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82节

  剩下的人全不用,朱祁钰宁可自己多干活,也不给别人下手的机会。

  不要以为大明的皇子不会被人做手脚的。

  你看看嘉靖版的计划生育。生了八个儿子,好巧不巧,只有大臣们选定的太子活到了最后。

  再看看天启的子嗣们,那就更加直白了,完全就不加掩饰。

  林香玉已经怀孕到了九个月,再有一个月左右,终于就要生了。

  一半的概率,若是皇子,万事大吉,终于抢在太上皇回京之前,搞定了子嗣问题,安定了亲信之心。

  虽然朱祁钰并不重男轻女,但无奈自家真的是有皇位要继承。

  这些日子以来,朱祁钰真是拿林香玉当亲祖宗侍候着。

  对其他宠妃,朱祁钰也没有丝毫怠慢,个个有求必应,关怀备至。

  最近忙得晕头转向,但朱祁钰还是抽空思考着对朝局的安排。

  朱祁钰一边捧着林香玉粉粉嫩嫩的小玉足,仔仔细细地洗着,一边在心中作出了个强硬的决定:

  明天便下诏旨,命南京礼部尚书胡、南京兵部尚书于谦、南京兵部侍郎徐琦、兵部侍郎侯、南京守备太监袁诚、魏国公徐承宗等人,立刻进京述职。

  朱祁钰决定开启真正的两京制了,要大大加强南京的权力和作用。光靠北京来运作收复交趾故土、重启西洋贸易,实在是有点鞭长莫及。

  所以要想在南方有所作为,必须要发挥好南京的中枢作用。

  这个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也没什么可商量的余地。

  想到这里,朱祁钰重重叹了一口气,自己的命真是不好,遇不上戚继光那样的完美武将也就算了,好容易有个户部侍郎焦宏,偏偏就病逝在了正统十四年。

  还有谁能替我去经营浙江、福建两省呢?

  没有了历史经验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发掘人才了。

  吃不着现成的,那接下来可就太考验选才用人的眼光了。

  朱祁钰自己觉得压力山大。

  另外还有某些讨人厌的大臣,也得死上两个。不来个杀鸡儆猴,一旦朱祁镇回京,就又有一堆人要上蹿下跳了。

  林香玉见朱祁钰先是叹气,紧接着眼中又闪过一抹冰冷的杀意,顿时有些害怕,连忙问道:“夫君怎么一副要杀人的样子,是谁又不识抬举了?”

  朱祁钰叹口气:“你别管别问了,有些事情,只能干,不能说。杀人嘛,有时候需要技巧,要让那些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死。

  皇帝嘛,总有一些时候,是需要使用点权术的。

  再说太上皇一旦还京,双方肯定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不死人是不可能的。

  我必须先下手为强,不然后下手的遭殃,跟着我的亲信难免就会倒霉了。

  没办法,我也是为了咱们的孩子将来能安享太平。”

  林香玉抚摸着自己的肚子,不再多言。

  浅雪见状,在一旁接话道:“夫君,过几天就是朝节了,我和素汐可是到年纪了。夫君您之前答应的,可不能说话不算话了。”

  提到这事,朱祁钰又开心了起来,连连点头,笑意盈盈地回道:“放心,我自然记得。

  们小姐妹两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这要是享用起来,快乐可不止是加倍那么简单。”

  浅雪闻言羞红了脸,也不再说话。

  一夜温馨过后,第二天中午,朱祁钰出来理政,第一件事便是让何宜拟旨,召南京那些重臣进京述职。

  何宜有些不解:“陛下又要把胡尚书召回北京?”

  朱祁钰回道:“太上皇回到京师,入城之前,在西直门外要当众举行禅让仪式,并降为恭让皇帝。这总得有个人主持仪式,来做坏人吧。

  胡是先帝给太上皇留下的五位顾命大臣之一,他把先帝交托的重任给办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坏人他不做谁做。

  让他有始有终吧,从为太上皇辅政开始,到亲自主持太上皇退位仪式结束,也算是给先帝一个交待了。”

  何宜闻言,琢磨了半天,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又继续问道:“那将南京兵部于尚书、徐侍郎,以及兵部侯侍郎召入京城,一下召来兵部三位重臣,陛下是要有什么重大部署吗?”

  朱祁钰点点头:“徐瑜要晋升南京兵部尚书,咱在南京也搞一部二尚书。至于侯,是让他留在北京,还是继续在南京督办军务,我还没想好。

  等我亲自和他谈过之后再说吧。

  还有魏国公徐承宗,我也得和他谈一谈,如果他态度不错的话,我想让他守备南京,总揽全局。”

第341章 选定闽浙总督人选 筹备组建远洋舰队

  今年上半年,朱祁钰给自己定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拔人才。

  新科的进士自不必说,得悉心栽培。就算是存量的官员,朱祁钰也打算像耕地一样,从头犁一遍,这叫做拾遗补漏,物尽其用。

  尤其是侍郎、布政使这个级别的官员,得好好发掘一下。

  对于勋贵,也得再挑挑拣拣,看看还有没有值得挽救一下的。

  然后下半年进行吏员改革,给吏这一阶层,也制定一套标准的晋升流程。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吏员的积极性,二来可以拉拢到一大批支持者。

  今年彻底把山西榨干,然后开始重整长城防线。再顺便把辽王一支干掉。

  明年完成三年免税计划,再试探性地搞搞灭佛。

  后年则开始征伐交趾,重新进军南洋。这时候太上皇一派基本是也就该进行最后一搏了,千年来唯一一个造反的太监曹吉祥,想想都好笑。

  所以为了对南方用兵,还得大大加强南京的权力和作用,尤其是南京兵部和中军都督府。

  这也是朱祁钰把南京兵部的掌事重臣全都召来的原因。

  至于要不要把王骥和陈懋派去南京,还得视情况而定。

  看着皇帝在那里神游物外,何宜在一旁也开始发呆。

  朱祁钰是因为自己的大哥即将返京,觉得心理压力有点大,就开始来来回回反复算计权衡。而何宜则是因为新婚燕尔,身体吃不消了。

  等朱祁钰想完心事,回过神来,就见何宜坐在那里摇摇晃晃,已经有点迷糊了。

  朱祁钰摇头苦笑道:“行义,振作点,咱俩年纪都差不多,我怎么感觉你这几日有些精神不振了呢?

  是吃的不好吗,我家里还有很多新鲜的鹿肉,要不我让人给你送点过去?”

  何宜听说有鹿肉,立时连连点头,然后便开始诉苦:“臣不是身体不好,而是新娶的娘子实在太漂亮,为人又过于热情。

  您说王妃也是,这么好的女人,应该给陛下纳入后宫才对,非说给臣做什么,现在弄得臣是有家不敢回了。”

  朱祁钰使劲摆摆手:“快别提后宫了,只有你不敢回家吗,说的好像我就敢回家一样。

  我不管们以后怎么样,反正我家是再也不会新进任何女人了。

  没当皇帝之前,我还幻想着广纳后宫,佳丽三千。等我真当了皇帝才明白,那些臆想就快算了吧,才十五个宠妃就要了我的亲命了。”

  何宜点点头:“那臣也和陛下一样了,这辈子就这样了吧,妻妾多了很容易家宅不宁。”

  “谁说不是呢,别看我那十五个宠妃又温柔又贤惠,但是她们都直说了,如果我真的再纳一批女人,后院宅斗肯定会开始的,而且一点不会比人家平和。

  所以我再也不要新女人了,否则不定哪天就喝上药了。人生苦短,还是好好活着最重要。”

  何宜好奇地问道:“陛下的宠妃们也会宅斗?臣一直以为诸位娘娘都是温柔如水,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一般呢。”

  朱祁钰无奈地摊摊手:“她们现在就如你认为的这般好,只要我不纳新人,对她们做什么都可以。

  如果一旦纳了新人,那将来什么样可就说不准了。

  所以我还是替她们守身如玉算了,本来就已经快活似神仙了,没必要再给自己没事找事。

  行了,回去我让人给你送几头鹿过去。

  咱们还是谈谈让谁去做闽浙总督吧,本来户部侍郎焦宏是个极佳的人选,可惜正好病逝在了正统十四年。

  哎,愁啊,你说说还有什么好的人选没有。”

  何宜问道:“陛下是准备开始在闽浙打造水师,重启西洋贸易了吗?”

  朱祁钰点点头。

  何宜笑道:“臣就是福建人,要不臣毛遂自荐一下吧。”

  朱祁钰立即非常坚决地摇摇头:“你想都不要往那想,你和黄溥、徐有贞都有能力办好这个差事,但我都不会让你们去呢。

  焦宏于正统十四年五月病逝于返京途中,六月山西有警,七月阳和口兵败,八月土木堡之变。

  按这个时间点看,我总觉得焦宏之死没这么简单。

  不管有没有阴谋吧,反正下西洋是个极度敏感的事情,我不让你们去。你还是给我推荐个人选吧。”

  何宜闻言苦笑,只得回道:“河南左布政使年富,在陕西、河南任职期间,对抗豪强,不屈不挠,果敢有为,声震天下。

  臣以为年富正好符合陛下的要求。”

  朱祁钰闻言,无力地往靠背上一仰,以手掩面,叹气连连:“哎呀,年富这人,我也从吏部调来他的存档,仔细研究过。

  从履历看上去,倒是不错,能以举人身份做到从二品的布政使,显然也是有能力的人。但是一看到三杨举荐的人,我就头疼。”

  何宜闻言劝道:“年富是杨溥举荐,在三杨之中,杨溥以质直廉静著称,其操守多少要比另外两杨强上一些。

  而且年富和于谦不同,虽然都是被三杨看重,但当年于谦被太上皇下狱,山西、河南的藩王、豪强还集体上书为于谦求情。

  而年富是真真正正的对抗了豪强,和陕西、河南的藩王、豪强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

  年富是真的押上了自己的前途,冒了生命危险,随时都会被罢官治罪。

  这个实在不像是作假的,年富就是发自真心地想为民请命,要澄清吏治。”

  朱祁钰点点头,但还是有些不想说话。

  何宜又继续补充道:“陛下既然要彻底清算三杨,就更应该重用年富,以为榜样,让文武百官看到,陛下并不会无端诛连。

  只要是有才有德,真心为了朝廷,为了百姓,不论是由谁举荐,陛下都会不计嫌疑,倾心任用。

  如此文武百官之心可定,朝野上下可安,陛下圣德可昭。于国于民,皆有利而无害。”

  朱祁钰细思片刻,也转过弯来了:“行吧,下旨令年富进京吧。我亲自嘱咐嘱咐他,然后便让他去上任闽浙总督吧。

  重启西洋贸易是个大难题,希望年富不要让我失望。

  这次咱们不仅要建成一支无往不利的远洋水师,而且要成为定制,让后面的朝臣没办法撤销才行。”

  何宜又问道:“再有几天会试就要开始了,本来定的让臣、黄溥、岳正做同考官,但是现在岳正去迎接太上皇了,那这个名额应该由谁补上呢?”

第342章 国公沐斌急病而卒 皇帝借机为子铺路

  这个问题又把朱祁钰问无语了。

  呆愣了半晌之后,朱祁钰方才破罐子破摔似地回道:“当时和内阁商量好的,一共十八位同考官,我定四个名额,让内阁自己定剩下的十四个。

  这样吧,我就指定徐有贞、徐正、黄鉴为同考官。

  然后内阁阁臣,除了陈循、王文、何文渊,剩下的全部出任同考官。

  这样你和黄溥去占内阁的同考官名额。

  徐正、黄鉴也是挺早就跟着我的,不能光给别人重任,不给他俩机会。”

  何宜点点头,心中佩服皇帝是真讲信用。其实这种事情,皇帝完全就能一言而决,根本不必在意之前是怎么商量好的。

  朱祁钰又补充道:“让陈循、胡去大同迎接太上皇;让王文、何文渊出任会试主考官。

首节上一节18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