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帮朱允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可架不住这孙子不当人啊。
他用命告诉了世人,飞龙骑脸是怎么输的。
一番骚操作,将皇位送给了朱老四。
不过不管咋说吧,最后皇位还是他老朱家的。
就是可怜了那一帮子打天下的老臣。
但反过来说,其实朱元璋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善始善终的。
他也不愿意背上,‘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骂名。
这一点,从他特意安排的,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就可以看出。
然而,万事不由人。
朱标的死,不但打乱了他的计划,也彻底将他推向了深渊。
但这一世,嫡长孙朱雄英没死,马皇后也还活着。
朱标……额,虽然身体出了点‘小’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可以放心大胆的布局。
不用再担心前世碰到的难题。
所以,他很希望蓝玉能有子嗣,对此事也非常上心。
几次叮嘱陈景恪,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永昌侯。
“以蓝玉对子嗣的重视,若他真能生出儿子,必视你为大恩人。”
陈景恪打趣的道:“他的大恩人应该是太孙才对,毕竟太孙可是用国运龙气,替他挡了天谴的。”
提起那一番操作,朱雄英也很是得意。
当时他并未多想,下意识就说出了那番话。
现在想想,确实是神来之笔。
看着得意洋洋的二人,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欣慰。
才这么大,就能联手将蓝玉这样的悍将,耍的团团转,大明后继有人啊。
尤其是两人的关系,更是让他满意。
这不禁让他想起了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有帅才识进退,能明了自己的心意。
很多时候俩人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也是他最信任徐达的原因。
这种信任包含两方面,一是忠心,二是能力。
相信他不会背叛自己,更相信他出手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常遇春则是他最喜欢的部下。
胸怀大志,性情直爽,不改初心。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变的比较惜身。
唯有常遇春,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每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而且也同样不争不抢,很少惹事。
说起来,两人相识的过程也算是一件趣事。
常遇春带着老婆、小舅子蓝玉来投,朱元璋一看这货拖家带口,就觉得他造反的态度不端正。
造反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你应该将老婆和小舅子安排好再来。
现在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混口饭吃才来的。
再加上之前常遇春是当土匪的,就更看不上了。
这种人,俺老朱不要。
常遇春也不是一般人,你不要都不行,我非跟着你不可。
就死乞白赖的跟在朱元璋后面。
老朱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狗皮膏药。
撵又撵不走,说了也不听,杀了又怕乱了人心。
那是真无奈。
没多久朱元璋发动渡江战役,在攻打采石矶的时候,被守备森严的元军数次击退。
这时常遇春驾驶一艘小船冲入敌阵,以一己之力站稳脚跟,为后续大军登陆创造了条件。
老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顿时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于是常遇春成功入伙。
而这一番误会,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增进更快。
只是可惜,物是人非啊。
常遇春早早就病逝了。
徐达不想参与朝争,选择外出带兵。
本来李善长也算半个至交,也因为胡惟庸一事,变得离心离德。
现在咱也是……
哦,不对,咱还有皇后,所以咱不是孤家寡人。
想起自己媳妇,朱元璋心里就乐呵起来。
些许伤感,也瞬间消失。
再看看陈景恪和朱雄英,只希望你们能始终如一,善始善终。
不要学我们……
不过,确实有点想念天德了啊。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想起一件事情,连忙问道:
“景恪,军制改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一位大将坐镇京师才行,你觉得将天德调回来如何?”
“军中将领都服他,且他本人又通政务,知道该怎么配合朝廷改革。”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啥。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您有必要问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的意见吗。
不过朱元璋考虑的也确实有道理,虽然理论上军方更喜欢军功爵制,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么大的事情,还是稳妥着来比较好。
徐达作为军方第一人,有他坐镇,可确保不会出问题。
“陛下英明,臣也以为有魏国公在,可保万无一失。”
“就是不知道,北平那边的情况如何,他能不能脱开身。”
见他也支持,朱元璋非常的高兴,说道:
“老四都跟着天德学习几年了,就是头猪,也该学会自己觅食了。”
“咱这就下旨,让天德尽快回京。”
???
陈景恪和朱雄英面面相觑,老朱不对劲儿啊。
这么说自己儿子的吗?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景恪,让你猜对了,洛阳乡下的那些士绅宗族,对我们安置军户之举很是抵触。”
“这才几天,私下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摩擦。”
陈景恪叹道:“从唐朝开始,朝廷的势力就很难深入县以下区域了。”
“宋朝与其说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如说是皇权和地方宗族共治天下。”
“如果不是经历了元末乱世,士绅宗族的势力会比现在更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很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朱雄英却发现了这话里的玄机,就问道:
“为何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朝廷能管理到县以下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为何会分成两段?莫非唐朝之前不一样?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来说,是从贞观时期,朝廷开始收缩在县以下的权力。”
“等到唐中晚期,朝廷对县以下的治理已经接近丧失。”
“到了宋朝建立,朝廷的势力彻底退缩至县一级。”
“县之下,成了士绅宗族的天下。”
“虽说王安石采用了保甲法等制度,但也已经无力扭转大局。”
朱元璋见他真的有研究,连忙问道:
“来,给咱仔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为何要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
朱雄英心道,熟悉的环节来了,陈老师课堂开课了。
陈景恪先是思考了一会儿,梳理整条知识线,然后才开口说道:
“咱们先说说唐朝之前,朝廷是如何管理县以下百姓的。”
“其实很简单,朝廷在乡、亭一级设立了衙门,由中央任命官员担任。”
“乡啬夫,就相当于是一乡之长。十里为亭,设一亭长。”
“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话。”
“不论是乡啬夫还是亭长,皆有朝廷任命,拿的是朝廷俸禄,升迁也由朝廷决定。”
“所以他们自然是听从朝廷命令的。”
“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宗族之权。”
当然,还有配套措施。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佐、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