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11节

他难道不知道齐衡也适合做中书省丞相嘛?

可能让他做嘛?

他做了中书省丞相,加上在淮西当中的威望,这朝廷到底是齐衡的还是他朱元璋的就不一定了。

就当朱元璋思索着该如何回这话时,刘伯温却突然继续说道:“不过,若要大将军做中书省丞相,有一点确是不得不防。”

说到这里,刘伯温急忙对着朱元璋拱手拜道:“皇上,在臣说这话前,还请皇上恕罪,因为一会儿的话可能会冒犯到大将军,臣知道大将军与皇上之间的情深义重,也明白皇上向来以忠义为先,不想猜忌兄弟。”

“若臣说的不对了,皇上便当一个笑话听了。”

瞧着刘伯温的模样,朱元璋皱着眉头想了想,说道:“说你的。”

刘伯温起身,道:“大将军在之前一直深耕于安丰路,致使安丰路民富物博,无论是工农士贾,皆撑起了朝廷的半边天下。虽然大将军功劳无双,且对陛下中心耿耿,但为帝者,切不可以个人情感为先。”

“所以,微臣想说,若要使大将军为中书省丞相,必要解决其在安丰路的掌控力。”

“当然,微臣明白,陛下不忍寒了大将军之心,所以一直都没有动手,但微臣有一个办法,既可以解决大将军掌控安丰路之患,又可使大将军对陛下说不出半点怨言。”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的眉头皱的越发深了。

虽然刘伯温说这话都站在他朱元璋的立场上,给他朱元璋带了一顶高高的帽子。

可是他朱元璋自己明白。

刘伯温刚刚所说的那些,确实是一直积压在他朱元璋心中的重石。

所以到现在他朱元璋都不敢贸然的使用齐衡,就是怕一个弄不好,又到了当初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果有办法解决齐衡对安丰路控制权的问题,这自然是好。

但他朱元璋不知为这个问题想了多久,却始终都想不到什么好的主意,难道他刘伯温就能想到?

带着心中的怀疑,朱元璋淡淡的说道:“继续说。”

刘伯温点头,继续说道:“陛下,您可知道汉武帝刘彻?”

朱元璋道:“自然知道。”

“那陛下可知道,当初刘邦在推翻秦朝的时候就以秦朝废除周天子分封天下的制度为由,痛斥了秦朝,而在他建国后,为了避人口舌,所以恢复了分封制?”

朱元璋回忆了一下,说道:“咱记得,这一段李先生给咱讲过。”

刘伯温再次点点头:“若一直遵行分封制度,必然会再次出现像春秋战国时的局面一样,诸侯强而汉廷弱。陛下可知,分封制之患,是在什么时候解决的嘛?”

对此,朱元璋还真不知道。

而刘伯温见此,则继续说道:“是在汉武帝时,为了巩固朝廷对各封地的掌控,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强制诸侯王把土地采用诸子均分制,把封地分成几个部份传给各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汉廷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直到诸侯国越分越小。”

“小到影响不到汉廷的统治,朝廷可以随时收拾他们,或者放任不管。”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推恩令。”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在听到汉武帝竟然用这样的方式,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困扰无数人的死题时,不由的眼前一亮。

这对于他日后的统治,可是有极大的启发效果。

见朱元璋这般表情,刘伯温便明白朱元璋听懂了这推恩令的精妙之处。

就告诉你,要对你动手。

你还偏偏奈何不得我。

气不气。

你要是敢拒绝,就是跟你身边那亲兄弟们翻脸。

不用朝廷收拾你,你自己先乱了阵脚。

“推恩令......”

朱元璋默默的念叨了一句。

然后又急忙说道:“这名字咱好像听到过,李先生似乎跟咱说过,不过咱怎么记不得他讲过这推恩令的精妙之处。”

想来想去,因为时间太久,朱元璋也想不起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便索性摇了摇头,说道:“咱想不起来了,不过咱说啊,这东西还就得你刘先生来讲,你瞧,你这一讲,听的咱浑身来劲,这推恩令这辈子怕是都忘不了了。”

听着朱元璋对自己的吹捧,刘伯温只是随意的笑了笑,然后说道:“微臣说这推恩令,就是想说,这推恩令汉武帝使得,为何陛下使不得呢?”

朱元璋闻言,眉头又皱了起来:“汉武帝搞推恩令是为了让人家分家,跟咱有啥关系?”

刘伯温一笑:“陛下,推恩令虽然精妙,但也不是不可学习变通的。其精妙之处便在于它是一计阳谋,摆明了刀架在你脖子上,你还不得不让它砍下去。”

“如今大将军对安丰路的掌控,已然影响到了朝廷对天下的掌控,既然如此,陛下为何不学习汉武帝,也来个推恩令,分化安丰路其内部的势力呢?”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听出了些苗头,可是,这种对于针对齐衡的东西,他是不能主动去插嘴的。

而刘伯温对此也心知肚明,继续说道:“安丰路上下对于我朝的建立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因为他们的存在实在太强大,所以朝廷必须警惕啊,可警惕忌惮远不如彻底解决来的痛快。”

“既然如此,陛下何不对安丰路的上下官吏干吏大加封赏,安丰路的府尹,就升入金陵城内任职,其下的官位官职,再重新任免。”

“官员的任免本就是朝廷的职责所在,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而且朝廷是在提拔安丰路的官员,原本的官员提拔了,自然是要人补充进去的。”

“这样一来,原本稳如泰山的安丰路,便会出现缝隙,缝隙多了,自然也就土崩瓦解了。”

“而明面上,陛下只是在对有功之臣封赏。”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似乎也抓住了其中的关键,越品越觉得有点意思,不过还是疑惑的说道:“军涛能答应嘛?”

刘伯温一笑,道:“大将军为何要不答应,又凭什么不答应,安丰路上下功勋卓著,本就该大加封赏,皇上封赏臣下,难不成大将军还要阻止不成?就算大将军愿意,可那些安丰路官员们就同意嘛。”

刘伯温的这个计策,便正如那推恩令一般。

乃是阳谋。

可偏偏又毫无办法。

除非齐衡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立刻造反,亦或者不顾所有安丰路官员干吏们的怨恨,拒绝朝廷对他们的认可。

可这样一来,看似铁板的安丰路,不也会出现裂缝嘛。

想通此节的朱元璋,不由的心中狂喜。

之前他一直都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解决他与齐衡之间的问题。

这件事又不能随便的跟别人说。

以往他有什么难处的时候还能跟身边李善长和刘伯温商议,但此事是绝对不可能跟他们商议的。

再则就是跟马秀英商量。

那更是不可能了。

马秀英知道他朱元璋猜忌齐衡,只怕床都不让他上了。

所以,这件事就只能他一个人的时候独自琢磨。

可如今,原意是看到李善长这个文臣第一与汤和这个武将第一暗通款曲,想要培植一个刘伯温来跟他们打擂台。

没想到,阴差阳错的竟然让刘伯温这小子给解决了如今困在他心头的最大隐患。

这可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没搞定刘伯温,却得了一个大将军齐衡!

不由的,朱元璋的嘴角便忍不住向上翘。

只是可怜了那李善长,被人放出了齐衡这头猛兽,却还不自知。

瞧着朱元璋,此刻的刘伯温则在内心当中暗自的告歉道:“善长兄,伯温也是逼不得已,莫怪,莫怪啊。。。。”

刘伯温不是不知道自己今日所为一旦放出了齐衡这头怪兽对于如今的朝局会有怎样的影响。

可没办法。

伸头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

齐衡在,以齐衡的脾气,还不至于对他刘伯温有什么小动作。

可李善长却不同。

他一直将他刘伯温当作除齐衡之外最大的对手。

一旦真的按照朱元璋的办法,被捧到了李善长的对立面。

到时候他李善长的大刀可不会有丝毫的留情。

心情大好的朱元璋,也知道自己有些失态了。

嘴上虽然一直都说自己不担心齐衡,可身体却很诚实。

而如今当着刘伯温的面露出了笑意,这能不尴尬嘛。

好在朱元璋的脸黑,也看不出到底是红还是黑。

他掀起马车的窗帘,瞧了眼外面,然后便转移话题说道:“走,下去看看去。”

第一百八十六章:扬州。【求月票,求打赏】

走在林间的小道上,朱元璋因为心中的忧患解决,心情看起来很不错。

一边走着,一边对身边的刘伯温问道:“伯温哪,想出主意了嘛?”

刘伯温一愣。

还要想什么主意?

不由的皱着眉头看向朱元璋,问道:“皇上让臣想什么主意啊?”

朱元璋一笑,道:“咱跟你说过了,咱已经想出了授封将帅的办法,但是还没有想出制约他们的主意。”

刘伯温点点头,道:“赏而不能制,就暂时不要赏。”

见刘伯温如此,朱元璋直接说道:“咱还是那句话,直说。”

刘伯温瞧着自己实在躲不过,只好乖乖的对朱元璋拱手,道:“皇上,恕臣斗胆,臣以为,那些娇兵悍将功勋部旧,是根本没法制的。”

“大凡一个王朝新建之后,它所赖于夺天下的那些将士也就价值已尽,甚至可以说是,,,,,用废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神色有些凝重道:“有这么严重嘛?”

可刘伯温却坚定的点了点头,道:“皇上,那些将士在夺天下时,有多大的功绩,到治天下的时候就会有多大的麻烦,多年来他们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们长于破坏,而短于建设。”

“他们多年鄙弃诗书,藐视纲纪,又自以为是天子的袍哥,功勋齐天哪。皇上既然坐了天下,他们自然就该好好的享受。”

“一旦没了仗打,他们能够重回故里,种地打粮嘛?”

“所以,他们觉得朝廷更应该好好的恩养他们。”

刘伯温的这些话,都是说朱元璋的那些兄弟们。

朱元璋的心中虽然还是忍不住的有些不喜,但他也明白,刘伯温说的对。

他所说的每句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坎儿里。

这时,刘伯温则继续说道:“皇上,大明刚刚建国,仍然是民不聊生,满目焦土。哪有偌大的国力去恩养他们啊?”

“一旦恩养不成,他们岂不冤屈,能不闹事,甚至是害民取利,闹出兵变嘛?”

刘伯温的话,已经越来越严重。

将勋贵们日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说了个清清楚楚。

首节上一节211/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