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误认吕布为岳父 第388节

  现在嘛,吕林的做法在外界看来显然是大汉忠臣,并且是真心实意的要还政天子的,从九卿人员敲定上面皆是让天子做主就能看的出来,甚至连刘协都是这么认为的。

  自然的,这些已经崩塌的礼乐该恢复还得恢复。

  卯时打卡上班,他们必须在寅时就赶到皇宫金殿外候着,冷的要命,林墨打着哈欠精神欠佳。

  一旁的吕布倒是无所谓,搞偷袭的时候,经常没得睡呢。

  一般在这种时候大家都比较沉寂的,毕竟刚刚从被子的封印里钻出来,没能完全清醒也正常。

  可今日,大家的话似乎都特别多。

  “听说了吗,紫阳书院搬到许昌后,突然出现了大量纸张书籍,上书珍贵典籍文学。”

  “这事我倒也听说了,这纸跟先前的不同,不仅书写不散墨,而且在潮湿的节气里也不会消融,看来是可以经年保存的。”

  “噢,这是谁推出来的,是司空吗?”

  “不是,听说是赵将军发明的。”

  “赵将军?他除了打仗,还懂得天工奇巧之术?”

  “可惜啊,赵将军此术是准备进献给陛下,并不打算藏私,多好的买卖。”

  造纸术这种玩意,早在西汉就有了,不过当时所用的材料可是蚕丝、皮革,这也是为什么纸这个字是绞丝旁。

  造纸术虽然出现的早,但用蚕丝、皮革来制造,那价格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也就是一百年前,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渔网等廉价的原材料替代了蚕丝,也为他赚得了鹊起名声。

  为什么没有得到推广,就是因为质量问题。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只是让原材料便宜了,但质量其实很差的,稍微浓一些的墨水沾上立刻就散了,而且,哪怕你的浓度适中,书写上去后,等到了回南天一沓一沓的纸张就消融在一起,根本没办法保存。

  最近紫阳书院里突然就出现了大量被装订成册的纸张,听书院里的学生说起,那些纸张质量奇佳,书写不散墨,而且在潮湿环境下也不会消融,就是不知道赵云用的是什么手段。

  不过,这个时候的大臣们还没意识到这件事的冲击力,因为他们觉得文化依旧是被垄断的,纸张问世也不过是换了一个载体罢了。

  因为他们还不知道,造纸术优化的同时,活字印刷也同步问世了。

  一旦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世家引以为傲的底蕴将被彻底打破,假以时日,纸张装订成册的书籍会泛滥在大街小巷里。

  当然,现在这个时期百姓们就算买得起也认不出来,但寒门士子不会出现为了求得一书而拜入世家门下,最后成为门生。

  换句话说,世家壮大的壁垒已经被攻破了,只要今天朝会上的科举制能顺利取代察举制,过去所谓的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说法,将不复存在了。

  “怎么样,嫂嫂没话说了吧?”林墨伸了个懒腰后看向一旁身穿朝服的赵云。

  不披甲改穿了红色的朝服,看着确实有些不自然。

  赵云嘿嘿一笑,“昭姬一开始是有些情绪的,你说的对,她的经历注定了心里会觉得自己比云禄低一头。

  不过完善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后,她的心思就被这方面给吸引了,话比从前还多。

  昨天我还特意试探过她,她对这件事已经是默认了。”

  说完,赵云不忘在林墨的胸膛处轻轻锤了一拳,“还得是你允文。”

  “那当然,子龙你战场之上无敌英姿,一次拿出了优化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可不就是文武双全了嘛,嫂嫂稀罕还来不及呢。

  这也算是投其所好了。”林墨颇为得意的说道。

  凭借这两样东西,其实足够让林墨再次人前显圣的了,但没必要,还是给赵云做个顺水人情吧。

  而且,等天下世家反应过来的时候,也不至于让这件事显得早有预谋。

  有了优化的纸张,有了活字印刷,世家们手头上的藏书很快就会失去意义,毕竟,要论藏书现在谁多的过紫阳书院啊。

  一开始的徐州,后来的袁术、袁绍,再加上中原二州里的书籍。

  哪怕是曾经号称天下藏书第一的蔡邕,也远不及此刻的紫阳书院。

  这件事,用来响应科举制,恰到好处。

  不过真正的想要百姓也能有机会参与到科举中来,要走的路其实还是很长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两样东西出来了,足够瓦解世家的知识壁垒。

  “天子上朝,百官觐见!”

  随着内侍一声吆喝,讨论的官员们都噤声了,然后默契的朝着金殿走去。

第三百六十五章 愚忠的吕林翁婿

  刘协是懂政治的,就算当了这么多年的傀儡,朝政处于长期被把控状态,可不代表他不懂得如何去平衡局势。

  金殿朝会,他并没有首先提科举制的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方向,自己要重兴太学院。

  太学院,最早是建立西汉武帝时期,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建议,设立机构太学,司职采求经典阙文,算得上是传承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了。

  曹操跑路之后,裹挟走了大量官吏,可由于各级机构并没有损毁,只要弥补上这些缺口其实都能运转的。

  太学院这头,从前曹操也不算重视,刘协就更没心思去管了,如今贸然提出来,大家也只会觉得天子现在刚刚还都,想要施恩立威罢了,当然没理由反驳的。

  要做的无外乎就是选定一下太学院的院长和院士的问题,这个机构并没有什么权力,就连参与朝会都只有院长有资格,跟个王室主簿差不多,也没人稀罕。

  只是,等刘协把太学院的职责目录让内侍传示众人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到问题的严重性。

  太学院今后要新增一项职责,编纂各州郡一年两次的科举招考,科举的结果直接纳入官吏选定的一项重要指标。

  换句话说今后太学院里出来的考题是可以直接诞生各级官吏的,如此一来,过去不被重视的太学院将一举成为用人机构,权力之大,不可估量啊。

  刘协很聪明,知道怎么做怎么说可以把波澜降至最低,他只是提及了太学院司职科考,却并没有立刻说明废除察举制的问题。

  但这也足以让朝堂之上一片瞠目了,科举制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是过于超前了,这些博学多才的大臣们很难跳出时代的束缚来看待这个问题。

  不过人的本性永远是下意识的思考,这项政策的推行,到底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弊。

  从眼前内侍传示的太学院职责来看,很明显是加大了太学院院长的权力,毕竟他可是负责出题的人,如果他要泄密,岂不是等同于直接开后门了。

  “陛下,老臣想请示这科举是否准备取代察举。”率先说话的是年过花甲的当朝司徒杨彪。

  哪怕是曾经被曹操剥夺了官职的他,尚且还有察举的权力,所以,现在这个问题是他最关心的。

  这一声询问,也让整个金殿的安静的针落可闻,所有人都屏气凝神,静待答案。

  “朕欲集思广益,为天下士人大开聚贤之道,有此科举一途,从此无论贫寒富贵,但凡有才,皆可为国尽忠。”

  刘协把套话说完,话锋一转,还是把最头疼的问题抛了出来,“至于察举一途,虽历经变革,可终归渠道单一,聚贤之用不及科举,该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朝堂之上出现了第一次哗然之声。

  要知道,哪怕是曹操专政的时候,这里也从来都是安静的下传下达。

  可今日,刘协一席话让满朝的文武出现了哗然之声,除了几个知悉内情的人,无不是议论纷纷,俨然成了菜市场。

  这样的情景其实算得上是有失身份,上纲上线还可以说你是对皇权藐视的。

  但刘协的内心却突然的亢奋了起来。

  因为在这一刻,他终于找到了一丝帝王的尊严。

  自己的一句话可以让满朝的文武都骤然色变,这就是皇权在握的感觉吗。

  刘协到底是做了太长时间的傀儡,以至于这种政治漩涡都能让他体验到一丝爽快。

  “陛下,科举一途听来似乎是广开门路为朝廷招贤纳士,然细思其中弊端却是后患无穷。”

  第一个不答应的人就是杨彪了,他挺着有些佝偻的后背,沉声道:“依着这科举施行,需要太学院设定考题,然后在各州郡县设立考场。

  陛下啊,大汉十三州这么多的郡,这么多的县,若是在各地都采用这科举制度,那么需要用多少人去维护考场,需要多少人来批阅考卷,耗时之长,损人力之大,亏财力之沉,恕老臣之言,此来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做法。”

  确实,相比于察举制,只需要官员对举荐之人的品性、才学有把握就可以直接推荐给朝廷,然后经过一定的考核能过关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科举的做法看起来确实算得上劳民伤财了。

  杨彪这话可不算是无的放矢。

  有了杨彪冲在前头,其他人也开始涌出来了。

  “禀陛下,微臣以为此种选才方式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舞弊风险极大,请陛下试想,这考题一出,不管如何保密,总是要从京畿下放到各州治府,再到各级县衙,途径多少人手,谁能保证试题不泄露。

  而一旦泄露之后,那参与的考生岂非是可以鱼目混珠?”

  “禀陛下,微臣附议,此法不仅劳民伤财、存在泄密危机,可为严重的是,若是考生只需解答题目就能出任官员,那么,他们的品性谁来保证,若是有大奸大恶之人侥幸考中,那地方的百姓岂非要陷入水生火热之中。”

  “陛下,此法万万不可行,若是贸然收回各州郡官吏的察举之权,定会造成地方不稳,此法百弊无一利啊!”

  “陛下,微臣附议!”

  ……

  嚯,阵仗不小啊。

  一直不做声的林墨细数着出列的朝臣,尽管有所准备,还是被这动静震撼到了。

  以杨彪为首出列的官吏,可谓是各派系都有,帝党一派的伏完、耿继、种辑等人,吕林派系的郭图、辛家兄弟、庞统等人,就连曹操走后只顾闷头做事的荀彧都跳出来反对了。

  帝党、吕林党还有颍川派系,有趣,有趣啊,如果不是碍于天子威严,刘协甚至想笑。

  自他登基以来,还是头一次看到有这么多不同派系的人裹挟到一起去反对或者支持一件事。

  这才是朕要的朝堂,不再是谁的一言堂,而是可以百花齐放,最后由他居中裁决。

  “林司空和吕太尉,你们二人为何不说话?”刘协看向了文武官员首位上站着的两个男人。

  把问题抛给他们,反正是你们要唱这出的。

  “陛下,微臣这些年来只是知道打仗,对于国事涉猎不多。”

  吕布还挺低调的,躬身低头说道:“但微臣铭记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这事便是有天大的难度,只要陛下决心要做,那微臣就是肝脑涂地也定助陛下办成!”

  “太尉此言差矣!”

  杨彪当场反驳,“此事关乎社稷国本,非是臣子忠心与否,为人臣者并非无原则无立场的支持陛下,而是要扶保陛下行稳政、施德策!”

  林墨有些想笑,老岳父也真是的,一开口就是道德绑架,依着你这么说,那不支持陛下的人就是不忠心的人了。

  不过吕布这么一开口,确实很多人反对,可声音却小了很多。

  旁了不说郭图、辛家兄弟就不敢再吱声了,就连庞统都老实了起来,吕林派系的人都退了回去。

  政治游戏其实跟战场上的谋略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玩垮了是会死人的。

  他们是因为压根不知道吕林的态度,只是觉得这政策对于自己太不利了,当然要跳出来反对,毕竟这些人的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家族势力。

  现在,表明态度了,可不敢胡乱站队,那是会死人的。

  林墨没有急着开口,不过反驳吕布的声音刚刚落下,被拜为太仆太卿的笮融就站出来朗声道:

  “禀陛下,微臣觉得陛下此举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拓历史之先河,造福天下之百姓。

  杨司空说此举劳民伤财,微臣不敢苟同,为国选才乃社稷之本,纵是有所损耗亦是值得;再者,于十三州郡县开考不正彰显了陛下的爱才之心吗?

  至于种大人所说的用人应以德为先,此话固然不错,可不知诸位可曾听过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肃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用人以德为先,诸位大人又凭什么觉得察举出来的官吏没有被察举人徇私掩盖真相呢?

  至于陈大人所说恐造成地方不稳,无非是因为各州郡的州牧与太守失去了察举的权力。

  那么敢问陈大人,是国策更重要,还是地方州郡官吏的想法更重要?”

  这一刻,笮融很耀眼啊,大有以一己之力抗衡满堂公卿的意思。

首节上一节388/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