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69节

  朱雄英听的咋舌不已,这官吏也太多了吧。

  朱元璋也听的头皮发麻:“竟然要养活如此多的官吏,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唐太宗的想法一如陛下,他也认为如此多的官吏太过臃肿,就下令裁员。”

  “但可惜的是,他裁错了对象。”

  “像是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等,确实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乡啬夫替朝廷掌管一乡的政务,游徼和里尉负责乡的治安和防盗,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他们也相当于是朝廷的手臂,替朝廷管理一方。”

  “唐太宗把他们也一起裁掉了,只保留了里长等小吏。”

  “可惜这些小吏并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地方推举出来的。”

  “士绅宗族会推举谁,可想而知。”

  “所以,从那时开始,朝廷就逐渐失去了对县以下的掌控。”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得到了什么启发。

  朱雄英则是满脸遗憾的道:“没想到,英明如唐太宗,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陈景恪摇摇头道:“也不能全怪他,当时管理人口的方法很细致。”

  “就算他裁撤了这么多官吏,在大唐前百年,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大唐朝廷依然能有效管控乡村,真正出现问题,还要等到唐朝中晚期。”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难道他有别的方法,打击士绅和宗族?”

  朱元璋也重新倾听起来,如果真有这样的方法就好了。

  陈景恪回道:“在宋朝之前,朝廷是严禁百姓以血缘、姓氏为纽带,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

  “只有世家贵族,才能大规模聚居。”

  “其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宗族势力,削弱朝廷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朝廷还是世家贵族,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分布,把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宗族势力。”

  “只是可惜,唐朝中晚期国家动荡,已经无力在执行这样的政策。”

  “百姓开始以血缘、姓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宗族势力。”

  朱雄英恍然大悟,接着又疑惑的问道:

  “那士绅呢?他们在哪里?”

第159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

  陈景恪说道:“士绅是由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形成的,更准确的说,是普通读书人形成的。”

  “唐朝时期,学问掌握在士族和大族手里。”

  “那时候的寒门,指的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没有获得士族身份的地方大族。”

  “真正的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读书。”

  “科举录取的,十有八九也都是大族子弟,鲜有真正的普通人。”

  “等到宋朝建立,书院这种授课模式兴起,私学全面兴盛,学问开始普及……普通人才有书可读。”

  “又因为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杀了个七七八八,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白。”

  “为科举大兴创造了条件,普通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士绅群体开始壮大。”

  “并迅速和地方宗族势力勾结在一起,掌握了县以下的大权,让朝廷的权力无法涉足。”

  “王安石的变法,就有关于保甲制的内容。”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想过,以此打击士绅宗族势力。”

  “但他的改革,在事实上将朝廷的手,伸向了乡村。”

  “此举触犯了士绅宗族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就带头抵制变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雄英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里面的牵扯,竟然如此之深。”

  “那我们该怎么办?仿照唐朝时期,将大姓拆散混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行,若用此法,天下立即就会陷入大乱。”

  以前学问掌握在士族手里,百姓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

  在朝廷和士族联合打击下,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学问普及,民间到处都是读书人。

  士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再想将他们消灭,已经不可能。

  朱雄英也头疼不已,说道:“那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设立乡衙门?”

  朱元璋却笑了,说道:“对,就是重新设立乡衙,用乡官去掣肘士绅宗族。”

  朱雄英却并不看好:“士绅宗族势力庞大,连朝廷的力量都无法深入。”

  “一个衙门几个官吏,能做得了什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谁说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民间?”

  “若无法深入,我们是如何将二十万军户,安插在洛阳民间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是有实力插手的,但因为缺少支撑点,这种干涉无法长久维持。”

  “若设立乡一级的衙门,就有了支撑点,朝廷就可以对乡村保持持续影响力。”

  朱雄英依然有些疑惑:“若乡官与地方士绅宗族勾结在一起呢。”

  “哈哈……”陈景恪笑着摇摇头,说道:

  “你以为县官就不和士绅勾结了吗?可不照样要听朝廷的?”

  “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话吗,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

  “他们的任免升迁都取决于朝廷,就必须要听朝廷的。”

  “即便与地方士绅勾结,他们也不敢不听朝廷的。”

  “而且,有了朝廷的支持,乡官是处于主动位置的。”

  “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首节上一节169/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