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41节

  一箭射杀袁绍之后,为了验明正身,陈到特意使人收敛了尸首,只等战事结束之后便使人辨个清楚。

  三千名青州军在黄河渡口除严阵以待,好不容易逃来的冀州军纷纷落网。

  等到赵云麾下青州精骑拍马赶到的时候,陈到麾下兵马已经将俘虏捆成了一串。

  朱桓目结舌,他与陈到本是旧时,此番见到对方料敌先机,大发神威,当即由衷的高兴,“啊呔,陈叔至你这厮可要赔我一顿酒水!”

  陈到大笑:“这是为何?”

  “我们兄弟辛辛苦苦追到这里,本以为可以捞到大鱼,谁曾想,一个不剩都被你收拾了,你说说,身为渔翁你是不是得表示一下?”

  “好说,好说的很,只要使君开了酒禁,我一定请客让大家喝个痛快”

  朱桓不置可否,他插科打诨,只是为了消除麾下兵马的怨气,一路狂奔而来,对手都让陈到收拾了,如果说没有怨言,肯定不可能。

  幸好,陈到很上路子,他配合朱桓演了一出戏。

  战后能有免费的酒水喝,请客的又是陈到这样的大将,传出去也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

  想到这里,紧追慢赶的青州骑军方才平息了怒火。

  木已成舟,与其生气恼火,倒不如打起精神,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

  这时候,陈到与朱桓谈笑风生。

  大胜袁绍十万兵马,两人都是参与者,可以说俱有荣焉。

  聊着聊着,陈到忽然将话题转到了袁绍身上。

  朱桓颇为懊恼:“袁绍这厮很是狡猾,我麾下骑卒追了三十里,却被他逃脱了”。

  “袁绍还有这本领?”

  朱桓很是不屑:“你可知道为了逃命,袁绍连他外甥高干都出卖了吗?”

  “喔?这是为何?”

  “袁绍胯下良驹太过惹眼,为了隐人耳目,他与高干互换了坐骑”

  陈到叹了口气:“枭雄落幕,总归心有不甘”。

  “如果仅仅这些也就罢了,袁绍那一身打扮还是很好辨认,可是,在逃命的过程中,他竟然脱了甲胄,丢了玉圭,割了胡须”

  陈到觉得脑中灵光一闪,他挥手止道:“等等,你刚才说割了胡须?”

  朱桓颌首:“不错,袁绍这厮为了活命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时候,只怕他已经逃之夭夭了”。

  陈到面色古怪:“不,袁绍可能死了”。

  “嗯?你说什么?袁绍死了?”

  “不错,刚才我射杀了一人,与你说的很是相符”

  朱桓盯着陈到看了半晌,嘴里道:“你这厮真是好运气,刚烧了粮秣,又杀了袁绍,如果真是袁本初,仅仅一顿酒水可没法打发我!”

  陈到无奈,只得说道:“那你说该如何?”

  “不忙,且先验明正身再说”

  “也好”

  不多久,陈到、朱桓便来到袁绍的尸首之前。

  陈到也就罢了,尸首的古怪他已经见了一次,可是,朱桓却是第一次见。

  看罢之后,朱桓嘴里道:“如果没有第二具尸首,这个应该就是袁绍”。

  陈到吸了一口冷气。

  其实,朱桓也好,陈到也罢,二人并没有见过袁绍,朱桓之所以言之凿凿,却是根据他自己的判断。

  “你那儿不是有些俘虏吗?抓过来问问便是”

  陈到缓缓颌首,一开始,他只是认为自己杀了个大人物,却没想到会是袁绍本人。

  若是袁绍,那么,真的有必要好生辨认一番。

  此时,青州军已经抓到了一千多名俘虏。

  稍一询问,果然有人见过袁绍!

  那人来到袁绍的尸首跟前,忽然嚎啕大哭,“主公!”

  陈到、朱桓对视一眼,如果对方不是为了转移己方人马的注意力,那么,袁绍真是死了。

  “你说他是袁本初,可有证据?”

  “证据?某便是治中别驾审配,可还要证据?”

  又他娘的一条大鱼!

  朱桓已经彻底无语。

  既然审配表明了身份,再将他与其余俘虏关押在一处显然不合适,陈到略一思量,便为其松绑,并且给了他一匹马,让他随着大军行事。

  四周都是青州军,想来审配一人也无法逃生。

  击毙袁绍,这可是大事,陈到不敢怠慢,他第一时间使人快马报与李贤知晓。

  李贤得知之后大为高兴,“来人呐,传令下去,今日犒赏三军,人人有赏!”

  “恭喜主公,贺喜主公,袁绍一死,主公再无后顾之忧,无需多久,冀州便可纳入囊中!”

  李贤笑道:“当务之急却是打扫战场,清剿残敌,至于冀州之事,日后再说!”

  话虽这么说,可是,李贤眼角的笑意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击杀袁绍之后,就算冀州尚有袁谭等人,可是,虎父犬子,李贤连袁绍都能宰了,还会怕几个小崽子?

  对于李贤而言,袁绍是生是死,干系甚大。

  如果袁绍逃了,即便剿灭他十万大军,却也得小心冀州军报复,反正,若是袁绍死了,三五年之内,丧失十万精锐的冀州绝对无法挥军南下!

  

第587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高唐一役,李贤大获全胜。

  青州军全线出击,斩首一万一千八百人,俘虏六万九千有余,冀州军只有高干、颜良等军将顺利逃窜,其余人等尽数被俘。

  消息传出,天下大哗,一直在阳关城外不得寸进的曹操大为惊恐,李贤连袁绍都收拾了,要想收拾他,那岂不是易如反掌?

  一时之间,曹操颇为犹豫,究竟是战还是退?

  高唐城内,李贤同样面临抉择,是南下收拾曹操,还是北上一鼓作气吞并冀州?

  思来想去,李贤总是难下决断,秉承集思广益的想法,他将麾下军将尽数唤到高唐,共议大事。

  先锋军太史慈、背矛军胡庸、玄甲军徐和、新军营田楷、亲卫营陈到、骑军营赵云一众军将欢聚一堂,这是李贤第一次大规模议事。

  远在下邳的徐庶、糜芳、陈登、徐盛等人无法赶到,急切间,李贤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战机稍纵即逝,必须尽快作出选择。

  高唐县衙,李贤高居上首,麾下文武官员分左右落座。

  武将倒是人才济济,文官只有陈宫以及徐干、管宁寥寥数人。

  李贤直入主题,道:“今日将诸位唤来,只有一事,下一步大军该何去何从?”

  战胜袁绍,胡庸、太史慈等人都觉得信心爆棚,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继续战下去。

  至于北上还是南下,各人自有想法。

  胡庸向来唯李贤马首是瞻,此时再度表态:“主公,我没有什么意见,一切都听你的”。

  李贤微微颌首,嘴里道:“大家尽可畅所欲言,不必顾虑,今日决意一下,明日便要出兵!”

  徐和干咳一声,道:“末将倒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袁绍已死,冀州必乱,就算袁谭能够执掌大权,短期之内也构成不了威胁,与其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挥师南下,收拾曹操,世人皆知我徐和与曹操有大仇,可是,此番所言却发自肺腑,请主公明鉴”

  李贤正色道:“定毅,你的心思我明白,玄甲军功勋卓著,我都心中有数,你放心,无论是否南下,我都会给你一个交待!”

  徐和闻言一颤,他低下头,再不多言。

  有李贤一句话,比得赏十万钱都来的舒服。

  一直以来,徐和心中都憋着一股气。

  连番大战,玄甲军出力甚多,可是,扬名立万的机会却几乎没有,就连此番高唐之役来说,玄甲军固守城池,错过了击杀袁绍的机会,只取得了俘虏万余人马的机会,对于徐和来说,这样的战绩远远不够。

  本以为李贤会因此生出小觑之心,谁曾想,李贤竟然很是理解。

  为将者,怕的是什么?

  一怕军卒失心,二怕上官多心。

  身为黄巾降将,徐和兢兢业业,从不乱出风头,幸好,一切简在“帝”心。

  只要李贤心有亏欠,一切都好说。

  徐晃已经想明白了,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慨然接受。

  这时候,田楷犹豫一番,嘴里道:“我本是降将,公孙瓒又为袁绍所灭,理应避讳一番才是,可是,适才定毅所言极是,只要出于公心,何惧之有?使君,我有不同意见”。

  “嗯,说说看”

  “兖州与青州多次交恶,可是,没有一次能够讨得好处,这说明曹操不是我们的对手,就拿这一次来说,袁绍大军出击,曹操也不甘寂寞,挥军进攻阳关,可事实如何?时至今日依旧未得寸进,在我看来,与其在曹操身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挥军北上,一举吞并冀州,冀州,九州之首也,使君得知必如虎添翼!”

  田楷所言虽然片面了些,尤其对曹操实力估算不足,可是,他的分析也很有道理。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要想彻底收拾他,绝非一日之功,就算此番大军南下,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想到这里,李贤心中开始偏向于北进了。

  太史慈本为青州都尉,算得上是北军,大军北进,他自然乐见其成,而且,对于太史慈而言,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先锋军虽然在开战之始出其不意攻占泽幕,又逼得袁绍损兵折将,可到头来并不如背矛军立功显赫。

  大军如果南下,先锋军肯定无法跟随,只得驻留青州,那时候,岂不是又无战事?

  反之,若是大军北进,先锋军就有再次立功受赏的机会。

  徐和、田楷畅所欲言,太史慈略一沉吟,也开口说道:“末将附议,大军北上,利大于弊,有道是打蛇不死必为其害,袁绍虽亡,可是,冀州实力犹存,绝不可小觑”。

  李贤微微颌首,道:“子龙、叔至、元龙,你们有何高见?”

  陈到斩杀袁绍,俘虏审配,已经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不愿再出风头,嘴里道:“末将唯主公马首是瞻”。

  “子龙?”

  赵云曾经在公孙瓒手下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回乡探亲之后断了联系,可是,赵云却总觉得自己欠公孙瓒一个人情。

  “主公,末将愿意挥军北上”

  李贤明白,若是北上,乌桓骑军的作战**肯定更强些,他拍了拍额头,道:“容我好生思量,元龙,你意下如何?”

  徐和、陈登不在,陈宫便是李贤身边地位最高的文士,他略一沉吟,嘴里道:“主公,北进南下各有利弊,于我而言,北进更佳”。

  “这是为何?”

首节上一节54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