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第121节

  果然还是扶苏兄长更得父皇宠爱啊,他们应该没什么机会再和扶苏兄长相争了。

  听了公子高话后,扶苏只平淡地点了点头,他又不好告知这些兄弟,他其实也要走了,没法代他们尽孝。

  一旁的胡亥却抹著眼泪,对众位哥哥依依不舍道:“兄长们放心,胡亥定会好好孝敬父皇!各位兄长,不走好不好?胡亥会想你们!”

  胡亥这番操作,让诸公子和不少大臣都点头,十八弟(胡亥公子)果然良善。

  公子高宽慰胡亥道:“我等身为大秦公子,自有镇守大秦之责,十八弟你日后也会明白。我等虽往各地,但依旧是兄弟,若遇到有好玩的好吃的,会派人送到咸阳。”

  胡亥抹著眼泪点头,他对自己今天这波表演十分满意,所有人都应该被他的真情流露给打动了吧,又能在父皇那加分了。

  现在除了扶苏兄长,其他兄长都要离开咸阳,也即是在父皇身边的只有他和扶苏兄长,他虽年幼,但未必没有一争那位子的可能。

  毕竟这天下是父皇的天下,父皇才能定夺下一任储君,只要能讨得父皇欢心,没什么不可能。

  只是胡亥从抹眼泪的指缝中观察他父皇时,发现他的好父皇对他流露出的真挚兄弟情没什么反应,平静站在那,完全看不出在想什么。

  李念在旁边差点没憋住笑出来,都想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个名场面:胡亥在知道历史的始皇帝面前,表演手足情深,精彩,实在太精彩了!

  胡亥压根儿不知道他这番表演会让始皇想起一些不好的事,而这些事对胡亥极不友好,他想在始皇面前表演兄友弟恭,只会适得其反。

  在秦军护送下,诸位公子的车队开始驶离,渐渐将咸阳城抛之于身后。

  一辆马车的车窗打开,吕雉从窗户回望身后的咸阳城,几个月前她到咸阳,如今又要离开。

  一边的公子高拉起她的手,笑道:“王妃放心,只要我们能治理好地方,那里也不会比咸阳差。”

  她已嫁给了公子高,对这位夫君,吕雉还是比较满意,虽胆气和智慧不足,但其对家人极好,她觉得秦皇是有意将她嫁给公子高。

第254章 大秦听讲团又添一人

  待诸位公子离去后,嬴政让其他大臣该干嘛干嘛,将李念留了下来,同时留下的还有蒙恬、蒙毅。

  嬴政的目光看向章台宫外,这么多儿子们离开,纵使心志坚毅强韧如始皇,也生出了些许波澜,问道:“李念,他们真能为大秦镇守治理好地方?”

  李念道:“当然能,臣相信也一定能,这是一件前所未有之事,大秦肯定能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嬴政点点头,又道:“好久没你听你讲说后世之事,不若今日便讲说一番。”

  同在殿内的蒙恬听得一脸震惊,陛下和李念公子说的都是啥,啥叫后世之事?

  但蒙恬很快反应过来,一些他原本不能想通的事此刻也全能想通了,难怪李念公子知道这般多事,难怪陛下会做出那些不符合他以往性情的改变,难怪弟弟对他守口如瓶,难怪陛下会突然令他们兄弟拿下项氏一族,难怪陛下会请那些人过来参加称帝大典……

  一切都在于李念公子知晓后世之事,也即未来之事,李念公子将未来会发生的事告知了陛下。

  但其中有许多事又让蒙恬细思极恐,像为何要拿下项氏一族,还将项氏一族全数诛灭?

  恐怕在李念公子所讲说的未来之事中,项氏一族对大秦也做了差不多的事,现在不过是陛下提前知晓未来,先下手为强。

  蒙恬脑子转得飞快,甚至已经判断出大秦存在的时间可能不太久,因为陛下十分重视项氏一族的那个重瞳子,显然是那个重瞳子给大秦造成了巨大伤害。

  而那重瞳子被抓到咸阳时十岁多,其要能对大秦造成威胁,最早在二三十岁,最晚也应当在四五十岁,那岂不是说大秦最短只持续了十多年,最长也就五十年,反正肯定不过百。

  再往更深处细想,那项氏重瞳子为何能给大秦造成巨大创伤,甚至很可能杀进咸阳,屠灭了大秦宗室?他们那时都去了哪?

  就算到项氏重瞳子作乱时,他和弟弟、王翦老将军、王贲将军这些人都已去世,但还有王离、屠睢、赵佗等将,还有扶苏公子在,就没人阻止他?

  如果按大秦最短存续时间来想,他和弟弟应该都还在世,他们就没出来为大秦阻止那项氏重瞳子?

  也许是最坏的那种情况,他和弟弟都已经在那时死了,还并非正常死亡,但今日陛下会将他留下,明显是有意要告知他这些事,说明他的死和陛下无关。

  那和陛下无关,大秦还会有谁会要他们死,又能让他们死?除了大秦的后继之君,大秦还有谁能杀得了他们兄弟俩?

  但他们蒙氏一族向来支持扶苏公子为储君,如果是扶苏公子继位,应当不会赐他们死罪。

  蒙恬心中渐渐有了答案:大秦的后继之君出了问题,非扶苏公子,他和蒙毅都被后继之君所杀。可究竟是哪位公子会杀他们?

  将脑中的各位公子都过了一遍,蒙恬发现好像没有那位公子有这种动机要杀害他们兄弟,但通过始皇的一些操作,想到了一个人:公子胡亥!

  如果是公子胡亥成了后继之君,那很多问题就能得到了解释,公子胡亥肯定不是合法继位,所以他必须要除去扶苏公子,而他们蒙氏一族和扶苏公子牵连甚深,当然也就要除了他们。

  正在蒙恬发散思维时,嬴政的声音传来:“李念他并非大秦此时之人,而是来两千年后的时代。我等于其而言,便是古人,我等所经历之事和一些未发生之事,于其便为历史,彷如我等看夏商之人、夏商之事。”

  这话令蒙恬再惊,李念公子竟是来自两千年后的时代,那是多久远的时代?那得多少代人?

  不过,他心中又生出一个怪异的想法,李念公子来自两千年后,那他们岂不是李念公子的老祖宗,舜英公主也是一样。

  陛下将舜英公主赐婚给李念公子,岂不等若让后世子孙娶了老祖宗,这辈分差距有点大……

  但这想法只在蒙恬心里转了转,他并没说出,而是在想两千年后的时代是何样,应该比现在的大秦好多了吧。

  嬴政又道:“卿俩兄弟为朕最信任之臣,今将李念之事告知于卿,勿让外人知晓。”

  感受到嬴政那传来的信任,蒙恬当即感激谢恩:“谢陛下信任,臣定誓死保守此事!”

  也是啊,如果不是对他和弟弟极为信任,又怎么使他知晓这等最高机密?

  但这也肯定了蒙恬的猜想,在本该发生的历史上,他和弟弟果然没得善终,所以陛下才会认为他和弟弟值得信任,让他知晓此事,而非其他人。

  如首相王绾、副相李斯、王翦老将军、尉缭、冯劫父子等,都是大秦有功之臣,有些人的功劳甚至还在他们兄弟俩之上,为何陛下不让他们知道,反而让自己?

  定是他们对陛下的忠诚度不如他们兄弟,不过蒙恬很好奇王翦老将军、李斯、王绾等人在历史上做了什么,才让陛下并不能完全信任他们,不讲他们挑选到这个团队中来。

  这也同时让蒙恬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知道此事后,他和弟弟就是纯粹的陛下之臣,好处在于加入这个小团体,他的权力将拔得更高,人数越少权力越大,可以说大秦的走向将由他们这几人决定。

  掌握的实权就连首相王绾也比不了,但坏处是他将有许多秘密不可道与外人,他也不能背叛陛下,虽然他就没想过要背叛。

  看著满脸认真严肃的蒙恬,嬴政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会选择蒙恬的原因很简单:蒙恬有能力,能文能武,且足够的忠诚,不像王绾、王翦、李斯等人。

  王翦功劳虽高,但其和其子王贲竟然归隐了,不就是觉得他无容人之量,会因他们功劳太大而杀害他们。

  此等行为在嬴政看来便是忠诚度不够,至于李斯、赵高,那更不用提,李斯忠的不是他,而是权力,赵高也一样。

第255章 大汉,明君最多的朝代!

  嬴政又对蒙恬道:“某些后世之事,卿回去可向卿弟询问。”

  这下总算能知道弟弟向他保密的那些隐秘了,弟弟那应该知道他们兄弟俩是咋死的,蒙恬道:“谢陛下隆恩!”

  对嬴政选择让蒙恬知晓他来自后世,李念并不意外,始皇在事前曾问过他的意见。

  首次加入这个小团体的蒙恬,感觉非常新奇,已经在心里想李念等下会讲什么后世之事,他现在才加入,肯定错过了许多信息,不会听不懂吧?

  这时,李念也问道:“陛下今日想听何事?”

  嬴政道:“与朕说说那汉朝之事!”

  汉朝?

  听到嬴政和李念的问答,蒙恬在心里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从未听说过的一个朝代,那这朝代应该是在大秦之后,兴许正是取代了大秦的朝代。

  这朝代难道是项氏重瞳子创建?其为何取名为“汉”,莫非是想同其出身的÷区别开?

  李念道:“后世主要认同的‘汉’为西汉和东汉,有人想将蜀汉也算在其中,认为蜀汉是大汉的延续。”

  “从些方面讲,这个想法不算错,毕竟都是沛公后人所建,但通常不会这么认为,大家更认同蜀汉属于三国,而非汉朝。”

  “至于汉朝会分西汉和东汉,主要是因在西汉曾被人篡位,国祚延续断过十几年,且光武在重继汉室后,定都于洛阳,不是西汉之都长安,洛阳位于东,长安位于西。”

  “其实,后世人提起汉朝时大多时候指的是‘西汉’,因为西汉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最兴盛的王朝,让后世人们为之感到自豪和荣耀。”

  听到这话,嬴政心里有些不爽,但他又不好反驳什么,二世而亡,好像确实没脸说啥,但现在他的大秦一定会胜过这汉朝,岂能被刘季那厮创建的王朝给比下去?

  “在大汉强盛时,汉使抵四方,若有不敬不臣,大汉必将讨之,所以有一句话叫‘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在后世被做了些许修改,叫‘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好霸道的一句话,但听起来确实很爽,可以想像大汉的百姓在知道自己的国这么强势时,会有多自豪荣耀。

  “那时的大汉,北跨阴山,南至日南,西通大宛,东连乐浪,皆为汉家之土,周边诸国无不臣服,仰汉家天威!”

  “西汉也被称为明君最多的朝代,有人认为西汉连续七代帝王皆为明君。”

  听到李念这么说,嬴政心里颇为惊讶,知道汉很牛,比他的大秦厉害,但没想到这么生猛。

  大秦即使算上为秦国时期的诸位先王,也没有做到连续七代都是明君,要是不算上秦国时期的祖宗们,再对比一下……

  根本没有可比性,人大汉连出七个明君,而他的大秦二世而亡,两代君王就给整没了。

  蒙恬和蒙毅也听得心中震惊,这在大秦之后的汉委实厉害啊,好像比奋发图强时的大秦诸位先王还要更胜一筹。

  “第一位明君便是陛下也知道的汉高祖沛公,无有沛公,便无有大汉,正是其创建大汉,才有了后续。”

  “第二位明君是汉惠帝刘盈,其为沛公和后之子,在十六岁时继位,性格宽仁,能礼贤下士,重用贤臣,知晓大汉初立,天下饱经战乱后,需要休养生息。”

  “依照刘盈原本的行为和做事风格,本可能有更大的作为,然而因其母后之故,性情大变,常饮酒淫乐,不理政事,将朝政委托给其母后。”

  刘盈遇上后这种究极虎妈,被逼得只能摆烂,他想保护弟弟保护不了,想立哪位女子为后也决定不了(被后逼娶自己的外甥女为妻),想做什么事都不成,那这皇帝做的还有什么意思?

  不如让母亲来主持朝政,自己摆烂放纵好了,刘盈可说是被后给毁了。

  听到李念话后,蒙恬在脑中疯狂头脑风暴,那大汉天子姓刘,也可能是刘氏,但这也推翻了他之前的猜想汉朝是项氏重瞳子所立。

  因为项氏一族是项氏姬姓,若大汉是项氏重瞳子创建,那大汉的皇帝要么称项某某或姬某某,怎么都不会是刘某某。

  如今得知大汉皇帝叫刘某某,且那汉高祖又叫沛公,蒙恬脑中迅速想到了一人,即是在这几个月中在大秦朝堂有不错名声的刘季。

  刘季的姓氏中正好有“刘”,其又来自沛县,正符合以上的每一条,至于那后,蒙恬也想到了一人,正是被陛下亲自赐婚,嫁给公子高为正妻的那个吕雉。

  难怪陛下会将刘季给请到咸阳观看他的称帝大典,原来是想在大汉的开国皇帝面前显摆啊,难怪陛下要将吕雉赐婚给公子高……

  不对啊,为什么要将吕雉赐婚给公子高,陛下给应该留给自己,或者给扶苏公子,这可是汉高祖之妻,大概率也是大汉开国之后。

  除非这个吕雉有其他的问题,想想很有这可能,李念公子话中说的是汉惠帝刘盈因其母后之故性情大变,才饮酒淫乐,不理政事。

  蒙恬也见过吕雉,生得颇为美貌,看上去端庄贤淑,不像是个能逼得儿子性情大变的狠人,但人的性情是会变的,也许是之后发生了什么导致吕雉变了。

  蒙恬又发现了一点,刘季年龄好像比吕雉大很多吧,这两人居然能凑合到一起,成为了夫妻?

  经过这番思索,有些原本看来很迷惑的事又能得到解释了,陛下会莫名其妙请那么多人来咸阳观礼,其实请的都是大汉开国文武。

  想到此处,蒙恬也生出和李念一样的想法,他们这陛下虚荣心有点重啊,但换作是他们,肯定也会这样做。

  但这从侧面也说明了另一件事,大汉在代秦时,并未对大秦做出多过分之事,否则陛下就不该邀刘季到咸阳,而是让人将刘季的头颅带到咸阳,就像项氏一族那些人一般。

  蒙恬觉得应当便是如此,据他所见所闻,那刘季的确是个洒脱豁达、颇有度量之人,其代大秦后,确实有可能放过大秦宗室。

第256章 文帝上位那些事儿

  “刘盈在位期间,没有太大的事发生,国内安定,边境和平,让经历战乱之苦的天下开始恢复元气,但他在位时间不长,只有七年,其离世后谥号孝惠皇帝,没有庙号。”

  李念道:“大汉对庙号的管理极严,大汉有庙号的帝王有七人,其中四人在西汉,其一自然是汉高祖沛公,庙号太祖,谥高皇帝,其二是刘恒,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其三是刘彻,庙号世宗,谥孝武皇帝,其四是刘询,庙号中宗,谥孝宣皇帝。”

  “依照刘盈于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的确可算明君,但由于其在位时间短,且因其母后之故而有意放纵,算不得大治之君,更无法和陛下、汉高、汉武、唐宗、洪武这等帝皇相比。”

  这话嬴政爱听,但李念说的也是实话,刘盈至少比那些拟人的帝皇好多了,所作所为不算离谱。

  “大汉第三位明君则是刚已提到过的汉文帝刘恒,其也是沛公之子,但非后所生,其会得继大位是因刘盈死后,后临朝称制,她先后立了刘盈的两个儿子为帝,分别是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

  “据说刘恭是刘盈和一宫人之子,刘盈皇后张嫣无所出,后遂使人抱刘恭,称为张嫣之子,并杀刘恭之母,将刘恭立为皇太子,但等刘恭日长,其得知生母被害,张嫣非亲母,便放言要为生母报仇。”

  “后当然不能容忍,便将刘恭废黜并杀害。”

  “这里插一句,张嫣会无子,一是因其嫁给刘盈的年龄太小,在刘盈去世前四年才嫁给刘盈为后,那时的张嫣才十一岁,二是张嫣为刘盈亲外甥女,其母鲁元公主为刘盈胞妹。”

首节上一节121/1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