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22节

  下绝育药,行不通!皇帝只吃宠妃亲手做的东西,别的东西看都不看一眼。

  收买贴身服侍皇帝之人,行不通!贴身服侍皇帝的是十五个孤女,收买她们的家人?她们没有家人。收买她们本人?她们每个人的待遇都比皇后好至少两倍,十万八万的银子根本就不拿正眼去瞧。

  兵变逼皇帝下台,行不通!京城现在全是皇帝的军队。

  用舆论逼皇帝禅位给太子,行不通!如今皇帝威望正是节节攀升的时候,想拿皇帝当猴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文武百官不会同意,天下百姓也不会同意。

  接太上皇回来,与皇帝分庭抗礼,行不通!如今也先的态度变了,要拿太上皇当保命神器,短时间内根本就不考虑送还太上皇的事情。

  总之,能想的两人都想了,统统行不通。

  最终两人商量之后得到的共识,就是蜇伏退让,以待时机。这和朱祁镇在北京城下二龙相见时提出的方案一致。

  另外的辅助手段就是暗中渗透,联姻勋贵,拉拢文臣武将,等皇帝一旦疏忽大意,露出破绽,就给皇帝以致命一击。

  两人商量了近一个时辰,襄王也不好再继续久留。

  也就是因为孙太后掌管后宫多年,积威颇深,才能压制住宫人,破例和襄王单独密谈了一个时辰。

  不过此时的慈宁宫总管太监已经被皇帝从金英换成了阮安。阮安虽然是资历非常深的老太监,一向比较中立,但孙太后也不敢确实他有没有投靠皇帝。

  送走了襄王,孙太后立即命人传召自己的父亲会昌侯孙忠,与定西侯蒋贵长子蒋义入宫。

  与此同时,西厅中,朱祁钰正悠哉悠哉地歪在软榻上,两位宠妃前后环绕,一个捏肩,一个捶腿,好不惬意。

  本来朱祁钰不是这样放松的,而是早早就一个人来西厅等着大臣们。可惜左等没人来,右等也没人来,实在无聊,这才把两个宠妃叫过来服侍。

  如今厅中的中书舍人只剩下了何宜、徐正、黄鉴,三人知情识趣,都背着身坐得远远的,也不过来打搅皇帝的雅性。

  在把白圭、项忠、叶盛、姚显送走之后,朱祁钰觉得心里舒坦多了。现在剩下的六位中书舍人全是自己亲信了,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原来那么多顾忌了。

  以后再引进的中书舍人,不纳投名状肯定是不会收的。

  如今要从客大欺店过渡到店大欺客的阶段了。

  至于大臣们都去哪了?

  内阁、翰林院、都察院、六部六科早已经炸开了锅,哪还有人顾得上皇帝啊。

  岳正一大早,不仅将请求为胡皇后复位的血书递到了内阁,而且还在翰林院与同僚们一一告别,基本上已经把今天当成人生中最后一天来过了。

  这么一闹,消息就在皇城南面这一大片官署区,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从宣德三年胡后被废,到正统十四年岳正上书,过去了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里,所有大臣都对儒家礼法视若无睹,置若罔闻。

  二十年后,终于有人挺身而出,揭开了景泰大礼议的序幕。

  很快岳正被叫到了内阁,陈循一脸地急切地劝道:“岳季方,你是去年的探,现在还不到三十岁。将来前途远大,何苦呢你这是?

  你赶紧把血书撤回去吧,我们替你把事情压下来。虽然皇帝一定会知道,但到时候我们会替你解释,就说你是一时年轻气盛,误入歧途,现在已经知过改过了。

  陛下仁慈,连徐有贞都可以原谅,也不会跟你过于较真的。”

  岳正坚定地摇摇头:“阁老们的好意,季方心领了。但我意已决,离家之前,断头饭也吃了,送行酒也喝了,我现在把血书撤回去,以后还怎么做人啊。”

  陈循闻言,转头看王文。王文转头看周忱,周忱看江渊,江渊则去看何文渊。

  何文渊左右看看,发现最后人们的目光全移到了自己身上。

  何文渊只得抬抬手,让众人道:“大家都坐吧,都坐吧,季方也坐,天气这么冷,大家先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再说。”

  江渊苦笑道:“还坐啥啊,都要掉脑袋了,光喝茶有什么用?”

  何文渊笑道:“哎,反正已经这样了,大家不要急不要慌。先坐下把茶喝了,然后咱们在内阁待一个时辰,等事情发酵完成,人尽皆知的时候,再带着季方去面见圣上。

  我们在这里瞎想也没有用,到时候圣上自有明断。

  反正不会到掉脑袋那么严重的,最多不过就是个流放,甚至季方反而升官了也是有可能的。”

  众人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于是只得听何文渊的,在内阁耗了一个时辰,就这样晾着皇帝,直到皇帝不耐烦,去叫宠妃来解闷的时候,众人才从内阁出来。

  按照何文渊的提议,众人不走最近的东华文,反而出午门,绕到长安门外六部、五军都督府、锦衣卫、翰林院等官署聚集的区域。

  文武百官纷纷驻足观望,有点头脑的都能看出来,这一石定会激起千层浪,朝野上下可以过个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新年了。

第236章 胡后兄弟晋封侯伯 锦衣卢忠告发襄王

  不过文武官员里并不全是看热闹的,现场也有苦主在。

  胡安、胡兄弟两人之前被朱祁钰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每日在锦衣卫衙门当值,如今也听说了岳正上血书之事。

  两人红着眼睛,分开人群,来到岳正面前。也不说话,只是双双跪地,梆梆梆给岳正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便含泪离去。

  胡家这个委屈太大了,正统七年十月,一直维护胡皇后的张太皇太后崩逝。仅过了三个月,到正统八年正月,胡皇后长女顺德公主薨。同年十二月,胡皇后仙逝。

  一对母女死亡的时间点,让胡家人不得不猜疑。

  而且胡皇后死后,仅仅以嫔御之礼,草草葬于金山。这丧葬规格,完全就是侮辱性质的。

  再加上胡家这二十年来备受打压,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

  胡家两兄弟的举动,为现场气氛更添几分悲情,文武百官的议论更加热烈。

  但还是没有人敢冒然站出来声援岳正,皇帝之前的王妃汪氏可是也和胡皇后一样生了两个女儿,却被皇帝死死卡住,到现在也不肯给皇后之位。

  如果给胡皇后平了反,王妃紧接着要求做皇后,那皇帝该怎么办呢?

  所以现在大臣们普遍认为皇帝不会给胡皇后平反。

  鉴于皇帝如今拥有的巨大权威,在没看清风向之前,文武百官还不敢冒然站出来和皇帝打擂台。

  于是在百官的注目礼送之下,内阁众臣带着岳正来到了西厅。

  皇帝已经提前得到消息,也没多说什么,只让众人就坐。陈循等人都坐了,只有岳正一人站在最末位的何文渊身后。

  朱祁钰招招手,示意何宜过来,然后向众人介绍道:“黄溥、何宜以参赞军务,大破瓦剌之功,分别升任左、右春坊大学士,入阁观政。他们资历尚浅,你们平时多关照关照,让他们在一旁跟着多看看多学学。”

  皇帝说得委婉,但陈循等人也不会傻到当真。什么入阁观政,皇帝最器重的年轻文臣,能只是观政这么简单吗?

  不过对于皇帝的破格提拔,众人也没有理由反对。当时让朱祁钰登基,就是用来背黑锅的。

  不能说要背黑锅的时候,死命鼓动人家往前冲。现在仗也结束了,锅也背完了,好处全让别人分了,皇帝想提拔两个亲信都不行?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啊,按照大臣们已经默认的规则,这次京师保卫战后述功酬劳,皇帝分走最大的一块利益是应该的。

  区区两个春坊大学士,封了也就封了。

  于是何宜取代何文渊,成了敬陪末座的那个。

  接下来是谈正事,王文将岳正的血书递了上去。

  朱祁钰展开血书,逐字逐句地看了半晌,看完之后眼泪也下来了。

  陈循、王文等人见状,都诧异地看向何文渊,心知这次帝王心术被何文渊猜中了。

  果然,朱祁钰叹息良久,红着眼睛给众人来了一句:“二十年了,不意我大明竟有忠臣在!”

  众人闻言,都长舒一口气,皇帝这一句话就算给这件事最终定性了。

  皇帝的意见有了,接下来就是朝野上下的博弈了。

  内阁首当其冲,现场就必须作出抉择,朱祁钰就这样看着六位阁臣,等着众人一一表态。

  何宜的态度不用问,肯定跟着皇帝走。

  陈循很快也做出了抉择,自己好不容易当上首辅,不跟随皇帝还能怎么样呢,总不能也上南方总督军务去吧。

  王文是皇帝的拥趸,对皇帝的认可度比何宜还高,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江渊、何文渊也都觉得还是得跟着皇帝,这日子才能过得更有奔头。

  周忱左右一看,没有一个人反对,那光自己反对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而且皇帝刚才表达得很明白,谁反对,谁在皇帝眼中就不是忠臣。

  于是,在场阁臣无一反对,皇帝与内阁达成了一致。

  朱祁钰也不拖泥带水,当即便发布了诏命:“岳正心存忠义,清正廉直,升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翰林侍讲、中书舍人。

  胡皇后之兄胡安,晋封平恩侯;胡皇后之弟胡,晋封乐成伯。

  岳正奏本,传示天下。凡生员及以上者,皆可上书议之。”

  几位阁臣听完,一阵阵的无语。皇帝你都给胡皇后的兄弟封侯封伯了,还让大家议啥啊。而且连爵位的名号都想好了,这显然是预谋已久啊。

  见众人迷茫,朱祁钰又补充到:“正旦大朝会,朕会对于胡皇后复位之事,给出最终的裁决。

  不过你们都是朕的亲信,我也不忽悠们了,到时候我会正式给胡皇后复位。”

  众人相互对视了一眼,只能感叹皇帝是越来越强势了。

  不等众人回话,朱祁钰又问道:“现在胡皇后的陵寝是何规格,礼部是如何祭祀的?”

  陈循回道:“胡皇后当年是以嫔御之礼下葬的,礼部好像并未安排专人祭祀。”

  “哼,国无忠臣啊。岳正既然已经升了礼部祠祭司郎中,你就负责筹备胡皇后的祭祀事宜吧,过几日我会派国公前往致祭。”

  岳正连忙欣然领旨。

  朱祁钰又另外下了一道诏命:“歧阳王之曾孙李璇,禀性纯正,忠君爱国。于瓦剌兵临城下,社稷倾危之际,不避艰险,赴京勤王。

  李璇亲临战阵,奋勇当先,大破敌军,屡立战功。率众斩首数千级,并手刃平章卯那孩。

  李璇颇有其祖之风,朕追述歧阳王开国功勋,与李璇此次保卫京师之功并赏,复李璇曹国公爵位,从此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众人只是略一迟疑,便纷纷领命了。皇帝这次肯定要大封勋贵,意料之中的事情。现在皇帝手下只有一个才十岁的定国公徐永宁,看着也实在是有点寒酸。所以封就封吧,大臣们也不忍心再反对了。

  谈完了事情,五位阁臣带着岳正如释重负地回内阁去了。

  何宜依旧留在了西厅,朱祁钰刚要和三位中书舍人商量商量中午吃点啥,亲卫便来禀报,有锦衣卫指挥佥事卢忠前来奏事。

  虽然不待见锦衣卫,但这位卢忠对朱祁钰来说,可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人物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刀案,就是卢忠引发的。

  太上皇被囚南宫时,赐一把金刀给阮浪;阮浪再将金刀转赠给了名下太监王瑶。而王瑶在与卢忠一起喝酒时,金刀被卢忠无意间发现,告发给了景泰,从而引发了震惊朝野的金刀案。

  然后景泰就又玩起了半吊子操作:当好人吧,当不彻底;当坏人吧,也当不彻底。最后把想向皇帝靠拢的人,全都推到了对立面上。

  想到这里,朱祁钰向何宜问道:“卢忠来干啥来了,我要不要见他?”

  何宜笑道:“不外乎就是告密和献宝而已,陛下还是应该见见他。锦衣卫在收集情报方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陛下不宜过分寒了锦衣卫效忠之心。”

  “嗯,行吧,宣他进来吧。”

  卢忠进来之后,行过大礼,果如何宜所言,向皇帝告发襄王在慈宁宫与孙太后密议之事。

  朱祁钰听完都想说脏话了,这个卢忠的性格倒跟历史上记载的颇为一致,只能称赞他是真他娘的胆儿大。

  连这种事情他都敢告发,无疑是别着脑袋谋富贵了。

  何宜怕皇帝吓着卢忠,便替皇帝发问道:“襄王与太后密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第237章 重拾厂卫监控内廷 蛇打七寸太后惊诧

  让锦衣卫保护皇帝,这些人是一个比一个的废物。

  但是说到如何刺探情报,那卢忠可就不困了。只见卢忠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亲自见闻。

  朱祁钰也不困了,在卢忠滔滔不绝、舌绽莲的精彩描述渲染下,听得是一愣一愣的。

  等卢忠讲完,却发现厅中十分的安静。壮着胆子微微抬头扫了一眼,卢忠就瞥见皇帝已经懵住了。

首节上一节12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