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9节

  管亥深深地盯了李贤一眼,发现对方毫无惧意,他不禁感叹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好!我管亥应下了,他日我若再败于你手,我便奉你为主!”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说罢,管亥与李贤俱是大笑。

  

第94章 升任县尉

  

  五日之后,糜氏船队去而复还,随行的糜家管事稍来管亥的一个口信,说其可以向李贤许诺,两年之内绝不犯中原!

  两年的时间,足够李贤做很多事情了。【】

  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承诺,李贤彻底松了一口气。

  骨子里,管亥跟周仓都是一类人,他们一言九鼎,重信守诺。

  既然管亥说两年之内不犯中原,那么李贤便可以放宽心,无视高句丽潜在的危险了。

  如今已经是初平二年,董卓迁都长安,天子刘协大赦天下。

  闻言之后,徐庶拉着李贤足足喝了三坛的酒水。

  有了这纸诏书,徐庶便不再是戴罪之身,他可以出仕当官,甚至可以堂而皇之地回乡探亲了。

  徐庶南下荆州读书养性,未尝没有躲避官府通缉的意思。

  现在好了,天子大赦天下,徐庶恢复了清白身,这等好事,自然要尽情痛饮。

  又过了三日,天子的赏赐也到达了都昌。

  由于董卓把持朝政,天子刘协名存实亡,诏书中对于孔融厘清郡内匪患的赏赐只有寥寥几句。

  没有金银布帛的赏赐,只是加封孔融为虎贲中郎将,对于李贤等人的赏赐更是吝啬的很,让北海相孔融“酌情封赏”。

  黄巾退了,挥兵救援的刘备没有了滞留的理由,在得到孔融丰厚的“仪程”之后,刘关张三兄弟闷闷不乐地离开了。

  历史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倘若没有李贤,刘备就是救援北海国,救下孔融的大功臣,可现在由于李贤的横插一杠,救援北海的首功被李贤抢去了,据说介亭兵勇还得到了大量的金银财货,这让心生妒恨的刘备更是恼怒,可却又无可奈何。

  论兵力,如今李贤麾下有兵马三千人,跟刘备的四千人比起来略逊一筹,可若是比起装备的精良程度,精打细算的平原军无论如何是比不过介亭兵勇的。

  论将领,李贤麾下的周仓、胡庸等人也是能战善战的猛将,即便比起关羽、张飞略有失色,可却并不足以完全影响到双方的实力对比。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客军的刘备无论如何是讨不到便宜的,还不如见好就收,这样才是长远之计。

  打发走了刘备,太史慈向孔融告了个假,他要回乡探母。

  儒家提倡仁孝为先,孔融自然照准,并给予了太史慈丰厚的赏赐。

  不管怎么说,太史慈也算是出色完成了任务,求来了刘备的援军。

  锦上添花的刘备虽然比不得雪中送炭的李贤,可总归伸出了援手,孔融恩怨分明,自然要把这功劳记到太史慈头上。

  刘备、太史慈各有赏赐,此役最大的功臣李贤自然也不能怠慢了。

  孔融考虑再三,决定擢升李贤为夷安县尉。

  县尉俸禄四百石,掌管一县治安,地位仅在县令之下。

  原本孔融想给予李贤更高的职位,可又担心贸然提拔,会揠苗助长,反正李贤这份功劳在这里,日后好生维护、提拔他就是了。

  不过,李贤毕竟是大功臣,孔融在颁布封赏之前决定探探他的口风。

  “维中,此番救援都昌,你功勋卓著,我打算升你为夷安县尉,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比起不入流的吏员游缴,县尉才算是真正踏入了大汉官员的行列。

  李贤原本就没指望做多大的官儿,反正现在的他有了“名声”,又收获了大量的金钱。正是闷身大发财的好机会,倘若风头太盛,容易树大招风,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念及此处,李贤哪有不允的道理?

  “使君厚爱,李贤必定竭力厚报”

  孔融锊须微笑,确定李贤没有任何作伪之色过后,他赞道:“好,不居功自傲,挟恩邀赏,方为人臣,维中呀,你好生去做”。

  李贤慨然应诺。

  “日后若是遇有难处,尽管报来!”

  这就是施之以恩,许之以诺了。

  李贤抱拳作揖,“多谢使君”。

  “嗯,此番诱导管亥离开,糜氏也是功臣,这份盐货专营的契约你拿去交给他们,只要我孔文举在北海国一天,他们就是北海的官商”

  李贤又是一番道谢。

  之前的空口许诺毕竟是不作数的,倘若孔融过河拆桥,李贤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那时候糜氏收拾不了孔融,肯定要迁怒于李贤。

  虽说李贤不怕糜氏的报复,却也不想凭白失却一个援手。

  能够这样两全其美地解决问题,李贤自然喜闻乐见。

  都昌是北海国内最大的城池,眼瞅着就要离开郡城了,从管亥那里置换来的钱货,李贤只交出了三成,剩下来所有的钱货加起来也有一万斤。

  这么一大笔钱货若是运回介亭,只怕马上会引来口伐笔诛。

  思虑一番之后,李贤决定取走一千斤,另外的九千斤全部放到糜氏庄园。

  这么一大笔钱,李贤肯定要跟糜缳说清楚。

  大概得知了李贤的意向之后,糜氏为之一惊。

  若不是寒冬时节,说不定糜缳本人就要赶来相见了,后来在糜竺的坚决反对下,糜缳才采取了飞禽传书的方式告诉李贤,她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并向李贤保证,不管他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支取,糜氏都会在十日之内兑现完毕。

  这一次的书信很是正式,上面不但有糜竺的私人印记,甚至还有一个硕大的“糜”字。

  有了这份“收据”,李贤彻底宽心了。

  三日之后,李贤率领麾下兵马南下夷安。

  离开都昌的时候,城内的百姓十里相送,不少人准备了酒肉侯在路旁。

  鲁地百姓最重情义,在他们眼中,仗义来援的李贤是他们都昌百姓的大恩人,如果没有他,郡城早就被破了。

  一个小小的游缴,在寒冬腊月跋涉数百里,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与数倍于己的贼寇周旋厮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别说封给李贤一个县尉,在众人看来,便是封一个都尉都是绰绰有余的。

  如今,大恩人离开郡城,百姓怎能不送?

  打马而行,李贤与徐庶对视一笑,不管怎么说,此番出征,可谓是满载而归。

  文事有徐庶,武事有周仓,一文一武在短时间内都没有明确离开的意思,这让李贤心中窃喜。

  这一套班底,只要用心经营,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介亭兵勇们考虑的事情与李贤不同,出来了这么久,打了这么多胜仗,他们早就想回家看看。

  周仓统领的降卒营与胡七麾下的流民营虽说不是介亭人马,可他们在外漂泊了这么久,也都想找个地方安稳下来。

  据说介亭是李游缴的生长之地,能够去那里瞧瞧,自然是一件美事。

  

第95章 善意与狠心

  

  从介亭北上的时候,李贤与贼寇斗智斗勇,可谓是历尽艰辛,受够了磨难,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唐僧,可此番从都昌回转,却是功德圆满,“取经归来”,路上没有半分坎坷,连不开眼的蟊贼都没有。【】

  若不是没出正月,天气依旧有些寒冷,倒是颇有些“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

  不过,天公虽然不作美,可百姓的热情却让李贤一行人感到不虚此行。

  沿途间的百姓听说是厘清匪患、救下孔北海的李贤回来了,纷纷出庄相迎。

  朴实的乡民懂得感恩,是李贤驱赶了贼寇,击溃了管亥,斩杀了张饶,为表谢意,他们拿出家中藏匿的为数不多的粮食试图谢恩,却都被李贤严词拒绝了。

  这些这些百姓的家园被黄巾贼焚烧一空,许多人都缺衣少食,李贤怎么能趁火打劫呢?

  况且,从都昌南下回转,李贤可是带了足够的粮秣。

  临出城之前,李贤就告诉孔融,说怜悯境内百姓为贼寇所害,缺衣少食,想尽绵薄之力。

  李贤不求官,为人又不显摆,很是符合孔融的喜好。

  市井间的流言蜚语孔融也早已经听说了,按理说李贤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给一个县尉确实有些小气了,可等闲人哪里晓得孔融的一番苦心?

  煞费心思却被人误解,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好在李贤不以为意。

  李贤越是如此,孔融越觉得亏欠,不过是想要些粮秣,救济百姓罢了,给!

  孔融经营北海国三年来,积攒了大量的粮食,即便给了管亥五百石,又消耗了几百石,可城内的粮食却足以坚持到秋收季节。

  李贤好不容易开一次口,孔融便大方地给了一百车。

  这么多粮食,仅靠三千名兵勇无论如何是吃不完的,李贤便打算借花献佛,送给沿途间的百姓。

  得了李贤好处的乡民自然感恩戴德,不少人甚至为其供立了生祠。

  当然,也有少数不开眼的青皮无赖妄图诈取粮秣,谋求好处。

  对这些混账,李贤只有一个字,“杀!”

  接连的几场大战下来,介亭的兵勇们早已经脱胎换骨,他们再也不是昔日里没见过的盐丁了,而是久经沙场的老卒。

  不过是宰杀几个泼皮无赖罢了,如屠狗一般!

  就这样,李贤在青皮无赖当中又传出一个“屠子”的名号。

  有人喜爱,自然就有人厌恶,李贤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错,反正他是为自己活的,只要自己觉得快乐,管别人做什么?

  这一日,李贤兵马距离夷安城不过五十里的路程,忽而,有探马来报,说前方出现一大股流民,人数在两千开外。

  流民的出现意味有乱事发生,李贤闻言皱起了眉头,管亥北上高句丽,张饶兵败身亡,这时候还能有谁兴风作浪?

  遇到流民,官军有三种选择,一种是避而不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省的双方麻烦,另外一种就是及时驱散,确保流民威胁不到城池,李贤打算选择第三种,他想吸收一部分,然后救济一部分,倘若流民真的烂泥扶不上墙,那便任他们自生自灭,那时候也就毫无遗憾了。

  骨子里,李贤毕竟是现代人,他做不到视人命如草芥,能够活人性命的事情,他乐意去尝试一番。

  “去把他们的头领喊来,就说我是夷安县尉李贤”

  “喏!”那哨探应诺离去。

  没多久,哨探去而复还,说流民头领拒不相见。

  李贤生出疑心,他身为朝廷官员,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善意,可对方还是拒绝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流民首领一定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他怕李贤会收拾他。

  堂堂的夷安县尉,阵斩张饶的人物,到头来却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流民头目给拒绝了,这要是让刘备等人知道了,怕是要笑掉大牙。

  李贤还没有发怒,统领背矛士的胡庸就按耐不住跳将了出来,“县尉,给我一炷香的时间,我去把那不识好歹的家伙抓过来”。

  赵亮与胡七对视一眼,都没有与胡庸争抢这份差事,至于周仓,自打与张飞在宴席上对拼过几十个回合过后,他便寡言少语,少有出头争风之举。

  李贤略一沉吟,嘴里道:“也罢,胡庸,你领本部四百人去走一遭,如果流民懂事理,知进退,你就不要为难他们了,可如果他们不知好歹,执意顽抗,你也不用留手,尽数杀了就是”。

首节上一节59/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