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41节

但这份奏章也就是李文忠送上来的,换其他人…

“父皇,精兵简政确实是一大善举,表兄在军中颇具威望,深知兵事,在诏狱中,陈楚就说过卫兵的问题,不过他说的太离谱了,万不及表兄的这份详细,妥善。”

“用二十年的时间,逐步在长城以南,精兵简政,释放民力,编练精锐,这是好事、”

朱标点了点头,对于李文忠的这份奏章,他是信服的,从陈楚说了卫所的事情后,朱标特意让人去查了查,京师的卫所还好,离了京师,地方的卫所,已经快要出问题了…

但奈何,陈楚说的过于离谱,什么把粮食收起来,统一调配,那事除了把粮食浪费在运输的路上,其他的是一点好处没有。

不贴合实际情况。

反倒李文忠的奏请精兵简政之策,更贴合大明的实际情况。

“如果这样做的话,三十万大军每年的消耗也是天文数字,除了吃穿,还要养育,军饷,你批复,让他送一份详细的支出送上来。”

朱元璋叹息一声,卫所的逐渐崩坏,他自然是知道的,但以前没有太好的办法,现在…或许可以动一动。

第69章 财政不允许啊

洪武八年,正月末。

洪武门内,东侧大殿,高挂的匾额上,书写着,大都督府鎏金大字。

“表兄、忙啥呢?”

朱标刚进入大都督府的院子,便见院子内,脚不沾地的各级官吏们,跑的满头大汗。

听到朱标的声音,李文忠赶忙放下手中的公文,起身迎来道:“这不是想改制嘛,最近盘点各级将官卫所的情况。”

“改制可真他娘的麻烦啊,可是不改制,这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李文忠叹息一声,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变革的,更何况是他这个绝对的既得利益者。

其位高权重,节制天下卫所兵马,他可是受益最多的人了。

“不用急于一时,父皇让我来问问表兄,你说的二十年改制,逐步执行,具体怎么操作?各级将官,士兵的供给,饷银,又怎么操作?”

军队改制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和朱标都不得不慎重考虑,这和商税改制完全两回事。

商税改制,哪怕闹得再大,他朱家的江山,依旧能稳如泰山,崩不了。但军制…

“我之前去帅府见过陈楚,他后来给了我一本书,上边写了较为详细的练兵之法,要先从单兵体能训练,体能达标再训练团队协作,大兵团作战能力。”

“这些我都知道,不过里边还给我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李文忠从桌子上取出一本磕磕巴巴的书本,翻到中间有记号的一页,指着上边的字说道:“他说,个人荣誉,集体荣誉,集体认同感。”

“这里详细说了,要从教育,舆论的方向入手,让百姓扭转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固有理念。”

“要塑造军队和百姓亲善的局面,哪怕不能获得百姓的拥护,也不能和百姓背道而驰。”

“这个我和翰林院的人商量过了,他们给的办法是从话本闲篇宣传(明代的小说)”

“而集体荣誉,就是以所为单位,一所兵,一人犯错,全所受罚,他说可以激发互帮互助…不过我感觉,这条不妥。”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一个所受罚之后,整个所的将官和士兵都对这个拖后腿的排斥,甚至出现某些不好的事情。”

“集体荣誉感还要从其他方面入手,这个集体认同感,我感觉他这个方法也就一般,不符合实际,有点胡吹大气的样子。”

“但是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说要所有军队穿一样的战袍,军官也和士兵一样,这怎么可能。”

“我做了点改动,士兵穿正常的鸳鸯战袄,正五品千户穿…”

李文忠滔滔不竭,将心中自己所设想的情况一一道来。

这就是权力的好处,你哪怕是做个梦,只要不是摘星揽月,凡是人世间有机会实现的,你都能把这个梦变成现实。

“表兄,你说这么多,算过要花多少钱吗?”

朱标走到大都督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这练兵书他没看,这东西对他而言,意义不大,他也不可能亲自去军队练兵的。

“这个…按照如今的情况看,改制卫所后,所有新兵年满三十一应返还民籍,每个人最多当兵十五年。”

“先从直隶下手的话,直隶有五个骑兵卫,八个步兵卫,两个火器卫,合计十五个卫,改制之后,应该是裁撤五个卫,剩下的五万六千余人,训练,供给,粮草,饷银、”

“大概每年要六十万两的支出,里边包括鸳鸯战袄,兵器,内甲,粮草。”

李文忠脑海中粗略盘算,开口回答道。

“五万六千人,要六十万支出,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表兄,每个士兵支出多少,各级将官支出多少?”

朱标叹息一声,果然,军制改革就是死命的砸钱,可如今大明的财政…内廷也没得钱啊。

老朱虽然从各地商会收来不少银钱粮米,但超过一半都用在了去岁的北疆灾害中。

还有一部分用在造船大业上…

“无战时,骑兵每月一钱饷银,一年合计一两二钱饷银,试小旗年饷银一两四钱,小旗官年饷银一两八钱,副总旗年饷银二两五钱,总旗官年饷银三两,试百户年饷银三两五钱。”

“百户年饷银,四两。千户五两五钱,指挥佥事七两,指挥同知十两,指挥使十五两,都指挥佥事五十两,都指挥同知百两,都指挥使二百两,都督佥事五百两、”

“都督同知,七百两,大都督,千两、”

李文忠将自己刚刚整理好的职位俸禄取了出来。

“按照设想,在卫制上设镇,两卫骑兵,三卫步兵,一卫火器兵为一镇,一镇合兵力三万四千丁,镇最高将军都指挥使。”

“这三万四千丁,年训练饷银支出,在十万数,计算装备,粮草供应,一镇支出在三十五万至四十万两。”

“各行省各驻一镇兵,关中,河西,山东,山西,江浙,湖广,各一镇兵,合计六镇,直隶集四镇之兵,合计十镇,三十四万丁,最终的年支出是四百万两…”

李文忠心脏噗噗跳动着,四百万两…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了。

大明朝挖空了,能挖出来两千万两的纯银吗?

当然,这里边最大的消耗还是粮食,兵器,至于饷银,真的不值一提…

“那如果战时拔营呢?”

朱标捂着额头,商会那边刚有点起色,李琪放出豪言,洪武八年的商税一定超过三百万两。

现在商会的钱还没见到,军制改革…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每年都要花四百万两,这还不算拔营出征…

“战前发放三年饷银,调一镇兵不计粮草等,饷银三十万,阵亡抚恤十五年饷银…”

李文忠话音未落,朱标摇了摇头道:“算了吧,表兄,你先放一放,先动孝陵卫。”

“对孝陵卫改制之后,看成果在定…”

朱标连连摇头,这个代价好像…有点大啊…

“崇明岛那边怎么样?廖永忠有公文送上来吗?这都正月末了,眼看就要解冻,再有俩月,汤和就要出海了。”

见李文忠面色沉重,朱标迅速换了个话题…

第70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洪武八年,二月初三。

很不幸,杭州府再一次成为大明的试验田。

而造成这种差异化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江浙士族怀念张士诚,因为怀念张士诚,所以被新王朝区别对待。

也正是因为区别对待,还生存在江浙的商人,士族,那都是支持大明朝的,不支持的早被送去中都种地了。

而在朱元璋眼中,杭州是个好地方,这里各方面条件足够,又因为一次次清洗,无论他在这里搞什么大动作,都不会引起反抗。

两份公文到达杭州府的当日,杭州府各级官吏,齐聚杭州府衙内。

有消息灵通的商贾,跟着自家县令赶来,想要得到第一手消息,冒着寒风,等在衙门外。

这里毕竟是杭州府最高权力机构,知府更是正四品封疆大吏,没有允许,这些商贾自然不敢强闯。

“朝廷这是要折腾死我们啊…”

“老曲,你说朝廷又搞什么幺蛾子?”

“我哪里知道,但人家说什么,我们听着就是了,我听上边的人,应天府商会的会长都能穿绸缎了…”

“啥?商籍可以穿绸缎了?”

“别激动,别激动,我也只是听说,再则说了,应天府什么地方,会长是那么容易当的啊。”

“啥时候朝廷能允许我们也穿绸缎啊…”

“出来了,出来了…”

不知是谁悄声说了一句,聚拢在一起的商贾们,纷纷迎了上去。

仁和县令王申摇头叹息的走到曲显辅身旁,打量一眼曲显辅,忍不住低下头脑袋摇的如拨浪鼓。

“王大人,出什么事了?知府大人怎么说?”

曲显辅心中咯噔一声,从王申的表情中不难看出,这次的事情,绝非小事…

“没什么,朝廷就是发了圣旨,限期关闭各地钱庄,不允许民间有偿借贷,各级官府不受理民间有偿借贷的案子。”

“对了,你做的很好,刚才齐大人还夸我了,你好生经营船厂吧,会有的赚。”

王申唉声叹气的上了马车,这日子还有啥盼头,公文到了杭州,上边的第一句话就是,各地官吏调任延期至洪武十一年。

起初对这条没什么感观,但公文越到后边,越让人抓狂。

什么四等考核制,劣等革除功名,返民籍,什么下一任新官替上一任官员受刑,逼迫下一任官员在上任之后,火速查清楚上一任官员是否有假账,贪污。

什么,火龙烧仓不归天灾,治官吏防密不严的罪,官仓记录多少,焚毁了要从官员身上扒出来。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事发生,除了良等官吏可以平调之外,考核优等可以获得三年俸禄补贴,考核善等可以获得五年俸禄补贴。

这是朱元璋和朱标经过缜密的计算后,决定用补贴俸禄的方式,来给那些做实事的官员,更多的好处。

“民生,律政,经济,民生要从哪里入手的好…”

王申坐在马车内,靠着木板,大脑昏昏沉沉的,想不出办法来。

“钱从哪里来…钱…”

王申猛地起身,因为思绪太沉,竟是忘记了自己在马车内,脑袋直挺挺的撞向顶盖。

“停车,让曲显辅上来。”

王申喊了一声道。

过不多时,曲显辅出现在马车内,一脸迷茫的看着王申道:“大人,您有吩咐?”

“现在商会的商贾,都有些什么人?”

王申开口询问道,他虽然只是个七品县令,但毕竟那也是朝廷命官,哪怕朝廷成立了所谓的商会组织,这些官员也并不会把商贾放在眼里。

“陈家,钱家,沈家,林家,赵家,贾家,李家,吴家,周家,方家。算上贱民共十一家、”

曲显辅在车内不能站直身子,长时间躬身,腰酸背痛,忍不住挪了挪脚步。

王申摆了摆手道:“坐吧。”

“谢大人。”

曲显辅连忙走到侧边坐下,姿态万分恭敬。

“朝廷废除了考察制,改用考核制,各地官员调期延至洪武十一年换任,考核分四等,最低等要革除功名,返还民籍,最高等有可能会被调入京师,最差也是升迁调任。”

首节上一节41/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