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96节

  数年的发展,釜山已经成为新罗国内仅次于王都的大城。

  青州军占据釜山之后,在原有城防设施的基础上,扩建了箭楼、哨塔,增加了城墙的高度,并且使人清理了外围的树木。

  等到新罗王引军而来的时候,他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釜山。

  三丈高的城墙,明显加厚过的城门,这一切都说明青州军早有准备。

  新罗王阴沉着脸,嘴里道:“汉人真是狡猾,这才几日的功夫,竟然就将釜山变成这副模样,金成,汉人这是摆明了要长期驻守呀”。

  金成便是新罗国赫赫有名的大将,此番由他统领两万兵马。

  听得新罗王所言,金成不以为意地笑到:“大王不必忧虑,据说中土之地人文风貌与我新罗全然不同,汉人长途跋涉,定会有所不适,只要我投书一封,必让其首尾不得兼顾”。

  新罗王大为讶异:“金将军有何妙计?”

  “前些时日,一名故旧找上门来,他告诉我,只要大军攻城,他会纠集乡人于城中呼应”

  “消息属实吗?”

  “千真万确,为防汉人奸计,我特意潜入进入城中,发现城中确如故旧所言,并无太大变故”

  新罗王深吸一口气:“如此,当可一试,只是需要加倍小心!”

  “大王宽心,末将晓得”

  君臣议定之后,等到天色渐晚,金成便使人潜入城中,意图谋定破城之事。

  这一切,自然瞒不过谨慎小心的管亥。

  对此,管亥乐观其变,如果新罗之计真能成功,倒是省了他不少力气,即便图谋不成,只要黄巾军谨守大营,也不会遭受损失。

  两军交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此时,东北亚正是冬季,虽说交战双方都做了万全的准备,可是,滴水成冰的温度还是给双方人马造成了诸多不便。

  不过,相对于进攻一方,坐拥地利之便的青州军还是占尽了便宜。最起码,守军可以躲避在藏兵洞中,不必遭受风寒之害,而新罗军就没有这种待遇了。

  凛冽的西北风寒冷刺骨,即便有营帐阻隔,篝火取暖,却也不能给人带来半分温暖。

  不少新罗军卒裹着御寒衣物瑟瑟发抖,他们大声咒骂着寒冷的天气,咒骂着狂妄的汉人,甚至有人在暗地里诅咒新罗王。

  新罗王按兵不动,他为了等待城中的消息,特意约束军卒。

  辽东发生的战事在中原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力,新罗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显得太过遥远。

  相对于新罗,发生在兖州的战事才牵动人心。

  匆匆结束南阳的战事之后,曹操急忙归返,试图击溃李贤的兵马。

  谁曾想,臧霸、徐和避而不战,曹操有心追逐,却因为军粮不足的原因愤而却步。

  没错,曹操又缺粮了。

  寒冬腊月,粮秣是果腹的唯一物品。

  数月来,曹军南征北战,大军消耗的粮秣是一个天文数字。

  本以为夺取南阳之后会有所好转,谁曾想,曹军竟然与李贤平分了南阳。

  设想中的粮秣非但不见一粒,甚至还搭上原本积攒的货色,这一点,曹军上下尤其烦躁。

  兖州,宁阳城,风尘仆仆的曹操刚刚入城休整,还没来得及休息的时候,便听得外头军卒急报。

  已经是戍时三刻了,这个钟点,除非有天大的急事,不然等闲人绝不敢打搅了曹操的休息。

  哪里出了事情?

  曹操阴沉着脸,盘膝坐在蒲团上,嘴里道:“何事?”

  “使君,有急报”,门外传来军校的回禀声。

  “进来吧”

  不多时,一个精壮的小校便推门而入,他单膝跪下,双手捧起一卷布帛,嘴里道:“使君,今日刚县的徐州军突然发生了变故,一路人马直奔宁阳而来,另外一部却是紧追不舍,好似生出间隙一般”。

  曹操皱起眉头:“这是为何?可曾探明真相?”

  “具体情况无人知晓,不过,第一支兵马却带上了足够的粮秣!”

  曹操心中一动,他急忙问道:“奔往此处的青州军有多少人马,又是何人统领?”

  “怕是不下两千人,青州军治军严整,小的使人多方打探,可还是没能探出何人统领”

  曹操当即立断,“来人呐,传我军令,即刻派人出城,务必将所以粮秣截获”。

  “喏!”

  军令下达之后,曹操原本气定神闲的心思却怎么也平稳不下来,他心乱如麻,青州军这时候到了哪里?军中到底有多少粮秣?那支军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事到如今,双方都已经是图穷匕见。

  大军不可一日无粮,青州军将城内城外的百姓迁徙的一干二净,即便曹操打算从乡间借粮,却也没了支借的对象。

  宁阳城是曹军的驻地,这一点青州军不可能一无所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出了内哄?

  无论如何,这等送上门来的机会,曹操绝不会放过。

  “探,再探,一定要探清青州军的一举一动!”

  小校领令而出,刚要踏出门槛的当口,又听得曹操大吼一声:“慢!”

  小校不敢多言,只是恭谨地回道:“卑下在!”

  “若有消息,即刻回禀,万万不可延误了,否则的话,军法处置”

  “喏!”

  曹操微微颌首,示意小校离去。

  倘若对手是别人,曹操绝不会这么大动干戈。

  臧霸也好,徐和也罢,这二人都是李贤麾下的得力干将,他们曾经与曹操有过多次交手的经验,按理说,这等人物俱是老奸巨滑之辈,应该不至于出现谬误才对。

  可是,这一次竟然出现粮秣上门的情况,曹操哪能放过?

  虽然直觉告诉曹操,其中大为不妥,然而曹操却不想放过这等天赐良机。

  几千兵马而已,如今曹操只缺粮秣,不缺兵马!

  夜深难昧,曹操推开木窗,往东望去。

  无尽的夜空中,稀稀疏疏的星光显得暗淡无比。

  夜空下,宁阳东侧,杀声震天。

  曹军抵达现场之后,很快与守护粮秣的青州军取得联系,原来此人本是夏侯渊麾下军将。

  夏侯渊战死之后,明面上,此人归降了李贤,可实际上,此人却一直怀着报仇之心。

  直到今日,仇何终于得到了机会,他趁主将不备,以运送粮秣为名,将自己麾下所有兵马聚集到一处。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仇何知道曹军缺粮,想拿军中的粮秣充作“投名状”投靠曹操,青州军察觉不对之后自然要横加阻拦,于是,双方发生了一系列厮杀。

  若不是曹军及时赶到,青州军已经重新夺回了粮秣。

  眼下,曹军数量占优,青州军压根讨不到好处,无奈之下,数千兵马只得退却。

  千辛万苦,终于得了粮秣,曹军上下俱是欢喜鼓舞。

  出事的人马来自徐和的玄甲军,徐和闻听之后,只觉得气往上涌,他勃然大怒:“贼子安敢欺我!”

  玄甲军征讨兖州,原本已经取得了一些了战果,只等成功归返便可论功行赏。

  谁曾想,就在这紧要关头,军中竟然出了叛将!

  一千名军卒投降了曹操也就罢了,最重要的是,连带着将辎重营的数千石粮秣也葬送殆尽。

  玄甲军不缺粮秣,徐和只是觉得颜面无光。

  李贤不顾颜面,制定了“三光政策”,徐和便是坚定不移的执行者,眼瞅着已经将曹****上了绝路。

  仇何此举,极有可能让曹操渡过难关!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徐和便是罪人。

  有心点齐兵马,杀回去出掉心头恶气,可是,徐和思来想去,还是压下了回程的想法。

  大军就护送着数万乡民,如果玄甲军尽数归返,百姓定会四处逃窜,那时候,坚壁清野之策将功亏一篑,这后果,徐和承担不起。

  相对于烦闷交加的徐和,曹军大将曹仁显得意气风发,出发之前,他立下了军令状,此行只须胜,不能败!

  如今,成功达成厮杀目标,曹仁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了曹操。

  曹操听罢之后大喜过望,接连称妙。

  数年来,曹操动用了无数手段,试图策反青州战将,谁曾想,银钱搭出去不少,却没有成功一人。

  眼下,这仇何曹操从未派人联系过,可是,关键时刻却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曹操兴奋不已。

  夜空下,曹军战意高昂。

  夜袭,对敌我双方的要求极高。

  首先,如何在混乱的情况下确保己方的安全,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漆黑的深夜,不分敌我,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误伤友军的事情。

  曹仁突袭之前,特意与仇何商议过防止误伤的事情。

  按照约定,仇何的军卒双臂上都缠有红巾,这是他们区分敌我的方式。

  如果没有红巾者,尽杀之。

  这等方式实用至极。

  或明或暗的火把下,结阵杀来的曹军无疑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相对于白日作战,夜袭也更考验战将的临战指挥能力。

  为了遏制敌方可能出现的反击,进攻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压制住对方成规模的反抗,当然如果有可能,及时灭杀敌方的战将统领,这也是最佳的选择。

  今夜,曹仁统领的曹军就做到了这一切。

  每当遇到守军誓死反抗的时候,曹仁都会冷静地派出人手将其团团围住,进而全数剿杀。

  战场之上容不得半点仁慈,谁也不知道伏倒在地的敌人是不是真的死透了。

  在确保安全地情况下,再捅上一枪是最好的选择。

  冷血!

  翌日一早,青州军遭遇败绩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兖州。

  曹军上下军心振奋,他们摩拳擦掌,誓要趁胜追击,将青州军一网打尽。

  曹操虽然觉得军心可用,却没有轻举妄动。

  事到如今,兖州已经损失了三成的财力、人力,就算大军追击,也不可能追回多少百姓。

  寒冬腊月,原本就不利大军出击,强行出动,只会增加不确定因素。

首节上一节596/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