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82节

  这里面还牵扯着另外一个故事,当然也可说是事故。

  安陆州是个魔咒绝户之地。

  郢王和梁王曾就藩此地,均绝户于此地。

  郢王是朱元璋第24子,被封到安陆州,去世后因为无子封地被撤销;

  梁王是朱高炽第九子,被封到安陆州,也因去世无子封地撤销。

  郢王至少还经历了几代,梁王最惨,只有他这一代,因为没儿子,他死之后,梁王一脉直接终结。

  这两位王爷在安陆州就藩的时候,朝廷分给了他们大量的田产。

  梁王死后,因为此莫走,没有藩王来这此就藩,为避免田地荒芜,朝廷将494顷的田产让给了临近的襄王,让襄王府负责管理。

  襄王一下子多了几万亩的田产,一时成为巨富,难怪朱材花钱如流水却不缺钱,这跟他拥有两地田产有很大关系。

  如今兴王朱佑就藩安陆,肯定要要回那些田产,朱材怎能不慌?

  朱材纵然骄奢淫逸,那也是聪明之人。

  老朱家的人奇葩多,但其实很多聪明人,只是有些没用在正处而已。

  果然,朱佑就藩安陆后不久,直接向明孝宗申请想将郢梁二王先前藩地的田产要回来。

  朱材纵然有些慌乱,但他也不是吃素的,这厮从小就心大胆肥,也直接上书跟朱佑打起了擂台。

  他上书说那些田产纵然先前是梁王的,但是那梁王死后,明英宗给了曾祖父朱瞻管理,家里还有明英宗的谕旨

  (我有证据,你们做皇帝的,可不能说话不算话呀)。

  并且如今已经过了四代,那些田产早已不是安陆州藩地的财产了,是他们襄王府的,他自然不能给兴王朱佑。

  兴王朱佑也不是吃素的,年少方刚,自然不会吃亏,继续上书,说那些田产并非赏赐襄王,只是朝廷没有藩王就藩安陆。

  朝廷只是让襄王代管,既然代管,正主来了,就必须归还!

  如果就此多占便宜,还有谁敢就藩安陆?

  所有的藩王都效法襄王府,这大明皇家土地岂不是乱套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明孝宗也不好决断。

  且两人打嘴仗的事情在朝廷引起轩然达波,没个说法也说不过去。

  明孝宗无奈,干脆直接号召众大臣朝堂开会决议。

  决议的主题:

  449顷争议之地该归襄王还是襄王?

  那些大臣个个都是老油条,不说科举考试层层选拔优才,能留京做官,上得朝堂,有几个是憨蛋?

  这藩王打架,那是老朱家的家务事,他们外人来管,那不是惹得一身骚吗?

  且这件事跟他们又没有关系,就是地退出来,也不会给自己半星点!

  这些人就开始和稀泥,一会儿说明英宗将田地给了襄王,人家襄王占着也没错;

  一会儿又说明英宗也没有明文说那些地赏赐给了襄王,永远给襄王府所有,兴王说的也对。

  说到底就是不站队,既然是皇家的事情,皇帝您就自己决断吧!

  明孝宗听那些大臣打太极,气得不打一处来。

  他内心当然是偏向弟弟兴王,那襄王已经跟自己隔好几代了,就是同是皇家,也只能算是远房本家。

  可是如果将那些地给了弟弟兴王,一旦开例,王室关于土地纠纷的事情多了去,大家都来找自己决断怎么办?

  没有办法,明孝宗干脆直接将这事搁置。

  既然不好管,朕先不管了!

  皇帝不管了!

  兴王朱佑也是强硬之人,他已经看出来了,如果此事就此搁置,那些地肯定要不回来。

  自己从卫晖迁居这安陆州,本来就遭到家里的一些人,比如王妃蒋氏的反对。

  王妃觉得这安陆州是魔咒之地,来此不吉;兴王却不信那些。

  如今到了这安陆州还受这窝囊吃亏之气,岂能忍?

  且那些地也不少,藩王虽然说福利不错,可是壹府人要养活。

  自己以后说不定还有众多子孙,都是要靠自己分封哪些地生活。

  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自己也不能就此作罢。

  他就直接派仪卫司的人去抢地,当然遭到了襄王府的官员抵抗,仪卫司就直接将那些官员抓回来。

  朱材一看自己的官员被抓,地被抢占,也派自己的人抓兴王府的人。

  你来我往,你抓我的人,我抓你的人,短短时间内,有七十多人参与其中,闹腾得两地人皆知。

  两地的朝廷官员看这事闹下去必定会闹大,到时候出了事他们也承担了不了。

  故意将事情散播到朝廷那里,让明孝宗知道。

  明孝宗知道后真想骂娘!

  这事他本不想管,装作不知道,这两家却越闹越大,让自己不管都不行。

  有一个人看皇帝这样忧愁,有些于心不忍,本着为皇帝分忧的宗旨,自动申请前往湖广调解兴王和襄王的矛盾。

  这人就是大理寺卿汪伦。

  作为经常评理判事的最高发院,汪伦作为多年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经验很是丰富。

  明孝宗听了很是高兴,直接大呼:汪伦能为朕分忧此事,真乃朕之良臣!

  汪伦听了很受用,但还是跟明孝宗提了个条件。

  说自己去处理这事的身份就是代表皇帝调解矛盾,并非断案评判谁之对错,免得引起两王反感。

  对于明孝宗来说,只要能解决事情,是去调解矛盾也好,是去骂架也行,只要让那两家消停不乱闹就好,一切条件都好谈!

  就这样汪伦汪寺卿去了湖广。

  汪伦作为最高法的官员,断案判理那绝对是能手,没点手段能力,也做不到这个位置。

  他先去了襄王府。

  朱材热情接待了这位钦差大人,他本来以为这位钦差是来判案评理的,很是礼遇。

  纵然他是王爷,如今也只是算是旁支,人家钦差可是三品大员,在皇帝面前可比他们这些旁支王爷要说得上话。

  更何况人家是代表皇帝来断兴王和自己家那点事的。

  谁料那汪伦来了,根本也不细问具体情况,更不提看自己曾祖父收到的那份谕旨,只拉着自己聊起了家常。

  汪伦酒量不错,边品评自己家酿的美酒,边夸自己家府邸豪华气派。

  两人酒至酣处,汪伦还跟朱材玩起了幼儿园级三千问:

  襄王啊!您说是您跟当今皇帝关系近呢?还是兴王爷跟皇帝关系近?

第97章 准备买地

  这问题还用问吗?

  “当然是兴王跟皇帝关系近了。”

  人家兴王是同父的亲兄弟。

  自己也就是皇帝的远房本家!

  朱材觉得这问题很莫名其妙。

  但汪伦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起了一身冷汗:

  襄王啊!你十多岁就掌管这襄王府,能维持这份富贵,将襄王府搭理得井井有条。

  说实话,臣真是佩服您呢!

  像您一样跟皇帝关系这么远的藩王能如此富贵逍遥的真不多。

  纵然那些田产是英宗赏给您曾祖父的,您可别忘了,现在的大明朝是谁当家?

  那些田产原本就在安陆,本就是安陆封地的财产,你不给当今皇帝面子,跟他的弟弟闹得不可开交。

  即使这些田地你抢在手里,您觉得皇帝会高兴吗?

  他会站在您这边不站在自己弟弟那边吗?

  你可别忘了凤阳高墙里那些同宗啊!

  凤阳高墙朱材没去过,但那里被关押的皇室子孙生活他可是从小听说过。

  想起自己这次的鲁莽行径,朱材身上不由冷汗直渗。

  “汪寺卿,那……那我该如何去做?”

  “把那些地给兴王得了,您主动相让,皇帝定然觉得委屈了您,说不定还能给您些补偿。补偿咱们就不说了,能避灾避祸才是最重要的,您说呢?”

  ……

  摆平了襄王那边,汪伦又去了安陆州兴王府那边。

  兴王自然也是热情接待了汪伦,毕竟这可是皇帝派来的。

  汪伦先是对兴王就藩安陆还要找寻丢失的土地表示了同情,惹的兴王很是感动。

  这事说实话他也很委屈。

  自己封地少了几万亩地,这事搁谁谁也不能忍。

  特别是那襄王,竟然还跟自己打擂台,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真是太张狂了!

  汪伦跟兴王推心置腹地表达了自己理解兴王的委屈后,传信说襄王已经同意将土地还给你了。

  兴王听了心里舒服了些,但是还是对襄王先前不给自己面子的行径很是不满。

  “王爷,既然襄王同意将田地归还与你,这事也算圆满解决,毕竟您的目的不就是要回那些土地吗?”

  “皇帝因为这事发了好几火,觉得你们让他为难了!朝廷事多,皇帝最近心情一直不佳,天威难测呀……”

  汪伦传递了消息欲言又止。

  是的,天威难测!

  纵然自己以前跟皇帝走得还算亲近,但皇家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

  自己如果继续闹,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毕竟这地也算积留问题。

  既然襄王愿意退让,自己也退一步。

  距离自己封地较近的那些地兴王决定收回来,应山交界的那些荒芜盆地,地太贫瘠,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给襄王,让皇帝也看到自己是大度之人。

  襄王不是喜欢玩马吗?那几百亩地就算送给他,让他跑马得了!

  汪伦一听兴王的态度,大呼叫好,直夸两位王爷仁义大气。

首节上一节82/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