行为放浪,无君子之风。”

  “在他和项羽争霸天下时,曾被追杀得丢子弃女,他和子女同乘一车逃亡,但为了逃跑,曾几度将子女丢下马车。确实和大王所说一样,为一无赖子。”

  对丢子弃女这点,嬴政倒没觉得有什么,只是他本来以为那沛公应该是六国贵族中的一员,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人。

  不过转念一想,这沛公当真是个有趣之人,比他所想的更加有趣,嬴政越发期待将沛公接来咸阳,与其见面的场景。

  至于那霸王项羽,李念在前次也曾提过,定是项氏一族之人,这么想来,这些六国贵族也不行啊,竟被一无赖子击败,得了天下。

  大大们的留言基本都看了,但越想越乱,琢磨了两天,还是按照我的思路写,结合大大提出的建议,能改的地方尽量改。

第79章 汉初“三杰”

  嬴政心里莫名愉悦了很多,他道:“卿方才话中曾提及沛公称他有萧何、子房、韩信三人得用,才能取天下,此三人何许人也?”

  萧何、韩信还好说,张良怎么说,他可是在历史刺杀过始皇的人,李念希望张良能藏好点,千万不要因为他而被捕了。

  李念道:“此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当然,汉初的人杰并不只他们三位,只是他们是其中的佼佼者。”

  “萧何,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和沛公一样为沛县丰邑人,早年时凭借通晓律文,又执法公平无所枉害,因而做了沛县的主吏掾。”

  居然还是我大秦的官吏?

  看来大秦还真是不得人心,连原本大秦的官吏都造了反。

  嬴政心里想著,李念继续道:“沛公还是平民时,萧何便和沛公相交,曾帮助过沛公多次。沛公于沛县起义时,正是得萧何和曹参相助,才得以成功。”

  “当时起义,杀掉县令后,众人担忧事不成,会族灭,互相推让不敢为新的县令,沛公这才成为新的县令,依楚国旧制称‘沛公’。”

  “沛公”这个称呼原来出自这。

  嬴政评价道:“如此怜惜身家性命,难怪只可为臣,不可为君。”

  李念道:“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论谋略,萧何不及张良、韩信,但他负责为沛公镇守后方、管理后勤,使沛公和其麾下将领领军作战时不必担心缺兵少粮,可谓沛公最坚实的后盾。”

  “沛公初入咸阳时,见咸阳繁华,一众将士纷纷抢掠财物,连沛公也忍不住想在王宫休歇享乐。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不恋财物,不贪美女,却先赶到丞相、御史大夫府,将府中保管的律令图书收藏保护起来。”

  嬴政听到这,评价道:“此萧何深谋远虑也,知律令图书更胜一时财物美女,有此人相助,无怪乎那沛公得天下!”

  李念点头赞同道:“正是如此,萧何收藏保护起来的律令图书对沛公能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萧何还曾为沛公推荐‘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后世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这萧何还与另外一个“三杰”韩信有关?

  也是,同在沛公手下为臣,就算不太熟,肯定也相识。

  “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曾先后投靠项梁和项羽,都不得重用,遂又投靠沛公,依旧未得重用。但在沛公手下时,韩信曾多次和萧何交谈,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

  “尽管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但久未得沛公重用,韩信便生出了离开的心思。萧何听到韩信跑了,来不及禀告沛公,便亲自去追韩信。此事差点被沛公以为萧何也要跑了。”

  “将韩信追回后,萧何正式向沛公举荐了韩信,并称其‘国士无双’。”

首节上一节37/1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