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 第174节

  “好,我这就回去写。”程德全咬着牙回道,觉得颜面尽失的他便转身快步出了门。张謇瞧了瞧同盟会诸人的神情,又和耿瑾文对视了数秒,随即一言不发的立刻了。几名立宪派人士立刻跟了上去,也有几位立宪派代表还是留了下来。

  “好,那么接下去我们就要说一说,关于修订临时约法和成立临时政府的事情了…”耿瑾文语气平静,丝毫没有为刚刚拿掉一个江苏都督,赶跑了一群立宪派首脑的洋洋得意。

第478章

  离开了旧两江督署之后的张謇,还没在马车上坐稳就已经怒气冲冲的咒骂道:“北方的这些野蛮人简直不知所谓,同盟会更是莫明其妙,整天信口谈论什么革命主义,却连基本的圣人教诲都不了解,国家落在这班无耻忘八手中,迟早要完蛋。”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法系,被张謇聘为私人秘书的雷奋等到张謇的火气稍稍下去了些,这才开口向他说道:“季老,从眼下的情况来看,程督去职已经成为定局,革命党人各派达成妥协,接下来江苏恐怕将要迎来极大的变故。这所谓的肃清革命政府内部的反革命分子,照我看其实就是要对当下各地掌权的非革命党人下手,行党同伐异之实。”

  张謇虽然在大会议厅内已经有所觉悟,但是此时他却还心存侥幸的说道:“那些北方人和湖北人或许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同盟会、光复会和我们立宪派关系密切,革命初起时要是没有各省立宪派人士的支持,他们那能这么简单的拉起这么大场面?黄兴这个人我还是了解的,当不至于在清廷没有倒台之前,向着我们这些朋友下手。”

  雷奋则摇着头道:“今时不比往日,革命初起时大家并没有什么矛盾,那是因为清廷的势力太大,大家要是不能携手对抗朝廷,只能被朝廷各个击破。

  但是到了今日,独立各省加起来已经远远超过了朝廷控制的地区。朝廷手中虽然还有一只北洋军,但终究人数太少难以四处出击扑灭各省的革命力量,更不用说还有东北的国民革命军未必不是北洋军的对手,故大家现在想的已经不是打倒朝廷,而是打倒了朝廷之后的权力分配。

  湖北军政府内部两派的恶斗,湖南都督焦达峰、镇江军参谋长陶骏保被害,实际上已经让各省的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人士极为不满。只不过同盟会首脑认为应当顾全革命大局,而其他人既不愿意和我们立宪派交恶,也无能力团结各省之革命党人,所以才能保持双方的和平。

  但是现在革命委员会要出这个头,同盟会和其他人恐怕只会乐于见到我们两家恶斗一场。毕竟革命委员会势力发展的实在太快,就算打倒了朝廷,其他革命派系也未必是其一家之敌,因此让其同我们立宪派交恶,倒是正中了这些人的下怀。”

  张謇总算是冷静了许多,有些半信半疑的说道:“革命委员会在东北残害士绅的行径,我也早有所闻。这些北方人野蛮的很,完全不讲规矩。但是他们的力量终究还是在关外,在南京的不过是区区几名代表而已,凭什么和我们对抗?就算是陈其美,带着一群亡命徒在租界外耀武扬威,也就是吓唬下那些没有根基的空心大老官罢了。离开了上海,他连个屁都不是。”

  雷奋随即点明道:“是当下聚集于南京城内外的各省驻军啊,季老。这些军队要么是真心想要北伐打倒满清朝廷而来的,要么就是在各省权力斗争失败被礼送北上的,不管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是什么,拥护革命必然是这些军队的共识,否则底下的士兵早就一哄而散了。

  革命委员会不需要在这里发展什么力量,他们只要把我们打成反革命分子就够了。对于这些军队来说,北上去和北洋军交战,还不如在东南清剿反革命分子,起码我们手中没有机枪、大炮,还有着大量的财富可以作为战利品。”

  张謇悚然而起,忘记了自己是在马车内,要不是被雷奋拉住,他就要撞上车厢顶了。重新坐下的他终于又惊又怒的说道:“他们怎么敢这么做?这可是流贼才干的出来的事,难道他们想变成第二个太平天国吗?要是他们敢荼毒东南,天下人谁还会支持他们?”

  雷奋不为所动的说道:“这不正是同盟会等人乐于见到的吗?革命委员会为他们出头清理了各省的立宪派士绅,既可以壮大他们的力量,还能解决革命党人的财政问题,又能够让革命委员会失去人心,这才是他们愿意和革命委员会妥协的根本原因。等到群情汹汹之时,同盟会只要和革命委员会作出切割,即可收揽南方人心,这正是一举数得。”

  张謇左思右想,发觉立宪派对于这个局面根本无从阻拦。立宪派之强大,在于对地方政务的控制,而不是真刀真枪和人对战,否则也就轮不到革命党人出头了。而且各省立宪人士虽然被归纳为立宪派,但是他们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而是一个比同盟会还要松散的利益联合体。

  所谓士绅,就是在地方上有权有势的有产者,让他们离开了家乡也就一文不值了,所以没有那个士绅会为了其他士绅的财产利益豁出性命的。只要革命委员会不是打算一次性搞掉所有士绅,就别想指望各省士绅能够联合起来对抗一只强大的军队。他们宁可花钱收买这支军队,然后指望这支军队放过他们去祸害其他地方。

  张謇此前能够稳坐钓鱼台,并和各省立宪派人士联合,试图夺取各省的政权,那是仗着革命党人不敢朝他们动刀子。一旦革命党人真的打算翻脸了,他发觉自己这边除了在舆论上进行谴责外,几乎毫无还手之余地。

  思索许久之后,张謇不由带着一丝希望问道:“其他省份的军队也就算了,我们待浙军一向优厚,汤督不仅从未短缺过浙军的供给,还数次入军中慰劳,能否鼓动浙军反对?”

  雷奋沉默了片刻后说道:“恐怕不能,浙军乃是为革命而战,非是为汤督而战。再加上陶骏保一案已经令的南京城内诸军愤怒,就算有几名军人能够记得汤督的好处,也难犯众怒。再说了,今日革命党人对于程督如此不加掩饰,恐怕汤督离去职也不远了。浙军是不能作为我们的依仗的,我们能依仗的其实只有北军而已。”

  张謇沉默良久后说道:“袁项城虽然写过几封书信给我,但是在当前的局势下想要让南方各省重新投向朝廷,这恐怕不是我们能够做的到的。除非袁项城拥有大义的名分,则我们倒是可以鼓动各省军政府不服从于革命党人的指挥。但是袁项城未必肯就这么叛离朝廷啊。”

  雷奋于是接着说道:“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北伐,先让这些军队离开了南京再说。不管北伐成功或是失败,我们总能找到翻转局面的机会。但是让南北双方这样对峙下去,无疑就是给革命委员会代表煽动军队对付我们的时间。”

  张謇有些犹豫不决的说道:“可是南军北上的话,南北议和怎么办?这可是在列强监督下的谈判。而且北伐需要一大笔资金,这钱很难筹措出来。”

  雷奋不慌不忙的说道:“眼下南北之所以谈不拢,就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能赢,所以不打上一场,让其中一方死心,谈判是谈不出结果的。而且我们又不反对南北谈判,只是支持南军北伐而已。至于北伐的资金,由我们主动筹措出来,总好过被革命党人自己动手来拿。”

  张謇沉思不语,直到马车停了下来,准备下车的时候他才出声说道:“也罢,你弄个详细一点的计划,我们再好好参详一二…”

  立宪派首脑的离去,使得两江督署内的会议接下来开的异常顺利。中午会议结束之后,宋教仁即向上海发了电,简略的告诉了沪军都督府和孙中山一些内容。

  到了晚饭时,守在电报局内的宋教仁终于收到了上海的回电,他看过了回电之后沉默了数秒,便向着身边的李书城问道:“革命委员会的代表住在什么地方?”

  李书城想了想说道:“似乎在英租界的丽兹旅馆内,那地方我去过一次,就让我陪你过去吧。孙先生是有什么指示吗?”

  宋教仁把手中的电报交给了李书城,上面只有两句话:“早定共和,以安人心。余将乘晚火车抵宁,万事抵后再说。”

  李书城颇有些吃惊,这意味着孙先生放弃了和北方议和的打算,而预备成立共和政府将革命进行到底了。他将电报交还给宋教仁后说道:“我去叫辆马车来,一会在门口见。”

  由南京电报局到丽兹旅馆并不算远,乘坐马车不到一刻钟就到了。在大厅问到了耿瑾文等人的房间号后,李书城便和宋教仁坐着电梯上了三楼。

  面对宋教仁的拜访,打开了房门的耿瑾文颇有些吃惊,不过他还是很快邀请两人进入了套房。只是宋教仁进门之后就站定了脚步,对着耿瑾文说道:“耿代表,有些事我希望能够和您单独谈谈,不知您方便吗?”

  耿瑾文租下的这间套房面积还是很大的,除了卧室和客厅外,还有一个私人书房,因此他只是注视了宋教仁数秒,便让开了通道做出了一个邀请的手势道:“这边还有一个小房间,我们可以安静的进行谈话。文卿,你替我接待下李先生。”

  进入了小房间后,宋教仁打量了一眼环境,发觉这里确实安静的很,他也就不客气的向耿瑾文说道:“我来见耿兄,其实就是想要就早上的几个问题做进一步沟通。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怎样才能让革命委员会同意,临时政府采用总统负责制?”

第479章

  面对宋教仁如此坦率的询问,耿瑾文楞了数秒才反应过来说道:“革命委员会对实施总统负责制最为担心的,是总统权力过大的问题。除非在临时约法内注明对于总统权力的约束,否则我们还是会坚持内阁负责制更适合当前的中国。”

  宋教仁沉默的打量了一会耿瑾文,发觉对方一脸的坦然神情,于是便干脆的问道:“如果同盟会支持贵方在临时约法内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那么贵方对于临时政府首任大总统的适合人选有什么主张?”

  耿瑾文的脑子迅速的转动了起来,他此时有些意识到对方上门的目的显然不是和他谈一谈这么简单,不过他很快就定下了心来回道:“革命委员会对于首任大总统的人选并无主张,只要这一人选能够向联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临时约法宣誓,并接受联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肃反、整军的决定,维护新中国的国家领土及主权,那么革命委员会就会接受。”

  宋教仁思考了片刻之后说道:“我们愿意和革命委员会一起尽快编撰通过临时约法,但是我们也希望贵方能够接受,推举孙文先生为首任大总统的结果。”

  耿瑾文沉默了片刻后点头说道:“革命委员会并不反对孙文先生担任临时政府的首任大总统。不过我们希望孙文先生在联省人民代表会议投票之前发表一篇演讲,修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句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革命委员会认为,在革命初起之时,这十六字纲领确实起到了激励民众投身革命的号召,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十六字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我们希望能够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更改一下,最好能够改为:推翻帝制,民族联合。”

  宋教仁顿时松了口气,耿瑾文提出的建议并不是什么无礼要求,就算是同盟会内部和立宪派人士也对同盟会的这十六字纲领提出了批评。因为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过去认为满人势大,只需要汉地十八省独立建国就算完成革命目标的同盟会会员们,此时已经决口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而是极力主张共和建国,西藏、外蒙等地应当一起并入新中国的版图了。

  “这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孙先生当初提出这十六字方针时也并不是要把其他民族排除出新中国,我相信孙先生很乐意借这个机会向各省人民代表做一个澄清演说。不过既然已经说到了这里,那么我也就再坦诚的问上一句,耿代表所说的整军,可有什么具体方案了吗?”

  耿瑾文仔细思考了一会,才谨慎的向对方说道:“具体方案倒是还没有,不过初步的设想倒是有这么一个。渔父先生想必也清楚,自从南京被攻克后,因为湖北方面的休战,使得南方独立各省的军队都向着南京而来,大家都试图从东南发起一起反击,直接北伐到北京城下去。

  只是各省的革命党人设想虽好,可这些派来南京的军队的战斗力却参差不齐,人员也是龙蛇混杂。既有真正的热血青年,也有各省光复后裁撤下来的旧军队。眼下南京城内有浙军、沪军、光复军、铁血军、卫戍军不下10万人,城外则还有源源不断开来之援军。城内号称师长者不下20人,但这些人统率之兵力大多不过千人或数百。

  真正有战斗力且忠诚于革命的,不过是镇江军、苏州军、浙军和粤军几只部队,其中最具有战斗力且装备尚可的,也就是浙军、粤军和原先的南京第九镇了。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军队重新拆散调整,那么北伐一旦开始我担心不会有一只可靠且服从军令的革命军了。

  按照革命委员会的经验,我们应当先挑选出其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然后进行短期的政治教育后,以这些基本部队为主干扩建8到8个标准师,编制约九千-一万之间。然后将其他部队裁撤或改编为兵站师、守备部队或直接遣散回地方去。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只可靠且坚定的武力,而这些各省的援军也就成为了由临时政府领导的中央军,我们既不用担心再同各省扯皮指挥权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指挥不动这些军队。”

  耿瑾文的建议确实很不错,宋教仁打心里是支持对方的,但是经历了这么多次起义的他自然知道这事并不是容易办到的。别说现在这十来万的大军,就是过去起义时会党手中捏的数百、数十武力也是不肯交出来,让同盟会统一整编指挥的。年初黄花岗起义的失败,不就是同盟会内部争夺指挥权,才导致起义之后几只起义部队失期不至的么。

  因此,对于宋教仁来说,出一个好主意并不是问题,但是要如何实施完成它,才是最令人头疼的。于是他不得不提醒耿瑾文道:“整军确实是个好想法,但是在目前的局势下,那些军人真的愿意把部队交出来进行整编吗?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我认为这事还是徐徐图之为好,要是因为整军激起了各部之间的矛盾,那么还不如维持现状为好。”

  耿瑾文有些诧异的看了宋教仁一眼,他颇有不客气的反驳道:“若是我们连让这些军官把部队交出来进行整编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够命令他们上战场去和北洋军拼命呢?如果临时政府想要成为一个真正能够领导南方独立各省的中央政府,拥有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武力,是必需的条件。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整军的问题,而是应当怎么整军才能不至引发军队内部动荡的问题。只要能够让军队心甘情愿的接受我们的整编,那么渔父先生的担忧就是不必要的。”

  宋教仁不得不向耿瑾文再次声明道:“除非你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整军方案,否则同盟会不会支持一个有可能引发革命内部矛盾的整军计划。我们认为即便是不对军队进行整编,凭借着革命的号召力,各省军队也还是有着一战之力的。”

  耿瑾文不得不在心里鄙夷了一下,同盟会的幼稚和天真。不在革命的高潮时期去控制军队,越过长江和北洋开战后,不管输赢军队都会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了。

  沉思了片刻之后,耿瑾文终于再次开口道:“我并不认为在这个时候对南京诸军进行整编有多大的风险,因为这些军队才刚刚抵达南京不久,尚没有和友邻部队达成什么联系。因此当我们对这些部队分批进行整编时,只要开头不出问题,就不会有什么军队单独跳出来反对整编。

  当然,对于军队进行整编也不可能什么问题都不出,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措施。首先,我们应当先对可靠部队进行整编,整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他们的实力,顺便向这些军队宣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革命之后他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在我们掌握了这些可靠的部队之后,我们再对那些不怎么可靠部队进行整编,对这些部队的整编目的就是缩小他们的编制,并抽出一些官兵充实到前一批整编好的部队当中去,对于那些被淘汰下来的官兵则进行妥善的安置。

  对于最后那些成分复杂的军队,则将军官完全抽调出来,剩下的士兵留用一部分,其他全部遣散回家乡。对于被抽调出来的军官,先进行教育,然后再把他们打发回本省去担任地方官员或议员,那么南京城内外的军队就安定下来了。”

  宋教仁顿时有些皱起了眉头说道:“想要把军官和士兵分离,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吧?另外,把那些淘汰下来的官兵遣送回去,又要委任官职给他们,这恐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各省军政府的同意,你真的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吗?”

  耿瑾文不以为意的说道:“我们在东北这么做时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进入南京城的各省军队纪律并不好,联军司令部管理的也不够妥善。少数士兵擅自出营上街以稽查为名私入人家,擅行劫掠之事并不少见。而携带枪弹游行街市,并随意开枪的士兵,也是多不胜数。

  南京市民对此早就有了一些怨言,我们正好以整顿军纪的名义给各部重新安排宿营地,将士兵和军官的宿营地分置于城内外。只要能够掌握住士兵,那些军官们也就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再给这些军官一个出路,他们自然会服从临时政府的命令回家乡当官去了。

  至于遣散士兵的费用和安排那些军官的位置,这就要靠肃反的成果了。通过肃反运动,把各省的官职给空缺出来,没收反革命分子的财产,接受革命支持者的公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解决整顿军队所需要的社会资源。”

  宋教仁这时总算是明白了,对方为什么老是坚持肃反和整军,原来这就是一套组合拳。只是虽然听起来这个方案很是不错,可宋教仁还是有些惊讶的提醒道:“耿代表的方案确实是可行的,但是你这么做可就将各省的立宪派和执政者都得罪光了,你难道不担心自己被天下人口诛笔伐吗?”

  耿瑾文伸手挠了挠眉心,这才叹了口气问道:“我不知在渔父先生眼中,革命究竟是什么。不过在革命委员会看来,革命就是用暴力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如果革命不能对旧的社会资源分配方式有所改变,那么革命就是失败的。不得罪既得利益者的革命,那叫什么革命?”

第480章

  耿瑾文的坦率使得宋教仁很快达成了今晚拜访他的目的,对于宋教仁来说这是他归国后最为简单但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次谈判。

  说其简单,是因为对方根本没有说什么云罩雾遮的外交言论,只是直截了当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自然节约了他大量猜测对方目的的精力和时间。说其艰难,却是因为对方提出要求后几乎不会有所退让,这让宋教仁想要发挥一下自己的交际能力也无从谈起。

  事实上在谈判中,宋教仁已经不止一次的觉得,和自己谈判的并不像一个中国人,而更像是一个外国人。耿瑾文的身上很少表露出中国人在谈判中惯有的含蓄和漫无目的,虽然在谈判过程中言辞略显生硬,但是耿瑾文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富有逻辑的,除了留学生外此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理解什么叫逻辑。

  耿瑾文的表现让宋教仁感到极为惊讶,和其他同盟会的首脑不同,他在两、三年前可是去过东北准备策动革命的,对于东北的同盟会会员们他也算是有所了解。但是在他的印象中,东北的同盟会会员并无什么杰出之人才,至少当时的耿瑾文还是一个不能让他记住的普通会员。

  但是在东北策动的革命失败后的短短一两年内,如耿瑾文这样的普通同盟会成员都已经能够和他坐下来讨论全国局势,并在谈判中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漏洞可抓,这样的表现让这几日已经高估其的宋教仁,感觉自己还是低估了革命委员会这个组织的实力了。

  虽然在心中再次提升了对于革命委员会的警戒,但是表面上宋教仁还是满面春风的对着耿瑾文说道:“耿代表能够为我解开这些疑惑,我相信同盟会和革命委员会之间未来会有着更大的合作可能性的。不过今晚我们谈了这么多问题,就是没有谈到过人事问题,不知贵方对于临时政府成立之后的人事和江苏、浙江两都督的人选有什么样的看法?”

  “看法当然是有的。”耿瑾文差点就把自己的想法给吐露了出来,但是很快他就压抑住了这种想法。虽然他今日在会议上驳斥黄兴、张謇等人,又能同宋教仁单独交谈达成某些公识,看起来大家都很尊重他的意见,但其实大家尊重的是他背后站立的那个革命委员会的意见。

  和宋教仁这样的同盟会领袖谈论临时政府的人事问题,放在一两个月前他想都不敢这样想这样的事会发生,能够决定未来中国之政府组成的权力,有哪个有志青年不向往。只是耿瑾文还没有被这样的欲望冲昏头脑,他心里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如果是吴川主席站在这里,大约确实有资格同对方谈论这些人事问题,但是他自己是不够这个资格的。

  而他擅自和对方谈论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不仅得不到革命委员会的背书,还有可能令他彻底失去吴川的信任。更何况,别看他现在风光无限,但这不过是因为吴川规定代表团只能以一个声音发出意见,而他就是那个发出声音的人,如果他试图用自己的意见取代革命委员会的意志,那么他明日就会被其他人所取代了。

  深呼吸了一次,让头脑彻底冷静下来的耿瑾文随即对宋教仁回道:“革命委员会认为,人事问题还是应当付诸于公论,只要能够服从于我们制定的约法和政府组织办法,革命委员会并不在意由谁来担任政府大员。”

  “真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宋教仁为对方下了一个评论,引诱对方讨论人事问题,自然不是出自善意。他不过是希望借此解开革命委员会和光复会、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的联盟,毕竟今日早上耿瑾文才向众人保证过,一切人事都必须付诸革命党人的公论,不得私下秘密决定。

  见到对方不愿上钩,宋教仁终于起身准备向对方告辞,并说道:“今晚和瑾文兄的对话很是愉快,我希望今后我们也能经常保持联系。

  不过有件事我还是想向你请教一二,把那些淘汰下来的军官送回本省去做官,你确定他们都是坚定的革命党人吗?如果他们和省内那些真正的革命支持者发生冲突怎么办?”

  耿瑾文沉默了片刻之后说道:“既然革命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阶段,是否支持打倒满清朝廷已经不能成为评判革命者的标准了,只有服从于我们制定的临时约法,服从于按照临时约法组建的临时政府,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革命支持者。

  那些被遣散回本省的军官是否是坚定的革命党人,这要看他们回去之后是否支持临时政府颁发的各项命令,如果他们是因为支持临时政府颁发政策才和本省的其他人员发生的冲突,那么我们就应该支持他们。如果自认自己是革命者就能反对临时政府的命令,那么我们建立这个临时政府又有什么意义呢?”

  宋教仁沉默良久,方才向着耿瑾文点头告辞,不过当他走到门口时却又突然回头说道:“我记得瑾文兄以前也是我们同盟会的一员,不知你有没有兴趣重新回来同盟会?如今革命虽然成功在即,但是想要建立一个共和国却是万事待兴,我很希望能有你这样一个助手帮我拾遗补缺。”

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耿瑾文也楞了片刻,如果是革命没有爆发之前,他一定会欣然接受,但是现在么他赶紧摇了摇头说道:“不管是在同盟会还是革命委员会,我都是在为革命而工作,我以为自己的能力也仅仅能满足于现在的工作,就谢过渔父先生的好意了…”

  在回去住宿处的路上,马车上坐在宋教仁身边的李书城看到宋教仁一路上皱着眉头思索的样子,不由好奇的向他问道:“渔父,你这是和耿瑾文谈的不痛快吗?”

  被惊醒过来的宋教仁立刻转过了头,看着他说道:“不,我只是觉得,也许未来同盟会最大的对手并不是北洋的袁世凯。”

  李书城立刻反应了过来,有些惊异的说道:“革命委员会虽然发展极快,但是吴川的名声怎么能够同孙、黄两位先生相比?就算吴川在武功上颇为出彩,但是一旦共和建成,大家终究还是要看文治的能力,我可不相信他能比得上我们同盟会这么多干才。更何况以他的年纪想要入主中央,起码也要十几二十年之后吧。”

  宋教仁终于慢慢松展开了眉头,微微颔首说道:“年纪,是啊,他的年纪终究是个问题…”

  12月28日清晨,孙中山带着一大片追随者抵达了南京火车站,犬养毅也跟着他过来了。孙中山和南京来迎接的革命同志匆匆叙话,并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说后,便和黄兴、宋教仁上了一辆马车。

  在马车内,黄兴、宋教仁向孙中山讲述了他们这些日子同联省代表大会的交涉,及革命委员会、光复会、湖北军政府代表的态度。

  孙中山随即就在马车内向两人表态道:“我从回国的第一天起就是反对兆铭的南北议和主张的,如果不能建立共和政府,我们此前的十一次革命岂不就是成了一个笑话?海内外的革命同志又将如何看待于我们?我们又如何去面对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所以,君主立宪根本就没得讨论,传扬出去只会挫伤革命同志的热情。更何况袁世凯这个人三心二意,一边说要和我们议和,一边却主张先开国民会议,这不是摆明了要我们把各省的控制权交出去吗?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各省重新回到朝廷治下,那里还能够走共和的道路?

  我来南京其实就是为了一件事,早定共和,早安人心,不能再让袁世凯把时间拖延下去。时间拖的久了,难保不会有列强改变中立的态度。革命委员会虽然在东北扛住了日本的进攻,但不代表我们能在南方抵挡住列强的干涉。”

  黄兴默然无语,宋教仁倒是在一旁接话道:“那么按照先生的意思,我们应当接受革命委员会的主张,先立临时约法,再立临时政府了?”

  虽然此前孙中山和宋教仁之间颇有矛盾,但是在此刻两人却配合默契,孙中山毫不迟疑的点头道:“这不是问题,问题是一定要快。我们一定要在北方下定决心之前,先推出共和政府,才能绝了南北某些人的幻想。否则一旦北方朝廷下了决心议和,而南方立宪派士绅加以鼓吹,南北议和成为全国共识的话,那么我们再建立什么临时政府,就难以为世人所认可了。”

  得到了孙中山支持的宋教仁,终于和革命委员会等革命派系达成了共识,除了将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改组为了各省人民代表大会,议定每省各有三位代表的名额外,并斥退了一小部分坚决反对共和政体和开展肃反运动的代表。

  28日到21日,临时约法的框架基本竖立了起来,其中大部分条文为宋教仁、姜文卿两人所制定。虽然因为时间仓促而不够完善,但是这部约法至少吸收了不少革命委员会所通过的革命纲领和主张,确定了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力,政党政治、男女平权及对总统权力的约束。

  12月30日,临时约法为联省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随即宋教仁便提出了组建临时政府的议案,以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三人为临时政府大总统候选人。于当晚八时,联省人民代表大会得出决议,11省代表投孙中山18票,黄兴得1票,黎元洪为0票。由此确定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第481章

首节上一节17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