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8节

再说了,总吃羊肉也不是个办法,米饭多好吃,把南方的大米运过来,供应朝廷。

可运着运着,元政府发现不对劲了,总这样运,累死人也跟不上吃的,必须重开河运。

于是在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开凿了会通河,北接卫河,南接泗水与黄河。

元政府的开凿运河,彻底改变了原来大运河“Y”字型的走势,大运河自此之后,不再经过洛阳,河南与安徽北部河段被废,大运河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势,南北航程缩短了一千多里。

按理说,到了明代朱允时期,这条水路应该还是畅通的,可现实情况是真的不通畅。

根子还是出在元朝,修个河道,也不找点有水平的水利专家,随便指派个人便算了事了。

就以会通河中的济州河来论,其以汶河、泗水河为水源,将两河水源引至任城,然后在任城这里,进行南北分流。

可是任城这个地,它并不是济州河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任城北面的南旺。

就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任城分水时,总是南面河道水流多,北面河流水流少,所以北段河道又浅又堵,走走小木筏,抓条鱼,洗个澡什么的还可以,想要走大船,那是不可能的。

总不能大船到了这地,将粮食丢岸边,又转陆路运输吧?

来回折腾,也不是个事。

朱允可以不在乎朱桂的煤能不能运到南京,却很在乎南京的粮食能不能运到北平。

派遣朱桂去山东挖煤,顺带调查下河道状况也是好的。

诚如马恩慧所言,修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需要一步步来,至少今年是不能考虑如此大动作了。

这一日,朱允没有办公,只带着马恩慧在京师城中逛着,直至夜幕垂落,才返回宫中。

一入后宫,马恩慧便从一个任性调皮的女子,成为了威严端庄的皇后。

十天之后的一个深夜,朱允早已熟睡,朦胧中感觉到有动静,惺忪地睁开眼。

马恩慧坐在一旁,轻轻喊着:“皇上,解缙求见。”

朱允摇晃了下头,皱眉道:“什么时辰了?”

“寅时初。”

马恩慧轻轻说着。

朱允坐了起来,寅时初可是凌晨三点,若不是出现了紧急事件或紧急情报,解缙绝不会惊扰自己。

“解缙可说什么了?”

朱允看向不远处的跪着太监,问道。

“回皇上,解大人说,郑副总兵来信了。”

朱允听闻之后,顿时来了精神,吩咐道:“让他至武英殿,朕稍后便到。”

马恩慧帮着朱允穿好衣裳,轻声说道;“皇上,早去早回。”

朱允听出了马恩慧声音中的不安,自信地说道:“皇后无需担忧,郑和来信,绝不会是报忧的,朕相信他。”

马恩慧见朱允如此相信郑和,便也放心下来。

武英殿。

解缙见礼之后,连忙拿出了八百里加急信件,交给太监转呈,道:“臣深夜惊扰皇上清梦,还请皇上降罪。”

“按宫廷令,遇紧急军情、奏报,需立即通禀,你又无错,何罪之有?”

朱允接过信件,看着信封之上龙飞凤舞的“郑和奏报”四个字,不由沉声道:“此乃是一封捷报。”

第一百五十四章 建报恩寺,铸英雄之碑

只看信封之上的字迹,朱允便可以感知到一股激荡不休的豪情。

“解爱卿,念给朕听!”

朱允挑开信封,走向解缙。

解缙含笑点头,接过信件,展开扫了一眼,面色变得肃然起来,读道:“臣郑和顿首于泉州府,五月十日夜,率船队二十艘,途径澎湖水道,进抵澎湖城海域,陈祖义率二百余海贼船、五千余海贼诈降,计破,臣斩其弟陈宗盛。”

“联镇南大将军李景隆水师所部,月夜酣战,三个时辰结束战斗,斩海贼两千七百余首,击毁、击沉海贼船五十六艘,俘获海贼船七十九艘。”

“有三十八艘海贼船北遁,为所留船队悉数击沉于澎湖水道,斩海贼九百二十一首。合计斩海贼三千六百余。”

读到这里,解缙激动地看向朱允,抬手道:“皇上,大捷,大捷啊。”

朱允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几分欣慰。

总共五千多海贼,干掉了三千六百多,可谓是大获全胜,称得上大捷。

“继续。”

朱允踱步道。

解缙低头,继续读道:“然因月夜晴晦不定,加之围追不利,致使匪首陈祖义及其子陈士良等一千余人逃遁,不知所踪,此乃臣一人失职,愿领罪受罚……”

陈祖义跑了?

解缙微微皱了皱眉,看向朱允,却不见朱允有任何表示,只自顾自地来回踱步。

匪首跑了,这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海贼虽多,往往只是散兵游勇,不足为虑。

可一旦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势力,那便是威胁沿海城镇的力量。

而陈祖义,便拥有这种可怕的能力、号召力与实力,没有杀掉陈祖义,那整个澎湖海战,就算不得大捷!

解缙有些可惜,继续读道:“此番海战,我部水师战损三百二十六人,伤七百二十八,李将军所部战损七十九人,受伤二百一十五人。”

朱允停下了脚步,看向解缙。

解缙仔细看了看,没有读错,便说道:“皇上,海匪之人多是彪悍亡命之徒,水师战损如此,已然是郑副总兵指挥得当,应对有方。”

开疆拓土,保家卫国,总免不了牺牲。

只是,朱允做不到云淡风轻。

四百多人死了,意味着四百多个家庭失去了儿子、父亲、丈夫!

他们的痛苦,谁来承受?

谁会去关注?

纵然给多少抚恤,也抵不上人还活着!

解缙见朱允沉默,便接着读道:“此战取胜,一在军士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二在将领冲锋在前,以身作则;三在梁道明所部暗中支援,协助水师安全通过澎湖水道,并告知海贼部署。”

“臣郑和有负天恩,未竟全功,万千罪过,皆于臣一人担,万望皇上勿薄将士,臣死且含笑……”

信读完了。

解缙将信折叠,交给了一旁的太监,看着已然坐下,却不言语的朱允,小心翼翼地问道:“皇上,此战如何评断……”

朱允又看了一遍信件,严肃地说道:“毋庸置疑,此乃大捷。天亮后,宣告天下,以彰我大明水师之威武!”

解缙松了一口气。

界定为大捷,意味着皇上并不会过于追究匪首陈祖义逃走一事,属于将士的赏赐,也不会短缺。

朱允敲了敲信件,问道:“梁道明,是何许人?”

解缙笑了笑,说道:“皇上,臣曾听闻过此人,其原为广东南海人,后旅居三佛齐。在三佛齐,有一千多华人居住,而梁道明因为处事公正,为人仗义,又颇有能力与威信,华人便以其为首。”

“洪武三十年,爪哇满者伯夷国王灭三佛齐旧王朝,导致三佛齐大乱。华人为了生存,便推选梁道明为三佛齐王,组建军队,对抗满者伯夷。”

“从广东等地一些奏报可以了解到,梁道明是一个相当守规矩的人,于我大明并无威胁。他与陈祖义之间,似乎多有矛盾。”

朱允听闻解缙的话,微微摇头,道:“情报容不得似乎二字,梁道明是如何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既然他帮助了大明,那暂且便将他作为朋友吧。”

“朕记得行人司谭胜受是广东南海人,便安排他携赏赐至泉州府,让他与梁道明接触下,看看这个人如何,是否能为我大明所用。若是可以,便让郑和率军士南下,警告满者伯夷,莫要再进犯三佛齐。南洋与西洋海路,必须打开!”

解缙连忙答应。

朱允摆了摆手道:“明日开早朝,你且退下休息吧。”

解缙施礼退出大殿。

朱允仔细看过郑和的奏报之后,叹了一口气,返回后宫,只休息了不到一个时辰,天已大亮。

奉天殿。

朝臣听闻澎湖大捷的消息之后,皆是笑容满面,一起为皇上贺,为大明贺。

朱允肃然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我大明江山稳固,万民休养生息,皆赖将士奋不顾身,御敌于国门之外!将士报恩于国,血战于外,尸骨无存,乃是憾事,若不得妥善安置,朕寝食难安!”

“现命工部,于建初寺原址,兴建报恩寺,存放为国征战,为国牺牲之英雄骨!生报恩于国,死报恩于天地!以报恩之名,铸英雄之碑,留名后世!诸位以为如何?”

“报恩寺?”

一众官员暗暗吃惊,皇上这是打算大兴土木啊。

工部尚书郑赐出班,凝重地说道:“皇上,为百战将士建造报恩寺,立碑传名,臣毫无异议。然则今年各地税银尚未递送京师,内库空虚,实在是不宜大动土木。”

郑赐低着头,态度很明显。

皇上你要干嘛都行,但你得给钱,没钱没办法办事啊……

朱允看向户部尚书黄子澄,黄子澄出班道:“皇上,当下内库,只能拨付三十万两,再多,恐会动摇根本。”

黄子澄也有些无奈,朱允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没错,但无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新商之策,到现在毕竟还没看到收益。

钱还没到账,总不能玩透支吧?

你透支了,会腰疼,要是国家透支了,那户部所有人就不止是腰疼的问题了……

朱允看着黄子澄,缓缓说道:“三十万两?呵呵,朕要建造的可是大报恩寺,三十万两,是不是有点……”

黄子澄擦了擦汗,准备咬牙挤一挤,艰难地吞咽下口水,还没喊出“五十万两”,便听到了一句令人匪夷所思,令朝堂陷入死寂的话:

“太多了……”

第一百五十五章 就坡下来吧,皇上

太多了?

所有大臣都愣住了,眨了眨眼,一脸木然。

都察院景清掏了掏耳朵,不知道是自己昨晚上节目太多,出现了幻听?还是皇上业余活动太丰富,脑子出了问题。

建造大报恩寺,三十万两银子还多?

您开什么玩笑呢。

光是征集的工匠农夫,便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还有各种材料支出,又需要多少?

建造好了之后,总不能光秃秃一个院子吧?

不说弄点西洋宝树放里面,你至少也得弄点狗尾巴草吧?

既然是寺,那就是佛教的玩意,要不要弄几颗舍利?

听闻天界寺的大师已经八十了,用不用安排几个人天天候着,等大师圆寂之后,也好架好柴,完事找找有没有舍利子,找到了那他就是得到高僧,找不到那就是道行不够。

首节上一节108/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