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749节

  “客官,大家出门在外,首先是讲一个安全,接下来才是舒适。再说了,诸位住进来,我们要是看管不严,客官们丢了财物,我们还得赔。

  肯定要看紧些。”

  大家跟着伙计进了院子,里面很宽敞,地面铺了一层水泥,十分平坦敞亮。

  靠围墙边上是一排平房,那是马厩,可以听到马儿喷鼻息的声音。

  马厩旁边是一排棚子,里面停着五六辆马车,有只坐两到四人的“专车”,有坐八到十人的“顺风车”,还有满载货物的“货车”。

  现在是下午五点多,夕阳斜照,又有两辆马车哒哒地进来,停好车、下车卸马。

  然后马车贴封条,马儿被牵到马厩歇息。

  院子后面是锅炉房,一根烟囱冒着黑烟。

  锅炉房旁边是澡堂子,看到有三三两两的人进去洗澡。

  澡堂子过来是厨房,也有一根烟囱冒着炊烟,飘散着诱人食物香气。

  再过来就是库房。

  与马厩对着的是两个小院子,那是贵宾住宿区,住里面的人非富即贵。

  伙计带着一行人来到车棚一角,让他们把自行车停到里面,叫人找来一根铁链,穿在十辆自行车的三脚架里,再绕在车棚水泥柱上,咔哒锁上一把锁。

  “诸位,把各自的行李拿上,我们去办入住登记。”

  从后门进到主楼房一楼大厅,里面有四五百平方米,挑高有六米左右,显得很空旷。

  左边是登记和结算柜台,柜台里面摆着一台座钟,指针指向五点四十分。

  前面靠大门是休息区,摆了几排长椅,五六个人坐在那里吞云驾雾。

  右边是餐厅,用屏风隔开,隐约看到那里有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四到六人,已经坐了二三十人。

  把行李放在一起,任博安又开始收证件。

  “还要登记证件?不是登记过了吗?”

  “李大郎,刚才是检查登记,现在是入住登记,两码事。”

  办好登记,被分到三楼五间房,缴了房费,拿了钥匙,大家沿着楼梯上到三楼。

  主楼房一排十五间房,户型全是窗户对外,门对着后院,一条走廊连着整层楼所有房间,走廊尽头是洗漱间和卫生间以及消防紧急楼梯。

  “310,311”

  任博安把钥匙分给大家,“李大郎跟舒爷一间房,我跟贵安一间房大家放好行李,稍微休息几分钟,赶紧下去吃饭。”

  “好,蹬了一天的车,我饿的眼睛直冒绿光。赶紧的,放好东西就出来,不要磨叽。饿狠了我可是要啃人的。”

  听了舒友良的话,大家都笑了,纷纷开门进房间。

  夕阳挂在西边山头上,橘色的阳光洒遍整个后院,越过半人多高的扶栏,像是在走廊上铺上一条金色毯子。

  任博安驻足眺望了几眼,远处田野连陌,群山结聚,村舍散落在山峦丛林间,一切都被染成橘色。

  炊烟袅袅,给这幅橘色的山水画轻抹了几笔。

  不到十分钟,舒友良一行人在一楼餐厅里坐下,分坐两桌。

  任博安办好入住手续上楼前,就点了两桌四菜一汤标准餐。

  人一落座,伙计很有眼力,一边摆好碗筷,一边招呼上菜。

  此时餐厅十几张桌子坐满了人,舒友良一行人刚坐下没两分钟,就没位了。

  后来的客官被请到一楼柜台旁的休息区候着,等桌子空出来。

  在座的都是南来北往的人,有如舒友良一样出公差的官家人,有做买卖的商人,有各厂矿公司的采购员,有游学的学子,有回乡探亲的军人、工人和海员

  操着南腔北调,说着各地发生的新鲜事,发表着自己的感慨。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整个餐厅就像煮沸的水壶,热闹非凡。

  有位商人说着山东口音:“这官道现在是越来越好走了。我坐船直抵金州港,转陆路到辽阳。然后又从辽阳走官道到这,一路上居然没有遇到一处海贼山匪。”

  他的同伴笑了,“怎么,你还想着遇到这些棒槌?”

  “开玩笑,出门在外,谁想遇到这些恶鬼?只是我想不到,才几年功夫,水陆两路都肃靖得这么干净。

  海路肃静,我能理解。

  咱大明的水师那是没得说,这十年来回扫荡,海贼早就绝了迹。可是陆路也这么肃靖,那真是让人想不到。”

  “你走的是京畿官道,京师旁边,肯定安宁肃靖。”

  “不,不止京畿官道,辽东辽西官道也肃靖。

  这两条路我十几年前跟着老东家走过。好家伙,那真是三步一匪,五步一盗,防不胜防,折了三位老伙计的性命,我和老东家的半条命也留在那。

  后来十来年都不敢走那边。

  这回是听人说,那边肃靖太平,我才敢壮着胆子走一趟。

  好家伙,一路上除了遇到几个毛贼,天下太平!真是做梦都不敢想。”

  邻桌的人说着淮西口音说道:“我看啊,这是朝廷恩威并施。一边是官兵来回的清剿,什么山贼、盗匪,敢冒头就派兵去打。

  另一边百姓们日子好过了,朝廷从宗室、勋贵把田地拿出来,还有侵占的卫所田,都分了下来。好多百姓都被编到农垦局,分到田地。

  还有那么多厂矿拼命招人,连妇人老人都能找到活干,挣钱养活自己。

  一边是抓到就要杀头,一边是大把的活路,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怎么选了。”

  “没错,老百姓只要有口活路,谁愿意落草为寇。”

  邻桌一人说着山西口音,“还有啊,朝廷把这驿站改得好。

  这官道修宽了许多,又平又直。然后驿卒卫所改运输公司,开通往来马车。官道上日夜还有警卫军骑兵来回巡逻,即方便又安全。

  还有这驿站,进来时大家都看到的,里外两重门哨,谁看了不觉得心安?”

  众人纷纷赞同。

  “是啊,以前出门都是提着脑袋,不仅吃苦累人,还要担着性命安危。现在好了,有钱走遍天下!”

  “哈哈,对,现在只要有钱就好办事。”

  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位游学的学子鼻子一哼,“哼,世风日下,世人全钻到钱眼里去了,人心不古啊!”

  对于这种酸溜溜的牢骚,大家只是对视一笑,就像听到蝈蝈蛐蛐叫一般。

  “为什么不能用!”

  餐厅一角有人在怒斥着,众人纷纷转头看去。

  只见一位青衫小帽的男仆,不到二十岁,扬着一张纸,大声怒吼着。

  他旁边是一位身穿衫锦袍,头戴儒巾的年轻男子,满脸通红,神情不虞。

  那男仆一连三吼道:“还有没有王法!固节驿站还是不是大明驿站,还归不归兵部管!”

第832章 他们已不是时代的主角了

  旁边站着一位驿站的伙计,不卑不亢。

  “客官看你说的,固节驿站当然是大明驿站,也当然归兵部管,归兵部运输总局管。”

  男仆俊秀的脸庞狰狞得有些变形,喷着口水继续吼道:“既然是大明的驿站,归兵部管,那我家公子手里这份兵部堪合为什么不能用?”

  “我的公子哥,驿站堪合,都是哪一年的老黄历了?

  隆庆年间朝廷就下旨,驿站改制,京城兵部所给的内号堪合,南京兵部及各处抚按衙门所给的外号堪合一律停用,行为各衙门介绍信书。

  万历元年,朝廷又下诏,驿站改革,官民可共用驿站,费用一律自理。经报批准的公差,由各衙门报销差旅费。

  这事都在《皇明朝报》、《中国政报》,以及各省政报上刊登了多期。公子一看就是读书人,难道没看报纸吗?”

  男仆愣了一下,回头看了一眼自家公子,直着脖子继续说道:“我家公子一心治学,平日里不看报纸。

  我也不看这些乱七八糟的报纸。”

  《皇明朝报》、《中国政报》,你说是乱七八糟的报纸,胆子真大,真敢瞎说。

  “你不看报也没关系。可这世事变化你不会也不知道吧。”

  “世事变化关我们屁事!我家公子拿的是兵部堪合,上面的兵部大印有假吗?”

  “客官,这可说不定。在下眼拙,见识不多,分不出真假来。”

  男仆气得脸色铁青,挥舞着双手歇斯底里,“你什么意思?敢说我家公子骗人吗?你知不知道我家老爷是谁吗?开罪了我们少爷,你这驿站还想不想开了?”

  伙计呵呵一笑,“不管我知不知道你家老爷是谁,这太阳照样升起来。也不管你家少爷乐不乐意,太阳照样落下去。”

  男仆一愣,喉结上下抖了抖,锦衣公子脸色一黑,“你说什么,话里什么意思!”

  他旁边的男仆像是被鞭子抽了一下,跳着脚吼道:“干什么,想欺负我们家少爷吗?

  告诉你,我家老爷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跟李阁老、张相是同科,还做过一任藩司。一张拜帖就能叫你固节驿站关门,送你进衙门吃牢饭!”

  看到伙计站在那里没有出声了,锦衣公子发黑的脸徐徐转红,眼里里满是抑制不住的得意,偏偏故作矜持地对仆人说道:“不要提老爷的名讳,显得我家仗势欺人。”

  转头又对驿站伙计说道:“你既然知道我家路数,自然清楚这兵部勘合是正经来的。这是本公子在京师拜访世叔时,得他家府上管家所赠。

  世叔乃九卿之一,怎么会胡乱相赠,你赶紧收起欺下瞒上、糊弄外乡人的心思,拿着这张堪合去核销。”

  一番拉扯交谈,大家都听明白了,心底都不约而同地升起一个念头。

  哪里来的棒槌?

  居然拿着兵部堪合出来混吃混喝?

  他难道是躲在山中十年,不知道万历新朝换了新规矩?

  李也十分好奇,轻声问道:“舒爷,任老哥,这驿站内外堪合早就停用数年,怎么还有人送他,什么意思?”

  任博安和舒友良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呵呵一笑。

  舒友良抿了一口小酒,“这位公子的父亲,肯定是落魄失势了。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又如何?松江府的前首辅徐府都被抄家了。

  他那位世叔府上的管事,肯定是位势利眼、捉狭鬼,看人下菜,落井下石,故意戏弄羞辱他。

  偏偏这位公子主仆不谙世事,不识时务,还拿着十年前的老黄历在这里摆谱。”

  李一听,觉得很有道理。

  “私赠堪合,公器私用,此前在国朝是蔚然成风,屡禁不止。晚辈也听说过,两京兵部,各地巡抚巡按,拿着堪合,赠送给自家亲戚子侄,然后是世交后辈,到最后,几乎只要是能攀得上关系的,都会赠送一份堪合。

  反正耗费是朝廷的,人情却是自己的。

  于是无数官宦子弟,名士大儒,拿到堪合免费畅游天下,没钱了还能狐假虎威,敲诈一笔路费。

  全国驿站耗费无数,全部以苛捐杂税摊派在地方百姓头上,苦不堪言。皇上就是鉴于此害,这才下定决心进行彻底改革,行了如今新法。”

  李说得没错。

  驿站制度的巨大漏洞,对于财政制度混乱、赋税紧张的明朝而言,为祸巨大!

  如果按照正常历史,再过几十年,南直隶江阴会有一位徐霞客,游遍大明各地,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留名青史。

  徐霞客屡次科试失败,连个秀才都没考中,心情郁闷才决定四处游历,排遣心情。

  不是官员也没有功名,为何能免费遍游各地?

首节上一节749/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