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44节

  上皇派的重臣胡、王翱、于谦、商辂、彭时全被赶去了南京。

  在听完了所有人的意见后,已经胜券在握的朱祁钰向众人笑道:“你们谁负责去朝拜皇太后,并代朕对皇太后以及翊圣太上皇后进行慰问?”

  陈循回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我们一众内阁学士、六部尚书应该一起去朝拜皇太后,方显隆重。”

  朱祁钰点点头,心中暗笑:陈循的意思是,有得罪人的事情,大家一起干,谁也别想跑。

  事情聊到这里,朱祁钰便准备站起身,回家与宠妃们一起泡温泉去了。

  这时周忱却突然回道:“陛下,臣以为既然皇太后要取消掉‘上圣’尊号,那太上皇后也应该同样取消掉‘翊圣’尊号。”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那两位都是太上皇后,又该如何区分呢?”

  周忱回道:“可以用所居宫殿区分,比如一位称北宫太上皇后,一位称南宫太上皇后。”

  “南宫啊,我不是已经决定给皇太子住了吗?”

  周忱回道:“不如改为将钱皇后迁往南宫,太上皇归来之后,可与钱皇后一起居于南宫。这样一来,乾清宫就不必着急重建了。”

  朱祁钰点点头:“我怎么忍心将太上皇赶去南宫居住,这样吧,你们让钱皇后和周皇后自己商量。

  反正紫禁城就那么大点地方,我也不稀罕,虽便她们怎么弄吧。”

  虽然不愿理太上皇家里这一摊烂事,但是对周忱能迅速迷途知返,积极表述忠心,朱祁钰还是给予了极大的赞许。

  朱祁钰同意拨发山西抄家所得的四分之一给工部,用于北京外城建造。并且批准工部宝源局率先在外城设立新厂,全力开动,铸造景泰通宝。

  前三年的免税免徭役,给朝廷带来的压力也是真的不小。现在有了铸币权,只要有铜矿,就能有源源不断的财力。

  踏踏实实铸造铜钱,虽然比不上前任皇帝们直接滥印宝钞掠夺民间财富爽快,但细水长流,朝野双赢,才是仁君明主所为。

  朱祁钰又给众人画了几张大饼,方才散朝回家。

  重臣们回到京城,立即上奏请求朝见皇太后。

  孙太后也没多想,以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重臣们不过就是例行问安。

  到了第二天,正月十九日一早。

  陈循、王文等人便来到乾清门外听宣。

  王瑾、王诚、舒良、张永一共四位司礼监秉笔,一起出来接上重臣们,共同前往英华殿。

  现在北京的司礼监秉笔一共七位,陈勉、阮安因为分管的乾清宫、慈宁宫发生火灾,被皇帝责罚,已经失势。

  如今司礼监权势显赫,资格又最老的人是王瑾,再加上打小跟着朱祁钰的四位太监,一共五位实权秉笔。

  这次朝拜皇太后,一口气出动了其中四位。

  待众人进入英华殿,孙太后已经勉力起身,强打精神,到正殿中接受朝拜。

  本来现在就已经人心浮动了,所以孙太后更不敢再作出病怏怏的姿态,以免加深自己在外人心中虚弱无力的形象。

  众人行完礼,孙太后扫视了一圈,心里也是颇有些发冷:太监和大臣一共十几个,竟然没有一个是上皇派。

第276章 王文代拟罪己诏书 重臣齐心逼宫太后

  这就是皇权的威力,朱祁钰虽然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扭转天下臣民之心,但是凭借力挽狂澜、重创瓦剌建立起的巨大威望,已经顺利地将内廷和外朝最重要的职位,全部换上了自己人。

  孙太后在土木堡之变后,紧急提拔起来的商辂、彭时,最先被朱祁钰赶去了南京。

  深受宣宗和三杨知遇之恩的于谦,是第二拨被赶走的。朱祁钰换上来接任兵部尚书的罗通,与于谦完全相反,被宣宗、正统和三杨坑得是死去活来,简直就可以算是苦大仇深了。

  第三拨被赶走的是胡、王翱。王翱行事有点刻板,这也就算了。胡一个实打实的贰臣,也不知道为何偏偏对朱祁镇如此忠诚。朱祁钰实在搞不明白,只能远远地打发了事了。

  对于眼前这些实权文臣和得势太监,孙太后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勉强应付了几句,便准备回内室休息。

  这时候王文站了出来,向孙太后回道:“启禀皇太后,奉天殿火灾,乃上天示警,圣上已经下了罪己诏。

  慈宁宫、乾清宫火灾,同样是上天示警。

  微臣以为断没有只让圣上一个人下罪己诏的道理。”

  由于王文是始作俑者,所以如今便被众人推举出来,做这个得罪人的首恶。

  孙太后到底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王文这话一出口,便明白众人这是来逼自己效仿皇帝,下诏罪己了。

  这几日被火灾折腾的不轻,孙太后没有精力细细地思考朝局。现在王文这样一说,所有的线索就都串起来了:

  奉天殿火灾之后,朝臣上书请求皇帝下罪己诏。

  正月十四晚间这些奏本传到皇帝那里,正月十五便有了慈宁宫、乾清宫这场大火。

  然后朱祁钰从善如流,正月十六就把罪己诏发布了出来。

  当时孙太后还奇怪,朱祁钰为何如此急切地把罪责往他自己身上揽。

  原来竟是在这里等着呢,皇帝都罪己了,自然皇太后也应该罪己,太上皇后也应该罪己。

  要下罪己诏,大家就一起下。

  孙太后现在才看明白,这是一招同归于尽的打法。

  问题是朱祁钰刚刚立下了不世之功,区区奉天殿火灾,下个罪己诏而已,根本就动摇不了他的地位。

  但是孙太后这边,抚育太上皇失职,把人教成这样,丧师辱国,几至倾覆社稷。这就已经很折损人望了,如今再因为紫禁城的大火,下个罪己诏,那真是雪上加霜、伤口撒盐了。

  孙太后还想挣扎一下,便向王文问道:“你们希望本宫如何罪己?”

  王文直接取出一份诏旨递了过去:“这是内阁替太后拟好的罪己诏,请太后过目。”

  孙太后一脸诧异地看向王文,好家伙,你们直接都把罪己诏拟好了。合着我有什么错,全是由你们说了算的啊。

  王文连忙补充道:“陛下之前的罪己诏,也是完全由内阁草拟的,陛下一字未改。”

  这句话把孙太后噎了个倒仰。

  按这话的意思,合着内阁不仅拟好了罪己诏,自己连改动哪怕一个字的权力都没有?只能乖乖用印?

  孙太后冷冷地望看王文,王文如毫无察觉一般,浑身正气地低头站在那里,静静等待孙太后的答复。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反正王文是彻底没有回头路了。朱祁镇要是能复辟,王文肯定第一个挨刀,比于谦的顺位都要靠前多了。

  在场的其他大臣,心中对王文是只有敬佩与赞叹。王文押注新君的眼光,和自绝后路的魄力,让众人不得不佩服。

  孙太后倒是没心思理会这些,将王文代拟的诏书取过细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这诏书拟的也太狠了,不仅替孙太后明确揽下了教养太上皇不力,正统初年代皇帝摄政时毫无远略,任用奸臣、误国害民的责任。

  而且还以孙太后的名义,数落了钱皇后的过失。贞才人、敬才人被烧死的责任,也算在了钱皇后头上。

  最后,孙太后自请去除‘上圣皇太后’的尊号,居英华殿思过自省。

  同时,钱皇后去除‘翊圣太上皇后’的尊号,暂居长春宫思过自省。

  看完这道诏旨,孙太后冷冷地望向在场众人,但所有人都低头不语。

  孙太后无奈地问道:“陈阁老,们所有内阁学士,以及六部尚书,都没有意见?”

  陈循回道:“启禀太后,圣上在他自己的罪己诏中,给自己定的罪责是‘贪天之功,窃居君位’。

  圣上给出的赎罪办法是:避居西郊,不住皇宫、不立皇后、不建皇陵。平素圣上只称寡人,不再称朕,除了处理朝政时迫不得已以代天子行事,其余时候皆以齐王自居。

  并且圣上已经在罪己诏中明确表示,一旦太上皇返回京城,圣上立即退位,回齐国就藩,请上皇复辟。”

  孙太后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陈循的意思是,皇帝都在罪己诏中做了如此大的牺牲,你皇太后也不应该例外。

  这倒驳得孙太后没话说了,毕竟皇帝的罪己诏确实是下手挺狠的。不立皇后、不住皇宫、不建皇陵、生活中不以皇帝自居,这确实有点超出了孙太后的认知。

  以孙太后的见识,皇帝就应该要对紫禁城爱得死去活来才正常。至于皇陵,那可是皇帝身后的居所,哪个皇帝不得个几百万两白的银子去精心营建啊。

  偏偏到了朱祁钰这里,其思想之荒唐,行为之怪诞,完全超出了孙太后的理解范畴。

  孙太后只得无奈地回道:“你们先回去吧,容本宫想一想,再作答复。”

  众人闻言,一起跪下了。

  陈循代表众人回道:“启禀太后,两场大火,将紫禁城烧没了大半。此时京中人心浮动,流言四起。

  而且经过土木堡之变与京师保卫战,朝野混乱、百废待兴。

  山东有水患、东南有民变、西南有苗乱,圣上为了弥补太上皇的过失,恨不能一天当三天用。

  请太后多多顾念太上皇,天下早日平定,四海早日安宁,才能让臣民尽快忘记太上皇的过失,也才能让朝廷尽快腾出手来,彻底扫灭也先,奉迎上皇回京。”

  孙太后闻言,脸都绿了。这不就是明目张胆地逼宫吗?而且还拿太上皇相要挟,合着如果自己不答应,太上皇就不必再回京了?

  关键问题是,这些重臣的威胁,孙太后不得不相信。太上皇能不能回京,不过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太上皇在归途中会不会遇到意外,也全凭皇帝的良心决定。

第277章 两派妥协达成共识 交出印玺太后幽居

  面对众人的逼宫,孙太后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风水轮流转,今日孙太后也体会到了当年胡皇后那‘满朝竟无一人是忠臣’的绝望感。

  陈循率众人跪在地上,等着孙太后给出决定。

  孙太后只能无奈地问道:“只要本宫下了罪己诏,东南民变就能平定?西南苗乱就能被镇压?

  靖远伯、宁阳侯、安远侯能顺利班师回朝?能去率大军迎太上皇回京?”

  孙太后自知抵抗已经无望,便想提点条件,给自己找补一下。之前朱祁钰已经答应了朱祁镇,同意派靖远伯王骥、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中的至少两人率军去接他回来。

  不过当时朱祁钰设定的前提条件,就是上皇派安安静静的,不要惹事,不要阻碍皇帝。

  哪知一众藩王和地方官吏的进京,感到有所倚仗的孙太后就开始了自作聪明。

  所以孙太后现在还要确认一下,当初朱祁钰的承诺还作不作数。

  陈循和王文都觉得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齐齐扭头看向何宜。内阁这些学士里面,只有何宜能天天接触到皇帝,对皇帝的心思也最为了解。如今何宜几乎就成了最权威的御用传声筒。

  何宜朝二人轻轻点了点头。

  孙太后将这些小动作尽收眼底,也是非常的无语。一群大几十岁的朝廷重臣,全去看一个和皇帝年纪差不多的后生。以陈循的年纪,给何宜当爷爷都正合适了。

  陈循倒不在乎这个,得了何宜的提示之后,便向孙太后回道:“启禀太后,今年至少宁阳侯是能班师回朝的,安远侯也很有可能被调回京城。”

  陈循只对宁阳侯的回京做出了承诺,不过这已经达到了孙太后的预期。

  宁阳侯陈懋不论是资历、战功,还是才能,在勋贵中都算是佼佼者。而且由于被派到东南平定民变,所以侥幸逃过了土木堡之变这一大劫。

  一旦陈懋回到京城,上皇派勋贵就算有了主心骨。前去迎接太上皇的人选也就有了。

  只有把太上皇接回来,上皇派才算有了真正的主心骨。

  上皇为尊,天子卑事之,这不仅是大义名分之所在,也是朝野上下的共识。

  除了眼前这些皇帝亲信不认,剩下的人全都承认太上皇从礼法角度高于皇帝。

  于是孙太后点头首肯,认下了这道罪己诏。

  事情到了这里,孙太后和大臣们都认为大功告成,可以各回各家了。

  不料王诚却突然站出来,向孙太后回道:“太后娘娘,既然您已经决定在英华殿幽居自省,还请将太后印玺交于尚宝监保管。”

  孙太后闻言都懵住了,连在场的大臣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交出太后印玺、幽居英华殿?合着按王诚的意思,这是要直接将皇太后软禁啊。

  但大臣们并不敢出言反对,王诚敢这样说,肯定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

首节上一节14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