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03节

“皇爷,按照先前所定旨意,司礼监整理好涉及渤海舰队的相关案牍。”

王承恩紧跟在崇祯皇帝身后,微微欠身道:“按照当前掌握的情况,涉及渤海舰队的整编改制,明确下来的初期部署已经落实,军机处那边也呈递了相应奏疏到御前,该部分……”

“派人去军机处那边,传朕的口谕。”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渤海舰队的整编改制,对大明海军具有非凡意义,让有司切实履行好职责,把各项部署都做扎实,别给朕做表面功夫,等到渤海舰队整编完成,朕是要前去视察的。”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伴随着对外开海的不断加深,海贸和造船等领域的蓬勃发展,崇祯皇帝对于海上力量的建设,也变得愈发重视。

大明想要中兴,大明想要崛起,就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在大航海时代下有所突破,实现海陆并进的战略部署。

海洋蕴藏的财富超乎想象。

想要让大明持续推进维新变法,尽快完成原始工业化积累,朝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迈进,就必须在海洋上有所突破。

现在有汉盟、皇明海贸总会等私人性质的组织,来代替大明官方维系脆弱的平衡,那终究是权宜之计罢了。

毕竟此前的大明,根本就没有太多精力和财力,去绝对的掌握这些东西。

崇祯皇帝想要的是一个整体框架。

一个牢牢掌握在中央朝廷的框架。

现在积攒了不少家底,是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逐步组建起大明海军力量,为今后达成这一部署夯筑根基。

其实崇祯皇帝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重造一个个新框架,逐步替换掉旧有腐烂的框架,以此实现大明的整体变革。

这些要重新打造起来的框架,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之下,还区分有各个层面的小框架,一环套着一环,这样整合起来的整体框架,才能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饭是一口一口吃的。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

回到乾清宫的崇祯皇帝,就遇到了一件要事。

“陛下,就辽东督师府方面的分析,臣觉得是很严峻的事情。”军机处大臣王在晋,神情严肃道。

“建虏奴酋黄台吉,一向都是野心勃勃的,此次所领建虏八旗,想要侵犯辽左之地,肯定是一场牵扯很多的战事。

而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又通过辽东督师府,向朝廷转述那样的话,摆明是发现了什么异常。”

“陛下,一旦辽左出现大规模战事,那受影响的绝不只有辽左一地。”

杨文岳紧随其后道:“只怕建虏这一次,要掀起的战争,还将会波及到辽河套一带,特别是察哈尔蒙古各部,被建虏彻底击败后,这对该地域的蒙古各部,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是极大的。

臣有些担忧,建虏是否会趁着辽左一带爆发战事,从麾下调遣一部精锐之师,对内喀尔喀、喀喇沁等部展开攻势。

甚至必要的话,在解决这些蒙古各部后,对我京畿一带造成威胁,这样辽地前线的战局就变得……”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军机处诸大臣所讲,心里却在思索一件事情,就当前所处的境遇,大明似乎到了一种境遇,需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向内外证明自身军威的强盛。

倘若这件事情不能做好,那对待大明而言,现在所积攒的很多矛盾,就得不到有效的震慑!

第764章 御驾亲征(2)

东暖阁人满为患。

被临时传召的内阁全体,悉数到场。

“朕打算御驾亲征。”

崇祯皇帝语出惊人,只此一言,就叫众人心生惊意,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陛下不可啊。”

内阁首辅徐光启上前规谏,“陛下乃是万金之躯,国之根本,纵使建虏奴酋黄台吉,要领军进犯辽左,何须陛下御驾亲征。”

“臣附议。”

毕自严紧随其后道:“陛下心忧辽地安稳,这是该有的,然御驾亲征一事,万万不可决断啊。

大明,需要陛下统御。

战场上更是刀剑无眼,倘若陛下舍弃根本,而选择御驾亲征,这实属是本末倒置,建虏进犯辽左一事,朝廷……”

“陛下断不可御驾亲征。”

刘鸿训激动道:“建虏凶悍,纵使先前在辽地频频失利,然建虏之根底,并未被彻底摧毁。

时下建虏平定阿敏叛乱,横扫科尔沁、察哈尔等部,此次集结大军,想要进犯辽左之地,必然是来势汹汹。

倘若在这等态势下,建虏知晓陛下要御驾亲征,必然会有所疯狂之举,一旦前线局势出现任何变故,这对国朝……”

正如崇祯皇帝所想的那般,徐光启、毕自严、刘鸿训、王洽、黄立极、温体仁、周延儒等内阁大臣,还有王在晋、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在知晓自己要御驾亲征后,都纷纷上前规谏。

御驾亲征,绝非是什么小事。

这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倘若真决定御驾亲征的话,出现任何的意外情况,这对于大明而言,必将是晴天霹雳的打击。

可是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这一战他必须要御驾亲征,事情堆积到这等程度,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解决掉一些问题。

“诸卿的想法朕清楚。”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神情自若道:“朕打算御驾出征,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下的决定。

其一,朝鲜境内的战争冲突,出现一些不可调停的矛盾,有朝鲜王室为首的群体,对国朝产生些许怨气,朕需要一战,来震慑朝鲜当局。

其二,建虏横扫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各部,此次就选择进犯辽左,其野心必然不仅限于辽左,恐在辽地发起战事期间,必将对漠北地区展开攻势,特别是内喀尔喀、喀喇沁等部。

其三,辽东战局持续至今,大明丢掉这片疆域十余载,建虏在辽地横行良久,国朝需要一场大胜,来彻底收复整个辽东。

其四,从萨尔浒之战惨败算起,国朝在辽地出动的军队不计其数,战死在前线的健儿不计其数,惨遭建虏屠杀的大明子民不计其数,这是国恨,朕身为大明天子,需要用一场大胜雪耻,辽左一战,要么不打,要打,就必须要建虏彻底打趴下,擒杀为非作歹的建虏叛逆。”

面对群臣的反对,崇祯皇帝简明扼要的说出,自己究竟为何要御驾亲征,这还仅仅是围绕辽河套、辽东、朝鲜等区域,所必须要考虑到的政治和军事层面。

因为一场建虏叛乱,从万历朝后期算起,大明前前后后损失的东西太多了,这也导致大明为何从万历朝后期,就开始这般混乱的原因。

泛辽东战略推行到现在,持续削减建虏的战争潜力,想要达到的战略目的,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不可能一直叫辽地始终处在未完全安稳的态势下,毕竟辽地是大明的统治疆域。

彻底的解决辽地威胁,将黄台吉所领的建虏八旗重创,让李自成所领的辽东义军西进,就是崇祯皇帝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

只要能达成这一战略部署,那今后的格局就彻底发生逆转。

遭受重创的建虏八旗,将成为戍守辽地的明军磨刀石,在后续逐步的对建虏展开战术攻势,以达到磨砺明军的目的,知道建虏八旗的核心群体死伤殆尽。

领军西进的辽东义军,将成为搅动草原局势的搅屎棍,形成义军在前,明军在后,新兴的西进开拓之路,用战争的形式,用军火贸易的事实,不断让大明在后掠夺财富,积攒更浑厚的根底。

“陛下三思啊。”

徐光启情绪依旧激动,作揖规谏道:“就算想达成上述的格局,陛下也不必御驾亲征,朝廷谴派大将,调遣大军,齐聚辽地一带展开攻势,即可逐步实现陛下所想。”

“臣附议。”

王在晋上前道:“尽管国朝在辽河套、辽地、朝鲜等地,存在着多样的处境压力,可是有些事情……”

尽管崇祯皇帝讲的很明确了,可是群臣的反应和态度,依旧是明确的,那就是不同意崇祯皇帝御驾亲征。

毕竟此事牵扯太大了。

见到眼前这一幕,崇祯皇帝眉头微皱起来。

他之所以想御驾亲征,除了要达成上述目的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其一,因维新变法出现的新旧之争,新旧矛盾,这也是不可调停的,所以他要通过这次御驾亲征,转移注意力,转移矛盾,与此同时,在御驾亲征期间,崇祯皇帝还要带走一批朝臣,守旧派的代表人物。

对于大明文官群体的德性,崇祯皇帝比谁都要清楚,土木堡之变的惨败,固然有大明战神的狂妄,可却也藏不住阴谋诡计。

当利益遭受损失,就算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该在背后算计,该在背后背刺,那是一点都不会手软的。

崇祯皇帝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维新变法能减少阻力的推行起来,与此同时避免遭受算计,继而出现惨败的情况。

其二,现阶段整顿的大明军队,需要一场整合的大战经历,特别是戍守京畿的京营精锐,必须要打出血性,打出军威来。

崇祯皇帝需要一场大胜,来震慑宵小之辈,来震慑魑魅魍魉,想要力保维新变法能稳步向前推行,崇祯皇帝就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其三,通过这样一场半对外的战争,崇祯皇帝要达到磨合内外有司衙署的战略目的,有些事情既然做了,就没有任何的退路可言。

倘若不能通过战争,来起到一定的磨合作用,那就算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能够达到预定的成效,可是对后续的维新变法,却不会那般的顺利。

其四,崇祯皇帝就是要用御驾亲征,就是要用离开大明权力中枢,来刺激到一些既得利益群体,叫他们觉得能挺而走险,继而做出威胁到自己的事情。

只有这样,唯有这样,那才能凭借着大义,去除掉一部分宵小之辈,这对于进一步整合大明,会起到很正向的作用。

像上述的这些思量和考虑,崇祯皇帝一个都不能言明,毕竟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在绝对的政治面前,是没有什么值得可信的。

机会就这么一次,错过了,就会造成很多被动境遇,这是崇祯皇帝绝对不愿看到的现状。

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他必须要抉择。

“够了!”

崇祯皇帝拍案怒道:“朕意已决,御驾亲征一事无需再议,朕已然决意要御驾亲征,彻底灭掉猖獗的建虏。

内阁,温体仁、周延儒、王洽随驾出征。

军机处,王在晋、杨嗣昌随驾出征。

此外,朝中有司,朕会遴选一批大明肱股随驾出征。

在朕御驾亲征期间,由太子监国,内阁首辅徐光启、内阁群辅毕自严辅政,其余大臣各司其职。

在朕御驾亲征期间,涉及国朝的军机要务,一律以八百里加急送抵前线,敢有贻误者杀无赦!”

此言一出,让殿内群臣震惊。

特别是对温体仁、周延儒他们来讲,天子乾纲独断下要御驾亲征,竟然还要他们随驾出征。

第765章 辽左之战(1)

战争不是儿戏,不是过家家,一旦最高的决策明确,围绕核心战争的相应部署,就必须紧锣密鼓的运转起来。

涉及到最高统属、人员调配、军事部署、战区划分、职责明确、粮饷调派、军需转运等一系列部署,都要以最高效的状态落实。

为了确保御驾亲征的最终胜利,崇祯皇帝拟定了很多中旨,这种紧张的氛围,让朝野间为之一振。

很多人都揣摩不透,崇祯皇帝为何要乾纲独断的御驾亲征,可是在崇祯皇帝的一系列调遣下,渐渐的也叫一些人回过味来。

这哪里是单纯的御驾亲征啊。

这分明就是有目的的亲征啊!

抛开朝堂上的调遣部署不谈,单单是涉及到地方的调动,就多到让人应接不暇,以卢象升、陈延生为首的维新派,肩负起更重的职责。

倘若没有这场御驾亲征,那么涉及到维新变法的事宜,就必须遵循某些潜规则,以龟速缓慢推行。

可现在御驾亲征来了,一切都要围绕着战争来运转,毕竟大明的天子,都要统领着大明军队出战,任何影响战争胜利的因素,都必须以果决的姿态镇压!

这就是崇祯皇帝想要的大义。

战争固然是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可是在特殊的境遇下,只要战争能取得最终胜利,那斩获的战略价值,超出寻常人的想象。

“哒哒哒……”

首节上一节40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