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10节

李善长虽然是这么说,可胡惟庸却不是那种一根筋的人。

李善长说不要,是真的不要吗?

或许是吧,但如今的李善长是什么人,未来板上钉钉的中书省丞相,老母寿辰真要这么寒酸?

在与李善长分别后,胡惟庸想了想后,便第一时间来到了平日里与李善长交情最好的汤和那里。

在求见过后,知道胡惟庸是李善长身边最亲近之人的汤和,也是给了他一个面子,让人将他带了进来。

并且,在胡惟庸进来后也是满脸的热情。

而胡惟庸在与汤和客套了几句后,便偷偷的将李善长老母寿辰的事情给透漏了出去。

当然,李善长既然提点他不能说出去,胡惟庸自然是交代了自己今日来此不能说的事情。

汤和身为武将,在建国之后的作用本就不可能如同往昔一般重要。

这一点虽然最开始时有些不自在。

可想了想后也就明白。

所以一直都想跟一位朝中重量级的文臣交好,以此来保证自己日后在朝中的地位。

如今听到李善长老母寿辰的事情,而且这事并未公开,基本上没人知道。

这不就是一个加深与李善长之间关系的好机会嘛?

对于胡惟庸前来报信,汤和也是非常的感谢。

而胡惟庸则里外里的收了两份人情。

朱元璋北巡的队伍中。

朱元璋的龙辇之上。

朱元璋横躺在床上,中间隔着一张桌子,而刘伯温则坐在一角。

朱元璋微微闭着双眼,对身边的刘伯温淡淡说道:“徐达他们已经打到山东了,估计五日之内就可兵临大都,真希望他们攻城顺利呀。”

“都说大都城固若金汤,唉。”

听着朱元璋的话,刘伯温道:“皇上,臣早年赶考,曾经去过大都,那城确实是坚固。但微臣认为,元廷意志早已土崩瓦解,他们徒有一座坚城,不足以苟延残喘。”

刘伯温虽然说的有些道理,可朱元璋却只是说道:“但愿如此吧。”

显然,朱元璋想跟刘伯温聊的并不是这件事。

话一说完,便又调转话音,说道:“伯温啊,授封大典咱一推再推,你说为何呀?”

听到朱元璋提起这事,早已经被自己这张破嘴坑了好几次的刘伯温,急忙说道:“臣不知道。”

见刘伯温不愿意说,朱元璋却非要问:“猜猜。”

刘伯温见推不过,便道:“臣斗胆,皇上是担忧将帅们,争名争功争荣利,摆不平。因而,一再推延。”

可朱元璋却笑了笑后,说道:“不全是,名利之争,永远都会有的。咱之所以往后拖呀,那是因为咱想好了授封将帅的办法,但是还想不出制约他们的主意。”

“赏,而不能制,那就暂时不要赏。”

此时的朱元璋也不知道是多读了几本书,还是因为在与齐衡的交往当中学习到了经验教训,让齐衡这么一位大能人到如今自己都不能安心的使用。

如今说出的这句话,让刘伯温听到都是大加赞叹道:“皇上圣见!”

而朱元璋则像是随口聊天似的,说道:“李善长.......”

“他呀,早把中书省当作自己的囊中之物了。”

听着朱元璋又给自己出的这道难题,刘伯温则从容应对道:“皇上,不光善长兄是这么想的,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恐怕都是这么想的。中书省丞相之位,舍善长无第二人。”

可朱元璋却道:“那你呢。”

闻言,刘伯温顿时对朱元璋心中的想法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之前他就预测过朱元璋在接下来的授封上要如何的安排,才能做到人人叫好,又能制约人人。

为帝者,面对这样的局面,最好的一个办法必然是平衡之术。

尤其是如今朱元璋麾下的这些文武官员们都是身有功绩的。

只有通过平衡之术,才能使他们相互制约。

只是,刘伯温一直都想不好朱元璋会让谁来制约那淮西一派。

毕竟,朱元璋麾下的淮西一系,几乎可以达到八九成了。

这样的力量下,什么人能够抗衡。

当然,他刘伯温也是想过自己的。

但一想到这种可能,刘伯温便立马将此推翻。

刘伯温很清楚,自己绝不能站到李善长他们所代表的淮西一派对立面去。

原因很简单。

自己的底子实在太单薄了。

压根不可能抑制住淮西一派这头猛兽。

朝廷之上的每一个人都看着文质彬彬,但刘伯温很清楚,平日里乖如绵羊的他们,一旦发作,立刻便能化作洪水猛兽将他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之前他第一次投靠朱元璋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一直都想的是假意投靠到齐衡的麾下。

借齐衡麾下之势力,有朝一日朱元璋无法认清齐衡时,自己就能取而代之。

到时候,有齐衡在朝堂根基的他,自然可以与李善长亦或者任何一个淮西一派的人斗上一斗。

但如今不同。

如今的他,孤身一人。

虽然宋濂、吕昶等人也都可以在朝中给自己尽些微薄之力,但这样的力量在面对淮西一派时,根本不够看。

连塞牙缝都不够的。

虽然靠着掌管的翰林院吸收了一些新力量,如杨宪之流。

可他们不管能力如何,都还是幼苗,如今难堪大用。

平日里自己面前这位皇上也有意无意的在抬举他们浙东一系的官吏,似乎有意抬举他们。

第一百八十五章:大将军这头巨兽要出笼了!【求月票,求打赏】

但事到如今,依旧是杯水车薪。

所以,刘伯温早已在自己心中给自己打定了主意,绝不能站在李善长等淮西一派的对立面去。

淮西一派中,除了汤和、常遇春、徐达等顶尖的大帅外,之下的所有人都对自己的感官不太好。

处处透着一股子针锋相对的意味。

刘伯温虽然不清楚这到底是因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伤及了他们的利益,还是因为自己的出身,亦或者李善长在背后搞鬼。

但这样的局面已不可更改。

如若自己真的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们对自己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想着这些,刘伯温故作一副不懂朱元璋深意的样子,装着糊涂说道:“臣和百官们一个想法,中书省丞相舍善长无第二人。”

瞧着刘伯温故作糊涂的模样,朱元璋却拿着手中的痒痒挠随意的摆弄了两下,说道:“咱问的是,你为什么不就是那个第二个人呢?非李善长不可?”

刘伯温见朱元璋把话挑明,忙说道:“皇上,臣万万担当不起呀。”

朱元璋平静的回道:“担当的起担当不起是另外一码事,咱听说李善长那座新宅子大可抵王府啊。”

刘伯温道:“臣也听说不小。”

朱元璋有些不解恨的说道:“汤和这小子,动用五百兵勇给李善长挖沟盖墙,这不是拿着军饷充工钱嘛?”

不过,这话说出来后,朱元璋似乎察觉到自己说的有些太过明显了,狠狠打了个哈气。

瞧着刘伯温依旧不松口,便说道:“咱困死了,咱先打个盹。”

刘伯温见此,如释重负,忙道:“臣,告退。”

但朱元璋又怎么会轻易的放他离开。

在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话前,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就放刘伯温离开,说道:“待着。”

“咱小睡一会儿就好,又没挤着你。”

刘伯温心中一沉,他明白,朱元璋这是在告诉他,今天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不会让他离开。

不由的心中一叹。

就在刘伯温低着头沉思时,一旁已经开始打盹的朱元璋,却悄悄的斜着眼去打量起了刘伯温。

见他回头,忙又一扭头,闭眼睡去。

不到两三分钟的时间,这摇晃的马车内就响起了朱元璋的呼噜声。

不知过去了多久。

在那马车的摇晃中,刘伯温也靠着马车迷糊了。

手中拿着的书本,也突然掉到了地上。

书本掉到地上的声音,立马将熟睡当中的朱元璋给惊醒。

而刘伯温想到这里是朱元璋的御驾,也是心中一个激灵。

瞧着刘伯温脸上的慌乱,朱元璋微微一笑,伸了个懒腰,说道:“真舒服啊。”

刘伯温忙道:“皇上是真让人佩服啊,说睡就睡,说醒就醒。”

朱元璋笑道:“这点小本事啊,都是叫战情给逼出来的。”

“你呢,你睡着了嘛?”

刘伯温摇摇头,道:“臣不行,臣不看书睡不着,一看,就着了。所以,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

听着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却只是笑笑,什么都不说。

而刘伯温见朱元璋不再提前之前的事,明白对方这是在等自己说。

想来想去,还是说道:“皇上,刚刚微臣在看书时突然想到一个人。”

朱元璋听着这话,知道刘伯温忍不住了,便说道:“哦?何人。”

刘伯温道:“大将军,齐衡。”

朱元璋眉头一皱。

这个名字,已经很长时间没人敢在自己面前公开的提及了。

“大将军怎么了?”

刘伯温笑着说道:“之前皇上问臣,难道非李善长不可,臣想说,还真不是,而这另外一人,便是大将军。”

刘伯温的话,让朱元璋极为不喜。

首节上一节210/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