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60节

  胡庸摩拳擦掌,咧嘴笑道:“您就瞧好吧”。

  能够入选背矛士的军卒,全都是膀大臂圆,力大无穷的家伙,他们身着皮甲,背负五支短矛,手里还擎着一把大刀。

  背矛士重攻轻守,恰与胡庸的性格不谋而合。

  一路行来,队伍平安无事,军卒们都有些憋得很了,此番,自家统领能够争取到这样一个活动筋骨的差事,众人都是跃跃欲试,巴不得与流民好生厮杀一番。

  背矛士上阵厮杀,正兵营的人马在前压阵,胡七的流民营与周仓的降卒营押运粮秣钱货,四营人马各司其职,倒也是秩序井然。

  从都昌到夷安,一百车的粮食还剩下三十车,李贤三千人的队伍也扩充到了三千五百人。

  多出来的五百人,要么是匠工之类的技术性人才,要么就是铁心入伍的青壮。

  要不是李贤一再控制人数,他麾下兵丁的数目还会进一步膨胀。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以李贤目前的身份地位,五百名正兵已经是极限了。

  要是让人知道,李贤麾下的其他几营人马不是辅兵,而是正儿八经的战兵的话,只怕不少人会把眼睛瞪出眶来。

  三千五百人呀,刘备辛苦打拼了这么多年,也不过积攒了四千人马,李贤只不过是混了一年多,就能有这样的实力,已经足以羡煞旁人了。

  官军这边阵势已成,胡庸那边的进展却不顺利。

  得知官军来袭,流民们全部躲入了树林中。

  自古以来,逢林莫入。

  原本打算一展身手的胡庸顿时有一种一拳打在棉絮上的感觉,有心不管不顾杀进树林,却又怕折损太多,被李贤责骂,可就这么待在林外,要是流民跑光了怎么办?

  之前胡庸可是夸下海口的,一炷香的功夫拿下流民头目!

  

第96章 宁家堡宁毅

  

  山林之中,一伙流民正围着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争吵不已。

  “庄主,你可要三思,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方可是夷安县尉,谁知道他与夷安令是不是一伙的?你这么过去,可就是自投罗网呀”

  有人附和起来:“就是,庄主,为了救援夷安城,我们散尽家财,可贼寇大败之后,那鸟官又是如何对我们的?巧立名目,强取豪夺,要不是我们机灵,怕是连性命都要丢掉了”

  被唤作庄主的男子姓宁,单名一个毅字。

  听到麾下壮丁乱糟糟的建议,宁毅只是叹了口气,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官军人马在几千开外,凭借我们这些老弱病残,无论如何是躲不过去的”。

  “庄主,那你也不能过去冒险,不如我到官军那边,对外就说我是庄主!”

  宁毅笑着摇了摇头,道:“宁家庄走到今天,我有很大的责任,这一切便由我来承担”。

  说罢,宁毅话音一转,严厉地说道:“记住,即便我死了,你们也不要与官军起冲突,切记切记!”

  众人不敢不从。

  宁毅麾下的这伙流民消息闭塞,他们并不知道是李贤救了夷安城,也不知道李贤赶跑了管亥。

  之前夷安令为了篡谋战功,刻意隐瞒了介亭兵勇参战的事实,即便有人听说一伙官军入了蒙山,却也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夷安令封锁消息,对外假称自己运筹帷幄,击溃了张饶。

  宁毅等人不明真相,自然不敢放松警惕,要知道他们刚刚在夷安城撞了个硬钉子,谁知道对面的县尉又会怎样?

  树林外的胡庸已经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有心不管不顾,率领兵马冲进林子,却又怕中了埋伏,万一折损太多,肯定无法向李贤交待;可若是守株待兔,谁知道流民会不会就此流窜?

  就在胡庸进退两难之际,林中忽然传来一声叫喊“请禀告县尉,宁家堡宁毅求见”。

  “哗哗哗”,林外的兵勇抄矛在手,就要往前抛射。

  “且慢!”胡庸及时制止,才避免了宁毅惨死当场的杯具。

  在兵勇的视野中,一个身材修长,头缠方巾的男子从树林中不缓不慢地走了出来。

  这男子只身一人,身无长物,举手投足间却有一股不凡的气势。

  为何瞧着如此面熟,忽而,胡庸目结舌,半晌之后才叫道:“宁叔父!”

  宁毅闻声望去,顿时一惊,“你是胡贤侄?”

  胡庸疾冲几步,道:“是我呀,宁叔父,你怎么到了这里?”

  宁毅的目光在胡庸身上转了一圈儿,嘴里迟疑地说道:“此事说来话长,嗯,你几时当了官差?”

  胡庸没有隐瞒,“就在年前张饶兵寇夷安城的时候”。

  宁毅微微颌首,年前他也听说过胡家堡险些陷落的消息,据说当时要不是一伙官军恰巧经过,胡家堡就完了。

  现在来看,救下胡家堡的官军,应该就是对面这伙人马。

  “你在官军当中是什么职务?县尉李贤又是何方神圣?为何之前未曾听说过?”

  “承蒙县尉抬爱,让我掌管了四百名锐士,至于县尉的名号,宁叔父你应该早就听说过才对?”

  宁毅苦思冥想,道:“实在是毫无印象”。

  胡庸往前虚引一步,道:“宁叔父,我们边走边谈吧,为什么之前县尉要见你,你却没有露面?你可知道如今县尉已经闯下了偌大的名头”。

  “喔?”

  “县尉阵斩贼首张饶,救了夷安城,又在都昌城外烧了管亥的辎重,逼的管亥三万大军落荒而逃,叔父以为如何?”

  宁毅暗吸一口冷气,道:“李贤是谁家子弟?怎么有如此能耐?”

  “县尉之前不过是一个盐丁罢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成了介亭游缴,如今凭借救援都昌、阵斩张饶的功劳刚刚升为夷安县尉,他就是介亭人士,与我们算是同乡”

  “游缴?你的意思是说,李贤仅仅凭借游缴所的几百人就杀了张饶?还逼退了管亥?你莫不是在说笑吧?”

  胡庸笑了起来:“千真万确,我骗你作甚?”

  “如此英雄,我理当前来拜见!”

  胡庸收敛了笑意,正色道:“无论宁叔父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你相信我,待会儿见了我家县尉,一切如实供说,可好?”

  宁毅怔怔地看了胡庸一眼,方才叹气道:“好,我信你!”

  谈话间的功夫,两人便来到了李贤跟前。

  “宁家堡宁毅见过县尉”

  李贤“哼”了一声,道:“之前为何避而不见?”

  “县尉误会了,我宁家堡堡毁人亡,老弱妇孺都在这里,要见县尉,我怎么也得把他们安置妥当了才能现身吧,如有得罪之处,还请县尉见谅”

  李贤皱起眉头,道:“宁家堡?张饶不是已经死了吗?你的乡堡是怎么破的?”

  宁毅瞥了胡庸一眼,对方示意他快点开口,他也就不再犹豫,解释道:“张饶兵寇夷安的时候,我出人出粮,确保夷安不失,可没曾想,一股贼军趁堡内兵力空虚,竟然一击得手,要不是我壮丁们浴血厮杀,说不定我一庄老弱便要尽数折损了”。

  李贤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其中另有隐情。

  果不其然,宁毅吁了口气,似乎下定决心,只听他说道:“后来我闻讯之后率领庄丁半途接应,试图往夷安城内暂避一二,哪知道县令庄文竟然拒不开门,说城门不敢擅开,万一贼寇蹿入城中,那便是弥天大祸”。

  还有这样过河拆桥的混蛋,实在是可恶的很,怪不得李贤在都昌城的时候,没有听到半点关于张饶兵败身亡的消息,感情缘故处在夷安令身上!

  这笔帐,日后定要好生算一算!

  似乎是说到了怒处,宁毅完全抛却了顾虑,他义愤填膺地说道:“我在城下据理力争,最后退而求其次,想讨要些粮秣、衣物,谁知道险些被城头的官军射死,县尉,还请你为我主持公道呀”。

  李贤微微颌首,正色道:“如果事情属实,我一定还你一个公道!”

  宁毅脸色不见半分喜色,道:“在下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小人麾下乡民已经饿了一天的肚子,不知道县尉可否开恩,赏他们一口吃食”

  “好,我这就吩咐下去,让他们准备粮秣,嗯,你也回去准备一番,让乡民们都出来吃些东西吧”

  “在下代一千六百口无家之人谢过县尉大人”

  “份内事,你去吧”

  “喏!”

  

第97章 莫非是黄巾的奸细?

  

  一口一口的大锅架了起来,辎重营的军卒们熟稔的劈柴、煮饭,没多久,浓郁的饭香便弥漫开来。

  虽然不是饭点,可流徙多日的乡民们早已经饿的很了,他们得到李贤的恩准之后便敞开肚子吃了起来。

  为了确保乡民们不至于撑坏了肚子,李贤特意嘱咐,只让辎重营煮些稀粥。

  乡民们虚弱的久了,一旦暴饮暴食,极有可能吃坏了肚子。

  对此,无论是乡民还是宁毅都没有丝毫怨言。

  肚子饿了这么久了,能够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谁还敢不识相的挑三拣四?

  喝着滚烫的米粥,宁毅鼻头一酸,险些落下泪来。

  月旬之前,宁家堡还是夷安县内有数的大堡,可现在呢,老弱两千多口就这么无家可归,无粮可食,要不是恰好遇到新任的县尉李贤,往后的日子还不知道怎么过了。

  不管怎么说,这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吧,想到这里,宁毅放下碗筷,径自来到李贤身前,一揖到地,嘴里道:“县尉活命之恩,宁毅绝不敢忘,日后但有驱使之处,宁毅绝不敢辞”。

  李贤没有拒绝,只是笑道:“不知道宁堡主下一步想去哪里?”

  宁毅略一迟疑,嘴里道:“不瞒县尉,我本打算前往胡家堡去暂借些粮食”。

  李贤摇了摇头,道:“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可是我已经得罪了夷安令,天下之大,没有粮秣,我又能去哪里?”

  李贤叹了口气,道:“你若是信我,不如随我一同回转,我会为你讨一个说法”。

  宁毅眼睛一亮,可片刻间又重新黯淡下来,他恹恹地说道:“县尉初来乍到,倘若因为我的事情与县令起了冲突,那我百死莫辞”。

  “是非曲直总是要分清楚的,县令虽然是一县主官,可我这县尉也不是摆设,谁要是想要颠倒黑白,须得问过我麾下儿郎们手中的刀枪!”

  这就是颇为强硬的表态了,宁毅听罢心中一暖。

  无论结果如何,李贤能有这样的表态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大恩不言谢,如此,宁毅代宁家堡两千口乡民谢过县尉了”

  李贤搀起宁毅,嘴里道:“临来之前,孔北海嘱咐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宁家堡百姓为厘清匪患尽心尽力,如今反遭不测,我身为夷安县尉又怎能坐视不管?如果不闻不问,我与昏官庸官又有何异?”

  宁毅听罢之后更是感动。

  两千多名乡民在李贤麾下兵勇的帮助下调头回转,耗费了一日的功夫就来到了夷安城外。

  这时候,管亥大败北退的消息早已经传了过来,一时之间,没了贼寇的威胁,城内上下防御大为松懈。

  直到黑压压的人马来到城下四五百步的时候,城头的卫卒才惊恐地发出了示警声。

  “快,五百步开外有大部人马出现,快禀告县令!”

  “吹号,上墙,不可让他们冲到百步之内!”

  “来的是何方人马?不是说管亥已经退了吗?难道他南下寻衅来了?”

  城头上乱糟糟的,到处都是急蹿狂奔的军卒。

首节上一节6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