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22节

  “既是近亲,又如此年龄,能怀上才叫稀奇,就算怀上,大概率也会夭折,后此策虽想壮大吕氏势力,也想让刘和吕共天下,但委实是害人害己。”

  “在刘恭被杀后,后又立了刘弘为帝,其在位四年,但其是因后而得以继帝位,当后一死,其必然难做。”

  “后临朝称制期间,封诸吕为王,许多举措让刘氏诸王和朝中大臣极为不满,后一死,众人自会清算与后有关之人和物。刘弘也在被清算之列!”

  蒙恬这时问道:“刘弘为帝,虽其为后所立,然也为汉惠帝刘盈之子,其帝位名正而言顺,如何会被清算?”

  李念笑道:“既是名正而言顺,那让其名正而言不顺不就行了?周勃与陈平等人言称刘弘非刘盈亲子,将之废黜,而刘弘那时年龄不大,手中又无实权,如何同与他大父打天下的开国老臣抗衡?”

  听李念提到周勃、陈平,蒙恬在心中暗叹一声,他的想法被确证了,因为他见过这两人,都很年轻。

  “刘弘被废黜后,皇帝之位空悬,然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周勃等人萌生出立一位新帝的心思,于是其等在仔细想了一番后,相中了当时为代王的刘恒,将刘恒接到长安继承皇位。”

  嬴政道:“彼辈相中刘恒,怕是以为刘恒好掌控?”

  李念是不信周勃这些人在立新帝时秉公大义,丝毫没有别的想法,大概是想找一位实力不强,性子还好拿捏的人当皇帝,不是人人都是霍光。

  听了嬴政的话,李念点头道:“大抵是如此,在沛公诸子中,刘恒并不得宠,其一直低调行事,于众王中有‘宽厚仁慈’的好名声。”

  李念特意加重了“宽厚仁慈”四个字的语气。

  “然其等不知,刘恒智慧不俗,初入长安时,知晓自己羽翼未丰、实力不足,遂蛰伏以听老臣之言,可其在不断蓄势,一步步真正掌握实权。”

  周勃等人以为自己迎来的是条会听他们话的帝犬,哪知道迎来的是头他们也对付不了王狼,属实是搬了块大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于刘恒的性情,在后世有一个不能确定的传闻可以表现。”

  “传闻在后临朝称制时,其封诸吕为王,几乎将汉室刘家天下变为吕氏天下,哪怕是吕氏养的一条犬,也能干上一份皇差,领到后赐下的皇粮。”

  “在这种情况下,刘氏自然惨遭后针对,刘氏诸王都被要求娶吕氏女,就算有妻的刘氏诸王,也得休了或杀了原配之妻,娶吕氏女为妻。刘恒亦不例外,在强势的后下,他的王后也是吕氏女,还给他生下了四个儿子。”

  “后在时,他和王后恩爱非常,否则也不会生下四个儿子,但吕氏去世后,诸吕被清算,刘恒登基之前,其王后和四个儿子均死。”

  “后世有人认为这是刘恒为了他的帝位安稳,杀妻灭子。”

  “因为推举他为帝的是周勃、陈平等众臣,而众臣刚清算了诸吕,刘恒之妻却是吕氏女,若刘恒成了皇帝,吕氏女不就是皇后,吕氏女所生之子不就是太子?”

  “到时,成为了刘恒皇后的吕氏女要为诸吕平反该怎么办?他们这些清算过诸吕的人能有好下场?”

  “刘恒杀了妻子,却能解去众臣这种担忧,像是给众臣的一个保证:众位可以放心让我登基,我刘恒与诸吕不共戴天。”

  从历史阴谋论的角度,这件事的确有可能,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儿子死得也太凑巧了,而从他们老祖沛公的作风看,也是有可能。

  大汉那些皇帝,尤其为明君者,大多无情,譬如汉高、汉武,都是能对妻儿下狠手的狠人,刘恒杀妻灭子,不过是刘氏基因的优良体现罢了。

  李念道:“此为传闻,并非确凿,后世也难断定,刘恒确有可能杀妻灭子,然也有不合理之处:”

  “一为当时刘氏诸王并非所有人皆娶吕氏女;二是太史公于《史记》中未有明确记述;三是这四子身份存疑,非一定为其王后所生;四是刘恒为沛公亲子,其王后必会经严格挑选,不说天下人人皆知,如周勃、陈平等重臣不可能不知其来历。”

  “若其真为吕氏女,周勃、陈平等人会冒著风险去选刘恒为帝?要知刘恒王后已为其生子,其等敢赌刘恒和吕氏女感情不深?”

  今天跑去给外婆打印病历去了,所以晚更。

第257章 “大汉棋圣”

  “周勃、陈平等都是聪明人,以常理想,应当不会赌这种可能,但事实究竟如何,后世也不能确定。”

  “刘恒继位后,躬行节俭,励精图治,继续推行‘与民休息’之策,使天下进一步修生养息,恢复元气,同时他减轻徭役税赋,改革刑狱,废除肉刑,与其子汉景帝刘启一同开创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刘恒在后世评价颇高,连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大唐太宗也视其为楷模,十分尊崇。”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位大唐太宗肯定就是其中的“唐宗”,大唐可是能和大汉并列的王朝,开创其盛世的雄主竟尊崇汉文帝,可见汉文帝名声有多好。

  嬴政听到这,很想问李念就没有后世的帝王以朕为榜样?但他有心想问,却还是按捺住了这种冲动,他心里清楚答案。

  李念继续道:“刘恒在位二十四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得到了极大恢复和发展,从秦末战乱时凋零的人口重新兴旺,普天之下也有了余粮和余钱,度过了大汉初立的艰难时期。”

  “但刘恒亦有过失,其疏于军备,致使匈奴兵临长安,还烧毁了回中宫……”

  李念看了看始皇,“回中宫是大秦所建,历史上的陛下在巡幸各地时,还曾居住过。”

  蒙恬听到这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北边那个认了大秦当大哥的匈奴还能兵临长安,匈奴有这实力,有这胆?

  见到蒙恬脸上的疑惑,李念笑道:“那时的匈奴可非大秦现时之匈奴,在冒顿的带领下,匈奴国力极为强盛,尽管匈奴兵临长安时,冒顿已离世好几年,但其留下的匈奴依旧强大。”

  “而大汉那时元气未复,不好同匈奴一战,遂在政策上采用和亲之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人,还是个死人,蒙恬此刻也终于知道了冒顿之死的真相,其为匈奴雄主,在其带领下,匈奴强盛了起来,陛下知道这个历史后,怎么可能会将冒顿再放回匈奴?

  所以说,其实冒顿不是李念公子杀的,而是陛下动的手,李念公子是给陛下背了黑锅。

  但著实难以想像匈奴竟能变得很强大,兵临大汉的都城,让大汉还不得不捏著鼻子嫁公主过去和亲,难怪李念公子这么讨厌和亲,定是觉得此事屈辱。

  蒙恬道:“就算有女子和亲于匈奴,然匈奴怎么会因几个女子而得满足,其必成大汉之患!”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匈奴问题从汉高祖时一直困扰了大汉很多年,直到武帝时,才让匈奴不敢如此放肆寇边。”

  “刘恒主要之过二在其推行休养生息之策,此策虽好,但其放任太过,连盐铁专营和铸币之权也放了出去,使地方豪强势力大涨,更让诸侯国实力大增,为他儿子景帝埋下了‘七王之乱’的伏笔。”

  嬴政点了点头,盐铁专营和铸币之权有多重要,他现在已十分清楚,这可是重要的钱袋子,绝对要收归中央朝廷所有,岂能授与他人?

  这刘恒却将这些放任出去,出乱子才正常,不出乱子才有鬼,在这一点上,他肯定能胜过刘恒。

  如今的嬴政心中有一个新的目标,他要做到比后世那些雄主明君更强,成为真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真.千古一帝。

  即那些雄主明君做到的事,他要做到,那些雄主明君没做好的事,他也要去做好,只希望苍天能多给他一些年月。

  李念并不知道始皇萌生出跟后世帝王比较的心思,继续道:“刘恒这一过也和汉初时治国思想有关,当时汉室以黄老之学治理天下,而黄老之学在以往和陛下讲过其优弊。”

  “整体来说,刘恒这位帝王功胜于过,因此其在离世后,得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后世称汉文帝。”

  “刘恒离世后,其子刘启继位,这位在后世有个非常有名的称呼,叫‘大汉棋圣’!”

  蒙恬好奇问道:“莫非这刘启棋艺极好,连后世人也为之折服?”

  “不,刘启的棋艺并不好,至少称不上顶尖。”

  这更让蒙恬好奇了,棋艺不好还将之称为“棋圣”,难道他对棋发展和传播有重大贡献?

  李念道:“刘启为太子时,吴王世子刘贤入京,陪刘启喝酒下六博棋,然后两人因棋发生了争执。”

  “以常理讲,刘贤虽为吴王世子,但刘启为太子,身份更加尊贵,就算刘启不占理,刘贤也该让著刘启,可刘贤偏偏不让。”

  “刘启便抄起棋盘给刘贤的头来了那么几下,成功用棋盘赢得了棋局,而刘贤只能下辈子再赢回来了。”

  蒙恬很难以合适的词形容他听到这些话后的心情,感情这“大汉棋圣”是这么来的,下棋下不过别人,就用棋盘把人打死,而自己还活著,可不就赢了!

  后世人也是挺有趣的,故意给了刘启一个“大汉棋圣”的称呼,就是这下棋下得有点废人,而且后劲肯定很大,自家儿子陪太子下棋被打死,吴王肯定会有反应。

  李念道:“刘启将刘贤打死,其父刘恒也不太好处置,刘贤已经被打死了,总不能将刘启的命赔给吴王吧?只得将刘贤尸体送回吴国,让吴王埋葬,但自己儿子被打死,白发人送黑发人,吴王心中怎可能无怨?”

  “这也是后世不少人认为吴王刘濞后来会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叛乱的一个原因。”

  “刘启继位后,依旧沿用其父汉文帝时的政策,使得文帝之治得以延续,同其父共称‘文景之治’,然文景之治中,实其父功劳更多。”

  “在武备和外交方面,刘启不像其父疏于武备,其遂造成了七王之乱,但也将七王之乱平息,对匈奴和百越,采取一和一抚,与匈奴和亲,对南方的百越安抚,虽未主动出击,却积极防御。”

  “然刘启亦有其过,最大的过应当是给大汉留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刘启之母为窦太后,这也是一位历史留名的女子,因母之故,刘启大封外戚为侯,让外戚的势力在大汉迅速壮大。”

第258章 推恩令与后人多

  以史为鉴,一般是以过去的历史为鉴,但李念现在所讲的是让始皇以后来王朝之事为鉴。

  “凡事皆要有度,外戚势力可以有,但不加以控制地野蛮生长,便不是件好事。”

  “汉景帝刘启在位十六年,其之功过称得上明君,但同刘盈一样并非雄主,在其治下,大汉国力再进一步,然因功不及其父,并不算显著,所以刘启在大汉并无庙号。”

  刘启肯定要强于刘盈,但和刘盈一样都算不上雄主,属于正常的帝王,没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与某些帝王相比算得上“明”。

  李念道:“但继刘启之位的下一位大汉帝王便是一位雄主,也即在后世同陛下并称的那一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汉武’。”

  蒙恬听得心惊肉跳,这两句话明显是后世人对历史上知名帝王的评价,但谁人敢这么评价陛下,竟说陛下略输文采。

  李念也是胆大,就这么直接说出来,他不怕陛下发怒吗?

  蒙恬以眼角余光观察了下嬴政,发现嬴政未有任何情绪,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评价,显然许久前就已知道了,甚至可能还知道评价他的那位后世人。

  “武帝名为刘彻,十六岁继位,在位五十四年……”

  李念缓缓将汉武帝的出身经历讲出,嬴政听得颇为认真,这是历史上同他齐名的雄主,可不得认真听听?

  “武帝此人并不会因出身如何而看待人才,他提拔的人才中有不少都没有太好的出身,像其皇后卫子夫曾是其姐府上歌女,其大将卫青亦为其姐府上骑奴,向其献《推恩令》的主父偃也出身贫寒,且多年未得志……”

  嬴政听后点头道:“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其未来会如何。那卫子夫和卫青有何关系?”

  一者为武帝姐姐府中歌女,一者为其姐府上骑奴,还同一姓氏,定有关系。

  “卫子夫和卫青为姐弟!”

  回答完始皇的问题,李念继续道:“武帝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使得武帝一朝涌现了众多名臣名将,他们和武帝一同将大汉推向了一个盛世,写《史记》的太史公也是武帝朝之臣。”

  “武帝对内加强朝廷中央之权,以推恩令分薄诸王之权,在汉初时,刘氏诸王是刘家天下得以稳定的一个关键,但天下已经稳定了,朝廷要加强中央之权时,刘氏诸王反而就成了天下间不稳定的因素。”

  “偏偏在武帝之父景帝时就曾爆发过七王之乱,武帝便一直在思考怎么削弱刘氏诸王之权,使之不再会形成祸患,而主父偃的推恩令给了武帝一个方法,推恩令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

  听到李念说“千古第一阳谋”,嬴政、蒙恬、蒙毅都来了极大兴趣,“千古”还“第一”可不令人好奇。

  “当然,这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但确实很有用,刘氏诸王都有很大的封地,诸王死后,将会由其世子继承王位,继承这庞大的封地。”

  “王位只有一个,世子也只有一人,世子继承王位后,那岂跟其父其大父都无区别,这么大的封地,由其为王,依旧会对朝廷中央产生巨大威胁,但如果让继承封地的人不止一个……”

  嬴政听到这,眼睛一亮,已经明白了推恩令的意思:将原本继承给世子一人的封地给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继承,而诸侯王的儿子绝不可能只有一个,那封地就能从一分为众,等到下一辈时,还将被分割得更多。

  原本能对中央朝廷产生威胁的诸侯国,会被分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只要他们不同心协力,便不会再产生威胁。

  诸侯王们就算知道此计中的险恶用心也难反抗,因为他们和他们的世子不想被朝廷分薄了实力,但他们的其他儿子会想啊。

  按照原本的继承之法,诸侯王的其他儿子根本不会分到什么东西,现在却有机会跟世子一样有封地。

  至于推恩令会让他们得到的封地也被分割,分就分呗,反正他们原本都没机会有封地,损害的是父王和世子的利益,捡便宜的是他们,除非傻了,否则能不赞同?

  到时,诸侯王依照此计,封地会被分割,不依照此计,那十之八九就要“父慈子孝”,从内部便开始分裂。

  不论是何种结果,对朝廷中央而言都是大好事,可徐徐解决掉诸王之患,封地被分成几十块、几百块的诸侯王,还能有什么威胁?

  嬴政此刻也明白了李念为何要讲这推恩令,因为大秦在以后也可借鉴。

  李念道:“武帝不仅以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地,更严禁诸侯王参政,将诸侯王对大汉的威胁降到很低,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未等李念讲说,嬴政道:“诸侯王虽对中央朝廷是威胁,但也维护了王朝,其等被削弱太过,王朝面临危机时,其等便无力拱卫王朝。”

  大秦又何尝不是如此,宗室被压制得厉害,虽免除了宗室之患,但代价却是大秦走到末路时,宗室中也难出现人才挽大秦之倾颓。

  李念道:“正如陛下所言,后来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刘秀,其先祖原为汉景帝子长沙王刘发,但到了刘秀之父这一代,因推恩令已经成了济阳县令。”

  “但推恩令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使公子王孙逐步入寻常百姓家,汉室血脉得以遍传天下,在臣所来自的后世,刘姓是人口最多的几大姓氏之一。”

  后世的人口可是以万万人计,刘姓确为人数最多的几大姓氏之一,那得有多少人?

  就算这些刘姓之人并非全是刘季后代,但刘季的后世子孙也绝对少不了,再一想大秦的宗室,只怕是没几个……

  李念笑道:“后世有几个比较有趣的说法,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沛公后人,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据说成吉思汗也有沛公血脉。”

  “差点给忘了,东汉灭亡,三国时期,创建了蜀汉的汉昭烈帝刘备也是沛公后人。”

首节上一节122/1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