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60节

  为首的铁甲军头目见状勃然大怒,他咆哮道:“闭嘴,都尉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才让我们每人一件铁甲,这可是几十贯钱的宝贝,现在倒好,你们威风过了,见了个贼人就怂了,却把都尉置于何地?

  军卒听罢之后垂下脑袋,哪怕夏侯渊刀如闪电,却再也没有军卒退缩半分。

  此时,太史慈已经闻言赶到。

  偌大的战场上,到处都是厮杀的情景。

  东莱军麾下的铁甲军大占上风,而在最紧要的关头,赵云麾下的骑卒出现了。

  一千名骑军甫一出现便冲散了两千名曹军步卒,他们投掷出犀利的短矛让人防不胜防。

  尤其是白马银枪赵子龙,他每一枪刺出都会取掉一名曹军的性命。

  借助马镫、马鞍的便利,东莱骑军的战力发挥到极致,他们借着奔腾的马势,用长刀划过一名又一名曹军士卒的脖颈。

  血花飞溅,惨叫连连。

  当太史慈与夏侯渊交战近百个回合的时候,放眼整个战场,胜利的天平开始缓缓地倒向东莱军。

  武器精良,士气更旺的北海军完全盖过了曹军的风头。

  夏侯渊虽猛,可他只有一人,而李贤这边,周仓、徐盛、胡庸、太史慈、赵云都是拿得出手的猛将。

  将为兵之胆,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猛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半个时辰的时间过去,夏侯渊与太史慈拼的筋疲力尽,这时候,双方都有些累乏了,四下里,凭借精良的武器盔甲,东莱军渐渐把握了主动,曹军节节败退。

  关系则乱,夏侯渊心系部下,被太史慈瞅了个空档,一刀削伤了左臂。

  夏侯渊原本打算死战不退,可身旁亲卫歇斯底里的呼喊却让他清醒过来。

  “将军,速离此处!”

  夏侯渊心中一痛,他无心再战,忍痛逃离此处,嘴里道:“李贤,我夏侯渊一定要杀了你!”

  李贤摇了摇头,如今,夏侯渊的表现更像一个弱者。

  战场上,口舌之勇毫无用处。

  东莱军、北海军在铁甲军的引领下发起了总攻,曹军支撑不住,终于败下阵来。

  哪怕夏侯渊吼破了喉咙,可还是没能止住曹军溃散的脚步。

  “完了,完蛋了”,夏侯渊意图横刀自刎,却被身旁的亲卫拦了下来。

  “不要拦我,让我去死”

  “将军何须自责,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将军若是死了,李贤岂不是要逍遥快活?”

  接连被李贤击败了两次,夏侯渊的信念早已经崩塌了,无论是攻城还是野战,李贤竟然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难道说,夏侯渊真的不适合领军作战?

  不,绝不!

  骨子里,夏侯渊是一个骄傲的人,眼下,李贤撕毁了他所有的伪装,将他暴露在阳光下。

  刚开始,肯定会痛,会难过,可短暂的痛楚过后,夏侯渊明白,若是自己能够熬过这段时间,他一定可以迎来涅!

  曹军终归还是退却了,经此一役,夏侯渊三万人马折损了一万二千人,另有三千兵马被俘,两千多兵马不知去向,而东莱军与北海军加起来的伤亡也不过五千人。

  大胜,酣快淋漓的大胜。

  夏侯渊虽然没死,可他手中的曹军都已经吓破了胆,没有三五个月的休整,这些军卒是无法再上战场的。

  今日里,东莱军在战场的那一幕给人带来的印象太过深刻。

  曹军需要时间来冲淡那一切。

  大胜过后,东莱军也迫切的需要休整一番。

  在泰山郡内的这些日子,辎重营的粮秣消耗一空,若不是劫掠了几个府库,东莱军早就断粮了。

  当然了,为防万一,在每名军卒身上还带着一斤左右的炒面,那是他们的救命粮食,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够食用的。

  陈登打马行在军卒中间,适才发生的事情犹若在梦中一般。

  三万名曹军说败就败了,要不是夏侯渊逃的快,说不定连他都要折在当场。

  传言中,曹军不是勇猛无敌吗?

  怎么与东莱军比起来,夏侯渊统领的这支曹军却压根看不到勇猛的影子?

  是曹军退化了,还是东莱军又精进了?

  陈登深吁了口气,他想到,如此精兵足以让徐州伤筋动骨了,如果上一次陶谦陶使君拒绝了孔融的美意,那么,这时候的徐州军就要陷入两面夹攻的悲惨境地了。

  一个曹操徐州尚且应付不过来,真要是再与李贤为敌,就算陶谦能够撒豆成兵,却也会生出无力回天的感觉。

  只要李贤在北海国一天,徐州就不可与北海为敌!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间,陈登就来到了东莱军的伤卒营。

  在营中,一锅锅滚烫的沸水冒着浓郁的热气,一坛坛**的烈酒开坛以待,间或有伤卒发出歇斯底里的痛呼,那是他们正在经历着非人的痛楚,实在按耐不住了,所以才交出拿过来。

  按照李贤的法子,军中的医匠采取了热水清洗,烈酒消毒,白布缠身的方式。

  这法子在过去的战场上早已经得到了验证,比起之前简陋的方式,用了李贤的法子之后,伤卒的存活率起码提升了七成!

  触目间,俱是伤痕累累的伤卒军士。

  陈登心中的喜悦不翼而飞,他径自寻到李贤,嘴里道:“还请都尉放心,徐州的军粮很快就将到达,草药我也已经派人去搜集了,这一次会一并到来”。

  李贤大喜:“元龙先生倒是个有心人,如此,那便多谢了”。

  陈登连连挥手,道:“什么谢不谢的,都尉这么说可就折煞我了,于公于私,都尉都是我徐州的大恩人,别说粮秣草药了,就要得些银钱也并无不可”。

  李贤可不是见钱眼开的蠢货,他好不容易用钱粮将麾下的军卒喂饱了,那里容许他人窥视。

  “米粟草药也就罢了,我军中匮乏,收下也就收下了,可银钱一事,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收的”

  陈登瞥了眼李贤的神色,确定并未恼怒之后才松了口气,道:“如此,都尉静候佳音即可”。

  “好,我且去辎重营那里瞧瞧,这个季节,不少野菜都可以食用,采摘一些,倒也能够换换口味”

  陈登没想到李贤竟然还能够识别野菜,他瞪大了眼睛,道:“都尉如此广博,不知师从何人?”

  李贤摇头轻笑,道:“家师不知何处,不知何人,自他离开之后,我已经有几年没见到他了”。

  陈登吸了口气,有些类似于张良得授“天书”的典故。

  这李贤果非常人!

  泰山郡内的战事告一段落的时候,曹操的大队人马刚刚进入徐州郡。

  得了陶谦的吩咐,多数乡民都躲入城中暂避一二,只有少数不怕死的家伙依旧不闪不避,他们没能等来奇迹。

  为复仇而来的曹军可不是李贤的东莱军,在曹操的默许下,他们士卒举起了屠刀,小小的乡村血流成河。

  杀人、屠村、劫掠,所有暴虐的行为都在曹军士卒身上展现了出来。

  曹操麾下兵马来源复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归附不久的黄巾老卒。

  曹操默许大开杀戒的行径大大地满足了“黄巾老卒”的的暴虐心理。

  有深远卓识的兵将试图劝阻曹操,嘴里道:“主公,还请传令下去,不要再为难乡民百姓了,他们是无辜的”。

  “他们无辜?那我老父犯了什么罪?”

  军将被曹操呛的哑口无言,只得闭嘴。

  徐州城内,陶谦也得到了曹军抵达的消息。

  曹军越是狠毒,陶谦便越得人心。

  人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有时候离了他还真的行不通。

  “听说曹军下手狠毒,所过之处鸡犬不留,不知是真的假?”

  “回禀使君,千真万确,曹操此等丧尽天良之举,主公一定要将旗公诸于众”

  陶谦干咳了几声,道:“如此,那便传檄天下吧,我徐州军力虽然不及兖州,却也不是任凭曹操欺凌的角色,不管是谁,要想占我徐州,须得小心崩坏了满口钢牙”。

  “主公此言大善,曹操此人向来虚伪,这一次,如果主公能够将其真面目暴露出来,天下人一定会对曹操破口大骂”

  陶谦摇头,道:“东莱军的战事如何了?”

  “回禀主公,信使刚刚抵达,据说夏侯渊的三万名曹军已经寻到了李贤的迹象,不日即将恶战”

  陶谦扶着额头,惆怅万分地说道:“孔北海义薄云天,为了我徐州郡的事情,他派出了麾下两名得力干将,两万五千军卒呀,不知能否抵住夏侯渊的兵锋”。

  “主公,元龙派人稍了封书信,请阅讫”

  “嗯,拿来我瞧瞧”

  陶谦接过布帛,看罢之后,嘴里笑道:“元龙在信中所言,东莱军力强盛,战胜曹军应该不在话下,你们以为如何?”

  厅内的文武官吏相视一笑,他们都认为陈登有些言过其词了。

  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渊可是成名已久的人物,他手中的三万兵马也都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老卒,按理说不存在一触即溃的情景,那么到底是谁给了陈登如此的信心?

  曹操的军马行进极快,采取“三光政策”之后,沿途间再也没有不开眼的乡民执迷不悟了。

  只要有点脑子的乡民百姓就会带着干粮躲入深山,而距离大城近一些的乡民早就过了城门,进城躲了起来。

  坚壁清野,这计策是李贤通过陈登辗转传达给陶谦的。

  刚开始,陶谦压根没打算这么做,后来,听闻各地百姓血流成河之后,陶谦才下令各地官军主动引导百姓撤离,不给曹军留下一粒粮食。

  

第237章 李贤的信心从何而来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大军的后勤补给都是一项重之又重的工作。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辎重的重要性。

  眼下,曹操率领大军兵犯徐州,所耗费的粮秣是一个天文数字。

  刚开始,徐州军民毫无防范的时候,曹军还可以通过劫掠来获取粮秣,可当陶谦采纳了陈登坚壁清野的计策之后,无法以战养战的曹军每日消耗粮秣的数量远远地大于补充的速度。

  按照这种趋势,除非补给的粮队五日内抵达,如若不然,曹操的六万大军很快就要陷入无粮可食的境地。

  曹军大营,曹操面沉如水,他摩挲着手中的七星宝剑,嘴里冷冷地说道:“还没有发现徐州兵马的痕迹吗?陶谦这个懦夫连与我一战的胆量都没有,真是可笑”。

  曹仁笑道:“主公莫急,再过几日,等到我们杀到徐州城下,由不得陶谦不出兵!”

  曹操不置可否,嘴里道:“军中粮秣还够几日之用?”

  “回禀主公,营中粮秣无多,只够大军食用三日,三日之后若是没有米粟补给,军中就要断粮了”

  曹操不以为惧,淡淡地说道:“无妨,有荀文若坐镇陈留,就一定不会短缺了我们的粮秣”。

  提起荀荀文若,众人都是心服口服,此人在长于内政,素有大才,将后勤补给的事情交给他甚至有些大材小用了。

  如果换做别人,营中的军将早已经怨声载道了,可对于荀,无人敢出言非议。

  曹操见帐内气氛尴尬,便转移话题,说道:“妙才那里还没有战报传来吗?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应该有个准信才对”。

  曹仁咧起嘴角,笑道:“说不定妙才想给主公一个大惊喜,所以才卯足了力气,一直闷不吭声,你们说是不是?”

  夏侯渊在军中人缘颇好,曹仁为其圆场,当即引起一片应合声。

  “不错,子孝言之有理,夏侯将军骁勇善战,麾下又有三万猛士,断无不胜的道理”

首节上一节160/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