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13节

吕昶道:“两个字,苛政!”

“四十多年前,臣刚到户部,就看到元廷每年加租,比如一亩地能打出两担谷子,各种租却能收到三担有余。致使百姓越种地越贫穷,越勤劳越无望。”

“久之,都不愿种地了。”

“到了至正八年,朝廷的赋税竟然收到了五十年后,一直收到了百姓的孙子辈了。”

听着这话,朱元璋则问道:“你还记得那些赋税的名目嘛?”

吕昶道:“大半记得。有人丁税、田亩税、割头税、秋税、冬税、工税、器料税、五禽税等等,大约三十多种吧。”

“就这还不算一年四时三节,以及元帝、元后、太后及嫔妃的生辰节庆。”

“到那个时候还要另外加收税赋。”

听着这话,朱元璋立马问道:“民情如此不堪,朝廷再蠢,也应该调整朝政啊!”

可吕昶却无奈的说道:“朝廷为了剿灭义军早已不顾一切了,为征军费,只能是杀鸡取卵,劫财于民。再加上各地贪官污吏从中取利,暗中加征。”

朱元璋道:“怎么个加法?”

吕昶道:“比如,户部颁旨,万岁节要到了,朝廷每户人家孝敬五十钱,此旨传到州府,便会是一百钱,传到县镇,便会是一百五十钱。”

“等到衙门官吏下来收取的时候,便是两百钱。”

“最终上缴给朝廷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大部分都落到了各级官吏手中了。”

朱元璋一拍桌子道:“官吏为何如此的贪暴?难道衙门里就没有清官了嘛?”

吕昶无奈的说道:“苛政之下绝无清官!”

“因为朝廷早就断了官吏们的饷银,为官不贪,自个儿也会饿死啊。”

听着吕昶的这些话,在场的众人都是触目惊心。

而朱元璋则对着身边那些皇子们说道:“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何为世道,何为民生,何为扬州了吧?”

听着朱元璋的话,这破旧的府衙中,每个人都沉默了。

想想,一个国家连一个清官也没有,这真是让人心惊,心寒哪.....

第一百八十七章:攻陷大都!【求月票,求打赏】

府衙外。

就在府衙内所有人正在沉默时。

一道女孩子的哭喊声让所有人一惊。

他们纷纷起身,来到了府衙外。

瞧着那趴在土堆上的老爷子,刚刚走出来的朱元璋一个箭步便来到了他的身边,在仔细的瞧了这人的模样后,朱元璋稍微的松了口气,说道:“没事的,他是饿晕过去了,来呀!取些吃的来,发给大家,快去!”

很快。

一名士兵便拿着水和粮食来到了那老爷子的身边,给他喂了些水,吃了点东西。

那老丈狼吞虎咽的将一个白面馍馍给按进了肚子里。

这才恢复了些精力。

与此同时,一旁的百姓们也都领到了口粮。

看着渐渐恢复了些的老丈,朱元璋缓缓走了过来,俯身对着面前的老者问道:“大爷呀,多长时间没吃过馍了?”

老丈道:“记不住了。大约,三四年没吃过粮食,十多年没吃过肉了。”

可一旁的女娃娃,在听到这话后立马说道:“不,爷爷,咱家吃过肉,今年春天还吃过一回呢!”

就在这时,随行而来的朱棣性子急躁,立马质问道:“你孙女都说吃过肉,你为何欺君?”

听到这话的老丈,忙跪在了朱元璋的面前,哭诉道:“皇上,小民是吃过肉,不过,那不是猪肉,牛肉,那是人肉呀,皇上!”

朱棣顿时道:“什么!人肉你都敢吃!你是禽兽呀!”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顿时回头对着那没有经历过世事的朱棣喝道:“朱棣!”

说完,便转身对着那老丈,和善的道:“说,到底怎么回事?”

老丈道:“年初,我家长孙,饿死了....二娃,也快不行了,为了活命,我用长孙换了隔壁家的孩子,他吃我的人,我吃他的人,是谓易子而食呀!”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并没有半分的责怪。

他也是这样活过来的。

他很清楚如果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境地,谁会选择吃自家的孩子。

一时间,那朱元璋的脸上便不由的流出了泪水。

而刚刚还义正言辞的朱棣,此刻却突然低下了头,默不作声。

一旁的众多大臣们,也都个个沉默。

此刻的朱元璋心中,不由的想到了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个大明王朝,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的。

同时,朱元璋也很清楚。

如今摆在他面前最迫切的,就是让治下的百姓们都能尽快的吃上粮食。

也是接下来的治政重点所在。

乡间野外的小道上。

朱元璋、刘伯温以及朱标,三人并肩而行。

朱元璋缓缓说道:“咱们谈了两天的娇兵悍将之患,看来,国家之贫,苍生之苦,才是首当其冲啊。”

刘伯温道:“皇上,治国应以安民为先,朝廷应立刻实施轻徭薄税,与民养息。”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人影来。

齐衡!

当初的淮西之地,也未见的就比这里强多少。

可是齐衡却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便将整个安丰路建设到那般程度。

在这建设方面,齐衡拥有着天人般的天赋。

今日在看到这些后,他的心中便升起了一股迫切想要改变这一切的想法。

所以,即便是没有之前刘伯温给他所出的主意外,他也会第一时间找到齐衡。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开口道:“北巡就到此为止了,不再往前走了,明后天咱们即刻回京,召集各部,商量一下恢复民力之策。”

“朝廷,必须马上拿出一整套崭新的方案来。”

“哦,对了,恢复民力,就从扬州开始!”

“伯温哪,你拟定一个人选,立刻让他就任扬州知府。”

闻言,刘伯温顿时说道:“遵旨!”

“嗯,去吧。”

扬州府衙。

刘伯温与杨宪缓缓走在府衙当中。

刘伯温背着手,对着身后的杨宪问道:“杨宪,你现在是几品?”

杨宪道:“禀恩师,学生入翰林未久,从七品。”

刘伯温点点头,随后说道:“我打算请旨,授你为正五品,并升任知府。”

听到这话,杨宪忙问道:“恩师,学生所任何处?”

刘伯温回头瞧了眼杨宪,道:“就是你的脚下,扬州府!”

“在这儿?!”

显然,杨宪对此并没有想到。

见杨宪似乎不太愿意,刘伯温瞧了瞧他,随后说道:“杨宪,不要看现在的扬州到处是断壁残垣,但它很快就会不一样了。”

杨宪忙问道:“为何呀?”

刘伯温道:“因为朝廷马上就要改行新政,恢复民生,扩大国力。扬州的昔日是何等的风光,天下何人不知扬州。我敢肯定,从现在开始皇上的心里会老惦记着这里,甚至会让它成为全国的典范,朝廷也会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援,让扬州在几年之内繁荣起来,以为天下各府之表率。”

听着这话的杨宪,站在刘伯温的身后默默的思考起来。

而刘伯温,则继续说道:“杨宪,不要以为扬州是一堆破铜烂铁,它是一座龙门,就看你是不是英才干吏,跳不跳的过去。”

听着这些话,杨宪忙拱手道:“恩师,学生一切都明白了,学生不要五品衔,学生请求,仍以七品翰林治理扬州!”

刘伯温实在没有想到。

原本他还担心杨宪有没有胆量接这个差事,可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杨宪竟然就有了如此大的决断!

不由的惊讶道:“好啊!好杨宪!壮志可嘉!”

傍晚。

在与刘伯温分开后,杨宪虽然还在随行的队伍当中。

可是,满脑子却都在思考着接下来在扬州该如何做的事情。

之前刘伯温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扬州是新政推行的典型!

是全国的焦点。

如果这个时候他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扬州治理好,可想而知朱元璋会对他是什么样的看法。

日后升迁之路,也必定会十分的平坦。

越想这些,杨宪就越是觉得自己绝对要把握好这个机会。

哪怕此刻已然傍晚,天气越发的凉。

杨宪还是忍不住的站在帐篷外,来回的走动。

就在杨宪沉思之际,一旁两名士兵正在嘀咕道:“这哪里是扬州啊,冻死个人了,连个鸡鸣狗叫都没有,简直就是一座死城啊。”

听到这话的杨宪,突然想到了什么。

他立马来到了那两名士兵的身边,然后说道:“兄弟,借马使使。”

说完,便牵着马朝外走去。

看着杨宪一脸的行色匆匆,这士兵愣着神,忙问道:“喂!你干什么去!”

在这扬州城的一夜。

不知道有多少人没有睡着。

一是因为没有住的地方,在马车内不舒服。

二是这四周廖无人烟,天气又冷。

首节上一节213/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