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10节

  如今京城中只有赵的营州中卫五千人,郝义的御马监四卫留守将士五千余人,皇帝的嫡系军队一共才一万人,说实话是有点小冒险的。

  好在从太宗皇帝,一直到崇祯大帝,勋贵和武将好像没有公开起兵造反的。

  而且非皇帝嫡系的军队,也基本上全部编入了东、西、中三路大军,去千里转战了。

  京城中一旦出现异动,郝义的御马监四卫立即就会冲进皇宫,将太后、皇后、太子、皇子全部禁锢、一网打尽。

  所以现在京城中守备空虚,皇帝害怕,太后也害怕。这叫做麻杆打狼,两头害怕。

  而朱祁钰掌控着一万正规军,又有大义名分在手,还有刚刚建立的巨大威望,显然更占优势。

  这也算是对政敌的一个小小的诱惑和考验,若是真有人敢造反,正好顺势帮孙太后体面掉,她在乱兵中殉国了就挺好。

  见皇帝起身准备下榻回房,陈循忙又请示道:“陛下,如今司礼监掌印太监与东厂提督太监都去了武清伯那里监军,东厂与锦衣卫无人监管,而城中恐有瓦剌的奸细作乱,还请陛下示下,该如何预防才好?”

  这个问题还真考验人,朱祁钰闻言又坐了回去。

  大明的户籍制度非常严苛,瓦剌奸细未必有多么大的能量作乱,陈循这话,更多的就是想试探试探皇帝对东厂和锦衣卫的态度。

  文臣们尤其害怕皇帝会大兴厂卫。

  不过朱祁钰真没这个打算,不仅现在不会重用东厂和锦衣卫,就算将来皇位稳固,大权在握,也不打算让厂卫过于兴盛。

  大明的厂卫,统共就三个作用:保卫皇家、侦察缉拿、诏狱刑讯。

  在保卫皇帝上,东厂和锦衣卫活脱脱就是一帮废物。诏狱刑讯,拷掠文臣,朱祁钰也没这个打算。

  对朱祁钰来说,厂卫的作用就一个:侦察缉拿,监视地方。

  对,就是监视地方,京城另有安排,不需要他们监视。

  想到这里,朱祁钰回复道:“让顺天府去维持治安吧,东厂和锦衣卫就不要乱动了。战后我打算逐步迁移一部分锦衣卫去镇守南京,北京的官军实在太多,给漕运造成的压力太大了。

  朕还要在北方重铸长城防线呢,这一项耗费颇大,所以不能把钱粮都浪费在养闲人上。”

  听到‘养闲人’这三个字,大臣们都放下心来。皇帝原来就是这么看东厂和锦衣卫的,那大家心里就有底了。

  这个倒还真是朱祁钰的心里话,朱祁钰这么干的依据在于:在奇葩的大明啊,遇事不决就要学嘉靖。

  嘉靖和万历都不信重厂卫,反而是在位最久的两位皇帝。由此就可见,重用厂卫并不能让皇帝更加安全。

  压制厂卫也并不会让皇帝因此夭寿短命。

  这个时候的文臣,也还不是很成气候,只要熬过了这次土木堡之变,保住军权不落入兵部手中就可以了。朱祁钰并无意于大范围清洗京城的文臣,就算要和文臣开战,那也是继任皇帝的事情了。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朱祁钰现在的任务,就是替宣德和正统把屁股擦干净。

  这就是皇帝的不得已之处,忍着恶心也得擦。就算前任再混蛋,现任皇帝也不能撂挑子不干了。

  不仅要擦宣德和正统的,就连太祖和太宗的,也得擦一下。

  于是朱祁钰吩咐道:“内阁拟旨吧,从即刻起,停止大明宝钞的印制和发行,并向各省、各藩王,以及各属国正式作出说明。”

  陈循闻言,连忙问道:“陛下,废除大明宝钞之后,现在正在流通中的宝钞怎么办?虽说现在宝钞已经基本没有信用可言,交易价值极低,但冒然废除,还是很可能引发动乱的啊。

  毕竟这些宝钞对富户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宝钞突然作废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啊。”

  朱祁钰一脸莫名其妙地反问道:“谁说要作废宝钞了?朕刚才说的不清楚吗,是停止新宝钞的印制和发行。

  旧的宝钞依旧可以流通。既然容易引起误会,那你在诏旨里明确写出来,朝廷会用十年时间,逐步回收宝钞。

  百姓交税时,每年可以用宝钞抵两成的税额。这项政策会一直持续十年,十年后宝钞彻底废除。”

  陈循惊诧地问道:“陛下这不是变相地为百姓减税两成吗?而且要持续十年,这样朝廷吃的消吗?”

  朱祁钰揶揄道:“还利与民,休养生息,这不就是仁宣盛世做的事情嘛,朕只不过是步宣宗皇帝后尘而已。

  你们尽管放心去干吧,朕一定会从别的地方给你们弄来钱的,而且是在不触动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弄来钱。”

第214章 西路明军配合失利 也先主力逃出生天

  老朱家最恶心人的地方就在于,大明宝钞,只发行,不回收。

  就是皇帝可以拿着宝钞去换老百姓生产的粮食、布匹、丝绸。但是等百姓想拿着宝钞交税时,皇帝告诉百姓:对不起,朕不收宝钞。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自己都不收宝钞,那你发行它干什么呢?

  这就是真正的爷卖崽田心不疼,太祖、太宗那废纸换实物,倒是爽了。结果后面宝钞信用崩溃,到了明末,天启和崇祯就更是倒霉倒到姥姥家了。

  不想不知道,一深想朱祁钰就发现了:大明前期这些皇帝,一个赛一个地给后人挖坑。

  眼前好圣孙留下的这一大堆烂账就不说了,正在大同打猎的朱祁镇,也是作死高手中的作死高手。

  土木堡挖的大坑就不说了,等朱祁镇复辟之后,折腾完西蒙古的瓦剌,他又去折腾东蒙古的鞑靼。

  最后允许鞑靼部从陕西改道入贡,然后这帮人就赖在陕西不走了,占去了大明的河套,形成了大明中期最主要的边患:河套之患。

  朱祁镇举手之劳,就又挖下了人生中的第二大坑,成化苦哈哈地擦了二十多年,虚耗无数国力,也没给朱祁镇把这屁股擦干净。

  朱祁镇就是个志大才疏、胸无远略的典型,而且记吃不记打,比崇祯大帝还要差那么一点点。就连崇祯都还知道吃一堑长一智,要赶紧杀掉皇太极麾下最忠诚的那位大臣呢。

  所以就算是完全从公心出发,朱祁钰也不可能再把皇位还给这个祸害了。

  至于给王振、也先立庙啥的,那倒都是小节了。可追究,也可不追究。

  好在呢,陈循、王文等人可不在乎这个,只要皇帝承诺不差大家的钱,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

  朱祁钰把大臣们打发走,也就早早地回房玩去了。

  接下来的两天,无事发生。朱祁钰只是命令内廷将一百万两的内帑即刻划拨给了户部。

  户部行动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把皇帝的赏钱发了下来。

  不论是文武大臣,还是下面的普通将士,对皇帝倒是都称颂不已。至少口头上是这样的。

  朱祁钰现在携京师保卫战大胜也先、力挽狂澜之功,又有练纲等亲信着力宣传,如今威望大盛,明面上已经没人敢反对皇帝了。

  而现在已经成为京城百姓主心骨的皇帝,却不骄不躁,不张不扬,来了个躲入小楼成一统。

  皇帝极少露脸,也极少干预具体政务。大臣们反而更加积极主动,越干越起劲,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

  其实这些寒窗苦读熬出来的大臣们,不怕苦,也不怕累,就只怕皇帝瞎指挥。如今摊上个无为而治的皇帝,大家都非常开心。

  ……

  转眼三天时间过去,到了十一月初八,已经劫掠到三天口粮的也先大军,开始分头行动,一路去攻击倒马关,一路去攻击紫荆关。

  但是也先率大军来到紫荆关前,只是转悠着观察了一圈,就放弃了进攻。

  只因紫荆关上,竟然突然冒出了两万明军将士。也先想不通这都是从哪里来的,但也先吃一堑长一智,不会再头铁地攻城了。

  两万人守城,一万五千人攻城,根本就没有意义。

  三天之内,不可能打得下来。三天之后,粮绝、追兵至,到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所以也先非常地现实,只是看了几眼紫荆关的城墙,就撤了。

  这让守城的赵、谷聪等人也是非常的无可奈何,皇帝已经下了死命令,绝对不可以出城。现在没人敢违抗皇帝的诏命,更何况是皇帝嫡系的亲卫呢,所以赵等人就这样眼睁争地看着也先撤军了。

  也先昼夜急行军,一天半之后,赶到了倒马关下。

  本就已经急攻倒马关两昼夜在瓦剌偏师,在也先率主力到来之后,士气大振,攻势更加猛烈。

  而孙祥、韩青带领的一万守军,很大一部分本来就心向太上皇,再加上倒马关的防御体系并不完备,最终在坚持了三昼夜之后,明军大溃,城关被破。

  孙祥、韩青战死,明军四散奔逃。

  而瓦剌也同样损兵折将,付出了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

  也先的大军减员到了两万五千人。

  所以也先也不敢在倒马关久停,席卷了关上的粮草物资之后,便挥师西进,回到了自己的主场山西。

  十一月十二日,也先大军刚刚离开一天,石亨便率大军赶到了倒马关。

  于是石亨、孙镗、刘永诚、金英、兴安、成敬、杨善开始聚在一起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首先是石亨颇为懊悔地说道:“郭嘉有云:兵贵神速。可惜我们竟自误了,皇帝在紫荆关驻军两万,为我们挡住了也先的主力。

  若是我们能及时赶到,本来可以前后夹击,一举消灭也先的。偏偏我们的十万大军拖拖拉拉,行动迟缓。

  这下好了,不仅错过了天赐良机,还带累着倒马关孤立无援,最终失守,放也先成功返回了山西。

  陛下之前的战略规划完全落空,咱们就等着被下旨申斥吧。”

  听完石亨这话,脸色最难看的是金英。作为内廷第一大太监,被皇帝派出来监军,结果一上来就出师不利。这下等着被皇帝收拾吧。

  但是一旁的兴安并不这么想,而是向众人催促道:“陛下交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去营救太上皇。

  瓦剌大军缺粮,不能持久,如今天气又冷,他们肯定要赶回大同去休整。

  所以我们加速行军,带着十万大军去大同城下,再和也先决战也是可以的。”

  孙镗回道:“若真的可以这样,我们为什么要懊恼。过了倒马关,前路有大片大片的山区,大军一旦中伏,那立时就是又一场阳和口之战。”

  兴安也不服气地回道:“瓦剌大军人困马乏,粮草短缺,哪里还有心思打伏击战。只要也先不傻,一定会先赶往大同休整。”

  石亨、孙镗想保守行事,金英、兴安生怕也先迅速退回草原,急于前往大同。

  双方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刘永诚与成敬则一言不发,不愿参与争吵。

第215章 慎始最易善终最难 内阁班底组建完成

  经过朱祁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太监的威势还是挺强的。

  虽然朱祁钰登基后,不怎么信重太监,但是历史惯性仍在。

  上次石亨经历的阳和口惨败,监军太监郭敬的瞎指挥就起了很大负面作用。

  如今又来个兴安,这让石亨、孙镗既无奈,又愤懑。

  反观另两位大太监就好了很多,御马监掌印太监刘永诚是长期带兵打仗的,自然理解石亨。成敬是进士出身,性格恬淡,虽然不通军事,但却有自知之明,也不愿做外行指挥内行的事情。

  两方吵到最后,兴安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那你们说怎么办,咱们十万大军总不能就一直待在倒马关吧?就这么干瞪眼?”

  这下还真把石亨、孙镗问住了,往前走可能会走进伏击圈;往回走或原地待着不动,又实在说不过去。

  这时候一直在旁边沉默的刘永诚忽然说道:“我们闲得没事上倒马关干什么来了,当时直接从紫荆关进山西,抢在瓦剌大军前面赶到大同不就好了。”

  众人一想也是,大家都被皇帝的战略部署给绕进去了,让人光想着依托险关前后夹击了,实际上倒马关守不守的,根本就没有多大战略意义。

  也赖倒马关失陷的太快,西路大军行进太慢。但只倒马关再多扛两天,或者西路大军早到两天,局面顿时就不一样了。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兴安说的没错,大军只能向大同开进,别无选择。

  参赞军务的杨善这时候也站出来一锤定音:“分兵吧,大军分成三队,稍稍拉开一些距离,不论也先伏击哪一支队伍,剩下的两支大军也可以及时救援。”

  众人闻言点点头,这已经是能想到的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于是十万大军分成三队,前队是由孙镗、兴安、杨善率领的三万大军,后队是由刘永诚、刘聚、成敬率领的三万大军。

  而石亨、石彪、金英则率领四万主力大军居中,随时策应前后。

  这样的安排还算比较保险,积极主战的兴安、杨善则被安排到了前队,谁都知道他俩是太上皇的亲信,遇到伏兵也得他俩先扛。

  三天时间,大军在山区一路穿行二百五十里,有惊无险,平安到达了浑源县城。

  大军扎营休整,石亨等人再次聚于中军大帐议事。

首节上一节110/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