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84节

  闲聊了一会之后,众人开始进入正题。

  大臣们最关心的,还是皇帝召南京的重臣回京述职。现在北京的阁臣、尚书位置都占满了,大臣们也怕皇帝再对这些位置做什么调整。

  了解到众人的疑惑之后,朱祁钰笑着解释道:“我跟大家明说了吧,收交趾、下西洋,这些事情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准备了。

  景泰前三年为百姓轮流免税免徭役,令其休养生息。

  但是没办法,三年之期一过,还是得用兵,还是得打仗。

  要怪,就得怪宣宗皇帝和三杨挖的坑实在太大了。

  我也不想打仗啊,但是不打又不行。

  你们总觉得太上皇在瓦剌手里很丢脸,难道交趾弃土就不丢脸了?

  我堂堂汉天子,却需要让别人替我统治交趾,想想都好笑。

  还有黔国公沐斌病卒,沐斌之子沐琮未满周岁。你们都说说,应该派谁暂代沐琮,镇守云南?”

第344章 加派重臣镇守云南 咬牙交易会试考官

  派重臣去镇守云南,这其实是件关系重大的事情。

  大明从立国开始,就在很用心地经营云南。甚至是出现了极为罕见的由勋贵世镇云南。

  到了近代,大明为了云南付出的代价就更是难以想象了。

  三次征讨麓川,每次出兵都在十万以上。

  最后一次,用兵规模最大,更是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如果没有这第三次征讨麓川,北京京营便会多出数万百战精锐,那样瓦剌也先便未必能在山西大获全胜。

  甚至朱祁镇都未必会亲征,让王骥领军就足够了。

  如此一来,整个历史走势,便会和现在天差地别。

  朱祁钰越想越无语,便向众人问道:“你们说该由谁去镇守云南?”

  大臣们来之前早就商量好了,吏部尚书何文渊回道:“云南刚经过麓川之叛,形势不稳,需派出重臣镇守。

  臣等以为,应派出一文一武两位重臣前往云南。

  宁远伯任礼,从太宗起兵靖难,身经百战,精通兵事,老成持重,守御得法,臣等以为可任命其为云南总兵官。”

  朱祁钰点点头,任礼确实是好人选,不仅才能和经验没的说,更难得的是始终恪谨奉法,不像其他勋贵那样各种贪婪暴虐。

  既是要代沐琮镇守云南十几年,肯定得选个品行好的人才行,不能给沐琮留下个烂摊子。

  朱祁钰更好奇的是,大臣们想派哪位文臣去云南。反正朱祁钰自己是想不出合适的人选来。

  难怪朝廷选拔大臣,都是要经过廷推呢。真要是全让皇帝自己随便选,那皇帝自己也是挺犯难的。

  何文渊见皇帝没有意见,便继续说道:“臣等以为,镇守云南的文臣人选,南京兵部尚书于谦最为合适。”

  “啊?”

  朱祁钰本来正在喝茶,猛然听到这话,一个不防,便给呛着了,伏在茶几上不住的咳嗽。

  这些大臣们也实在太会玩了,亏他们想的出来。

  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身份,在山西当了整整十九年的巡抚。你们现在又要让他以南京兵部尚书的身份,去镇守云南。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大臣们也没想到皇帝的反应会这么大,何文渊只得低眉顺眼地继续解释道:“陛下想要对交趾用兵,而进攻交趾,有两个出兵方向。

  一路是从广西发兵,另一路则由云南发兵。两路夹击,是之前征伐交趾时,朝廷一直采取的策略。

  之前镇压东南民变,朝廷派出去了工部尚书、刑部尚书。

  收复交趾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派出一位尚书前去坐镇,完全不为过。”

  朱祁钰点点头,这话好像也有道理。平定东南民变,朝廷派出了石璞、金濂两位尚书。这次收复交趾,先把兵部尚书派过去,倒也说得过去。

  最重要的是,南京确实不宜安置过多的上皇亲信,是该往地方上派出去一些了。

  想到这里,朱祁钰给出了结论:“宁远伯任礼为云南总兵官,南京兵部尚书于谦总督云南、贵州军务。

  南京兵部左侍郎项文曜为云南巡抚;武安侯郑宏,为云南左副总兵;阳武侯薛诜,为云南右副总兵。

  成国公朱仪为广西总兵官;驸马都尉薛桓,任广西左副总兵官;泰宁侯陈泾、任广西右副总兵官。”

  大臣们闻言,同样吃了一惊。原来皇帝比大臣更激进,之前派去南京的勋贵,又被调了相当一部分去云南、广西。

  如此一来,于谦总督云南、贵州军务,再加上之前已经派出总督广东、广西的南京吏部尚书王翱,将来负责征伐交趾的,也是两位尚书。

  如果这些人能顺利拿下交趾,那固然很好。

  如果拿不下交趾,战事失利,再派另一批文臣武将过去。

  朱祁钰继续问道:“那让南京兵部侍郎徐琦升为尚书,主管南京京营改革。另外由魏国公徐承宗守备南京,掌中军都督府,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都点头表示认同。

  徐琦和徐承宗属于中立大臣,和皇帝、太上皇都没什么明显的牵扯。

  北京已经斗成一锅粥了,就让南京安安静静过日子算了。

  南面的事情算是谈完了,接下来是这次的会试。

  出乎朱祁钰预料的是,这次大臣们主动给面子啦。众人一致推举黄溥、何宜为礼部会试考官。

  这个提议把朱祁钰整的都不自信了,弱弱地向陈循问道:“这样真的可以吗?”

  陈循笑道:“会试考官可以的,没问题。”

  朱祁钰继续好奇地用目光询问陈循。

  陈循只得解释道:“正统元年那次会试,考官便是由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直、与侍讲学士臣陈循担任。

  所以只要是学士便有资格担任会试考官了。

  黄溥是左春坊大学士,何宜是右春坊大学士,让他二人担任会试考官,也是向考生们昭示陛下不论出身,不论资历,唯才是举,破格简拔的决心。”

  朱祁钰再次点点头,表示了默认。

  不过但凡好事,都没有白得的。

  拿了这项好处,自己肯定要付出点什么。

  政治嘛,就是不断地进行利益交换。

  陈循等人也是吃准了眼前的皇帝特别心疼自己的亲信,一旦有机会,便会极力为亲信铺路。

  朱祁钰先是替王文争取了殿试主考官,如今又替黄溥、何宜认下了会试考官。

  在做好了付出巨大代价的心理准备之后,朱祁钰看向陈循,眼巴巴地等着陈循提条件。

  然后陈循并没有什么回应,反而谈起了迎驾之事。这次是黄溥、何宜主持会试,王文、何文渊主持殿试。

  而陈循、周忱负责去大同迎接太上皇,然后陪着朱祁镇一同进京。

  流程大体上已经定了,朱祁镇要付出的,就是下罪己诏,去太上尊号,剩下的就全是优待条件了。

  陈循言辞温和,不着痕迹地绕来绕去,朱祁钰认认真真听了半晌,都听得有些头疼的时候,终于还是从中获知了陈循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朱祁钰终于弄明白了,以陈循为代表的阁臣们,让出这么一大块好处,就是希望自己不要对太上皇下手,要恭敬礼让,至少在表面上兄友弟恭,谦让和睦。

  而私底下,至少不能进行人身伤害,要让太上皇一家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说实话,这还真有点难办。

  而景泰朝第一届会试、殿试,对朱祁钰来说,意义重大。对黄溥、何宜来说,一旦做了会试考官,从理论上讲也是这届所有进士的座师之一了,对将来的仕途绝对是一大助力。

  并且当会试考官并不是什么技术活儿,选谁做考官其实都行。殿试主考官必须是资历深厚的重臣,但会试考官,只要是学士,勉强都能说得过去。

  朱祁钰看看黄溥、何宜两人,最终心一横,还是咬牙认了。

第345章 上皇将返君臣谜语 心思各异暗流汹涌

  反正从头至尾,朱祁钰也没想过要对朱祁镇、孙氏、钱氏、周氏和朱见深进行人身伤害。

  不过她们要是自己作死或者内讧,那就跟我没关系了。

  就比如钱氏瘸了一条腿、瞎了一只眼,那可真不是我授意别人干的。堂堂皇后,能把腿哭瘸,这么玄幻的事情,我想都想不出来。

  钱氏被册立为皇后多年,对后宫的掌控竟然如此之薄弱,那能怪得了别人吗。

  为了向在场的大臣表表态度,朱祁钰又补了一道诏命:“胡、陈镒、黄溥、李贤、李实,作为使臣,多次往返瓦剌大营,劳苦功高,如今太上皇被顺利迎回,理当封赏使臣。

  着内阁拟旨,胡晋封太子太师,陈镒升左都御史,黄溥兼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贤由吏部文选司郎中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实由礼科给事中升任礼礼科都给事中。

  每人赐银百两,锦缎百匹。”

  大臣们闻言,相互对视了一眼。这道诏命就很奇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黄溥是皇帝的亲信,这个还好说。剩下的胡、陈镒、李贤、李实四人都明显不招皇帝待见,如今皇帝主动给四人升赏,是想表达对太上皇的重视,这个大家也都能理解。

  就是总感觉有些突兀,这些赏赐,要么早就可以给了,要么等太上皇返京回再集中封赏也行,现在这个时间点看上去有些不上不下。

  这里面还少了一个人,那就是杨善。杨善也多次出使瓦剌,理应封赏。不过之前杨善卖友求荣之事被皇帝翻了出来,如今弄得沸沸扬扬、朝野皆知,杨善的名声算是彻底臭大街了。

  皇帝故意不提杨善,自然也没人傻到站出来替杨善说话。

  朱祁钰以为讲完了,就准备回家去。

  不料大臣们还不知足。上皇一派里,尚书级别的亲信中,胡、王直、于谦、王翱已经彻底远离了朝廷中枢;现在还剩下了王骥,再加上在武将、勋贵中影响力非常大的陈懋。

  对这两人的安排也要有个说法,不然在场的大臣们也不能安心。

  比如兵部尚书罗通,当年就是受王骥弹劾,被贬为了芝麻小官儿。罗通被朱祁钰起复,加以重用,得势之后,虽然没有对王骥打击报复,但是也不太希望王骥回来共掌兵部。

  个人恩怨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王骥党附王振,这是令在场所有大臣都耿耿于怀的事情。

  这个问题还真把朱祁钰难倒了,自己登基以来,王骥已经多次用实际行动示好了,所以再打压王骥肯定不行,那样以后上皇派还有谁敢改换阵营、投靠皇帝啊。

  但是重用王骥,自家这些亲信重臣又没有安全感。

  还有宁阳侯陈懋,平定东南民变,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不重用实在说不过去,重用的话,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呢?

  还有太监曹吉祥,平东南民变,人家也去监军了,也立了功劳。所以也是一样的问题,不重用说不过去,重用又不知道该放在什么位置上。

  尤其是这个曹吉祥,若是给的位置太关键,让他接触到京城兵权,结果人家真造反成功了怎么办。

  最终,朱祁钰第一次选择了在关键问题上搞拖延,把大臣们整得也是面面相觑。皇帝一向都是成竹在胸、杀伐果断的形象,这次极为罕见的犹豫不决了。

  朱祁钰站起身,悠哉悠哉回家去了。

  大臣们无法,也只得一起出了青云阁,沿东侧石径下山,准备赶回城中吃晚饭去。

  众人走到鸾台殿附近,正好‘偶遇’带着亲卫巡逻的武定侯郭昌。

  如今的武定侯郭昌,可谓是满面春风、意气风发,笑意盈盈地与众人互相见礼。

  怪异之感再次从众人心中涌起,堂堂武定侯,整得跟个锦衣卫百户似的,亲自领着侍卫四处巡逻,倒是没有丝毫懈怠。

  不过稍微转念一想,这帮人精就明白了武定侯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状态:当年武定侯府爵位之争,郭昌和仁宗、宣宗、正统、三杨一系彻底结下了死仇。

  仁宗、宣宗、正统、三杨全部支持郭家二房占据武定侯爵位,这也就算了。这帮人还屡下诏书,对永嘉大长公主极尽侮辱之能事。

  按照大明奉行的嫡长继承制,爵位本来就应该属于大房。永嘉大长公主为儿孙讨要爵位,天经地义,光明正大。

首节上一节18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