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03节

  “先生以为由谁负责招贤馆比较妥当?”

  徐庶忙于内政,根本没有时间打理招贤馆,而招贤馆事宜干系重大,交给别人来做,很难让人放心,于是徐庶提议:“招贤纳才为国之根本,招贤馆开馆之初,不如由使君亲自遴选,事必躬亲,等到形成规则之后,再交由他人,这样以来,才不会误了使君的大事”。

  李贤仔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他想出的招贤馆一策明明是一个妙计,可如果被人搞砸了,到头来只会耽误他的时间,砸了他的招牌。

  “也好,事不宜迟,等我写好招贤令后便宣告天下”

  李贤记得清楚,曹操在建安年间就搞出了《求贤令》,恰好,上头的内容现在还记得清楚,于是李贤便将《求贤令》上的内容誊写出来:“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

  徐庶读罢之后大为赞叹,“唯才是举,使君此举必将名动天下”。

  李贤笑了笑,他知道自己这《求贤令》一出,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要知道,两汉以来,德行、孝道一直是为官之根本,现在李贤只问才学,不问操守,颇有些惊世骇俗。

  不过,穿越而来的李贤明白,要想招揽到真正的人才,不用这法子是不行的,最起码,这是一条便捷之路。

  翌日一早,都昌城的百姓便惊讶地发现城门口又多了一张告示。

  有识字的书生摇头晃脑地将告示内容读了出来,念罢之后,当即脸色大变,嘴里道:“荒唐,实在是荒唐,李使君此举差矣!”

  说罢,书生就要叹息离开。

  此时,有人不以为然道:“我觉得李使君说的就很有道理,只要能够为郡国所用,名声不佳,身体残缺又如何?”

  书生涨红了脸:“国朝以孝道为先,取德不取才,武帝创立孝廉制度就是为此”。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仁不孝又如何?只要身有大才,当可一用!”

  随着李贤的求贤令在北海国内四面开花,诸如此类的争辩此起彼伏。

  把持孝廉名额的豪族颇为不爽,可升斗小民,寒门士子却大喜过望。

  糜缳到达都昌城的时候,不少慕名而来的士子就住进了招贤馆。

  当然了,刚开始,不会有真正的大才前来,毕竟李贤唯才是举的行为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了,对于追求名声的士子们来说,求贤令有些急功近利。

  不过,李贤要的是实用性人才,爱惜羽毛,爱护声明的那些名士,李贤甚至不打算他们过来。

  倘若来了大名士,眼高手低,不堪实事,就算李贤想要赶他们走,都要考虑到天下人的想法。

  不来最好了,省的麻烦。

  孔融死后,孔黎一直为其守孝,而李贤忙于政事,倒也没有亲近绣娘。

  听闻糜缳从下邳而来,李贤大喜过望。

  数月未见,这妮子似乎越发丰腴了。

  若不是名分未定,李贤甚至想先斩后奏,吃了糜缳。

  不过,糜缳毕竟是糜氏的掌上明珠,如果提前行了周公之礼,即便糜缳不拒绝,到了糜竺兄弟那里也会给人留下不堪的印象。

  婚前行礼,对于女方来说是一种极不尊重的行为,李贤爱怜糜缳,自然不会让人低看了她。

  对此,糜缳心知肚明。

  冬月,忙碌而充实。

  从招贤馆中,李贤选出工匠三十人,商贾两人,书生一人。

  秉承千金买马骨的想法,李贤没有太过挑剔,他要借此树立一个受人艳羡的榜样。

  三十名工匠好打发,尽数分到匠工营就算妥当了;两名败尽家财的商贾,李贤考核一番过后,决定让他们参与到米粟置换甲胄的交易中去,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做过生意的人,头脑活络的很,只要给他们一些机会,想必会吸取教训的;至于手指残缺的书生,李贤也没有撵走,对方熟读四书五经,尤其对于算术颇为擅长,李贤便让其参与账目统筹一事。

  新事物的出现,势必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开始的观望,到试探,再到适用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漫长。

  对此,李贤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新年过后,郡国局势彻底稳定下来。

  之前,由于孔融暴毙,刘备围城飞涨的粮价也跌回了正常水平,百姓渐渐适应了李贤的存在。

  一些掌权之初不敢草率的政策李贤也决定施行了,说到底,如果北海国不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仅凭这一郡之地就想与曹操、袁绍争夺天下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

  首先,李贤决定扩充匠工营,他要将郡国内具有一定水准的匠工集中起来,在不影响打造农具的前提下,制造军械器具。李贤掌权之后,牟平出产的铁甲已经享誉天下,坊间流传,李贤就是凭借铁甲兵才接连大败曹操的。当然了,成功购置铁甲的吕布、陶谦甚至公孙瓒都对其赞不绝口,就连扬州的袁术都派人前来试探,意图购置一批甲胄。然而,袁术与陶谦相邻,不经过陶谦的允许,李贤不打算与袁术做交易。不过,就算控制了销量,牟平出产的铁甲还是为李贤换取了大量的粮秣。

  其次,在北海国内施行屯田制,由国渊担任屯田校尉,负责屯田事宜。此时,流入北海国内的流民已有十万之众,李贤打算将荒芜无主的土地收归郡府所有,再将招募到的流民按照军队的编制统一管理,由郡府提供耕牛、种子和农具,流民负责耕种,来年获得的粮秣按照四六的比例分成。具体实施起来,在每个县里,李贤下令设立田官,招募流民屯田。李贤记得很清楚,曹操就是凭借屯田制才得以积攒出大量的粮秣,为晋朝结束割据打好了基础。

  第三,兴修水利,减轻税赋,清点人口。事实证明,李贤创建的大水车是一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灌溉的大利器,趁着农闲,李贤命令各地开挖沟渠,匠工营赶制水车,以备来春使用,而鉴于较为沉重的人头税,李贤改为户调制,也就是对土地所有者收取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出绢二匹,棉二斤。相对于上述两件政策,清点人口这件事情就颇为复杂了,若不是李贤改变税赋,说不定会遇到不小的阻挠。

  东汉末年,豪族多好豢养奴仆,而奴仆都是不在户籍上的私产。

  如果按照东汉末年的的人头税收取,豪族自然不愿意报出奴仆的数量,可倘若依照李贤如今的户调制,就算豪族有再多的奴仆,也不必担心缴纳多余的税赋了。

  

第281章 讨伐刘备

  

  时光如梭,转眼已是兴平元年(194)年三月,征西将军马腾驻军于灞桥,试图朝见天子。()

  李把持朝政,拒绝了马腾请求。

  当年董卓挥军入京的时候曾经拉拢马腾、韩遂,试图与其领军共入中原,不过,直到初平三年,马腾、韩遂才率众抵达长安,此时董卓为吕布所杀,李、樊稠、郭汜等人独揽大权。

  虽然李等人对姗姗来迟的马腾颇为不满,可西凉骑军颇为凶悍,为了安抚其众,天子拜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屯于城。

  西凉军安稳了两年过后,又厌倦了西北的荒凉,想到中原去见识花花世界。

  此番,马腾领军东下,名义上是想求见天子,实际上却是想讨要些粮秣,谁知道李压根不买账。

  马腾勃然大怒,遂联合镇西将军韩遂、侍中马宇、左中郎将刘范、谏议大夫种劭、中郎将杜禀合兵进攻李。

  这李虽然跋扈,不过手中掌握着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飞熊军,两军交战多日,马腾为首的凉州联军落败而逃。

  不过,李并没有赶尽杀绝,他明白西凉骑军的厉害,真要是不死不休的话,京戍之地经不住他们的侵扰。

  于是,赦封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降将军的信使抵达凉州,又带去了不少钱财,以做宽慰。

  打是打不过的,马腾只好借坡下驴,见好就收,不再提报仇之事。

  消息传到北海国,自然令李贤颇为感慨。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凉五马:马腾、马超、马岱、马休、马铁在东汉年间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锦马超更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他曾在渭水追射曹操,险些置曹操于死地,这般人物,自然不容人小觑。

  当然了,如今的马超刚满十八,并未获得独领一军的机会。

  人的贪欲总是没有止境的,即便李贤麾下如今有太史慈、赵云、徐晃、周仓这等大将,可对于后世里赫赫有名的猛将,李贤还是垂涎万分。

  如果与真正的历史相对比,李贤已经从孙吴手里夺了个太史慈,又从曹操手中抢了徐盛,俘虏了于禁、李典,当然了,最悲催的还是刘备,非但没了糜缳糜夫人,就连白马银枪赵子龙都归入李贤麾下。

  有时候李贤会生出一股恶趣味:真不知道没了糜氏的支持,刘备能够走到哪一步。

  是呀,原本刘备扬名立万解围都昌的事件被李贤夺了个头功,曹操进击徐州的时候,李贤又出了一股大力,算来算去,刘备除了一个乐安国之外,竟然什么也没有得到。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名扬天下,这与解救孔融、解围徐州两次事件干系甚大。

  现在倒好,刘备非但没能占据徐州,反而被李贤栽赃陷害,背负着杀害孔融的恶名。

  思来想去,李贤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刘备。

  不过,愧疚的情绪总是一闪而过,多数时候,李贤都是在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谋求更大的利益?

  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自己获得滋润,管他人死活?

  历史上,曹操可是颇好人妻的,李贤可不想自己的老婆沦为他人的玩物。

  阳春三月,气候转暖,适宜大军出征。

  虽然李贤才是杀害孔融的罪魁祸首,可北海国的百姓们不知道呀,他们都被李贤高超的手段蒙骗了,以为刘备是杀人凶手,孰不知,刘备才是冤枉的。

  身为孔融的继任者,李贤要想巩固统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那么他就必须去讨伐刘备。

  三月十八,李贤召集麾下大将议事。

  “我打算出兵讨伐刘备,诸位有什么高见?”

  战争狂人胡庸咧嘴大笑:“我举双手赞同,只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李贤没好气地喝斥道:“说!”

  “哈哈,主公,我想做先锋,不知可否?”

  “行,不过你这先锋可得听从主将号令,如果被我知道你敢抗令不遵,别怪我夺了你的兵权”

  胡庸挠着头,讪讪地笑道:“那是自然,只要让我做先锋,谁做主将我就听谁的”。

  李贤微微颌首,如今他已是青州刺史,自然不能再事必躬亲。

  换言之,讨伐刘备这种无关痛痒的小事已经不用劳烦李贤出马了。

  除了胡庸之外,李贤对麾下的几个将领都很是放心,眼下,胡庸许诺表态,自然给众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徐盛一直负责与公孙瓒贸易的事情,讨伐刘备,显然轮不到他,不过,这不妨碍他发表意见:“我听说年前曹操运送一批军械粮秣前往乐安国,如果我们讨伐刘备,曹操会不会出兵相助?”

  李贤还没回答,徐和就笑道:“我也听说吕奉先在蠢蠢欲动,到时候只怕曹阿瞒自顾不暇,没有功夫理会刘备”。

  徐盛并不生气,他接着分析起来:“河北的袁绍呢?我们与公孙瓒交易的事情绝对瞒不过他,这位袁本初可不够宽宏大量”。

  四世三公的袁绍实力增长迅速,麾下更是聚集着一批文臣武将,以他的实力,足以在南北两线同时开战。

  徐和、周仓听后深以为然,便是赵云都露出沉思之色。

  李贤见状之后笑道:“文向所言不无道理,如今的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征战不休,兖州的吕布跟曹操也还没分出胜负,倘若我们讨伐刘备,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多做些准备,防患于未然是题中之义”。

  胸有成竹的李贤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看他这模样,显然对可能插手的袁绍、曹操有了充分的估算。

  李贤如此,自然让人心神大定。

  徐庶适时出口,道:“粮秣已经准备妥当,足够大军北征所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粮秣无忧,那么要考虑的就是选将、选兵的问题了。

  闲置了几个月,好不容易遇到一场战事,众将都有些跃跃欲试。

  周仓抱拳请缨,道:“背嵬军一日未曾懈怠,只要主公一声令下,大军即可出征!”

  徐和不甘示弱:“玄甲军也已准备就绪!”

  胡庸搓着大手,兴奋不已,适才李贤已经应诺了他做先锋的请求,那么无论如何,这次北伐都有他胡庸一份!只是想一想就高兴的很。

  徐盛张了张嘴,他也颇为意动,可无奈身担重任,脱不开身只能摇头惋惜。

  赵云向来不掺和这等事情,他只听从李贤安排,李贤让他做什么,他便做什么,此次依然如故。

  就在众人相继表态的时候,太史慈干咳一声,道:“主公,刘备这等伪君子,人人得而诛之,眼下朱虚无事,我也想北上乐安,讨伐刘备!”

  太史慈虽然不是李贤的嫡系,可他却有着都尉的职位,而且,众人都听说了,李贤入主都昌之前,若不是太史慈拒绝回援都昌,说不定其中还会产生什么变数。

  因而,对于太史慈,徐盛等人都报有一定的感激之情。

  谁可为将,谁可为帅,李贤心中有数,在他心中,赵云、徐盛、太史慈都可为帅,可赵云统领骑卒抽不开身,徐盛又要护送船队,与公孙瓒交涉,三去其二,只能指望太史慈了。

  眼下太史慈主动请缨,李贤自然大喜过望,只听他笑道:“好,子义若是愿意出马的话,我自然是放心的”。

  太史慈面露喜色,他虽然接受了都尉的职位,可总觉得自己有些无功受禄的感觉。

  此番,太史慈迫不及待的想用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

  “太史慈听令!”

  “末将在!”

首节上一节20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