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51节

  “喔,何解?”

  “你可知道刚才为什么我只提于禁,不提臧霸吗?”

  “末将不知”

  “分而化之,各个击破,李贤派遣于禁前来增援,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想不到,一旦于禁、臧霸互不信任,这局势又将如何?”

  曹纯大喜过望:“我懂了,适才主公所言肯定已经让臧霸对于禁起了猜忌之心,他若是按兵不动也就罢了,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只怕于禁都会视作危险的信号,哈,主公这一招攻心计着实令人称赞”。

  曹操笑着说道:“好了,今日不急着攻城,等到中军抵达之后,让军士准备攻城器械”。

  “喏!”

  城外曹军主力逐渐抵达,他们就在距离城池不过三里远的地方安营扎寨,摆出一副长期困守的模样。

  臧霸一边派人前往下邳通禀李贤,一边思考适才曹操所言。

  于禁值得信任吗?

  开阳毕竟是臧霸的根基所在,他在这里投注了太多的情感,万一曹军破城而入,臧霸必将损失惨重。

  面对自己最珍重的东西,人们往往会丧失理智。

  臧霸不止一次告诉自己,于禁是来助拳的,他早已经跟曹操一刀两断,现如今是在为李贤效力,而李贤马上就要执掌徐州大权了,在这种关头,万万不能说乱子。

  可不得不说,曹操说的话确实让臧霸生出了猜疑之心。

  于禁叛将的地位尴尬不已,他索性回到军中,不理守城事宜,将一切交给臧霸打理。

  除此之外,青州兵没有任何异动。

  这番态度让臧霸松了口气,却又生出几分愧疚之心,“于禁好心相助,自己这么做实在有些太过小人了”,可涉及到开阳城,这座倾注了臧霸数年心血的城池,他实在无法故作坦然。

  曹军抵达开阳城的第一夜,平安无事。

  翌日一早,曹军开始筹备攻城事宜。

  一辆辆厚实的木板车,长达十丈的云梯,横渡护城河的原木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

  城中,臧霸思考了一夜,决定向于禁道歉。

  如果于禁真的心向曹操,他只要在臧霸救援尹礼期间引导曹军入城就可以了,又何必等到今天?

  冷静下来之后,臧霸对于禁更是敬佩不已。

  换做是他,如果好心被人当成驴肝肺,说不定当场率军出走的事情都可能做得出来,可于禁却忍受住了。

  甫一见面,臧霸便拱手作揖,道:“文则,请受我一拜”。

  于禁急忙搀起臧霸,道:“这可使不得,宣高兄这是何意?”

  臧霸露出一副懊恼的模样,嘴里道:“昨日我中了曹操的挑拨离间之计,竟然对你生出了猜疑之心,实在是可恨之至,今日特意负荆请罪,还请文则宽恕则个”。

  于禁连连摇头,道:“宣高不必如此,你忘了我昨日说过什么吗?从今日开始,我们便是自家兄弟了,李使君年少得志,以后少不得我们兄弟建功立业的时机,如果因为这一点小事就有了间隙,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文则心胸开阔,我不如你!”

  于禁为了给臧霸一个定心丸,让他安心作战,他说道:“宣高兄谬赞了,我估计不出三日,李使君必会领军前来”。

  臧霸又惊又喜:“喔?这是为何?”

  “袁本初、袁公路兄弟一南一北,蠢蠢欲动,只有先解决了曹操,才有经历对付二袁”

  “原来如此”,臧霸一直看不起袁术,明明有着名门望族的身份,麾下又有文臣武将无数,可到头来却尽做些鸡鸣狗盗的事情,为人不耻。

  至于袁绍,臧霸与其接触不多,不好妄加评判。

  不过,只要李贤能来,那开阳城便高枕无忧了。

  三日,如果臧霸连开阳城都守不住,他还有何颜面统领近万兵马?

  下邳城,眨眼间便到了陶谦应诺交权的日子,这一日,天气晴朗,下邳城中人山人海。

  陶谦强撑着病体,完成了祭天这等大事,他亲手将印玺交到李贤手中,嘴里道:“李使君,从今日起,徐州诸事便托付与你了”。

  李贤正色以对:“无他,唯有鞠躬尽瘁而已!”

  陶谦叹了口气,再不多言。

  如果在后世里,赢得选举之后说不得还要搞什么即兴演说,可在古代,却是不兴这个。

  若是李贤太过特立独行,反而会给人以另类的感觉。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自由,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无奈。

  得到与失去,总是相辅相成。

  交出大权之后,陶谦显得意兴阑珊。

  自打下邳城外落荒而逃之后,陶应这家伙仿佛销声匿迹一般,再也没有任何音讯。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陶谦虽然觉得陶应不知好歹,,是个大大的逆子,可他却也不想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

  站在李贤的立场上,陶应与刘备一样,都是不利于大局稳定的危险分子,是杀之而后快的敌人。

  陶谦知道李贤的手段,所以他只有一个恳求,那便是给陶应一条活路。

  陶商与李贤有旧,他的安危不用陶谦挂念,只有陶应这逆子实在令陶谦放心不下。

  没有部众支持,一个陶应又能怎样?

  退一步讲,即便陶应拉拢出一批人马对李贤作对,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他又能把李贤怎么样?

  陶谦退位让贤,这已经是一份大大的人情,李贤自然要设法偿还,于是,当陶谦出言恳求的时候,李贤大度地应诺了。

  下邳往南两百里,陶应在几十名骑士的护卫下疾驰而行。

  刘备兵败被围,有死无生,要想夺权,陶应必须另寻依靠。

  郡城内的黄氏虽然颇有钱财,可却没有甲士,下邳城外,李贤麾下精锐的青州兵让陶应茅塞顿开。

  要想夺回失去的一切,必须从兵权开始,有兵才有权,没兵没权,只能徒生感慨。

  李贤,他日我回转下邳之日,便是你丧命之时!

  同样对李贤恨之入骨的还有刘备刘玄德,他与关羽打马并行,身边只剩下十多骑人马,其余的步卒全都死在了臧霸的偷袭之下。

  那一日,如果不是刘备多了个心眼,分兵逃窜,说不定就要被臧霸一网打尽了。

  刘备与臧霸素未仇怨,臧霸突然下此狠手,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受到了李贤指使。

  “李贤,我誓杀汝!”

  

第326章 故人来访

  

  下邳城,陶谦将自己的一处别院送给了李贤,如今,新的徐州刺史府便座落在别院中。【】

  门前,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怒目圆睁,六名人高马大的卫卒分排站开。相对于冷冷清清的陶谦府邸,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很是热闹。

  新官上任,麾下又有青州军这等天下雄兵,下邳城内的大户自然要表示一番心意。

  中国古代的官场上向来有迎来送往的习俗,便是李贤也不能免俗。

  有了黄望的前车之鉴,下邳城再也没有人敢对李贤耍心思。

  连陶谦的亲家说抓也就抓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李贤不敢做的?

  虽说,针对黄氏的抄家行动是由陶远主持的,可如果没有李贤的逼迫,向来待人宽厚的陶谦会大义灭亲吗?

  李贤没想到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偏偏顶上了“心狠手辣”的名头,不过在这种特殊时期,让人惧怕,总比软弱可欺来的可靠些。

  按照陶谦的想法,他原本是想直接让出刺史府邸,自己搬到别院的,没想到李贤听罢之后干净利落地拒绝掉了。

  开什么玩笑,陶谦退位让贤,将刺史之位交到李贤手中,又动用亲军查抄了反对者黄氏一族,这在外人眼中已经是仁至义尽的典型,倘若李贤再得寸进尺,雀占鹰巢,只怕会沦为千夫所指。

  新晋的刺史府前,各家大族的代表带来了贵重至极的礼物,有珍珠、玛瑙、珊瑚、人参、美玉,一辆厚重的马车中,竟然还有一对孪生姐妹。

  为了拉拢李贤,下邳城内各大家族下了血本。

  本以为李贤会来者不拒,哪曾想,等了许久,却只见到一名书生从府中踱步而出。

  这家伙是谁?

  管事们面面相觑,他们不认识此人。

  好在城门口的卫卒及时解惑,嘴里道:“这是郑长史,诸位不可怠慢!”

  “哎呀呀,原来是郑长史,久仰、久仰”

  “郑长史风度飘飘,实乃人中俊杰也”

  ……

  年纪轻轻便成了郡府长史,这说明此人颇受李贤信赖,这样的人物不好生巴结、拉拢,那众人岂不是白活了?

  各式的阿谀之词不绝于耳,郑方却不为所动,他清咳一声,道:“诸位听我一言”。

  李贤受印之后,一直在府院中闭门不出,这种态度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参与黄望密会的那几家大族,他们害怕李贤秋后算账,所以此番额外备了厚礼。黄望设想中的罢市行动还未开始便胎死腹中,而黄望本人早已经下了大狱,生死未仆,他黄某人倒霉也就罢了,现在却连累的其他人也人心惶惶。

  此番,郑方出面,肯定是代表李贤而来,他一言既出,再也没有只言片语,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

  “我家使君有言在先,诸位的一番心意他已经领会到了,不过这些贺礼嘛,大家都可以带回去了”

  “啊,这可如何使得!”

  “我等回去无法向主家交待呀”

  “还请郑长史为我等美言几句!”

  听说李贤不肯收礼,众人顿时炸了锅,不收礼,这岂不是摆明了要秋后算账,新官上任三把火吗?

  郑方皱起眉头,朗声喝到:“呔!诸位太性急了些,我有些话还没有说完!”

  说罢,郑方便自顾自地说道:“我家使君对徐州面临的困境很是忧虑,内有曹操,外有袁绍、袁术虎视眈眈,虽说有青州万余兵马在此,却也分身乏术,一旦二袁同时来攻,下邳危急!”

  提到曹操、袁绍、袁术的威胁,众人顿时皱起眉头。

  那曹操屠的小沛鸡犬不留,杀的下邳血流成河,这样一个屠夫如果执掌徐州,那日后大家还有活路吗?

  至于袁绍兄弟,他们俱是志大才疏之辈,徐州落到他们手中,只怕也难有善终。

  这一次众人学乖了,知道郑方肯定还有后话。

  果不其然,郑方沉吟一番过后,嘴里道:“李使君有意征召新卒五千人,有意者尽可前来一试,不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诸位可以将今日这些礼物兑换成粮秣的话,李使君必会铭记在心”。

  招募新卒、讨要粮秣,这两个消息让人遐想不已。

  前者说明李贤有意扩大徐州本土实力,毕竟李贤是青州人士,如果他一味的提拔任用青州人,只会让徐州士子心生不满。

  遴选一些徐州军卒,既可以缓解李贤手下兵员不多的窘境,又可以让徐州本地的百姓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

  李贤的青州兵月俸之多一直让人艳羡不已,眼下,这等好事终于轮到了下邳百姓头上,这消息传出去,肯定会让人兴奋不已。

  至于讨要粮秣,这一点早已经在众人的意料之中,李贤在青壮采取的粮秣税的方式早已经在徐州传的沸沸扬扬,即便他收下贵重物品,各大家族也准备进献一些粮食。

  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一手萝卜,一手大棒才是处世之道。

  李贤为官多年,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条件已经提了出来,郑方又给出了甜头,嘴里道:“李使君有言在先,府中备有功德簿,但凡是进献过米粟的家族都会登记造册,日后,如果遇有难处,李使君绝不会袖手旁观”。

首节上一节25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