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80节

  如今虽然已经进入雍凉,但马场也不是一下子能开起来的。

  依照着刘备对后世所说的选育保育之词的理解:

  选育即需要相马人,保育即需要马医。

  而他们如今,啥都没有……

  更遑论豆料之类的了,实在太过遥远。

  叹了口气,想到马匹,刘备便忽然忆起来两个名字来:

  苏双,张世平。

  也不知这两人平安否?

  虽想共事,但这两人多半在河北,相距千里。

  而再想到北面故地,刘备更是回忆起少时一起纵横乡里的第一位义弟,不知再相见会是何光景?

  一时间刘备竟有点痴然了。

  孔明那边则依然井井有条,从光幕开场起,孔明隔一段时间就在一个小册子上记一点东西,此时埋头又在本子上写了一些字迹之后,抬头问道:

  “孝直,姜维现在何处?”

  张飞抢着答道:

  “军师担心雍凉危险,故而留在汉中了,由孝直督促看书。”

  孔明点点头,直接将册子递给法正:

  “那便劳烦孝直,将此笔记予姜维。”

  “明岁相见,我可是要考校的。”

  法正接过来略略一翻,便见其中并无具体内容,更像是一本兵家笔记,多是观那唐之战役随手所得。

  而且不仅是军阵之见,还包含了以烽燧法锁地的感想,孔明随手所记:

  “犹如常山之蛇,藏九地,动九天,自保而全胜之法。”

  嗯……法正拿着笔记回想了一下,孔明这随手一记串起来了孙子兵法中完全不相干的两句话。

  常山之蛇出自九地篇,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击首尾至,击尾首至,击中则首尾俱至。

  法正此前一直以为这说的是长蛇阵,或是掎角之守势,如今一想,这连绵不断的烽燧不就宛如一条长蛇么?

  九天九地之说则是出自形篇,称善守者藏于九地,滴水不漏,善攻者动于九天,出其不意。

  法正盯着孔明的脑袋羡慕不已,真就这么强?

  不过如此也好,法正默默点头答应下来,孔明这随手所记,够自己在路上看了。

  然后等回汉中,反正庞统在陇右忙着折腾羌人,他法孝直就勉为其难多提点一下小姜维好了。

  将些小事处理好,孔明对着刘备拱拱手,随后卷起来刚才在书案上绘的一些草图,起身就走,毫不留恋。

  他还要去往铁匠作坊一行,既要探寻这冶钢之精要,也要与匠师们一起想想如何解决这铁钉之法。

  而且后面还有那后世所说的望远镜,玻璃作坊处也应要看上一看,因此孔明的脚步顿了一顿:

  “子初与我同去?”

  这倒是没什么可犹豫的,刘巴点点头,同样对着刘备拱拱手,随即与孔明风风火火的离开。

  每次看完光幕之后刘备总有恍如隔世之感,但如今也已慢慢习惯:

  “子龙可与翼德一同去往雍凉,成都安危有叔至在,尽可放心。”

  令子龙北上也是此前与孔明一起确定的。

  若单守汉中,武将有翼德、仲邈、文长三人便显得多了点。

  但如今已入雍凉,既要控凉州,又要入关中,如此情况下翼德等三人反而显得少了点,因此刘备与孔明几乎是不谋而合:

  此前受困于南方地形,缺马少卒,财赋拮据,故而子龙仅能逞己之威。

  但如今既入雍凉,子龙的骑帅之才,该有用武之地了。

  赵云抱拳拱手一揖领命。

  其他人也自散去,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刘备则是缓缓到屋檐下,抬头看着天空,心情也隐隐激动。

  等拿下关中,与曹操军阵相见之日,或许便不远矣。

  “民心……”

  听着府衙后面隐隐能够听闻的读书声,刘备低声呢喃。

  谁能想到民心竟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

  “民心可用啊。”

  司马懿同样在感叹。

  他本以为南中的叛乱处理起来应该很是麻烦,毕竟这群板蛮虽然武器盔甲简陋,但入密林翻小山如履平地。

  而且林中多瘴疬,因此随刘备南征时司马懿是抱着必死的决心。

  但这刘备很快便展露了与曹操不相同,但也绝对称得上强悍的手段。

  进入南中后,每一地必有蛮人大大小小的首领亲身入营,与那刘备相谈甚欢。

  往往这时刘备也并不要求他暂避,但与蛮人首领所谈在司马懿听起来称得上乏味。

  去年收成如何?今年还有多少余粮?垦荒几许地?一年来有多少婴孩降生?

  这些内容谈完之后便是被刘备一次次提起的商道。

  司马懿看书并不少,因此很快便从记忆里拎出来了西南夷道这个东西。

  但至于能否成功,他持怀疑态度,光靠仁善能行吗?

  而很快,司马懿便就见识到了刘备提在手里的“仁善”。

  到了之后,刘备不入县城,而是与吴懿张嶷一起出击,直入山林,不过一会儿就听到喊杀声震天。

  随后便看到这刘备提着两个脑袋闲庭信步的出来。

  越往南,这样的情况就越多,司马懿也是此时回头看才惊觉,不知不觉间这刘皇叔竟已折服了如此多的板蛮。

  这些板蛮与这刘皇叔通风报信,争相给他做向导,甚至自请为先锋。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不可避免的拿其与记忆中的曹操作比较。

  记忆中的曹丞相……啊不,曹贼,总是以威严示人。

  偶尔失态但又保持着显而易见的分寸,气势昭野心,手腕显枭志。

  而这刘备……甚至都有点像个南中本地人了,他能与南中汉姓叹时局,也能与蛮人头领骂收成。

  会认真倾听蛮人的一些家长里短,尔后很认真的给其出主意,并不会行权以收买人心。

  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心反而自聚。

  这个交流的过程也并非是一味迎合:

  指导蛮人种地,教他们制作农具,赠驱虫粉,严禁蛮人食生腐。

  甚至还亲自动手鞭笞过一个喝生水的蛮人,结果蛮人们反而愈加敬重这位刘皇叔。

  于是司马懿心里也禁不住跳出来那句评价:高祖之风。

  直到司马懿掐着时间计算着,又是一个三月之期,刘备急匆匆动身返回。

  精准的三月之期,这让司马懿的好奇心升到了顶点,因而愈加渴望:

  他什么时候才能居其中?

  不过此时嘛,司马懿掸了掸手中刘备亲手交予的名单,他决心要将此事办的漂漂亮亮的。

  他一定要立功活下去,并让这刘备逐渐倚靠于他。

  我司马氏也是世食汉禄,如今当思报国!

  若为大汉忠臣,方能重返中原。

  那他司马懿可以是。

第298章 薛仁贵进京

  司马懿虽然豪情万丈,但还是有一点点微小的意见。

  主公刘备返回成都后,节制南中诸事者,乃是吴懿。

  司马懿虽然是被迫来益州,但在努力调整心态的情况下,对主公和吴姓女子二三事也略有耳闻。

  也是因此,对吴懿成了新的顶头上司,司马懿倒是没啥意见。

  毕竟如今也算历仕二主了,想想上一位在宛城的破事儿,司马懿就觉得:

  此般皆小事。

  司马懿略有意见的是吴懿的副手张嶷。

  论资历,他被迫来益州时,这张嶷也刚被征召,大家入主公麾下时间相仿佛。

  论家世,河内司马氏无人不知,高祖父任大汉征西将军,曾祖父任豫章太守,祖父乃颍川太守,父亲为京兆尹。这张嶷呢?出身贫寒。

  论过往,司马懿乃是丞相府东曹属,张嶷不过南充县功曹。

  但现在张嶷反而能节制于他,这让司马懿心中略为不忿,更是下定决心,主公交予之事,必要亲平!

  掀开帐门,司马懿呼吸了一口这南中湿润的空气。

  如今已是十月底,若在家乡,此时已经要准备冬日用的炭柴了。

  但眼前南中之地,甚至还有本地强壮的蛮人赤膊行走,气候之区分也当真奇妙。

  按捺下感叹,司马懿很快便见着了一个熟人:

  “孟获!孟获!与我出去走走?”

  一个汉蛮之色兼具的汉子闻言小跑着过来:

  “司马先生唤我?”

  司马懿拢着手点点头:

  “我们出去走走,你再与我说说那爨(音同窜)氏吧。”

  南中势力相当复杂,除了诸多的蛮人部落外,还有不少从前汉时就迁至此的汉姓。

  诸蛮与汉姓时而冲突时而联合,有汉姓破落不得已入蛮,也有大蛮心向朝廷与汉姓联姻。

  最终繁衍至今,南中才有了两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大姓,孟氏和爨氏。

  这孟获便是孟氏这一代的佼佼者,身上虽有蛮人之色,但依然传汉姓,着汉家衣冠,故而也是最先响应主公的。

  爨氏与孟氏截然相反,蛮人之色保留的多一点,故而竭力反对主公入南中。

首节上一节280/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