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9节

“先生?”

在陈楚愣神之际,朱标开口呼叫着。

“啊,没啥,刚才想事情了,统治阶层来看,海上的倭寇,算不得什么,其实如今的倭国和中原比,也确实算不上什么。”

“不过大海的产出是丰盈的,而我们不取,别人便会取走,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海里的产出,鱼虾等大多数水动物,都是可以作为餐食使用,而如果大明每年弄来三万万石的海货,那是不是粮食就可以同比少消耗五万万石?”

“这还只是大海产出的冰山一角,如果将商业进行严格限制的话,商贾的货物朝廷照单全收,然后卖去海外,又能带回来大批的金银珠宝。”

“当然,也可以从海外买粮食回来,不过这个可能性很低,即便是买,也是有限的。”

“除此之外,站在统治阶层,要有两条手臂,一条手臂是陆军,就相当于卫所兵,在陆地上战争的。”

“另一只手是海军,顾名思义,在海上作战的,有句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大明一味的设立备倭兵,与其被动防守,徒耗钱粮精力,不如将备倭兵的消耗,用在海军上。”

“打造一支…以体量来算的话,大明稍稍用点心,使点力,随随便便拉出来的海军,都不是海外倭寇能比拟的。”

陈楚对于军队的了解有限,而对于海军那就更有限了,什么战船吃水多深,能有多少人,要多少火炮啥的…

不是资深军迷,谁会研究这玩意。

“当然,养海军也不能白养,时代变化时过境迁,等到大明境内开垦的差不多了,就可以鼓励开垦海外,而有了海军,朝廷的触手就伸到了海外。”

“如果都城以大明的应天为准,既能兼顾北方的战争,又能开拓后方的粮仓。”

“但是有一条,如果我说的海军真的出现了,首要限制的就是军队参与经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另外就是,海军发展起来,无论是向北方运输粮草,还是向南方大海开拓,都可以事半功倍。”

“以我对于大海的认知,大明所处的情况与之汉唐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时代,谁控制了大海,谁就控制了财富。”

第15章 何为文艺复兴。

“海洋?财富?”

朱标面色凝重,饱读诗书的他,对于大海和财富自然了解,海上确实有数不尽的富贵,但那海上的富贵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得到的。

宋朝为了开辟海洋贸易,史书只会记载宋朝在大海上得到了多少财富,可不会记载那些人那些船遭遇风浪,沉没海底。

见朱标神色凝重,陈楚蹲下身子,笑着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我们俩同病相怜,早早晚晚都要在诏狱的行刑场上脑袋被当球踢,接下来的话,我说,你听。”

“现在的大明朝廷,虽然初建,但是大明朝廷和以往的历朝历代都不同,时代在变化,老祖宗的东西要守着,但也不能只守着老祖宗的东西而忘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

“时代的变化,在遥远的西方,红毛鬼的聚集地,那里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故鼎新运动。”

“这个行动的最终结果,必定会造成大批贵族流亡,破产,而新的朝廷摆脱了旧有体制,就会开启新一轮的掠夺。”

“他们的掠夺是血腥,是暴力的,我们的新朝廷就处于这个时代的变革期,跟上了,国祚延绵,跟不上,国破家亡。”

陈楚面色沉重,大明王朝这个让人哭笑不得,又爱又恨的时代,说他思想禁锢,出了个王阳明,心学影响整个东亚文化近千年。

说他武备不足,可从南到北统一华夏,纵横欧亚大陆一个多世纪的蒙元铁骑被赶回老家吃沙尘暴。

说他昏君频出,初期的太祖太宗,上马安邦,下马治国,有句话咋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其次则元璋尔。

说他宦官乱政,可在强大的太监,如正德八虎,九千岁魏忠贤,正德皇帝只说了一句话,刘瑾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直接被活刮了。

刚刚登基的崇祯,只是一道圣旨,九千岁数年经营的朝堂阉党顷刻间烟消云散。

“变革?如何变革?现在的人啊,哪个不是活一天算一天,能捞一笔是一笔。”

朱标摇了摇头,变革,哪有那么容易,新的既得利益者已经产生,并且坐上高位,改革谁?自己改革自己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其实也没那么夸张,对于未来的事情,我也只是一点点判断,不过若是红毛鬼他们完成了变革,必然会对外扩张开拓,用血腥暴力,掠夺财富。”

“实际上,这都是有迹可循的,而这一场变革之后,若是成功变革,九成九的几率红毛鬼会大肆挑起战争,动乱,烧杀抢掠。”

“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之为积累原始财富,而原始财富往往伴随着血腥暴力。”

陈楚见朱标上道,盘坐在草堆里,滔滔不绝的讲着。

反正都是要死在行刑场的,在这之前,牛逼一定要吹好了,不能落了下乘。

“积累原始财富?有迹可循?先生,还请明示。”

朱标脑筋快速运转,听陈楚的语气,那肯定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变革后进行原始财富积累。

可在华夏,这种事有迹可循?朱标自认读遍史书,也找不到那所谓的原始财富积累…

“你认为,汉人的土地哪里来的?是从什么时候确立的?”

陈楚盘膝而坐,双手搭在膝盖上,面色平静,仿佛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朱标脑海中快速寻找史书中的蛛丝马迹,但很显然,他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原始财富积累。

摇了摇头,朱标道:“汉人之地,自夏商时期便古来有之。”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夏商时期的汉人,只是聚集在黄河沿岸吧,长江哪里来的?”

陈楚目不转睛,这个事情一定要掰扯清楚,不然的话,这家伙还以为,汉人的土地真的是充话费送的了。

“这个…先生所言确实如此,纣王时期,商汤疆土东扩山东之地,也正是因为纣王在山东大肆征伐,致使内部不稳,被周王讨伐,因而发生了誓死不降,鹿台自焚。”

朱标不愧是看过史书的,对于历史上的大事件脑海中记得异常清楚,而因为他的身份不同,站在他的角度分析,周王以臣逼君,趁着宗主国大军在外,趁势而起。

对于这些,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判定。

当然,这些话他心里知道,但却绝不会和儒生去讲。

“商汤的覆灭不只是因为战士在外,国内空虚的问题,而是因为一场权力的争斗,虽然商汤君主胜利了,但却给各地诸侯留下了反叛的种子。”

陈楚将自己知道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历史搬出来,朱标听了目光一沉,狐疑道:“权力争斗?商汤也有党争吗?”

“商汤当然没有党争了,不过商汤有一个后世历朝历代都没有的,神权。”

“神权和王权并行,而神权大了,王权自然会被压制,王权大了,神权自然会被压制,初期还好,但随着时间推移,权力的集中变革,神权和王权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商汤武丁为了加强王权,压制神权,推出了尊祖抑天,商汤武乙为了加强王权,持弓射天,进一步削弱神权的影响力,到了纣王时期,神权已经被王权压制。”

“而纣王为了彻底将神权打进冷宫,他提出了废除人牲,并且公开冷落代表神权的比干等重臣。”

“商汤在解决神权问题上,对华夏的影响,那是非常巨大的,直接影响后世几千年之久。”

“而周王继承了商汤对神权的限制,但周王才多大的力量,微薄的影响力,所以他在尊天抑天之间,选择了中庸,平衡,首次提出君为天子,代天驭民,安抚了神权的支持者。”

“但同一时间,周王因为自身部落能力有限,开始大封功臣,封国无数,而这封国,就是华夏汉人先辈的第一次原始积累。”

“其中有很多原因导致周王分封,包括但不限于,自身新政权能力不足,新的贵族需要更多的利益分配,旧的贵族需要安抚。”

“从周天子分封,到秦王统一九州,经历八百年的光景,华夏汉人将第一次原始财富积累完成并且完成了整合。”

“那个时候,船这个东西应该有,但肯定航海是不行的,但现在,红毛鬼想要完成这项历史必然的进程,凭借着远超周王朝的航海技术,他们很可能会出现在大明的海域。”

“而大明继承了历代先贤们整合的原始财富,海岸线之长,从辽东到两广足足有数万里之遥。”

陈楚作为一个一腔热血,只为报效祖国的学霸,对于网络上针对文艺复兴的吹捧自然是深入了解过的。

但作为学霸,既然了解,那自然要了解全面了,研究的越深,陈楚越惊讶。

原来红毛鬼引以为傲的摆脱神权,在商汤周天子时期,华夏已经完成了,甚至到了秦王整合原始财富时,神权在华夏早已落幕百年。

而根据历史判断,红毛鬼摆脱神权的同时,华夏的大明王朝也在铁血皇帝朱元璋的操盘下,摆脱了相权,形成了新的政治体系,朕即国家。

而朕即国家在华夏是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的,皇族是一定要为国家负责,因为国家没了,皇族必然要上行刑场。

可如果是官员,官员会对国家负责吗?官员只会说,国家是皇帝的,大不了我换个主子而已,在谁手下不是当官?

第16章 卫所崩坏

“海岸线…我虽然没有完全见过,但记得先生上次的作画,海岸线确实很漫长…”

朱标对于大明的海岸线,那是心知肚明,但又不能表露出来。

装作是从陈楚的作画中得到的海岸线印象。

“那是,你也不瞧瞧,等到汉地一京十四布政司完成了休养生息,民力恢复,厉兵秣马,辽东要到库页岛,西北至少也要和西域接壤,西南控制云贵,而辽东到了库页岛,海岸线还要延伸出去万里之遥。”

“不用问我为什么,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每当中原汉地形成高度统一的政权,只要皇帝有危机意识,肯定是要拿下辽东将蒙古高原包起来的,那也是维护汉地的防线。”

“到那时候,北起库页岛,南至两广,海岸线蔓延数万里之遥,如此漫长的海岸线,想要防范倭寇,那要花多少钱出去。”

“可惜啊,当官的都不知道,海军的重要性,一味的争权夺利。”

陈楚叹息一声,明朝倒是有皇帝看重海防,比如朱棣,而到了朱瞻基时期,研究过国运论,对华夏气候变化有了解的陈楚,自然知道,朱瞻基放弃奴儿干都司和交趾的原因。

在朱瞻基时期,大明已经进入了小冰河时期的初期阶段,北地寒冷,奴儿干都司更是冷的撒尿成冰的地步。

至于交趾,更多原因还是反叛吧,毕竟那块地方…

“先生一直说海军重要,我却不知,自古以来,华夏海疆平静无波,历朝历代也没有重视大海而舍弃陆军的传统啊…”

朱标反驳道。

历朝历代,华夏都是陆军为主,水师为辅,海军?海军是什么东西…

“白江口海战的事情,你知道吗?”

陈楚打量着朱标,面色凝重道,白江口海战一战把倭国打狒狒了,消停了几百年没有官方层面的对华夏入侵。

而到了明王朝,又经历了抗倭援朝战争,十数万倭军被李如松赶进大海喂鱼。

朱标点了点头道:“遣唐使,我自然是知道的。”

“你见过倭人吗?”

陈楚开口询问道,他也不确定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不过毕竟距离中原很近,中原人见到倭人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见过几次、”

脑海中回忆着,倭国也有使者来过大明,毕竟作为东亚霸主的华夏,大明已经完成了内部统一,国力虽然还没完全恢复,但即便如此,大明的体量也不是倭国能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倭国缺铜,他们的钱币需要从中原来获取…很迷是吧!

“你对倭人什么印象,怎么判断的?”

陈楚打量着朱标,他还是很想知道,这个时期的人,对倭国的评价的。

好奇,纯属好奇。

“倭人卑贱,撮尔小国,反复无常,如果评价他们的话,我认为有句话最对应他们。”

“畏威而不怀德,对倭国要严加防范,有能力就要时常敲打,一味的施于恩德,他们非但不会感恩戴德,反而还会认为这是软弱之举。”

朱标面色淡然,倭人他见的多了,他也相信自己的判断,毕竟倭人做的那些事情…

“我草,兄弟,知己啊,知己啊。只是可惜,我没办法活着出去了,不然的话,我一定要去拉一群人,去倭国杀他哥昏天暗地。”

陈楚叹息一声。

只见朱标伸手拍了拍陈楚的肩膀道:“陈兄对倭人好像很有敌意?”

“敌意?哎,没机会了,如果有机会,我恨不得把倭奴统统杀绝,他们活着都是罪恶。”

首节上一节9/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