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83节

  让刘敬、门达、逯杲、卢忠率一万锦衣卫与陈循、胡同行。

  至于让哪些勋贵、太监去迎驾呢,太监里让金英和兴安去,勋贵里派英国公张忠、成山侯王通、恭顺侯吴瑾去吧。”

  总体而言,朱祁钰不打算在回京途中过于刺激朱祁镇。只要他老老实实地亲笔写下罪己诏书,然后肯配合着好好演戏,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必要的体面还是会给他留下的。

  商量明白这些事情,朱祁钰便回家休息去了。

  一日无话。

  到了第二天一大清早,朱祁钰正睡得香甜,浅雪便急急忙忙地过来摇晃。

  朱祁钰老大不情愿了:“我的玉妃娘娘,别的女人都是食髓知味,您这还没那个啥呢,怎么就这么粘人了。

  至于如此压榨吗,好歹等我养精蓄锐一下吧。”

  浅雪无奈地回道:“夫君是打小就如此自作多情吗,您还是看看加急军报吧,六百里加急从云南传递过来的。”

  “哦,是有军报啊,还以为你是要让我干活呢。只是云南能有什么大事呢,至于动用六百里加急。

  哎呀,真是不让人安生,念吧,我听着就行了。”

  浅雪闻言,拆开封口,取出军报,细看一遍,然后回道:“夫君,黔国公沐斌病卒。”

  “啊?”

  朱祁钰闻言,噌地一下就坐了起来。

  这下乐子可大了,云南那地方本来就不安定,现在黔国公沐斌还死了,一个不好云南那帮土司老爷们还得没事找事。

  朱祁钰又问道:“黔国公沐斌的儿子呢?沐家怎么说?”

  浅雪无奈地摊摊手:“沐斌的儿子沐琮去年才刚出生,暂时肯定是袭不了爵的。就算夫君强行命其袭爵,十年八年之内,他也没办法管事。

  沐家人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所以才上书恭请圣裁。”

  朱祁钰皱着眉头思索了半晌,方才回道:“袭爵的事情慢慢再说,先命刘昌选一批能干的亲卫,去云南把沐琮接到京城来。

  接来咱们自己养活。

  本来咱们这边就已经有英国公、定国公、曹国公、安国公。

  这下再多个黔国公,对上皇一派就形成绝对优势了。

  让沐琮从小和太子一起长大,将来太子身边也能多一分助力。”

  浅雪好奇地问道:“那夫君是要把沐琮认为养子吗?”

  朱祁钰摇摇头:“认为养子可不行,沐琮是我弟弟,不能乱了辈分。”

  “啊?”

  浅雪闻言有些摸不着头脑。

  朱祁钰笑着解释道:“黔宁王沐英是太祖的养子,咱们得严格按照这个辈分往下去算啊。把沐琮认为养子,就等于不承认沐英是太祖的养子了,那怎么能行呢。

  当了皇帝也得重旧情、讲辈分。沐琮就只能是我弟弟,我作为大明整个宗亲、勋贵集团的大家长,必须得尽职尽责地把沐琮抚养成材,这是义不容辞的本分。

  简单的说,你们这些小嫂子,就得做到长嫂如母才行。”

  浅雪苦笑道:“怎么听着怪怪的呢,不过奴家以前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也会有义务抚养国公。”

  “这个世道就是如此奇妙,行了,快去安排吧。”

  目送浅雪出去之后,朱祁钰又开始发愁了,事出仓促,自己还得物色个人选,去镇守云南。

  要想让沐琮能够独当一面,至少要再过十三年,等到沐琮十四岁才行。

  这是朱祁钰基于大明皇帝的亲政年龄,而做出的结论。

  这些勋贵之家的爵位传承,其实和皇位传承是一个套路。一旦幼主嗣位的话,也是斗争不断。

  这个幼主在十四岁之前,也是非常被动的。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我们可怜到让人无语凝噎的万历皇帝了。

  万历十岁继位,好巧不巧地就遇上了那三位盖世奇葩。

  真让倒霉倒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大太监冯保,怎么说呢。曹吉祥是千年之内唯一一个造反的太监,奇葩程度在大明所有太监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接下来第二奇葩的,就应该非冯保莫数了。

  大明每个皇帝小时候都有大伴,这些大伴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来说,都应该是死心塌地跟着皇帝一条路走到黑的。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承恩,即使北京城破,王承恩也是选择陪崇祯一起赴死的,这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凡事总有例外,一个冯保,一个王安,身为皇帝大伴,不跟着皇帝走,反而上赶着去勾结大臣,真是要多奇葩有多奇葩。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这样的奇葩呢?那是因为王安出身于冯保名下,相当于是冯保的干儿子,这个行为逻辑都是有传承的。

  如果张居正稍微靠谱一点,冯保勾结张居正也就算了。

  但是张居正却来了一句:吾非相,乃摄也。

  这是人话吗,诸葛亮总揽国政,权力大到那个程度,都没有说过自己是摄政。

  朱祁钰有时候挺欣赏万历的,没夷张居正三族,真是仁德。

  而且万历被李太后、张居正、冯保这奇葩铁三角一顿霍霍到心态崩坏的程度之后,做人还是特别厚道,还曾下诏改《景皇帝实录》,去戾王号。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人,都搞不明白李太后为何非要和张居正、冯保联起手来,一起作践万历,而且还往死里作践。

  至于朱祁钰为什么老想这些事情,那是因为自己也快有儿子了。

  我得抢先下手,赶紧给儿子铺好路。就算我真要出现什么问题的话,也要保证自己的儿子不要陷入和万历一样的窘境里去。

  想到这里,朱祁钰又来了动力,这次科举,一定得给自己的儿子选一两个国士出来。

第343章 好风借力上青云 鸾台凤阁平章事

  二月十二日,天气转暖,春回大地。

  朝中重臣们全都赶来西郊参加朝会。

  经过一年时间的磨合,君臣之间找到了令双方都舒心的相处模式。

  皇帝负责决策重大事项,把控战略方向;阁臣和尚书们负责具体实施皇帝制定的大政方针,以及决策一些中小事项。

  这样皇帝有权力,阁臣也有权力。

  大家隔大半个月召集一次小朝会,碰碰面,商讨一些事情,然后便各司其职,互不相扰。

  西郊虽然有些远,但只需要隔上大半个月来一次就行,大臣们也都能接受,毕竟比跟着勤政爱民的正统皇帝,天不亮就冒着寒风上早朝强多了。

  现在大家可以从容吃过早饭,收拾妥当,坐着马车一路欣赏风景,中午赶到西郊就可以了。

  皇帝还管一顿饭,吃完午饭,谈两个时辰左右的朝政,就可以各自散了。

  今天风和日丽,是两座新楼阁启用的好日子。

  重臣们吃过饭,早早来到新阁楼下聚齐。

  玉泉山南侧有座小山,山上也有一汪清泉,泉水汇聚在北侧山坳之中,形成了一片五十亩左右的湖面。

  朱祁钰命人将湖重新疏浚,并以各种鹅卵石铺于湖底,又修沟渠将湖水引入昆明湖中,从而将湖水深度控制在一米左右。

  至此,湖水清澈见底,岸边以汉白玉砌出观景台与凉亭。

  朱祁钰将其命名为影湖。

  影湖北岸,原来议政用的阁楼被拆除,用汉白玉石重新砌筑了一座三层的阁楼,被命名为凤阁。

  影湖南岸,沿着石径上山,山顶上被平整出一亩见方的平台,在上面用汉白玉石另筑一座三层阁楼,被朱祁钰命名为青云阁。

  青云阁东侧,紧挨着山脚下,再修一座高台大殿,被命名为鸾台。

  至此,二阁二台正式组成了新齐王府中的议事之所。

  朱祁钰还是那个老毛病,喜欢复古风。反正齐王府是自己的地盘,大臣们不喜欢也得给我忍着。

  青云阁用于自己召进大臣,商议国事。青云台用于举行大型朝会。

  凤阁用于自己的亲信大臣们议政,鸾台殿用于中书舍人们处理政务。

  大臣们比朱祁钰提早来到了山顶上,纷纷立于青云阁之下,打量着自己的荒唐皇帝新修的阁楼。

  朱祁钰的审美放在此时,那是相当的非主流。

  绝大部分人喜欢的都是高大宏伟的木质建筑。只有朱祁钰和他的宠妃们喜欢小而美的汉白玉石建筑。

  不过大臣们管不了,也不想管。只要皇帝不去霍霍紫禁城就行,齐王府是皇帝自己出钱修的,又没朝廷一文钱,爱怎么修就怎么修吧。

  倒是青云阁正面的匾额和对联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上联:一畦春韭绿,十里稻香。

  下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对联既不押韵,也不对仗,大臣们看的也是很无奈。

  倒是王文率先向何宜问道:“如果把这两句单拿出来,当诗句看,还真是好诗好句。这要是前人写的,早就应该出名了才对,我怎么没读过呢?”

  何宜无奈地摊摊手:“这两句诗是圣上念出来的,然后让岳正写了,再命能工巧匠照着刻上去的,我也不知道出处。”

  陈循闻言,也连连称奇:“不会是圣上自己吟出的好句吧,莫非圣上一直都在深藏不露?”

  一众大臣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也讲不出个所以然,这时候朱祁钰也悠哉悠哉地走了上来。

  众人连忙行礼,朱祁钰一上来就向众人卖弄道:“各位爱卿,我跟你们说啊,这座阁楼下面,我铺设了地暖。

  以后冬天不用在屋里烧炭,也可以温暖如春。所以明年咱们就不用再遭罪了。”

  大臣们其实对红罗炭也没有大的排斥,但还是给皇帝面子,认真地吹捧了半天。

  众人进入阁中,只见玉桌玉椅、瓷器琉璃,错落有致地摆放其间。

  墙上挂着几幅真品名画作为装饰,又有各种奇异草点缀于阁内。

  倒称得上是古朴典雅,清新脱俗。

  朱祁钰引着众人上了三楼。

  三楼之中,西侧是一张软榻,朱祁钰上了软榻,舒舒服服地倚着靠背,东望万寿山与昆明湖,视野甚是开阔。

  多看看如诗如画的美景,心情便也跟着舒泰了起来。

  南北侧两排玉椅之上,都铺着白狐皮,大臣们坐上去只觉得软软的、暖暖的。时不时往东面的美景望上一眼,也同样舒心的很。

  众人依次坐好,王文率先开口赞道:“圣上匠心独运,这一景一物,一楼一阁,恬静雅致,颇合于道,可以称得上是修身养心的无上福地了。”

  朱祁钰笑着摆摆手:“我倒没什么功劳,是此地本来就风水上佳罢了。以前我子嗣艰难,如今才搬来一年,就已经有十二名宠妃怀了身孕,要感谢这方水土,更要感谢我的嫡母贞皇后庇佑。”

  众人闻言,连连点头。皇帝这话倒是一点没错,贞皇后的陵寝就在玉泉山北侧。可不就是保佑皇帝了嘛。

  一下十二名宠妃同时怀着身孕,在大明好像还没有这么多妃子同时怀孕的先例。

  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极为罕见。

  可见吴太妃将皇帝过继给贞皇后,真是上合天意,下顺人心。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朝野之间,对皇帝的信心大涨。

首节上一节18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