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纨绔 第216节

从前还不甚觉着,如今看来这确实帝国养着这么多读书人怎怕无士乎?!

“这次东厂、锦衣卫出力颇多,相信也摸清沿途官吏何人可用、何人昏庸、何人苟且……”

提到这个事情弘治皇帝的脸一下就黑了:“哼~!未曾摸底朕还真不知晓,欺上瞒下者何其多也!”

弘治皇帝这是不好骂脏话,其实心里早特么十万匹草泥马在飞奔了。

从前还不知道这群狗批犊子搞的这么狠、这么过分,这次厂卫得了严令细细查探几乎啥都给他们挖出来了。

五成左右的官吏或多或少的跟当地的士绅豪族们勾结在了一起,最严重的有近乎一成。

那一成的官吏根本就是烂透了,整个就相当于一个独立于帝国之外的法外之地!

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假公济私……甚至以国朝的名义征发徭役,逼迫当地百姓给大户耕作。

然而这批人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弘治皇帝居然生出了数百年后那位凯申公的感慨:

处置之则朝政殆,不处置则帝国殆!

直接全砍了倒是简单了,可问题是把他们全砍了之后怎么办?!

地方总得需要有人去打理、帝国总需要管理当地,人手怎么来?!怎么保证下一批不会如此?!

太祖爷爷那够雄才大略了罢?!可还不是砍了几十年,甚至一科进士全砍了依旧止不住么?!

“此事朕自会处置,痴虎儿且说说你的看法。”

张小公爷撇了撇嘴:“小子还能有何看法?!可用者先调遣入京,再做政务考核安排罢!”

“如那些新科进士一般的学习,小子觉着可以继续。”

望着弘治皇帝,张小公爷轻声道:“专门成立一所,谓之‘帝国政务学院’悉心培养、考核之!”

响鼓不用重捶敲,弘治皇帝瞬间闻弦知雅意!

这批人都是摸过底子的,还算是有些读书人的风骨没跟那些当地士绅豪族搞到一块儿。

也就是说这批人还是可以用的,但需要的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更亲近于皇家。

至于他们的本事……能考上进士、再外放为官的,那能蠢到哪里去?!

能周旋在当地士绅豪族不跟他们同流合污,又能保全自身的那脑子肯定好使啊!

至于说熟悉政务这就更简单了,现在朝堂清洗了几遍以后还能留下的基本都是忠直重臣。

比如刘李谢三大学士,比如佀钟、白昂、张升……他们等等一大批的老臣。

这些都是精熟于国朝政务的能手,尤其是白昂、佀钟都是去过地方管理的。

让他们来负责教授政务,那些个被提拔上来培训的那些官吏们自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

再结合他们自己的经验、认知,那么无论是补充进朝堂抑或是派往地方两者皆相宜啊!

“最重要的是:陛下,您这是真小气啊!”

张小公爷的这句话叫弘治皇帝有些莫名其妙:“哦?!朕如何小气了?!不就是少赏赐些许么?!”

“对小臣是无事,可下面的官吏而言那可是大事儿呢!”

看得弘治皇帝莫名其妙,张小公爷心里撇嘴。

要说太祖爷爷当年把自己的子孙们安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饿着了。

以至于现在老朱家一票票的生养,整个大明帝国的江山都被吃垮了近半。

与之相较的是这位太祖爷爷对于官吏们的要求,那叫一个苛刻啊!

恨不得就让他们全都喝西北风的给老朱家干活儿,一个个都用太阳能、风能,还带自主修复得了。

可怜海刚峰好歹是混到正二品都察院右都御史了,一度还得自己种地养活一家老小。

有载老头儿哪怕是吃肉都是个大问题,最惨的是老头儿身后居然只有存银十两。

堂堂正二品大员讲究清廉得一遍操心帝国政务、自身职责,还得一边种地养活一家老小。

哪怕身后都只有十两存银棺材都买不起,可想而知比他级别更低的官吏们领的俸禄如何、生活如何了。

“这事儿小子就不说了,您让竹楼公自己给您说罢!”

弘治皇帝有些莫名其妙的望向了戴义,却见戴义涨红了脸又气又无奈的看着小公爷。

小公爷啊!您不带这样的,我老戴可没得罪您啊!这事儿咱家可咋好跟陛下说啊!

有些人大约会说,不算低啊!从九品有五石粮,算下来一个月打底五两银子怎么能算低。

可大锅啊,要命的是编制有限啊!

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整个县里能领俸禄的实际上就那么几个:县令、县丞、县尉……等等。

可衙役们怎么办?!有时候顶多就一个名额,整个县里多则数十万人、少则十余万。

就这不到十条人怎么管?!于是只能外聘,聘用一大摞的白身。

这些人也被称为之“白役”,不在编制内的、不领俸禄的。

但人家也不跟你白干活儿啊,不给钱人家肯定是不干的。

那咋办?!只能是从县令的俸禄里面支取,然后养活这些人帮着他一起管起来这县里的事物。

一个人的薪水去支应整个县行政机构的运作,这谁能扛得住啊?!

这就相当于让你拿十万的月薪,但得负责全县九成数十上百号行政人员的薪水……

那你也得满心草泥马啊,这支应个屁啊!

更坑爹的是朱家的太祖爷爷给俸禄改了几次,没增不说越改越低……

而且后来朱家的皇帝们也没有对此进行太大的改变,以至于海瑞海刚峰那样的清官儿身后凄楚。

这事儿戴义自然是不好说了,不然便有诟病朱家太祖爷爷之嫌啊!

“本宫知道!本宫知道!!”

啥事儿都好凑个热闹的帝国第一熊孩子自然是在这个时候窜出来了,跟大马猴儿似的蹦达到弘治皇帝面前。

“其实就是太祖爷爷当年定下的俸禄太低了,这事儿本宫跟老唐、老徐他们聊起过……”

若是论起朝堂政务国事的处理,现在的朱厚照肯定没法跟弘治皇帝比。

可若是说很多帝国底层官员的情况、民间的情况,弘治皇帝就没法跟自己的儿子比了。

毕竟这位太子殿下可是跟着张小公爷摸爬滚打上来的,田也是耕作过的、车行也是管理过的。

这次计然之战动用的甚至是数百万两银子、数百万石的粮食,不说绝后但肯定是空前的。

唐伯虎他们也挺喜欢这位太子师弟的,很多事情也不瞒着他。

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也都给他说了一遍,是以在这些事情上朱厚照了解的比弘治皇帝要清楚的多。

“竟是如此……国朝官员俸禄,竟是如此之低?!”

弘治皇帝听得自己儿子的一番分析不由得目瞪口呆,之前是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过这些情况。

他一直都以为国朝官员的俸禄不算低了,但朱厚照这么一算他突然发现:不贪这都没法活了。

“此事朕回去后着三大学士出个章程,毕竟如此下去确实不是办法。”

弘治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心下有了决断。

“帝国皇家军事学院呢?!此者,你又是何打算?!”

这算是把朝堂人手不足的问题给解决了,弘治皇帝接着关心到的自然是最为重要的军事学院。

张小公爷似乎早就猜到弘治皇帝会这么问了,却见他乜了眼边上正在跟徐经他们几个吃酒的唐伯虎。

很有眼色的唐伯虎赶紧过来,问清楚恩师是要哪份卷宗。

这才匆匆的到草庐去拿,毕竟是招待皇帝所以女眷自然是不在一起吃饭的。

妙安、足利鹤两位小姐姐早早的回到草庐了,唐伯虎很快的将卷宗拿来双手奉给了自家恩师。

“主要是军服、新式铠甲,还有制式的刀枪这些还需打造……”

仪式感!要有仪式感啊!张小公爷在心里补充道,对于军伍而言隆重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有极高的荣誉、极强的仪式感,这才能够让大家产生使命感。

荣誉和使命是比之财富更让人有驱动力,尤其是军伍这样的地方。

无论是欧罗巴对于骑士荣誉的培养,抑或是扶桑对于武士观念的培养。

实际上都是出于这种需要,只有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才会让他们愿意不惜生死的为止奋斗。

“陛下欲令效死,就必不惜荣誉、官职乃至爵位。”

将手中的卷宗双手捧给了弘治皇帝,张小公爷的脸色变得肃然。

“《计然策·阴谋》者有云:夫官位、财弊、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

“今王易财之所轻,而责士之所重,何其殆哉!”

张小公爷看着弘治皇帝,沉声道:“此策,古今亦然!”

“欲使之效命,必与其名、利、位!”

“我谏陛下于军事学院山后立陵、入学当祭祀之,便是为其立名、使之可随帝国传于万世!”

“再于位,除陛下授予之军职外更有‘天子门生’之号!生前、身后,皆有其名位、俸禄!”

“此三者皆加于身,何有不效死哉?!”

弘治皇帝听得这一番话,脸色亦是肃然的点了点头。

第三百二十章 事出从来皆有因,京师皆赞狱中人

白昂最近的脑袋瓜子有点儿疼,老家伙看着刑部大牢里面塞满一堆堆的犯官、犯妇、囚徒……很是无奈。

刑部之前的人手本来就不怎么多,在经历了几番扫荡后更是捉襟见肘。

看着那些个凄凄惶惶的犯官们,白昂心头也不由得感慨: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六科科道官、督察院御史们不是啥好玩意儿,这些翰林们也好不到哪儿去。

从前他们折腾不起来,但在弘治年间便逐渐的抖起来了。

自先帝宪宗至本朝弘治初年,科道官、督察院御史及翰林们的权势与日俱增以至于到压迫其他六部的程度。

《续文献通考》“进士选”有载:

“按进士科之设,始于隋炀,历代因之,然未有明季之重者也!”

“往在洪永间士犹得以所长自奋,不拘于格……”

“成弘以后,制科日益重,大僚巨任皆由此选,其有不由此者,虽奇才异能不得表见……”

白昂自己就是个最佳的例子,翰林院与科道官之争中给事中出身后担任过御史的他。

哪怕是有平叛功绩、治水之能,甚至刑部也算干的有声有色。

可终究没有入阁的机会,按照白昂自己所想差不多这刑部尚书也就是自己宦海终途了。

御史、给事中们被张小公爷折腾的时候,这些个翰林们还幸灾乐祸。

首节上一节216/77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