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40节

第67章 洪武八年的两份圣旨

洪武八年,正月十三。

应天府,禁城,奉天殿。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三年一任京察制度,朕感不妥,稍欠火候,故此,朕意,洪武八年起,废除京察制度,设考成制。”

“地方官吏,三年一迁,直隶,江浙,山东,关中,湖广,山西,所属官吏,任期满后,吏部委派新官赴任交接,原官先至京师,由吏部审核政绩,达标者,政绩斐然者,吏部呈通政司御览!”

“考核以计分为主,劣,良,优,善四等,考核项目包括,民生,律政,经济,其中,民生占考核计分十之六,律政为三,经济为一。”

“吏部考核后,由御史台,锦衣卫,交叉检验,舞弊者,以欺君法办,其余,劣等官吏,革除功名,恢复民身!良等平调,优等升调,善等升调或入京。”

“其余,诸如福行省,两广,编户齐民,土司编入卫所,及其所属田亩多者,奉公者,赐子爵三代,世袭男爵。”

“其田少寡者,赐四品武身,赐斗牛服,世代听用!”

“不尊圣命者,不服王化者,不奉公者,非我之民,其自塞外遁也!”

“洪武八年,正月十三日,钦此!”

随着圣旨宣读完毕,奉天殿内一片寂寥,众人左右看着身边的同僚,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言喻的神色。

这考核制度一出,想要混日子,可就难了,一个不慎,半生蹉跎好不容易考个功名,最轻的劣等都要被革除功名。

舞弊是必然存在的,但最好隐藏的住,让皇帝揪出来,那就难看了…

但如果是锦衣卫和御史台一明一暗的查,而谁也不知道朱元璋还有没有其他,更深的特务组织。

至少在朱元璋眼皮底下舞弊,那是极具挑战性的,真正的鬼门关反复横跳啊!

就在众臣工惶惶不可终日时,刚刚宣旨的翰林编修,又举起一份圣旨,开口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大明境内,民办钱庄,如数取缔,废除票号,禁止民间私办钱庄,禁止任何帮会,组织,实施有息借贷。”

“自圣旨公文至起,朝廷不承认,任何形式民间私自有偿借贷。各级官府一律不准受理有偿借贷案件、”

“自圣旨公文至起,各行省,州府县,听期洪武八年末,关闭全境钱庄,废除票号!”

“由大明皇家商会出资,督办大明皇家钱庄,统一票号大明宝钞,迁宝钞提举司为内廷二十五监、”

“大明皇家钱庄暂由大明皇家商会暂领,钱庄开设日起,凡各级官吏人等,及其三族亲属,不得向钱庄借贷。”

“洪武八年,正月十三日,钦此!”

只是一瞬间,奉天殿内,一片哗然,胡惟庸站在前边,手捧玉圭,老神在在,今天这两道圣旨,他是参与制定了的。

对于今天朱元璋会在朝会上宣读这两个石破惊天的圣旨,心中早有准备。

但胡惟庸毕竟没敢和别人说这件事情,怕的就是朱元璋从众臣工的神情中看出不对。

“今上,臣俞浦,启奏!”

俞浦从队伍中走了出来,手捧玉圭,躬身行礼道。

“准!”

朱元璋面带笑容,他当然知道,自己这两份圣旨会掀起什么样的风浪。

加强京察制度,设立考核基准,对待官员,自然可以选择能者上,庸者下的办法,哪怕还有很多人心心念念着大元杀回中原,但那也只是臆想罢了,务实的人很多,给谁当官都是当。

“臣俞浦,斗胆问询,圣人旨意,关闭民间钱庄,然钱庄内,无数人的家资储藏,又当何去何从,若充公,恐有掠民之财,若不充公,岂能由钱庄自决…”

“故此,臣认为,废除票号一事,以宝钞取而代之,当为民间,官府唯一票号,然而,若有一朝一日,宝钞滥发,致使民间宝钞存量远超大明所产物资。”

“甚至,有朝一日,物资泛滥,宝钞泛滥,物资不值钱,宝钞不值钱,又当如何,臣请圣人,三思而行,为万世计,寻切实可行之法,以应对经济变化。”

俞浦躬身作揖,他在户部干了许多日子,本身对经济就有一定的理解,缺乏的只是理论基础和风险预见罢了。

虽然在大帅府的几日功课,学的大多都是些基础理论知识,但俞浦感觉自己升华了。

很多很多以往不知道怎么解释的事情,无法理解的事情,都能有头有尾的从知识理论中找到发生的原因,预防的方法,发生之后的应对之法。

“陛下,户部日夜背诵探讨经济之说,臣请大明皇家钱庄,当由户部统属,以经济之说,去管理钱庄运转,以民间实际情况,去管理宝钞提举司印刷。”

俞浦见朱元璋不说话,继续开口说着。

“臣附议!”

“臣附议!”

户部官吏,纷纷出班,站在俞浦的身后,无论是宝钞提举司,亦或是这个即将开始投入的大明皇家钱庄,学过基础经济理论的户部官员,一个个像是半个月没吃肉的狼群聚集在一起。

但他们说的也并非不在理,户部统管全国财政,钱庄放在他们下边统筹,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呵,咱让你们去进学,你们倒好,学成了来抢咱的东西。”朱元璋笑了笑,起身边走边说,来到丹陛前,停住脚步,居高临下的俯瞰着一众臣工。

“这就难办了,咱要是不给呢?”

朱元璋出声质问道。

“陛下,朝廷是朝廷,国家是国家,圣人是圣人,圣人代天以御万方,内廷的钱,怎能同朝廷同流…”

俞浦义正言辞的说着,钱庄,他一定要拿到手,说什么也不能把这个大东西放给皇帝。

如果他这个户部尚书不管不问,那后辈们的户部官员,还不掘他的坟?

更重要的是,如果掌握了钱庄,官员不能和钱庄借款,朝廷可不可以?那可是钱袋子啊,不说贪赃枉法,就说亲朋好友在京外任职,需要朝廷财政支持,是不是有更多的操作空间?11.c0m

“父皇,儿臣有个想法,俞尚书说,朝廷是朝廷,内廷是内廷,理应分明,何不朝廷自立钱庄,同内廷钱庄同行?”

“如此,内廷钱庄是内廷的,朝廷钱庄是朝廷的,而无论是内廷亦或是朝廷,都以大明宝钞为唯一票号、”

朱标话音落下,俞浦朝着朱标的方向躬身跪拜道;“殿下仁德,定为尧舜…”

从始至终,站在前边的胡惟庸,仿佛看傻子一样,看着户部和朱元璋父子的谈话,这一切…早就是计算好了的。

他胡惟庸是中书省右丞相,兼领六部百官,难道不想把钱袋子握自己手里?

第68章 李文忠的二十年计划

大帅府。

“先生,这能行吗?”

蒋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野猪,一股脑的全部赶进了东侧院子,但院子内迟迟没有爆炸声传出。

这也就是朱元璋不知道了,如果他知道,自己以往辛勤耕作的一亩三分田被陈楚折腾成这个样子,在里边养猪…

怕是没救了!

“那还能怎么办?总不能让人进去吧,你会排雷吗?”

陈楚忘了一眼蒋,让动物进去把土雷踩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让人排雷?谁去?

问题是,谁会啊!

“先生,这土地雷不是你亲手制造的吗?你不会排雷?”

蒋大眼瞪小眼的看着陈楚,这三头野猪已经在院子里逛了半天了,愣是一点声音都没有…

“放屁,我当然…我教你,你进去之后,把上边的浮土先弄掉,然后…”

陈楚话音未落,只听院子内,一阵阵轰隆声传出,蒋目光一顿,看向东侧院子,不见野猪,只能见到黑炭一样的猪蹄,被炸到了空中。

“先生,这是什么情况?”

蒋一脸呆萌的看着陈楚,刚刚可是一点爆炸的迹象都没有,这炸的也太突然…太随心所欲了吧…

“应该是瓷器做的外壳,导致压力不能及时传达下去,鸡的重量并不能引爆土地雷…”

看着爆炸的威力,陈楚脸上绽放出菊花笑容。

“那这东西放战场上,人马的重量应该都能引爆它,那这不就算是成功了吗?”

蒋虽然有些迷茫,但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试爆一批土地雷,对于地雷的原理,也是了解了些。

而鸡的重量,和人的重量,甚至是骑着战马的骑兵重量,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啊。

“算是成功了,一会我画个图纸,你派人给公子送去,找人按照图纸的方式生产就行了。”

“对了,弹簧一定要达标,柔韧度要好,不然的话,弹簧不回弹,就会哑火、”

陈楚思量片刻,这所谓的土地雷中,真正能算是黑科技的,也就只有弹簧了,这东西在古代真的没有…

而加装了弹簧作为回弹装置的土地雷,外壳用瓷器,瓷器内装添铁珠,打人身上那必然是给人打成筛子。

“门口怎么那么多人?”

站在木梯上,陈楚望着帅府门口的方向,门口堵着十数道身影,好像在和守门的锦衣卫争论着什么。

“先生,我去打发了他们。什么人都敢来先生这里闹事了。”

蒋三两下从房顶下来,招呼着站在一旁的季伯,快速向着府门的方向赶去。

……

乾清宫。新1

“不用管他们,让人守好门,没咱得允许,把他们挡在门外就可以了!”

朱元璋看着毛骧,听到一群户部官员被挡在帅府门外,愣是连门都没进去,心中一阵舒畅。

“喏!”

毛骧应声,向后退去。

直至他推出乾清宫,朱元璋身子向后仰躺,望着梁顶的雕花。

“老大,你怎么看?”

朱元璋语气沉重的询问道。

“坐着看呗,钱庄不急于一时,各地铺设钱庄商铺,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儿臣想,三年时间,应当差不多了,等他完婚,让他去经营内廷钱庄,便是最好的。”

朱标面色平静,那些户部官员下朝后会前往大帅府的事情,朱标早已心知肚明。

“这是保儿早朝递上来的,你先看看。”

对于钱庄的事情,朱元璋并没有太多上心,那玩意早晚都是他的,更何况,也急不了这一时。

拿起朱元璋身前的文书,朱标拉开,只见文书的右侧写着《武备革新,以利大明。》

“自卫兵制弊政已显,兵无常势,祖孙皆兵,乃非良策,固守山河,当以精锐,虎视北望、”

“今卫所兵耕战之军,在册在籍者,二百三十七万八千丁,实在卫者,二百一十万三千八百丁。短短七年,空额以至三十万众,如此事者,皆因富贵不均所累。”

“今商税改制,臣如醍醐灌顶,此前民税十之一,商税三十之一,卫税高至二之一,然此种种,卫兵劳顿,收获甚微,赋税繁重,虽耕官田,然不能养其妻女者多也。”

“长此以往,卫所崩坏,国不知兵缺,卒能养育,何来昌隆,今时之秋,当收卫田以作官田,当裁卫所,以整武备。”

“兵家之事,以奇胜,以险胜,以精锐著,至此家国困顿之际,虽不能恩养百万不耕之军。”

“然,卫田若取,以卫田之广袤,养精锐之师三十足矣,裁撤卫所,复军为民,耕耘卫田,同民取税,当为安天下之策也。”

“精兵简政,凡年过三十者,不足十五者,一应归家,以火器,骑兵,一技之长,魁梧健硕者,编为精师。”

“此政,臣以二十年更易,自直隶,及江浙,山东,关中,山西,循序渐进,北至长城,内无卫兵,长城之外,当以卫兵屯田戍边为重!”

李文忠这份奏章,直击要害的说出了卫所的弊端,而且是已经显现出来的弊端。

可以想象,再过几十年,卫所制真的崩溃那天,总兵将军喝兵血,卫所兵变成佃农,那时候在想改,阻力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首节上一节40/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