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54节

  赵云本想上马尝试一番,可看到战马的惶恐不安之后,他当即明白,战马已经受惊,须得让它缓一缓,等到它适用了马蹄铁的存在,那时候再纵马扬鞭,试试新式马具的感觉!

  之前,马蹄掌若是磨损严重,马匹往往会瘸掉,走路的速度也会大为影响。

  田间地头的驽马就是这样来的,它们多数都是伤退下来的军马,而其中,一多半都是因为马蹄磨损过于严重。

  真要是为军马装上马蹄铁,军马的折损程度肯定会大幅下降。

  

第230章 曹嵩死了

  

  在辽东那种一览无余的草原上,土地松软,又有草皮做缓冲,所以马蹄的磨损程度不甚严重,可到了北海国这等多山地的地方,如果没有马蹄铁,一匹战马的使用寿命不过一两年罢了。

  如果将昂贵的战马作为消耗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虽然李贤钱货充足,却也不能凭空变出马来,即便他肯花费高价从别处购买,这也需要大费周章,更何况,北海国已经与袁绍、曹操交恶,他们二人把持着北地战马南下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大数量的补充马匹已经是近乎于不可能的事情了。

  因而,对于东莱军来说,每一匹战马都珍贵无比。

  身为骑军统领,赵云自然明白战马的重要性,像北海国这等不产马的地方,一旦战马折损严重,骑卒极有可能面临无马可骑的窘况,没了战马,骑卒连一成的战力都发挥不出来。无论如何,那样的情景赵云不想看到。

  此番,李贤搞出的马蹄铁对骑军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真要是泄漏了出去,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擅长用间谍刺探情报,而北方的袁绍虽然不把北海国放在眼里,可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见利忘义之辈携带马具径自投向他处。

  马蹄铁等马具很容易仿制,一旦被人发现了实物,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制作,那时候李贤这边的军械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离开辎重营,赵云往军营而去,他深感责任重大,即便自始至终李贤都没有特意叮嘱过保密的事情,可他还是觉得身上的担子极重。

  须得进一步制定措施,严防泄密!

  相较于谨慎的赵云,李贤就显得较为坦然了,只要这一次能够借助骑兵之利击败曹军,就算这些马具别人偷学过去,那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时间,李贤最为欠缺的就是时间。

  转眼间已是初平四年,占据南阳的袁术收黑山军余部,又得南匈奴于扶罗相助,一时之间实力大增,眼瞅着与曹军相持的局面就要扭转过来,这时候,荆州刘表出兵南阳,切断了袁术大军粮道。

  听闻刘表出兵,曹操大喜,他率军向袁术发起总攻。

  粮道断绝之下,袁术十万大军不战而逃,曹操挥师追击,在襄邑、宁陵连败袁术。

  袁术接连溃退,最终逃至九江郡的淮水一带。

  曹军远征疲惫,军粮匮乏,只得回师定陶。

  经此一役,袁术一蹶不振,对兖州再也形成不了威胁了。

  北海国以北,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事进行的如火如荼。

  没了白马义从,袁绍麾下的大戬士、先登营所向无敌。

  战场很快就转移到了青州。

  为了夺取兵家必争之地,军力日渐雄厚的袁绍抽调兵马两万,由长子袁谭统领,挥军直入青州。

  公孙瓒部将田楷引兵抵御,却三番两次败在袁谭手下。

  田楷的青州刺史是公孙瓒任命的,而袁谭的青州刺史又是袁绍任命的,他们这边打的热闹,朝廷终于派出使者赵岐前来调停。

  汉庭势微,指望赵岐重振权威显然是不可能的,好在公孙瓒与袁绍都有了休战的意思,于是,双方借坡下驴,罢兵休战。

  此后,袁绍的势力正式进入青州。

  转眼间,乐安国的刘备就成了抵御袁军的最前线。

  袁绍势力强大,经营辽东多年的公孙瓒都不是他的对手,刘备的残兵败将又能撑得住几个回合?

  有心抛却临济,转投他处,可刘备又实在难以割舍。

  往南就是孔融、陶谦的地盘了,到了那里,刘备又得寄人篱下,看人眼色。

  相较而言,在乐安国虽然要面临袁军的威胁,可刘备总觉得日子舒坦些,最起码,在临济城内,刘备一言九鼎。

  好在黄巾余孽黑山军于毒年兴风作浪,他举兵攻陷邺城,杀魏郡太守,这才使得袁绍转首回顾,如若不然,刘备就成了袁绍剪除的下一个目标。

  当时,李贤默许刘备占据临济城的事实,就是考虑到了今天这种情景。

  为了自身利益,刘备必须竭力抵挡。

  无论来的是曹军还是袁绍,刘备都只能硬着头皮顶下去。

  听闻袁军撤离的消息之后,都昌城内的孔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无论如何,刘备都算是北海国的盟友,一旦袁绍挥兵攻打临济城,于情于理,孔融都应该再次派兵救援。

  现如今,袁军回撤,临济无忧,孔融也就不必担心北路有失了。

  郡国上下都有一种躲过一劫的想法,唯有剧县的李贤不以为然,他认为刘备始终是个危险分子,若是任凭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生出其他的变数出来。

  北海国已经被李贤视为禁脔,绝不容任何人窥视,而刘备若是在乐安国站稳脚跟,他肯定会尝试着伸出触角,那时候,势必会与东莱军发生冲突。

  借刀杀人的计策没有实施成功,李贤很是遗憾。

  陈留城,经过数月的准备,曹军备齐了充足的粮秣,足够大军远征之需。按照曹操的打算,是准备兵寇北海国,先拿李贤开刀的,没曾想,一个噩耗传来,使得曹操不得不推翻了全盘计划。

  曹嵩死了!

  曹嵩是谁?他是曹操的父亲,也是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他本姓夏侯,据说是夏侯淳的叔父。

  汉帝刘协继位以来,时局动荡,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毁汉宫,接着,王允吕布诛杀董卓,李催、郭汜拔刀相向,在这种情况下,洛阳已成险地。

  辞官避灾的曹嵩不愿掺入是非之中,于是便举家迁往泰山华县。

  陶谦与曹操举兵厮杀的时候,华县正是最前线,虽说曹军取得了胜利,可曹嵩却不敢滞留在华县,他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一道打算前往兖州,哪曾想,半途间行踪泄漏,陶谦麾下张自作主张将其杀害。

  曹嵩,死,曹德,亡,曹操之母,卒。

  曹操听闻之后勃然大怒,誓要踏平徐州,为父报仇。

  

第231章 北海国该如何自处

  

  徐州城,陶谦脸色铁青,他身前跪满了一地的官员。【】

  “张此贼太过可恨,枉我对他信任有加,他竟如此待我!”

  徐州大将曹豹瞪着铜铃大眼,道:“主公,我早就说过黄巾余孽不足为信,现在张惹出这事端,我们与曹操之间已经是不死不休了,主公须得早做打算才是”。

  陶谦喘了几口粗气,道:“曹操兵强马壮,我徐州不可与之为敌,我本想与其修好关系,所以才派张领军护送,哪曾想张此贼竟然如此丧心病狂,袁公路也实在猖狂,连张这等无情无义之辈也肯收留!”

  陶应抬起头,恶狠狠地说道:“爹,还请给我三千兵马,我必追上张,取其人头!”

  陶谦勃然大怒,道:“住口,要不是你自作主张讨伐陶谦,我徐州与北海国之间又怎会冷落如此?如今曹嵩已死,就算我们杀了张为其报仇也于事无补,苦于出师无名的曹操绝对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陈登深以为然,道:“使君言之有理,那曹操原本就是无理闹三分的人物,现如今,只怕曹军已经闻风而来”。

  “这该如何是好?连袁术都不是曹操的对手,父亲,我们徐州能挡得住吗?”

  陶谦气的鼻子都要歪了,他没想到已经到这样紧急的时刻,自家儿子还是没有狠下心来。

  “逆子,住嘴!再多说一句话,你就待在家中,不用出门了”

  陶应不敢再言,只得恹恹地退在一旁。

  陶谦环顾左右,向长子陶商问道:“商儿,你以为我该如何是好?”

  陶商为人木讷,寡言少语,此番听闻陶谦问计,他便言简意赅地说道:“北海国李贤”。

  陶谦微微颌首,道:“不错,商儿与我不谋而合,曹军势大,要想御其兵锋,只有与北海国联手,那李贤多次大败曹军,曹操深恨之,唇亡齿寒之下,我相信孔融会做好抉择”。

  一种文武吏员深以为然,不过,由谁出面求援呢?

  徐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实在不能出半点纰漏了。

  “元龙,你辛苦一趟,替我出使北海,不知可否?”

  元龙是陈登的字号,而陈氏一向是徐州大族,陶谦如此安排,如果陈登一口回绝,陶谦也没有办法。

  世家大族把持地方,其中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有可能牵一发而全身。

  于是,陶谦对大族的行为一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一次,若不是事情紧急,陶谦也不会把主意打到陈登身上。

  陈登素有急智之名,年幼时便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在徐州郡内颇得乡民爱戴。

  陶谦知道孔融重名士,所以才打算让陈登出使。

  陈登会临危受命吗?

  在众人屏息以待的目光中,陈登颌首应诺,道:“陈登领命!”

  “好,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元龙,你有什么要求不妨说出来,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陈登早已经胸有成竹,他说道:“我听说孔融麾下大将李贤颇喜良马,这一次,从军中挑选三匹良驹送往北海国内即可”。

  “妙,好一个投其所好,嗯,只要李贤不反对,孔融肯定会答应出兵,如此,出使一事便拜托了”

  “陈登必定尽心竭力!”

  “好!你们且退下吧,商儿,你留下”

  “喏”

  等到众人退下,身边只剩陶商的时候,陶谦对其吩咐道:“商儿,我知道你素来仰慕刘备,只是一直未曾表露出来罢了”。

  陶商大急,“父亲!”

  “好了,无须解释,你二弟仰慕曹操,你又钦佩刘备,这是你们的选择,我已无力干涉”

  “父亲,孩儿知道错了”

  “孰对孰错,以后才会明白,商儿呀,我之所以把你留下来,你知道所为何事吗?”

  陶商摇头,道:“孩儿不知”。

  “你认为徐州与北海国联手之后能否抵住曹军?”

  “孩儿没见过北海国内兵马,无法评价,不过,曹操为报父仇,肯定会倾巢来攻,我徐州郡可战之兵不过五万,即便算上北海国的三万兵马也只有八万人,而曹军数量我估摸着起码有十万人”

  陶谦吸了一口冷气,道:“不错,曹操心狠手辣,吞并卞喜麾下的黄巾之后更是实力大增,嗯,我想让你携我密信,速速前往乐安国,请刘备率兵救援”。

  陶商又惊又喜,道:“乐安国远在北海国以北,孔融会准许刘使君过境吗?”

  “只要我与孔融修书一封,想必他是不会做这个恶人的”

  “父亲算无遗珠,若是加上刘玄德的平原军,曹操再想讨到好处的话可就难上加难了,只是,刘备在乐安国待的好好的,他会出兵相援吗?”

  陶谦冷晒道:“由不得他!商儿,我只问你一句,如果我把这徐州之主的位置让给别人,你可会心生怨言?”

  陶商摇头,道:“不会,孩儿自知绝非栋梁之材,若是执掌徐州,早晚会连累郡内军民百姓”。

  陶谦不知道是喜还是怒,只是幽幽地叹了口气,道:“既然如此,这事情由你来做就更是合适了”

  “父亲请讲”

  “我会修书刘备,许诺让出徐州,只要刘备愿意出兵相援,我可退位让贤!”

  宛若石破天惊,陶商半晌方才缓过神来,他急道:“这是为何?”

首节上一节154/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