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02节

  “喏!”

  李贤初掌大权,没有流露出半点置换官员的想法,大有一切照旧的迹象,这让不少官员松了口气。

  倘若李贤上来就安插人手,排除异己,说不定官员们会抱团反抗,那时候,虽说李贤有军权在手,可难免会政令不通,受到掣肘。

  距离都昌城一百里的地方,刘备又做了一件有损声誉的事情。

  适才,张飞带着军卒抢了两座乡堡。

  孔融死去之后,刘备麾下粮秣补给断绝。

  为了不饿肚子,只能想办法外借一些。

  可是,沿途间的乡堡早就得了李贤的提醒,知道刘备是杀害“孔融”的凶手,孔融颇有仁义之名,谁敢资敌?

  众所周知,执掌大权的李贤李都尉可是个心狠手辣的货色!

  好言相劝换不来粮食,无奈之下,刘备只得动手去抢。

  这事情一回生二回熟,第一次抢的时候,刘备还觉得有些阴影,可第二次,第三次之后他便念头通达了。

  反正身上已经背负着谋杀孔融的恶名了,如今便是多一条“劫掠”民财的恶名又能怎样?

  刘备知道,从今以后,他再想染指北海,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这不是自甘堕落,这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徐州郡,下邳城,糜氏庄园,糜缳笑的像个孩子一样,她手里扬着拇指粗细的布帛,神情愉悦。

  “小妹何事如此开怀?”不知何时,糜竺来到糜缳身边。

  “啊,是大兄呀,喏,你看看,从今以后,李贤在北海国说一不二!”

  “喔?竟有此事?”糜竺心头一跳,他早就听说了孔融的死因,却没想到李贤这么快扫清障碍,执掌大权。

  信上只有寥寥几个字,大意就是刘备逃窜,李贤总揽大权的事情。

  糜竺看罢之后心中庆幸不已,幸亏自己没有听信糜芳的话,将糜缳嫁给刘备,如若不然,岂不是白白得罪了李贤?

  换言之,谁能够想到仅仅三年的时间,李贤便从一介盐丁成为如今北海国话事者?

  只可惜,李贤早有正妻,如若不然,便是将糜缳嫁给他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电光火石间,糜竺想到了很多,很多。

  毫无疑问,随着李贤权势的增加,相应的,糜氏也可以牟取更多的好处,只不过,兴许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罢了。

  自打向李贤表明心迹之后,糜缳的一颗心思便全部系在李贤身上,眼下,情郎地位水涨船高,她高兴的很,才不去考虑太多。

  “大兄,我想去都昌看看他!”

  糜竺皱起眉头:“这寒冬腊月的,路上不安全”。

  “我怕他开春之后会忙起来,这时候正好无事”

  “他已有正妻!”虽然很残忍,可糜竺还是说出这个事实。

  糜缳咬着嘴唇,半晌之后才说道:“我知道!”

  “唉,你这样无名无份的,以后如何嫁人?”

  “我此生非他不嫁”

  “小妹何必如此,以我糜家家世,还能缺了金龟婿?”

  “大兄无需再劝,我意已决”

  “也罢,你二兄那里由我去说,这一次北上,须得带上十骑护卫,缺一不可!”

  糜缳知道糜竺担心她的安危,当下心头一暖,笑道:“只要大兄准我去都昌,其他事情便由你作主!”

  糜竺摇了摇头,爱怜地说道:“你这丫头!”

  糜缳做了个鬼脸,道:“我就知道大兄最疼我”。

  “好了,快到屋里去,莫冻坏了身子”

  “知道了,嗦”

  

第279章 青州刺史李贤

  

  孔融毕竟是当世大儒,堂堂的北海国相,他的死,对于青州、兖州、徐州三州的局势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死为大,无论曹操、袁绍如何痛恨孔融,在得知他死讯的时候,全都派出使者吊唁,这是最起码的礼数。

  素来与孔融交好的陶谦不必多说,连天子刘协都下诏慰问,如此以来,倒是让孔氏一族颇为感激。

  此时,把持朝政的权臣为董卓麾下大将李,早在掌权之初,李贤便使人携重金前往长安,贿赂李。

  这年头,天子虽然政令不出长安城,但各地的军阀若想“名正言顺”,朝廷的认命是必不可少的。

  李嚣张跋扈,为人骄横,为了权势连好友樊稠说杀也就杀了,但他有一条好处,那就是拿钱办事,只要是到他门下重金相求的人,李一般不会拒绝。

  不过,北海国是出了名的富庶,将这样一块富庶之地交给寒门出身的李贤,李还是有些犹豫,于是,他将贾诩唤到身边。

  “文和,孔文举死后,那李贤想做北海国相,你觉得是否妥当?”

  贾诩烤着火盆,淡淡地说道:“我听说李贤麾下有两万兵马,而他又与北海国大将太史慈相交莫逆,两人若是联手,北海国怕是容不得他人插手”。

  李抓着一块羊腿,恶狠狠地啃了一口,嘴里道:“陶谦也上表举荐李贤,这老东西不是身染重疾了吗?怎么还操这心思?”

  “大司马莫非忘了,若不是李贤,陶谦早就被曹孟德杀的屁滚尿流了,如今孔融身死,为了对付曹操、袁绍,陶谦自然要出一把力气”

  李啐了一口,他对参与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没有好印象,其中,对曹操尤其看不顺眼。

  “喔,我想起来了,据说李贤斩了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渊,与曹操结了死仇?有这回事吗?”

  贾诩微微颌首,道:“不错,若不是吕奉先夺了曹操的兖州,说不定这时候李贤正在跟曹操拼命”。

  “他娘的,吕奉先这贼子吃里扒外,着实可恨,不过那曹操也不是好鸟,明明是个阉人之后,偏偏还自视甚高,老子就看不惯他这样的,也罢,陶谦不是举荐李贤为北海相兼青州刺史嘛,明日我就让皇帝拟诏,顺了他的意,嗯,只希望李贤不要让我失望”

  贾诩明白,李希望李贤能够跟曹操一点颜色看看,他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主儿,当下笑道:“大司马,李贤虽然出身寒微,但却颇知礼数,日后想必他会有所厚报”。

  李“哈哈”大笑,道:“无所谓,只要李贤多给曹孟德、袁本初上些眼药就不枉老子拉他一把!”

  李知道,曹操占据兖州之后,一直试图染指青州,此番认命李贤为青州刺史,大有挑唆两者厮杀的意图。

  于是,没过几日,赦封李贤为北海国相兼青州刺史的诏书就到达了都昌城。

  曹操闻听之后勃然大怒,“李奸贼实在可恨,孔文举死的不明不白,那李贤也有嫌疑,他竟然敢让李贤做青州刺史,真是气煞我也!”

  “主公息怒,眼下吕布未除,实在不宜再结新仇”

  “哼,我与李贤小儿之间早已是血海深仇,我何惧他!”

  “听说东莱出产铁矿,吕布正拿粮秣与李贤交换盔甲,主公不得不防”

  曹操咬牙切齿,吕布、李贤可以说是他最为痛恨的人物,如今他们二人竟然有联手的倾向,这让曹操如何不怒?

  “吕布、李贤都是我的心腹大患,志才可有妙计应对?”

  戏志才是颍川人,曹操从徐州回师之后,深感麾下人才匮乏,便让荀举贤。

  荀觉得戏志才胸有丘壑,就向曹操举荐了他。

  曹操见了之后,大喜过望,但凡遇到难以决策之事便与戏志才商议。

  此番,听到曹操闻讯,戏志才当即说道:“我听说北海国传言刘备为杀害孔融的凶手,我觉得此事颇为蹊跷,不过,众口铄金,只怕这罪名刘玄德是背定了,主公如果想对付李贤,不妨从刘玄德身上着手”。

  曹操虽然不喜刘备,去岁又夺了他的平原郡,可与李贤、吕布、陶谦比起来,刘备只能说是个可怜虫罢了。

  换句话说,曹操宁愿坐看刘备壮大,也不愿意李贤实力增强。

  戏志才的计策颇合曹操心意,他不禁来了兴致:“刘玄德多次劫掠兖州,趁火打劫,乃十足的小人,不过,与李贤相比,他不过皮癣之痒罢了,志才,你说,我该怎么帮他?”

  “只要主公混淆视听,为刘备开解一二,想必他就感激不尽了”

  “仅仅如此怕是不够吧?李贤兵强马壮,我估计开春他便会出兵讨伐刘备,那时候,我又该如何是好?”

  “主公可为刘备提供一些军械,若是刘备败了,可准许其麾下兵马从兖州离境”

  吕布夺了兖州之后,曹操麾下虽然仅仅剩下三座城池,可城内军械充裕、米粟成山,就算分一些给刘备,也不会影响大局。

  曹操考虑一番之后,嘴里道:“也罢,赠些军械给刘备,也省的他再与吕奉先联手,志才,此事还要劳烦你去乐安国走一遭”。

  “主公静候佳音便是”

  “此行你带上二十骑虎豹骑吧,有他们在,我也放心些”

  戏志才略一迟疑,也就应诺下来。

  都昌城,李贤跪迎诏书之后便成了大汉青州刺史、北海国相,从名义上,第一次有了与曹操、袁绍等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至于原本的都尉一职,李贤让给了太史慈,而麾下徐盛、赵云等人更是人人有封赏。

  赵云定下的一月之期早已经过去,他像周仓一样,没有流露出离开的意思,对此,李贤高兴还来不及了,自然不会赶他走。

  于是,东莱军中的千余骑卒依旧由赵云统领。

  其实与公孙瓒交易过后,李贤麾下已经多出了两千匹战马,若不是骑卒匮乏,北海国立马就能多出一支三千人的骑军。

  骑卒与步卒不同,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极难上阵厮杀。

  

第280章 唯才是举 招贤馆

  

  初掌大权之后,李贤还没来得及享受醉卧美人膝的感觉,便被成堆的竹简淹没了。【】

  竹简上写的全都是近期需要处理的政务:平寿大雪,压垮了百姓的房舍,伤者过千;公孙瓒派来了使者,问讯何时运送第二批粮秣;吕布、陶谦对牟平出产的盔甲赞不绝口,意图拓展交易……

  若不是有徐庶帮衬,说不定李贤就要撂挑子了。

  一郡之事与一县之事比起来就好像小溪之于江河,也是在这时候,李贤才发现自己麾下长于内政的帮手实在是太少了。

  好不容易从辽东请来一个国渊,他又被剧县的流民缠住了,一时片刻根本抽身不得。

  管亥也算个人才,可人家毕竟不是李贤的麾下,倘若李贤对其指手划脚,说不定会让其生出反感。

  怎么办?

  李贤想起后世里玩的三国游戏,里面有一个叫做招贤馆的地方,如果运气好,一张招贤令就能招揽到内政近百的大才。

  之前,孔融在位的时候,李贤不好越俎代庖,招贤纳才,可现在孔融死了,李贤成了名正言顺青州刺史、北海国相,由他设立招贤馆,倒也算合情合理,最起码,不会为人嗤笑了。

  招揽人才一事,涉及到北海国以后的发展,由不得大意。

  李贤有了初步构思之后便找到徐庶,让其查缺补漏。

  “察举制度为武帝创立,至今已有两百年,刚开始,察举确实举荐了不少人才为国所用,可近年来,朝廷势微,察举已经沦落为豪强手中的工具,我想招揽人才,不知道元直何以教我?”

  徐庶深知寒门士子的苦楚,也对豪族把持官吏遴选之路深恶痛绝,因而,他对李贤的观点颇为赞同,“使君适才提起的招贤馆,我觉得颇为恰当,这跟战国时期的门客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使君须得提防鱼目混珠之辈”。

  李贤笑道:“想跟我瞒天过海,只怕没这么容易,我打算根据士农工商卒五种来分门别类的收敛人才,谁擅长哪一种,便由相应的官员考核,通过考核之后,再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能够成事者,方可留用”。

  徐庶听罢之后赞不绝口,李贤提出的法子颇为新颖,要知道,自古以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才”,也就是说,掌握的技能越多,这人越可大用,而李贤这等分类选才的方法,听上去颇为荒谬,可仔细想来却很有道理,倘若这法子真能够施行,绝对可以招揽不少人才。

  “全才难找,偏才易求,使君不拘一格用人才,定会使人闻风来投”

首节上一节202/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