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12节

见那刘伯温瞧着自己,朱元璋面无表情的说道:“接着说。”

刘伯温轻轻点头,道:“皇上,古往今来多少朝代都是毁在了娇兵悍将的手中,此类教训,青史不绝啊。”

朱元璋立马询问道:“那照你的话,咱应该怎么办呢?”

刘伯温当即回道:“赏封之后,即行裁撤。”

“皇上可以学习赵匡胤所为,杯酒释兵权。”

随着刘伯温的话说完,朱元璋的心中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脸色凝重的同时,缓缓朝着前方走去。

看着沉默下来的朱元璋,刘伯温站在原地,长长一叹。

金陵城。

李府。

李善长正在桌前亲自为自己的老母吃着东西。

还亲切的询问道:“好吃吗?”

“好吃。”

闻言,李善长顿时一笑。

在李善长精心的照料下,很快老母便说道:“吃饱了。”

见此,李善长笑着点点头,然后对着身边的下人仆从使了个眼色。

下人们立马来到老寿星身边,将她连同自己的长椅,抬了回去休息。

看着这一幕,一旁的胡惟庸急忙奉承道:“李公忠孝之诚,无人可比呀。”

可李善长却一笑,随后对着胡惟庸说道:“好了,现在咱们可以随便吃了。”

“来,请。”

说着,二人便端起一杯酒。

喝完,李善长瞧着这一桌的酒菜,不由的感慨道:“多少年没这么安静的吃过饭了。”

“看看,这样多好啊。”

胡惟庸则说道:“可不是嘛,凭李公的高德厚望,要把母寿办的惊天动地容易,可要办的这般清雅,神人不知,可太不容易了。”

李善长道:“我就是不想让他们知道,要不,贺客寿礼会把这宅子给我挤破了。”

“来,请。”

可就在这时,远处的府外突然传来了一阵的敲门声。

听到这声音,李善长便看向了胡惟庸。

胡惟庸见此,忙说道:“母寿的事情,属下没有跟别人透漏过一个字啊。”

李善长也是无奈的叹口气,道:“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啊。”

随着李善长来到门前,那大门一开,以汤和为首的淮西将领们一个个担着礼品站在了门外。

在见到李善长的同时,众人纷纷笑着拱手道:“给相国老娘拜寿了!”

“恭喜相国老娘百年寿辰!”

见此,李善长也忙回到:“多谢多谢。”

说完,便看这为首的汤和说道:“汤帅,这......”

汤和闻言,一笑,道:“我有什么办法,大伙儿要来,我又拦不住。”

“再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老母百年寿辰,你瞒什么呢?”

一旁的蓝玉等人也是喊道:“就是嘛,相国的老娘就是咱淮西子弟老祖宗,对不对!”

“对!”

“.......”

听着众人的话,李善长也是忙陪着笑,不过还是说道:“汤帅,今天实在不好意思,寒舍这啥都没有准备呢。”

汤和直接说道:“要你准备什么?你只管敞开院门就成啊。”

随后指着身后,说道:“李先生,我把东城三家酒店的酒菜全都给你包下来了,来呀,都抬进来!”

一时间,众人身后顿时涌进来不少的人。

还有的正是那酒店的下人小儿。

一个个肩抗手拿。

见此,李善长也是没有办法。

只好笑脸相迎。

而这时,跟他走在一起的汤和,则说道:“我已经想通了,这不管上位怎么猜忌,咱们哪,只要把握住一条,不犯王法就成。日子照过,酒照喝,要知道,有多少弟兄们没有活到今天哪。”

一旁的李善长闻言,也是暗暗的点了点头。

而汤和则又笑道:“所以啊,咱们得活的滋润,活的开心呀,是不是。你看看,来了那么多的弟兄。今天啊,就在你这儿好好的热闹一次。”

闻言,李善长忙道:“多谢汤帅!”

就在金陵城李善长的府上歌舞升平时。

此刻的扬州。

朱元璋坐在轿子里,通过窗帘看到了外面的场景。

一个个枯瘦如柴的百姓,如鬼祟一般隐藏在四周的断壁残垣中。

看到这一幕的朱元璋,心中一惊。

他急忙叫停了马车,走了下来。

与此同时,随着朱元璋走下,另外几个马车中的朱标刘伯温等人,也都纷纷走了下来。

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朱标不由的好奇问道:“父皇,不是说扬州快到了嘛,扬州在哪啊。”

可朱元璋却直接说道:“就在你脚下。”

听到这话,朱标不由的看向了自己的脚下,正好看到了脚下所踩的草丛中,有着一架白骨。

顿时心中一惊,朝后退了两步。

看着眼前这一幕,朱元璋双手拽起自己的衣袍,小心的朝着前面走去。

在来到这断壁残垣当中后,一个个骨瘦如柴的百姓也都聚了过来。

远处,也随着朱元璋到来的消息传出,一名满身都是补丁的官员,跑了过来,然后跪在朱元璋的面前,说道:“扬州主薄鲁明义,率全城百姓叩迎圣驾。”

对于这里残破不堪,朱元璋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因为他就是看到了上报的奏折,才来的这里。

可是,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鲁明义竟然说全场的百姓都在这里了。

不由的惊问道:“扬州的百姓都在这儿?”

鲁明义道:“是!”

“总共十八户人家,都在这儿了。”

可朱元璋还是不能相信的说道:“鼎鼎大名的扬州城,就剩下十八户人家了?!”

鲁明义道:“是。”

“还有二十一颗树,活着的树。”

听着这话,朱元璋实在有些不能接受。

一旁的众人们也都无法接受。

尤其是那吕昶,他急忙站出来对那鲁明义问话道:“鲁明义。至正初年,扬州城尚有十七万口居民,两万余顷耕地,处处舞榭歌台,日夜风流艳曲,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呢?”

鲁明义则委屈的说道:“禀大人,它们都在高草里荒漠里......”

朱元璋见此,长长的一叹。

“唉,咱接到奏报,说扬州城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咱还不信,现在看来.....”

说到这里,朱元璋也说不下去了,对那鲁明义问道:“府衙在哪?”

鲁明义指着一旁类似庙宇一般的屋子,说道:“这便是。”

朱元璋大手一挥,道:“去府衙。”

鲁明义急忙起身,为朱元璋引路。

此时的扬州府衙中,门口悬挂的牌匾早已没有了任何的颜色,仿佛就是悬挂了一块空白的板子一般。

而在那府衙之中。

淅淅沥沥的小雨还顺着屋顶洒进。

四处可见破漏的屋顶。

府衙的正中央,是两个石像。

似乎是当初什么教留下来的神像。

不过如今也已经显的破旧不堪。

正当朱元璋四处查看着这破旧的府衙时,那鲁明义也不知道在哪里找了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

虽然看着随时都会踏,但这已经是唯一一把还可以坐的椅子了。

连忙给朱元璋抱了过来。

朱元璋走到那椅子旁,用手摇了摇,随后也不在意,小心的坐了上去。

也在这时,刘伯温朱标以及各位皇子们也都走了进来。

见此,朱元璋立马说道:“都给咱好好听着。”

说完,便对着身边的鲁明义喊道:“鲁明义。”

“皇上。”鲁明义拱手道。

朱元璋则问道:“扬州过去是鱼米之乡,何至于此啊?”

鲁明义道:“其一,兵祸连年,致使田地荒芜。”

“其二,元军屡过扬州,每过皆鸡犬不宁。”

“其三,扬州百姓从至正元年起,便到处流亡。”

“即使有地,也无法耕种。”

听到这话,朱元璋不紧眉头一皱:“有地不种,还叫什么农家?咱小时候乡邻即使明天要死了,今天也还在田地里劳作呢。”

面对朱元璋的质问,鲁明义却道:“臣,当时不在扬州。”

而一旁的吕昶,则急忙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拱手弯腰道:“臣,明白原因了。”

朱元璋立马问道:“那你说。”

首节上一节212/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