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152节

还是张汉卿勇于任事,他请求由人民党来主抓这一块的工作。对他来说,人民党在全省各地都相应建起了人民党党部,但是现在除了新民县,他们不能在任何一地有任何行政上的呛声----于法不合。名不正则言不顺,导致人民党在奉天的声音很弱,有点沦为后世“参政|党”的感觉。

老旧势力不愿放弃他们的权力,这是历史的必然。可是当这些老旧势力包括自己的父亲时,他亦无可奈何。人民党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斗争,在历史上也没有相应的贡献,想这样平白获得政权自然也说不过去。

现在,终于有机会名正言顺地在政|府中有一席之地,张汉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安置移民,自然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打交道,能否安置好移民,使之融入旧有的群体,考验着各地党委会的能力。另外,这也是宣传人民党执政为民的好机会。

于是,人民党宣传部大张旗鼓地号召广大人民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积极努力为移民的进入作准备,并讨论行之有效的安置办法。

同时,张汉卿亲赴水灾第一线,向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宣传关外移民的好处。在武清,他向社会各界阐述了东北对于安置移民的种种办法:

“连日来,我走访过许多灾区,亲眼看到民不聊生的惨状,在此我受奉天省政|府的委托,在此郑重宣布:将在十日内救助五十万元衣物和粮食。同时,奉天各大商号也捐资三十万,虽然杯水车薪,但谨代表同为国人的拳拳之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捐助之余,也希望灾民们能够自食其力。重建灾区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以目前的状况来看,这需要一笔不菲的投入。与其等待灾后重建,不如现在就开始筹建新的家园。

东北有辽阔、肥沃的土地等待开垦,东北的老百姓与关内的老百姓一样,都是炎黄子孙,写着同样的字,说着同样的话。他们已经被动员起来,共同建设新东北。

奉天的土地改革试点使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前提是你愿意出力气。

不用担心没有着落,我已安排人民党在奉天的各个车站、码头展开移民安置工作。在初期,会安置在农民兄弟家里,政|府会供给衣食。根据政|府法规,每位移民都可以免费获得五亩地,税收少得可怜。根据去年底和今年初的测算,每人养活两三个人不成问题。现在在奉天,饿死人的事情已经没有了,否则,民政厅长会是第一个被撤职的官员!

也不用担心路途遥远,我们已经与铁路局商议好,妇女和儿童都将免费乘坐京奉线的列车去奉天,成年男子携家带口也将享受半票。

不愿意务农的、原来就在城市务工的人也不用担心,现在奉天的各类厂矿企业如雨后春笋,城市里同样有人民党携同各街各道政|府人员供给初期的衣食。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更不用担心出路,奉天很大,足以容身。

不用担心人生地不熟,那里的生活和这里都是一样一样的。绝大多数东北人,其实最初就是直隶、山东闯关东人的后代。所以,为了生活,为了活得有尊严,跟我去东北吧!”

第277章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

对于张汉卿所说的东北移民,的确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特别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灾民们。家园都被毁了,生活无着之下,按照历史以来的经验,如果救助不力,他们最终只有离乡背井、当乞丐的份。现在,有一线机会在,又怎么会拒绝?

可是,还有些人,特别是对东北不了解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的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对关外苦寒之地有着本能的畏惧,也不相信东北有这么好,东北人有这么好,东北官府会这么好心。有吃有住有衣,还有免费坐火车,这是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咋能落在我们头上?这个年轻的少帅不会是像京奉线上的怪物一样,满嘴跑火车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贩卖人口。

有人便对张汉卿提出了质疑:“东北这么寒冷,庄稼都种不活,我们人过去了,怎么活啊?”

张汉卿失笑,他问:“谁说的?东北现有人口三千万,没庄稼,大家都去喝西北风吗?”

那人便说:“就是有,能养活我们这么多人吗?”敢情在他心中,三千万的概念是个零,百十万灾民就是顶天的数字了。

张汉卿知道中国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他还怕没人问问题,做不过相互交流呢。有人来和他互动,当然求之不得。他用煽情的语气描绘了东北的好处,大家不信。不信?有歌为证。兴之所至,他当众唱起了:

“哎…哎…嘿…嘿哟

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

我爸爸有事没事总想喝点酒

就算是没有菜那也得喝二两

大碗茶大碗的酒

左邻右舍在两旁

五魁首六六六

笑声满堂啊

哎…哟

我妈妈从小嗓门就亮啊

每天她喝着山歌去学堂

直唱得老大爷

放下了他的大烟袋

直唱得小伙子

更加思念他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

放下针线听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

眼泪汪汪啊

忘记了洗衣裳

哎…哟”

张汉卿贵为督军之子,他在北京的虎口脱险以及在奉天的种种表现在天津很多人心中是一个传奇的存在。现在,为了灾民,他亲自登台,用一首难登大雅之堂的歌曲轰开顽固的心扉。在这个时代,唱后世这样的流行歌曲还真是一个创举。虽然张汉卿的嗓音算不上金珠玉琅,但是台下众人还是感受到了耳目一新----毕竟领先了一个世纪啊。这就是传说中的少帅?果然不凡!

来自关外的张汉卿能对天津灾民如此动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各地记者凭着新闻人的良心,给张汉卿的举动予以了大肆煽情的渲染。很多灾民被张汉卿鼓动,也是感觉实在无法在政|府基本不作为的大灾中活下去,纷纷踏上北上的火车。

张汉卿也不负前言,安排的人民党“天津灾民移民关外指挥部”就在天津火车站外成立,并在多地设置了分部。灾民通过初步筛选与登记,被安排在专门的列车上。那里有奉天省部与各地分部的人民党负责同志沿京奉线陆续安置人群。

到1917年底的三个月间,共接纳了大约四十万灾民入奉。虽然人数并不算多,却极大地减轻了天津救灾的难度,张作霖与张汉卿的壮举,赢得了中外媒体一致的赞叹。

张汉卿提出向东北移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历史的必然。

满清入关后把关外视为禁脔,不许汉人开发,即使是黄河泛滥导致灾民大量没饭吃没地种植而东北广大黑土地却空着,也不许内地民众去开发,宁愿它荒废着。而且清朝对黑龙江地方也没有长期驻军设立哨所,康熙期间还有一年巡视两次,到了后来更是几年不见得巡视一次,直接就任命一个当地土著酋长,然后让他们每年进贡多少礼物就完事了。

首节上一节152/54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