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31节

  如今掌锦衣卫事的是武定侯郭昌,皇帝的老丈人,舒良就算得了失心疯也不敢去惹武定侯啊。所以即使是面对武定侯这些下属,舒良那也只能是客客气气的。

  而门达和逯杲,对舒良就更客气了,毕竟这是皇帝的亲信太监,又是司礼监秉笔,如今整个皇城里也没几个人敢招惹舒良啊。

  于是东厂和锦衣卫难得的互尊互敬、和谐友爱,齐心协力地包围了驸马府。

  昨晚驸马府数名老奴的突然消失,已经让石有了不好的预感。果然,到了今天刚要吃晚饭的时候,东厂和锦衣卫就找上了门。

  石心里咯噔一下,东厂和锦衣卫在新君登基之后,可是已经沉寂了四个月了。新君不信任厂卫,连带着满朝文武也都开始轻视厂卫。

  东厂和锦衣卫也自觉没趣,这段时间几乎就是混日子,差不多算是销声匿迹了。

  如今东厂提督带着东厂和锦衣卫突然找上门来,那一定是出大事了。

  果然,舒良一进来,便对石笑道:“驸马爷,您的事儿发了,请到诏狱走一趟吧。”

  石好奇地问道:“我的事儿发了?我一向奉公守法,你们不能凭空污蔑我。”

  舒良闻言,使劲点点头:“行行行,这话驸马爷您留到诏狱里说去吧。不过您不必着急,最多一天时间,顺德公主的冤屈也就大白于天下了,到时候您也就解脱了。”

  石听到这话,脸色变得煞白,只得强自支撑,连呼冤枉。

  舒良也不再多说,只是随意地挥挥手,一众锦衣校尉便冲上来,套上锁链,将石架走了。

  在刑讯方面,舒良是个外行,以至过于高估了石。

  实际上哪里用得着一天时间啊,舒良只在北镇抚司吃了些饭菜,用了些茶点,然后眯了一会。

  一共也不到一个半时辰,门达与逯杲就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舒良毕竟也是从小干的伺候人的差事,稍微有些响动,就惊醒了过来。

  门达与逯杲连忙赔罪。

  舒良笑道:“无妨无妨,我也不懂刑讯,倒是光辛苦弟兄们了。来来来,大家先用些茶点,一会再接着审。

  毕竟圣上催得急,今晚大家就只能一起熬一宿了。”

  门达与逯杲对视一眼,然后回道:“督公,可是我们已经全审完了啊?”

第252章 正统年号最后一日 皇帝摊牌图穷匕见

  舒良闻言有些懵住了,不禁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道:“你们什么意思?什么叫全审完了?”

  门达也好奇地回道:“石已经全招了啊,您看口供就在这里,这不就是全审完了吗?”

  “这么容易就招了?全招了?”

  舒良觉得有些难以置信,连忙取过口供细看了一遍,然后才连连点头:“还真招了啊,原来刑讯这么容易的吗?还有这份口供是谁负责记录的?”

  门达回道:“督公可别小看了咱们这镇抚司诏狱,除了不能让死人开口,剩下的人里就没有咱们对付不了的。

  这个石平日里养尊处优惯了,哪受得了这个,不到半个时辰就扛不住了。

  然后我们用了一个时辰来记录口供,具体负责的是逯杲。”

  舒良闻言,深深地看了逯杲一眼。虽然舒良很年轻,但也能看出来逯杲这人不可小觑。

  就单说这录口供,逯杲便同时弄了两份。一份将内情原原本本记录了下来,另一份则隐去了涉及到孙太后的内容。

  毕竟现在皇帝的权力尚未十分稳固,直接公布孙太后的密谋,很可能引起朝野更大的动荡。

  两份口供都有石的签押,都可以在三司会审时使用。

  这就给了皇帝选择的余地,可以将不涉及孙太后的那份口供公布天下,用来给石等人定罪。

  而完整无删减的那份口供,则可以留着用来制约孙太后。

  于是舒良的态度更加客气了,将口供递回给门达,然后笑道:“既然弟兄们如此能干,咱们晚上也能安生睡个好觉了。

  那我们都回去休息吧,明天早上一起去向圣上复命。”

  门达和逯杲送走了舒良,然后门达也就回家了,只留下逯杲带着下属值守。

  第二天一早,由于已经到了大年三十,北京城中大部分地方都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不过齐王府周边的人家,没人敢张灯结彩,也没人敢放鞭炮。

  虽然朱祁钰已经下旨,不禁民间过年的喜庆,但皇帝家刚死了这么多人,这些做邻居的就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那不是故意给皇帝好看吗。

  所以朱祁钰早上起来,周边安安静静的,也没有吵闹声。

  只有十五名宠妃,按年纪排列好,一起跪下来磕头。

  今天辞旧,明天迎新。

  今天是正统朝最后一天了,而明天则是景泰朝的第一天。

  朱祁钰心中也有一些难言的感慨。

  不过为了能让宠妃们心里踏实,朱祁钰也只能强颜欢笑,受了众人的大礼。又在宠妃们前呼后拥的殷勤服侍下,用过了早饭,穿戴整齐,才来到西厅中。

  舒良、门达和逯杲早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朱祁钰召见了三人,看过口供,便陷入了沉思。

  胡皇后的长女顺德公主,正统二年成亲,正统八年去世。

  成亲时十八岁,去世时二十四岁。

  这六年,应该是一个女人生育能力最好的年纪。

  可是顺德公主一个子女都没有,光这一点就让朱祁钰非常起疑,不由自主地就往绝育药上面想。

  石,是孙太后亲自为顺德公主挑选的驸马。石有两个庶子,所以他的生育能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白纸黑字的口供摆在眼前,果然验证了朱祁钰的猜想。

  可怜啊,自己的姐姐,就这样被人毒害了。

  而且在无删减的口供中,石对胡皇后的死因也给出了一个说法。不过由于石没有直接参与毒害胡皇后,所以不能算确凿的证据。

  朱祁钰越想越无奈,看了一眼舒良等人,然后吩咐道:“这两份口供,不得向任何人提起。

  你们三人办案有功,各赏银千两。门达升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升锦衣卫指挥佥事。

  行了,你们回去吧,把人犯看好,明天正旦大朝,朕要用到他们。”

  三人得了厚赏,不禁喜出望外,跪下磕头谢恩之后,方才告退。

  待三人走后,朱祁钰将无删减的口供仔细地收了起来,另一份则放在案几上。

  不多时,阁臣和尚书们到齐,同样是先给皇帝磕头。

  朱祁钰一脸抱歉地苦笑道:“今天是正统朝最后一天了,可惜,众位爱卿啊,们今天是安生不了了。

  这份口供,你们都传阅一下吧。”

  陈循、王文等人接过口供,凑在一起细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所有大臣都愣了。

  谁也搞不懂,这都过去六年了,为什么皇帝突然想到要追查顺德公主的死因。

  最重要的是,真被皇帝查出了骇人听闻的内情:驸马勾结太医,毒害公主,这要是公布出来,必然再次引起朝野震动。

  大臣们此时心里都有了不好的预感:皇帝要来狠的了。

  果然,朱祁钰向众人公布了自己的计划:“驸马都尉石已经在锦衣卫诏狱里了,明天朕会在正旦大朝会上,公布他的罪行。

  正月初二,将石凌迟,明正典刑。在京五品及以上文武官员、藩王、宗亲、勋贵,全部去观刑,一个不许少。”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皇帝做事可是越来越荒唐了。大明立国八十年,毒害亲王、公主这种事,可还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

  比如懿文太子朱标,其实死的就是不明不白,但是太祖竟然咬咬牙认了。

  太祖次子秦王朱死的也不明不白,但是太祖还是不追查。

  太祖三子晋王朱死的也不明不白,但是太祖还是不追查。

  还有曹国公李文忠,死的不明不白。太祖都强烈怀疑李文忠是被人毒杀了,但依旧不追查。

  朱祁钰也搞不懂这其中有何玄妙,太子朱标死的如此不明不白,太祖都能咬牙认可朱标是善终。说好的大明第一太子呢?说好的太祖是最大的太子党呢?

  不过事情到了朱祁钰手里,那就一定要公开审判,公开处决。

  把事情拿到明面上来处理,就是要公开承认有人敢毒害亲王、公主。同时要让天下人好好见识毒害亲王、公主的下场。

  藏着掖着没用,你就算不宣传,别人一样会懂。下毒和落水,不是什么难想的办法。

  别说饱读儒家经典,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进士翰林了。

  就算是个随便读过几本史书的人,都能想出‘意外落水’这个好办法来,毕竟有小明王珠玉在前,大家照着抄总会吧。

第253章 胡后复位皇帝过继 重臣表态朝野震动

  大明前期就这点好,皇帝的权威是真的大。

  宣、英、代、宪连续四代帝王,其中有三位换了皇后,完全没人管。

  宣宗杀汉王时,汉王九子直接‘与父同死’,再加上汉王妃和众姬妾,一天之内,阖家团圆,丝毫不拖泥带水,也完全没人管没人问。

  如今的大臣也是一样,既然皇帝非要给自己的姐姐报仇,那报就报吧,也没人反对。

  所以朱祁钰望着众人,也很尴尬。自己说半天,谁也不反对。要凌迟一个驸马,竟然所有人都无动于衷。

  于是乎,朱祁钰趁众人发呆之际,酝酿了一番感情,然后就开始哭。

  一边哭一边诉说自己的委屈和丧子丧女之痛,说完自己,再继续哭诉胡皇后的冤屈。

  陈循等人越听越迷糊,皇帝一向刚强坚毅,不像是感情脆弱之人。好吧,皇帝死了一子二女,心中悲伤,自己哭自己的悲惨遭遇大家还能理解。

  但是皇帝对胡皇后如此有真情实感吗?至于声泪俱下,为胡皇后也哭得如此伤心?

  大臣们纷纷出言劝慰,好容易才使皇帝止住眼泪。

  众人刚要舒口气,朱祁钰却抛出了自己的真正诉求:“朕以前年轻,不知人情悲苦。如今经历了子女尽丧之痛,才能理解当年母后那种绝望。

  先是朕的二姐永清公主早夭,后是太皇太后薨逝,母后与长姐无人庇护,导致短短三月后,长姐顺德公主被人暗害。

  母后当时孤立无援、举世皆敌,大明上下无一忠臣义士。又过了不到九个月,母后抑郁而终,逆臣礼部尚书胡,以嫔御之礼葬母后于金山,堂堂皇后,祭祀竟绝。

  此间绝望,如今朕感同身受。逆臣之不忠,朕深为愤慨。

  所以朕意已决,要将自己过继到母后名下,以使母后得以延续香火,永受祭祀。”

  朱祁钰还没有现在就废掉孙氏的想法,所以说法中给孙氏留了面子。以嫔御之礼安葬胡皇后的罪过,暂时让当时的礼部尚书胡一个人承担了。

  众人的反应也是各异,何宜、黄溥不动声色,老神在在地杵在那里,就好像什么都没听到一样。

  王文、江渊、罗通、何文渊先是惊讶,既而是欣喜。

  陈循、周忱、俞士悦则先是错愕,而后是释然。

  三种不同的反应,代表了这些亲信大臣的铁杆程度。

  何宜、黄溥最铁杆,早早就知道皇帝的谋划。

  王文、江渊、罗通、何文渊心态十分坚决,都是准备跟着皇帝一条路走到黑的。要么成功,位极人臣;要么失败,充军流放。走到今天这一步,四人已经回不了头了,也不打算回头。

  这四人现在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齐王妃什么时候能生出儿子来。只要皇帝有了嫡子,大家就可以开始筹划改易太子了。

首节上一节131/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