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23节

  毕竟变革的风险是未知的,但仿效周能国祚八百。

  李斯这种聪明人看不出“焚书坑儒”的影响吗?

  当然能看出,只是在他看来,那种影响比不上获得的成效。

  可惜后来的历史证明影响比李斯想的大,但处在这时代的李斯又怎么判断得出影响能有这么大?甚至被认为是始皇的暴政之一!

  这便是时代局限性,处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古人并无法判断他们某些作为是对是错,尤其以后世作为标准。

  李念继续道:“因为是第一次,处在摸索中,大王和大秦众臣对很多事也预判不到是好是坏,倒是大汉捡了个便宜。高祖在秦之后立汉,一些事有大秦在大汉前面尝试过了,让大汉少走了许多弯路。”

  “反正只要照著大秦承袭就行了,大秦做的对的保留,大秦做的不对的,放弃或者改正。我觉得大汉诸帝都应向大王道声‘谢’!”

  听到李念的话,嬴政脸有点黑,心中又生出那种大冤种的感觉,他大秦给那大汉做了嫁衣。

  嬴政心里想著:‘等找到那沛公,寡人定要好生招待于他!’

  李念继续道:“因此对于大秦灭亡,臣认为不必要对大王和大秦诸公太苛刻,你们是开路者,尝试就有失败的可能。”

  嬴政脸色好了很多,可不是嘛,他最近处理政务时,越发感到治理整个天下和治理老秦时的不同,治理以往的大秦,他能清楚看到一条政令产生的影响,但现在,有时候看不清了。

  但李念的下一句话让嬴政从思索中回神,因为李念说的是:“大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二,臣认为是大王!”

  嬴政目光一下落到身上,李念却没前两次的紧张,他从容道:“大王太急,也太自信。大王想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将整个天下全部掌控,大王也觉得自己能做到这件事,从而忽视了实际情况。”

  “历史上,王绾被大王免去相位,由李斯任丞相,臣认为这正是大王心急的体现。”

  “王绾丞相主张通过分封偏远地区暂缓对全天下的掌控,等掌控了临近的地区,再处理偏远地区。”

  “大王心急,如何等得了?于是史书中,李斯代王绾成为大秦丞相,因为李斯和大王有一样的想法,一样等不了,一样自信!”

  “但大王想过大秦是否有足够的官吏去治理六国原来的土地?六国之民又是否愿意接受大秦治理?”

  “历史上的大王也许想到过,但并不在意,大王自信一定能办成,一定能令天下臣服。”

  “大王在位时未定好储君也是大王太过自信的体现之一!”

  “也许是大王认为没有一位公子能继承帝位,所以才不立储,但臣认为更多是大王觉得所有事都在掌控,随时都可立储,不必著急。”

  “然而事实是大王甍逝后,胡亥公子、赵高和李斯等人假造遗诏,谋害了扶苏公子,令胡亥公子登临帝位,致大秦二世而亡。”

  嬴政听出了李念的意思,您丫早立储给公子扶苏或者其他公子,不给胡亥这小子操作的机会,大秦也不一定会二世而亡。

  您就是太自信,觉得不立储没事,就算到时要死了,留下一道遗诏也能让天下人遵守,可胡亥、赵高和李斯偏偏就没听您遗诏。

  “大王的太过自信还体现在未对六国贵族赶尽杀绝!”

  “六国贵族何许人也?大秦亡了他们的国,夺了他们的权势富贵,大王认为他们心中会作何想?若有机会,会做何事?”

  “大王自信这些人已经无害,不去消除他们的影响力,反而随意放任,终成大秦之患!”

  “大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三,胡亥和赵高,其实这点可以归于大王身上。”

  这话让嬴政脸一黑,没完了?

  感谢“先锋1996”大大2张月票

第48章 胡亥 赵高,史上少有

  “若非大王宠信赵高,赵高怎会爬到那等位置,有机会谋划假传大王遗诏?”

  “若非大王不早立储,还在第三次巡游天下时将胡亥公子带在身边,又怎会给胡亥公子机会?”

  李念仍在继续输出:“后世可能认为没有赵高、胡亥公子,也会有成高、韩高,会有公子吾、公子汝……将大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于他们,不合理。”

  “但臣认为胡亥公子和赵高当得起大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赵高这等奸佞、胡亥公子这等昏君,史上少有,除了他们,再想从大秦找出一对来,还真不容易。”

  “且他们做出的那些事也是历史罕见,稍微能少错一点,大秦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李念的意思简单说,像胡亥和赵高这种祸害,举世罕见,要是没真两人搞出的一系列操作,就算大秦有诸多问题,还真不一定就会完的了。

  实在胡亥和赵高不当人,如章邯在前线请求支援时,这两拟人的家伙在朝堂清除异己,甚至章邯害怕被赵高和胡亥处置,吓得主动向项羽约降。

  历史造就人,但人也造就历史,某些重要的人若是换了,历史走向还真会不同。

  这些人对历史的影响极大。

  胡亥和赵高虽是两个祸害,但也属于这类,稍微做点人事,大秦这驾马车也不至于驶向短短十几年就灭亡的绝路,少说也能多撑几年。

  要是彻底换了赵高和胡亥,搞不定大秦都不会二世而亡。

  李念便是这么认为的。

  “君王对王朝的影响极大,君王贤明,一个王朝往往能够兴盛,而君主昏庸残暴,一个王朝将会逐渐衰败,如果王朝已经衰败,便会加快衰败的进程。”

  “纵观历史,王朝覆灭往往和君王昏庸脱不开关系,但像胡亥公子这种几年内便将自己和大秦都折腾至绝路的,属于史上少有。”

  即使同样二世而亡的大隋,人广神少说还撑了十多年,胡亥才扑腾了几年?

  李念觉得把胡亥和赵高换成两条狗,大秦都能多支棱一阵,至少狗不拖后腿,不会将大秦主动往深渊里推。

  讲完自己认为的大秦灭亡的主要几大原因,李念开始细讲大秦灭亡的具体原因。

  “主要原因虽是大秦二世而亡的根本,但具体原因才是大秦灭亡的实质体现。”

  “秦律太过严苛、军功爵位制的失效,臣便不再赘述,先前已与大王讲过;不早立储、胡亥公子和赵高的问题、六国贵族之患,也已向大王提到。”

  “臣现在要讲的是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大王没认清大秦和六国的局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国策。”

  “大王可曾考虑过掌控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需要多少官吏?大秦现在有这么多官吏去执行秦律,将大王的声音传到天下各处?”

  “臣在前已言,大王也许想到过,只是不在意,大王自信能掌控整个天下。但大王您不在意,不等于问题和影响已解决!”

  “因为大秦官吏不够,所以大秦无法掌控原来的六国之地,使得六国贵族能安然藏身其中,甚至无需藏身,那些作奸犯科之人也无法及时捕获惩治,民有冤案上奏,也没法适时处理。”

  “因为合适的官吏不够,许多地方必须任用一些不合适的人,这便造成当地官吏鱼龙混杂,导致各种问题,吏治腐败、执行秦律时更加严苛残酷。”

  “如大秦征收税赋,规定每亩地收一斗粟,可在某些地方,征收税赋的官吏可能收的是三斗粟。”

  “此类种种,民会对当地官吏生恨生怨,但最终,这份怨恨会落到大秦上,因为大秦任用了这些官吏。”

  “而对六国之地的掌控不足,只要等到一个时机,包藏祸心的六国贵族便会趁势反叛。”

  “这些都是大秦官吏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嬴政没说话,一旁有多名内侍正拿笔在竹简上记录李念之言。

  李念接著道:“大秦统一六国后没设立统一的思想,如大秦有什么理由灭掉其他六国,一统天下?这个‘理’便是思想,简而言之,大秦何以立?六国何以灭?理不足,如何让六国之民信服?”

  “当然,大王可凭借强大的秦军,但秦军只震慑得了一时,震慑不了一世,除非大王的军队能跨时代领先他人,否则在这个终究还得看人比拼的时代,早晚会有人反叛。”

  “再是,大王灭六国后,将大量军队驻守于边疆,如使蒙恬率三十万军北防匈奴,赵佗率五十万军平南越。”

  “大王这么做有利于抵御外敌,但也会导致一个结果,如此多大军驻守边疆,内部军事力量空虚,若内部生乱,能及时调拨军队平叛?”

  说到这儿,为加深嬴政的理解,李念问道:“大王可知章邯临危受命时,所率军队从何而来?”

  这小子既然这么问,肯定不是正儿八经的秦军。

  嬴政思维敏捷,很快便想到了答案,他道:“莫非是刑徒?”

  李念点头:“正是!当时陈胜的大军已到达戏县,想调发临近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于是章邯便提议赦免骊山的刑徒,给他们配发兵器出击贼寇。”

  嬴政沉默,他知道李念所说的历史上的那个自己为什么会将大量秦军设置在边境,不仅是因为边疆有敌,还是因他觉得在内部已经没有敌人,不需要这么多军队驻扎。

  “在始皇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分别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为‘焚书’,一件为‘坑儒’,两件事在后世被并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起因是淳于越在始皇三十四年,大王在咸阳宫设酒宴,众博士皆为大王贺,但淳于越却指责恭贺大王的仆射周青臣是奸臣,并向大王进言恢复周时的分封制。”

  嬴政这次总算知道了那份竹简上,李念为什么要将淳于越的名字也写于其上,没想到不是因李念不待见儒家,而是因淳于越在历史上做过这种事。

第49章 焚书坑儒,方士之害

  在自己设宴正高兴时,淳于越跳出来炸刺,提出的还是他不喜欢的分封制,嬴政能想到自己那时的心情。

  这淳于越也不是个正常人,没看到大伙儿正高兴,非得将大家的兴一起扫了。

  就像某家在为老人庆寿,有客人跳出来对主家说:庆什么寿,这老东西早晚得死。

  “李斯谬其说,绌其辞,并上书蠲除诸文学诗书百家语者,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大王用李斯之言,下令焚书。”

  “坑儒发生在焚书后的第二年,起因是两位给大王求不死药的方士偷偷议论大王……”

  李念说到这,悄悄瞥了眼嬴政,正好嬴政也看过来。

  瞧到李念的动作,嬴政知道那两名方士在评议他时,肯定没说什么好话,道:“尽管说便是!”

  李念道:“侯生和卢生说大王天性暴戾,刚愎自用,从诸侯出身到兼并天下,志得意满,为所欲为,以为从古到今没有人能胜过自己。”

  嬴政脸再度一黑,因为他又想起了李念说大秦灭亡主要原因,他太急、太自信也是其中之一,这侯生和卢生的话不正和李念的一样?

  “说大王专门任用宠幸狱吏,虽有七十位博士,却不重用,只当作摆设,丞相和大臣都只能听大王命令办事,全无自己的思考。”

  “大王乐于用刑罚杀戮创建威严,天下人害怕触犯律法,都不敢尽忠直言,大王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一天比一天骄狂,臣子门担惊受怕,只能以谎言欺骗大王,以求自保……”

  听完后,嬴政挑眉道:“寡人有这么不堪?”

  李念道:“自然没有,如‘丞相和大臣都只能接受成命,依靠大王办事’这条,若真如此,李斯谏言焚书怎会被大王采纳?这些人无非是对大王心有不满,因而在议论中有意诋毁大王。”

  “他们逃走,臣认为并不是因为觉得大王暴戾贪婪,不想替大王寻找成仙之药而逃,而是他们害怕!”

  “害怕偷偷非议大王被发现,但最主要的是害怕找不到成仙之药。有没有成仙之药,这些欺瞒大王的方士比谁都清楚!”

  “侯生和卢生议论大王,看似在说大王的弊缺,实则是在为他们逃走找一个借口,佐证他们逃跑合理,掩盖他们找不到成仙之药。”

  一道寒芒从嬴政眼底闪过。

  自从那日李念和他说过方士炼制之物有害后,他便没再服用过,但也未声张,只是以李念所说之法在宫中养鸡、鼠等小牲畜。

  虽才几日,但那些服用方士炼制之物的鸡、鼠已慢慢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尤其是体型比鸡更小的鼠,食欲活力大不如前。

  如今再听方士侯生和卢生在背后非议他,嬴政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群方士果然该死!

  且这侯生和卢生用心极为险恶,说他的不是佐证他们逃跑的合理,实则是掩盖他们根本找不到成仙之药,害怕被他发觉。

  明明是他们心中有鬼,反倒泼他脏水,说成不愿为他这种贪婪暴戾之君寻找成仙之药,将他们自己衬托得高大伟岸。

  说这话,有本事把成仙之药找出来啊?

  两个无耻小人!

  李念继续道:“侯生和卢生逃跑后,大王自然十分愤怒,大王对他们尊重,赏赐优厚,如今竟然诽谤大王,大王派人侦察过咸阳城的儒生,有些人跟侯生和卢生一样制造妖言,迷惑民众。大王遂下令逮捕儒生,经审讯,判数百人死罪,活埋于咸阳,此为‘坑儒’。”

  在秦时,儒生也可化归到方士一类,并不是始皇下令坑儒时,杀的都是方士,没杀儒生。

  “儒,柔也,术士之称”,在春秋时本就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的。

  “臣与大王说及‘焚书坑儒’,并非论其对错,而是影响!在焚书坑儒后,大王和大秦在民间的名声快速下滑,许多人认为大王是暴戾之君,大秦是暴秦。”

  “其中的原因,大王应能想到,正是那些未被大王所杀的儒生和方士,他们到处宣扬他们眼中的大王暴行和暴政,而各地之民又未与大王见过,怎知大王为人,遂三人成虎,时日一久,假的也成真。”

  李念在心里暗道一句:‘何况有些事确实是真的呢!’

  “三人成虎后,民心再不向于大秦,及至大王甍,胡亥公子继位,成二世而亡。此为大王治理天下时,未重舆论之失!”

  “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堵不住,不代表所有事都不做,不解释不反驳,任由他人诽谤。大秦之民智未启,何能辨别儒生和方士所言真假?”

  “大王未求成仙之药过于信任放纵方士,史书上还有一事,大王曾以为东海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岛,派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海外求仙,而方士徐福出海之后,便未再返。”

  嬴政道:“他死了?”

首节上一节23/1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