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09节

  但是一逃离京师,接下来进入运动战,也先的头脑中便再次充满了灵秀之气。

  也先估算了一下自己的剩余兵力,依旧还有十一万之多。

  此时也先还不知道阿剌知院已经投入了大明皇帝的阵营。之前的袭营,阿剌知院的五百死士内应的营房正好在西北角,与明军突入的方向一致,在也先的认知里,这帮人已经全军覆灭了。

  当时黑灯瞎火,就算有瓦剌将士看到了这批死士的反水行为,之后很快也便被明军砍死了。所以死无对证,也先依旧蒙在鼓里,将阿剌知院的三万大军算到了自己的势力里面。

  这样一来,也先就又恢复了自信,十一万大军,只要不再杀入大明腹地进行军事冒险,那在战略上,就依然握有主动权。

  毕竟现在山西还是瓦剌大军的主场,在宣德、正统、三杨的刻意纵容下,山西的文臣武将,从上到下都与瓦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时任内阁首辅兼兵部尚书的杨士奇,还安插了亲信去镇守山西,这些人至今还待在山西。

  所以只要进入山西,至少在情报层面,瓦剌远远强于大明的京军。这也就是明军在山西连遭三次伏击,次次全军覆灭的原因。甚至连大明皇帝,都不可思议地在土木堡被送掉了。

  一想到自己在山西和北京的不同遭遇,也先不禁仰天长叹,几欲落泪,如果自己的大忠臣杨士奇还在,怎么会有今日之败。

  现在也先是大明天子亲自下旨册封的亲王,也可以称孤道寡,所以化用曹操那句名言就是:若杨士奇在,不使孤至此。

  正统之初,皇帝年幼,就是这位忠心耿耿的杨大首辅,借辅政之机,罢除了锦衣卫的侦事校尉。

  当时的皇太后孙氏既不懂,也不在意。当时的正统皇帝就更别提了,一直就没搞明白侦事校尉的重要性。

  一直到夺门复辟,进入天顺朝,朱祁镇才如梦方醒,开始重用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逯杲广派校尉侦事四方,这才重新恢复了锦衣卫对地方的侦察监视职能。

  可惜啊,那都是天顺朝的事情了,在正统朝,托杨士奇的福,山西并未处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下,以至于也先大摇大摆地率数万精锐骑兵伏击明军,竟然三战三捷,没有一次被提前发现。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际,更何况瓦剌数万精锐还都带着战马呢。然而也先就这样带着大军在山西走来走去,三次设伏,竟然完全就没人管没人问。

  对也先来说,土木大捷,杨士奇当记首功。

  为什么是首功呢,因为虽然也先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也明白在武安君白起之后,郭开才是大秦第一战神的道理。

  感叹完之后,也先便命之前提早去设伏的一万二千生力军重新整顿,就近劫掠三天的口粮,然后去攻占倒马关。而自己,则带一万五千败军,前往紫荆关。

  这次也先的策略更为保险,将大军分成两部,同时进攻紫荆关和倒马关,如果两关都被攻下,那就可以依托险关,进退自如。

  如果只能攻下其中一关,那便立即带领全部大军,从攻下的关口进入山西,再伺机设伏。

  也先想得确实挺美好,到了下午,朱祁钰带着自己的小王妃,悠哉悠哉地在营州卫军营里,陪着立功将士们吃过晚饭,才一起回到王府。

  朱祁钰不着急回王府,命亲卫驾着马车在王府周围转了几圈。

  虽然已经在这里住了三个月,朱祁钰还是没太搞明白周边是怎么回事。

  如今心里放松下来,绕着周围转了几圈之后,朱祁钰明白了几件事情。

  第一,自己的齐王府离王府还挺近的,太宗在修北京城时,在东安门外的澄清坊建了一处‘十王府’,用来集中容纳在京的亲王居住。王府就在‘十王府’区域的南端。

  澄济坊北边,紧挨着就是明照坊。自家的齐王府就在明照坊的南端。明照坊的北端是原来的汉王府,也被自家占了。

  所以从齐王府正门到王府正门,不到三里地。大概是从长安门金水桥到坤宁宫的距离。

  第二,自己家离东安门的距离和到王府几乎一样,也是接近三里地。进了东安门,往前走一里地,就是东华门,进了东华门就到了紫禁城文华殿区域。

  若是到了东安门,不直走,而是往南一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宫。

  第三,朱祁钰发现自家的安全防卫是真不好弄,明照坊是个小坊,只有半个紫禁城那么大。如今东半部分是自己的齐王府,汉王府。想要安全,就得把西边那些人家全移走,然后将整个明照坊围起来,自己住到明照坊的中间区域去。

  不然现在有人站在大街上射个箭,一个不幸运就飞到自己卧房里去了。

  所以回到卧房之后,朱祁钰立即问道:“王妃,咱们家库房还有多少银子?”

  林香玉笑道:“白银还有不到五十万两,黄金还有二十五万两。之前打赌的那些,奴家想着只把本金收回来,然后象征性地收孙家几十万两就算了。

  真让他们按五倍赔,那么不得倾家荡产啊,以后也就彻底反目成仇了。

  还是按先贤说的办吧,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你快省省吧,《道德经》我懂,平时谦虚谦虚,你还真以为我没读过书啊。老子还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今天我们已经得罪了孙太后一家,就别搞半吊子的事情了,要做就做绝吧。”

  说完,朱祁钰又补充道:“还有咱们家这座王府,我今天是看明白了,已经彻底没救了:要把周边的人家迁走,少了一百万两白的银子根本就搞不定。然后再改建、扩建,又得上百万两。

  这样弄没意义,只是劳民伤财。有那个钱,留着养军队吧还是。

  而且周边乱糟糟的,十王府、会同北馆都在附近,周边还有不少太监的住所,想不热闹都不行。

  以前宣宗每年都带着大臣们去西郊春游,那边本来就有皇家园林,你派人去稍微收拾一下,等正旦大朝会一结束,咱们就跑吧。

  我带着们去玉泉行宫泡温泉,洗鸳鸯浴。”

  林香玉和房中的其他宠妃闻言,竟然一起欢呼雀跃起来。房中被搞得像过年一样热闹,可见宠妃们也是苦京城金丝鸟笼久矣。

第212章 一片公心推新政 皇帝归还金花钱

  朱祁钰非常能理解宠妃们的心情,更能理解玉泉山对宠妃们的吸引力。

  按照记载,整个北京的内城、外城加起来,一共有一千二百多口水井,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苦水井,那水是相当相当的难吃。

  城内出名点的甜水井,就是文华殿附近的大庖井。另外还有十王府附近的那口甜水井,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王府井。

  但即使是大庖井、王府井的水,皇家也不吃,而是大老远地从玉泉山运过来。

  问题就在于,玉泉山运来的水,供宠妃们喝还行,但若是十五个宠妃洗漱沐浴的用水也全用玉泉山的,那实在是供不过来啊。

  偏偏宠妃们爱干净,天天都要沐浴,家里又没有丫环和太监,每次还得自己动手烧水,用那些苦水井里打上来的脏水洗。

  所以宠妃们是朱祁钰跑路计划最坚定的拥护者,一个个都急着去玉泉山泡温泉。

  到时候不仅不用自己烧水忙活受累了,而且玉泉山的温泉天下闻名,每天泡一泡,对美容养颜大有好处。哪个宠妃会拒绝长葆容颜、荣宠不衰呢。

  所以朱祁钰才一直留着乾清宫,等朱祁镇回来好继续给他住。要让朱祁镇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退位后依旧住在正宫的太上皇,以此来向天下宣示自己的孝悌之诚、亲亲之谊。

  乾清宫那个破地方,既然朱祁镇那么喜欢,他爱住就住吧。

  现在的这些人不知道,但朱祁钰自己可特别清楚,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组成的后三殿也是可以被‘天降雷火’烧成白地的。

  这就不得不说可怜的万历皇帝了。万历二十四年,乾清宫、坤宁宫被烧掉;万历二十五年,三大殿、文昭阁、武成阁、连同四周廊房,被‘天降雷火’烧了个精光。

  合着两年之内,紫禁城最中间最重要的那片区域,愣是被烧了个精光。

  这就是可怕的‘天降雷火’,可怕的‘天意’。

  也不知道这样的可怕天意,会不会降临到大明唯一的太上皇头上。

  ……

  和宠妃们疯了一晚上,到了第二天一早,朱祁钰神采奕奕地来到西厅。

  此时骁骑营、神机营、营州卫、天策卫的大军,已经分成两路开拔。

  这就体现出了战略思维的差异,也先战术水平确实非常高超,但却只是一心想着算计明军追兵,以为这些追兵就是明军主力。

  而朱祁钰这边,已经派出两路主力去抄也先的老家了。至于石亨率领的这一路追兵,在朱祁钰心中,只是属于佯攻。

  所以金英、兴安被派过去监军,杨善被派过去参赞军务。朱祁钰料定这一路注定要无功而返,派这些讨厌的人过去,只是让他们去见识见识人世间的险恶。

  陈循、王文等重臣,已经早早地来到了西厅参加小朝会。

  如今君臣相处十分和谐,一来朱祁钰声威大涨,在京师臣民心中的形象,早已与刚登基时不可同日而语;二来,现在有资格参加小朝会的重臣,要么是皇帝的亲信,要么是皇帝破格提拔的,大家都一心一意干活,没兴趣和皇帝抬杠。

  朱祁钰对众人的态度,也变得比之前更加友善了。谈正事前,都要先赐茶果点心,和大臣们拉拉家常、开开玩笑。

  皇帝不仅不伤害大家利益,还能不断给众人带来好处,那重臣们自然也乐得奉承皇帝,共同维持着君臣相得的美好场面。

  聊完闲天,朱祁钰向陈循问道:“陈阁老,年底了,大家都苦了这么久,遭了这么多罪,我得给文武百官发点赏赐。

  现在户部的存银够不够,能不能给文武百官按时发俸禄?”

  陈循回道:“挤一挤,勉强够。”

  朱祁钰听到这话就不乐意了:“什么叫挤一挤,勉强够,我还想着给所有在京官员额外多发一年的俸禄,作为咱们君臣齐心协力保卫京师的奖励呢。”

  陈循闻言连连摇头:“多发一年俸禄?那肯定不够啊。除非从工部、太仆寺借调存银。”

  朱祁钰闻言连连摆手:“快行了吧,哪能这么不体面。我从内帑给你们户部拨发一百万两,全部在京官员、以及地方上调来的所有文臣、武将、各卫将士,全都发一年的俸禄或军饷。”

  陈循听到这话,一时都有点不敢相信。大明立国以来,一向都是皇帝伸手向朝廷要钱。

  偶尔也有朝廷从内帑拿钱的时候,不过那都是户部求爷爷告奶奶地哭穷,才从皇帝手里硬求来的。

  像眼前的皇帝这样,主动从内帑向户部拨银子,而且一拨就是一百万两,真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众人刚要谢恩,不料朱祁钰继续说道:“现在金银这一项收入,好像全部是归在内帑里的吧?”

  陈循一脸疑惑地回道:“是啊,金银一项始于正统初年,每年有一百万两有余,都是由内承运库接收的。”

  朱祁钰笑道:“以后这一项不再入内承运库,直接转给户部吧。”

  皇帝话音刚落,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大伙活了大几十年,真是头一次见还有皇帝会主动把钱从内帑往外推,硬塞到朝廷手里的。

  而且这可是每年一百万两的巨额收入啊,皇帝说不要就不要了。

  朱祁钰笑笑,心中表示理解:如果不是自己现在威望大盛、帝位稳固,大臣们差点都得以为自己要报复社会了呢。

  见大臣们实在转不过弯来,朱祁钰无奈地苦笑道:“怎么了这是,朕给钱,你们还不想要吗?”

  王文反应得最快,伸手拉拉陈循的衣袖。陈循也反应了过来,管皇帝是怎么想的呢,赶紧先领旨谢恩,把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于是陈循连忙带着众人跪下,齐呼天子圣明。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又向众人嘱咐道:“我将这笔钱划到户部,是咱们君臣用来中兴大明的本钱,不是让你们拿去挥霍的。

  这些银子,每一笔都要用在刀刃上,若是被我查出来谁贪赃枉法,可勿谓言之不预也。

  再一个,我也是要让们知道,朕对于军国大事,完全是一片公心,并没有要自己奢侈享受的意思。”

  大臣们还能说什么,只能继续高呼天子圣明。

第213章 正式停发大明宝钞 皇帝文臣互信加强

  这种在大臣们眼中,看起来非常荒唐的操作,其实也有朱祁钰细致的考量在里面。

  将内帑的收入,划拨给户部,一个是能起到为新君竖立人设,徙木立信的作用。让满朝文武、天下百姓都看到皇帝为国为民的公心。

  二来可以加强户部的财力,为接下来的减税赈灾做准备。

  战事要打、宣宗和三杨送出去的国土要收回;但是休养生息也要同步进行。

  要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就必须限制皇家种种穷奢极欲的行为。

  摸着良心说,朱祁镇当政这些年里,从日常费这个方面考量,做的并不错:既没有大修宫室,也没有滥赏滥封。不论是宫中的嫔妃,还是嫔妃的家人,和前面几朝相比,待遇都是比较差的。

  不过朱祁镇只是自己节俭,却是全凭自觉,并没有在制度上进行改革。

  而朱祁钰想做的,是将内帑与朝廷的开支彻底分离,并大幅度地裁撤内廷人员,削减皇室的开支。

  然后将省下来的钱,拿去增强国力,爱养百姓。

  大臣对此倒是非常支持的,即使这些钱不能进自己的口袋,但大臣们也还是能得到好处的。

  毕竟到了最顶尖的文臣这个层次,那就不光是图钱了,还图权利,还图名望。

  如果真能君臣齐心,中兴大明。在场的大臣们不仅能依靠政绩牢牢巩固住现在的地位,就算是身后也能获得中兴名臣的美誉。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聊完了这些,朱祁钰就打算散朝,回房继续玩女人去了。如今自己的一大批亲信都出去远征了,还带走了大部分亲卫。

  所以朱祁钰觉得还是乖乖在屋里待着比较好,只有等镇守紫荆关的那两万营州卫将士完成守关任务,进京驻防,自己才能重新恢复安全感。

首节上一节109/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