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7节

郑和见是李景隆,连忙施礼,然后说道:“此战在郑和来看,可不是什么大捷。毕竟,我们还没有抓到陈祖义。”

李景隆虽是曹国公,但此时在军中,他是镇南大将军。

李景隆拍着船舷,看着红彤彤的太阳,笑道:“他能逃得了吗?你在澎湖水道另一端留下的船队,足以吃掉任何逃走的海贼吧?”

第一百五十二章 博览区的作用是偷听

十五日朝会结束之后,朱允便换了便服,尚未到西安门,便看到了一袭翠绿锦袍的马恩慧。

“皇后,今儿天气不错。”

朱允走至近前,牵起马恩慧的手,轻声说道。

马恩慧盈盈一笑,道:“皇上挑选的日子,老天爷也需要给点面子不是?也不知中华书局怎样了,我们快去看看吧。”

朱允看着柔美的马恩慧,道:“准不会差。”

马恩慧咯咯笑了起来,说道:“听闻皇上可是施了手段,也不知是什么法子。”

朱允爽朗一笑,道:“皇后去了便知晓了。”

出了西安门,便是西皇城根北街,向北左转,进入西十八街,过了珍珠桥,再向北便是成贤街,成贤街西面是国子监,东面不远是小教场。

新华书局位于成贤街北端,朱允与马恩慧一路走,一路逛,等到了新华书局时,已过了半个多时辰。

“好热闹。”

马恩慧看向新华书局,门口人流如织,络绎不绝。

朱允微微点头,看来这新华书局的招牌是打出去了,至于能不能留住人,形成一个品牌,那就需要慢慢经营了。

“我们也去看看吧。”

朱允笑着对马恩慧说道。

马恩慧点过头,便想要走入人群,此时一人轻轻挡在了马恩慧与朱允身前,腰间一闪,露出了安全局的令牌,也没说话,便先一步走在前面。

朱允与马恩慧进入了中华书局,里面已是人满为患,喧嚣一片。

整个中华书局,开出四个区域,分为左堂、中堂、右堂、后堂四区。

中堂区域,摆设的是史子集与前朝史书;左堂区域,摆设的是通俗小说、杂志文集;右堂区域,则设有《三字经》等少儿启蒙读物,同时也是笔墨纸砚售卖区域,亦是结账区。

后堂区域最是热闹,可谓是绝不同于其他任何书坊。

朱允借鉴了后世书店设置读书区的创意,将中华书局书铺后面的左右厢房腾了出来,设为博览区。

文人嘛,都喜欢吵吵,谁都不服谁。

看这个人写的文章不行,骂一句垃圾。

觉得这个诗写得矫情,还是垃圾。

文人相轻很正常,大家都是“指点江山在我,舍我皆是垃圾”的心态,哪怕是自己有半瓶子酒,也能装作一瓶子晃荡。

至于有多少真才实学,那就不好说了,反正眼高着呢。

天下举人嘛,虽然拄着拐杖的老人不少,但毕竟还是年轻人为主,设置一个博览区,释放下他们的青春张扬也好,顺便还可以安排一些耳朵,偷听下最时潮的文化界消息。

文人的思想动态,还是需要把握的。

如果这些人在讨论程朱理学的时候,顺带讨论下朱熹纳尼为妾的事,臆想下当年老朱熹的风流,是没关系的。

可如果在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不关注于内容本身,而是纠结于姓氏问题,天天想“我姓刘,你姓孙,他姓曹,为啥这天下姓朱”,那朱允会不高兴的。

派刘长阁邀请他们参与下新刑具的测试工作,也算是为国做贡献了。

“京本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嘻嘻,为何还写了京本祖版四个字?”

马恩慧拿起了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朱允询问道。

朱允解释道:“但凡刊印书籍,唯传播才显其价值。这四个字,其实是一种广告。”

“何为广告?”

马恩慧有些疑惑地看着朱允。

难道“广告”是舶来词?

朱允对期待的马恩慧道:“广告,便是广而告之,街边叫卖、吆喝是广告,酒楼商铺招牌、幌子也是广告。京本祖版四字,实为冠词,营卖书籍时,往往都会用到,比如那一本,冠词为精镌,那一本冠词为新刻……”

马恩慧长了见识,拿起一本《水经注》,看着封面上的字,轻轻读道:“是书也,刻已数版,系皆伪舛,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勘校,方成此版。”

朱允见马恩慧又抬起头,便说道:“书坊之人,称这段话为识语。”

“可这本书真的请了名士,再三校正吗?”

马恩慧询问道。

朱允一摊手,道:“这个便需要询问二王了,此书出自书局。依我看,不过是夸赞溢美之言,招徕顾客罢了。”

马恩慧默默点头,看着店内购书者众,眼神中流露出了一抹笑意,说道:“之前臣妾还埋怨,耗费如此多银钱置办书局,如今看来,你是对的。”

“那是。”

朱允自信地笑道。

走出中华书局,马恩慧看着隔壁竟也有不少文人,手持书籍在排队,不由好奇,问道:“这是作甚?”

朱允看了一眼,轻轻说道:“这是朱桂的生意,听说中华书局的事之后,非要参与其中,最后二王无奈,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售卖精致书柜、书架与书袋。”

“短短时日,他竟做得如此迅速?”

马恩慧有些惊讶。

朱允笑道:“有利可图,自是不愿落于人后。现在看来,他是做对了。”

“可是,你不是安排他回去……”

马恩慧有些忧虑。

朱允的安排马恩慧是知道一些的,朱桂上交封地,甘愿从商,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营生,而朱允给他的营生,便是挖煤。

煤炭,多产于山西、陕西等地,说不得朱桂还得回山西。

朱允摇了摇头,道:“山东峄县有个大型煤矿,可交他营生。那里水运或海运,都方便一些。只是当下北地有些水道尚不通畅,只能走小船,这倒是一个问题。”

马恩慧心头一惊,拉着朱允的胳膊,不安地说道:“修河乃是天下大事,不可任心而为。”

修河,绝对不是后世,一台挖掘机便抗住了所有。

在封建王朝,修河是关联着国本的事,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隋朝灭了。

元朝修了修黄河,天下反了。

若朱允再来一次大动作,这天下……

马恩慧很清楚,修河不是一条鞭法,也不是遏田产兼并,不是下达政策,执行政策这么简单的事。

修河,需要征用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民工,而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运河不太通

疏通河道,是朱允一直思考的事。

南京不适合建都,那最合适的地方,便只能是北平了。

可是北平附近的产粮区太少,所产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的,一旦迁都,迁移过去的人口可不在少数。

那位说了,没粮,就运粮呗,多简单的事。

大哥,这是古代,不是你拿着两块钱,出门右转一百米,去超市买一斤面就能解决肚子问题。

主产粮区,在江浙一带。

从这里运粮到北京,二千多里路,怎么运?

手推车?

你试试推两千里路有多难,有多辛苦?

再说了,推车的人也是需要吃饭的,运了三袋米,去的路上吃了一袋,到北京扔下一袋,剩下一袋子还得留车上,就指望这袋子米回去路上换点大饼吃了,全给了北平,咋活着回去?

哦,给钱也行。

啥?

一两银子?

坑人也不至于这样坑的吧?

两千里路,你就给我们一两银子?

欺负老实人不是?

那位也为难,你们总共就运来两石米,你还想要多少?

两石米,一两银子,就这价,总不能让我贴本买吧。

官员苦涩,农夫苦涩,大明也苦涩。

陆路运输短时间输输血还行,要是天天输血的话,能长久也是医学奇迹了……

陆运搞不定,那就水运吧。

古人经常提的漕运,便是水运。

漕运用大船走,一船一船的拉粮食,载货量高,速度快,用工少,多好。

可关键是:

不通。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太通。

说起大运河,不能不提隋唐宋元。

隋炀帝被人骂了几千年,但只凭着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也应该给他发个奖状。

正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有了南方经济中心服务于北方政治中心的格局,才有了中国大一统,南北并联,无法切分的版图。

隋炀帝上位后,迁都洛阳,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同时为转运江南物产于洛阳,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约两千里的“通济渠”,通济渠的开通,直接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大业四年(608年)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两千里的“永济渠”,永济渠与广通渠贯通。

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八百里的“江南运河”。

至此,洛阳至杭州长达三千四百余里的河道贯通。

唐宋时期,运河各段的名称虽然变来变去,但总归是起名字的爱好问题,总体上来说,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格局、走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加上唐宋皇帝都懒,觉得大运河能用就行,偶尔拨点款,疏浚、维护下就够了。

但在北宋晚期,随着宋金之间的对峙,战乱不断,都没钱打仗交保护费了,哪里还有钱去修河?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河道维护已然难以为继,巷道不断淤积,航运出现了中断。再加上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会冲断,一些河道更是堵塞无法使用。

到了元代,这些蒙古人选择大都(北京)为首都,他们虽然是游牧民族,可毕竟来到了中原,总不能将所有地都种上草,天天牵着羊去放牧吧?

首节上一节107/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