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33节

  

  “报,使君,李长史在府外求见!”

  孔融盘膝坐在蒲团上,心情正佳,冷不丁的听到门外卫卒通禀,当即有些愣神:“什么?谁来了?”

  卫卒喘了口气,朗声说道:“回禀使君,北征的李长史与太史将军都来了”。()

  “喔?已经到了门外?快快有请”,急切间,孔融不再去深究为何太史慈会与李贤在一起的问题。

  苦苦期盼了这么久,终于把李贤盼来了,不知怎的,孔融总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厅内一时无声,所有的官吏都在屏息以待。

  过往的日子里,李贤虽然手握兵权,却极少参与厅堂议事,不过,对这么一个手握重兵的北海国大将,没有任何人敢于小觑。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无论对手是谁,从无一败!如此辉煌战绩,便是淮阴侯再世也不过如此!

  没过多久,李贤与太史慈一前一后,相继来到厅内。

  隔着老远,就见孔融起身相迎,嘴里道:“哈哈,维中真是我北海国的及时雨呀”。

  孔融如此推崇,李贤却没有恃宠而骄,只见他抱拳作揖,恭谨地说道:“见过孔使君”。

  “不必多礼,来人呐,看座”

  “喏!”

  话音刚落,侍卫便搬来了两个蒲团。

  李贤地位特殊,既是领军大将,又是郡府长史,身上还又兼着夷安城县令的职位,放眼整个大汉朝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显示对李贤的尊重,孔融特意将李贤的座次排在右首第一的位置。

  文左武右,右首第一,说明孔融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了李贤武将第一的身份。

  沾着李贤的光,太史慈紧随其后,也排到了第二位。

  徐州大军压境之际,没有人斤斤计较,他们知道,北海国能否挺起腰杆,完全要看李贤跟太史慈的。

  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李贤不在的时候,向徐州军服软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文人也有所谓的风骨。

  眼下,李贤去而复还,万余大军凯旋,究竟如何应付陶应,这是急需商议的事情。

  各自落榻之后,孔融向李贤问道:“东莱军长途跋涉,不知道还有几分战力?”

  李贤自信地答道:“休整一日过后,大军便恢复十成的战力”。

  孔融喜上眉梢,道:“喔?听说徐和也投顺了?”

  “还请使君宽恕我先斩后奏之罪,当时曹军兵临城下,若不是徐和及时来援,我军怕是要损失惨重”

  “维中言重了,收降徐和,等于为我北海国平添臂助,此乃大功一件,何罪之有?”

  李贤也只是客气的表示一下,为了堵住悠悠之口而已,不过,有道是演戏要演圈套,当下他嘴里道:“据我所知,徐和虽然出身黄巾,却与卞喜两兄弟截然不同,他既没有多造杀孽,也没有纵兵劫掠,算是难得的义贼了”。

  孔融笑着摆手,道:“我听说过徐和,他不是与曹孟德有仇怨吗?”

  “没错,此人与曹操誓不两立”

  “好了,且不说这徐和,维中你应该听说了徐州陶应的事情,不知你做何感想?”

  “他要战,那便战,我北海国可不是随便什么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一番话说的格外提气,厅内众人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膛。

  北海国向来以富庶闻名,却从来不以军力见长。

  像李贤这般酣快淋漓的宣言,厅内的官吏十多年都没听过了。

  他要战,那便战,多么痛快!

  一言既出,厅内的官员们当即满面红光,他们深藏在骨子里的那些“战意”纷涌而出,顿时觉得畅快至极。

  乱世来临,光逞口舌之勇是毫无用处的,涉及到生死攸关的重大利益,一切还是得靠实力。

  只有实力强劲了,别人才不敢任意欺凌。

  之前东莱军不在的时候,北海国上下总觉得缺了一分依靠,面对咄咄逼人的徐州兵也总欠缺些底气。

  眼下,李贤率军回返,众人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

  一时之间,厅内主和的几人全都倒旗易帜,绝口不提米粟之事。

  唯有一人迟疑地问道:“敢问李使君,若是胜了陶应,徐州军大举报复,那又该如何是好?”

  “陶谦虽老,却不至于昏庸至此,我北海国与徐州郡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双方不能携手御敌,无论是袁绍、曹操还是袁术都有可能趁隙攻来,陶应不过是陶谦次子罢了,他在徐州郡的地位还远远不至于一手遮天”

  孔融听得暗暗颌首,李贤果然有勇有谋,他虽然领军在外,却对徐州的事情了如指掌,真是令人惊叹。

  “请恕我无礼,李使君,徐州军实力强劲,东莱军真有取胜的信心吗?”

  李贤志得意满地笑了起来:“徐州军再强悍难道还能比夏侯渊的曹军还要强?”

  进入厅堂之后,李贤第一次露出张狂之意,只听他继续说道:“徐州军被曹军杀的丢盔卸甲,可那于禁、夏侯渊却也没在我手中讨得好处。陶应兵马不过两万,他若是真有胆量,早已经攻往都昌,又哪里会在边境徘徊?况且,为了以防万一,此番我东莱军可以与北海军攻击陶应”。

  一万名东莱军加上五千名北海军,这等于是北海国内九成的军力了。

  如此军力若是依旧败了,那孔融也就认栽了。

  辛辛苦苦筹备了这么久,为的不就是扬眉吐气吗?

  军卒敢战,军将丝毫不畏,孔融哪里又胆怯的理由?

  “好,太史慈,我且问你,北海军可否听从调令?”

  太史慈眼皮一跳,想来孔融耳中应该听到了什么风声,所以才有此一问。

  不过,当下却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太史慈抱拳应诺,道:“使君说笑了,无论是刀山火海,北海军都将义无反顾”。

  “好,李贤、太史慈听令!’

  “在!”

  “东莱军休整过后即刻与北海军合兵一处,务必于五日之内抵达平昌”

  “喏!”

  “粮秣一事,由沿途郡县供给”

  “喏!”

  孔融军令一下,厅内再无异议。

  东莱军没有回返之前,各种疑虑都可以作为软弱的理由,可现在,战无不胜的李贤回来了,没有人觉得需要向陶应低头。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罢了,不知天高地厚!

  

第209章 战术上藐视敌人

  

  憋屈了这么久,北海国上下全都淤积了一股气。()

  之前,管亥兵寇都昌也就罢了,官军跟贼寇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可现在,亲近如手足的徐州军竟然趁着北海国大将李贤不在的时候兵寇犯边,这等忘恩负义、寡闲廉耻的行径顿时引得人人愤慨。

  要知道,徐州郡内遇到灾荒的年月,北海国可是没有少给粮秣。

  眼下,陶谦还在,陶应就做出这等过河拆桥的事情,等到陶谦死后,徐州郡内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必须给陶应一个深刻的教训,最好让他这辈子也生不出针对北海国的怀心思。

  不打便罢,要打便要打的他铭记终生,这是李贤的战前目标。

  孔融麾下的文武官员,第一次对同一件事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在以往的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

  李贤懒得理会这些勾心斗角,从孔融手中领了军令过后,他与太史慈在城外分道扬镳。

  东莱军在剧县,北海军在平寿,身为大军统领,他们都需要回营统领兵马。

  这时候交通基本靠走,没有运输机,没有火车轮船,只能靠双腿赶路,反正北海国内平安无事,李贤便让北海军先行一步,到达昌平的时候再等待东莱军。

  太史慈也有类似的想法,北海军成军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开拨出行,若是与东莱军一同赶路,那就完全起不到练兵的效果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说实话,太史慈还指望在途中进一步强化训练,确保军卒的战力。

  李贤提出在昌平相会的主意可谓恰好好处,太史慈毫不犹豫便应诺下来。

  大军开拨,需要调拨粮秣,召集民夫。

  五千名北海军出征,随行的辅兵民夫足足有三千人,他们需要押运粮秣,看护军械。

  真要是到了两阵厮杀的时候,民夫是指望不上的,倒是那些受过短暂训练的辅兵可以顶上。

  李贤回到东来军中的时候,大军已经离开了剧县,正在往南下的途中。

  为了节省时间,李贤早就派人快马来报,告诉军将们徐州军入侵的消息。

  无论是胡庸还是周仓都觉得怒火中烧,徐州军这帮懦夫,东莱军在乐安国与夏侯渊厮杀的时候,若是徐州一支兵马直取泰山郡,那时候夏侯渊腹背受敌,肯定得退兵暂避风头。

  现在,软弱可欺的徐州军竟然把北海国当成了更软弱的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大胜曹军,东莱军上下斗志高昂。

  自打东莱军成军以来,大小作战几十次,每次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长此以往,每一名东莱军卒都已经把“傲气”刻入骨髓,在战场上,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

  听闻孔融下令大军南下,教训陶应的时候,东莱军中兵马俱是兴奋不已,便是徐和都有些摩拳擦掌。

  投入李贤麾下之后,徐和得到了极大的信任,他麾下的七千人马没有抽调出一兵一卒,最为难得的是,李贤也没有安插亲信进入军中。

  这种无条件的信赖让徐和很是感动。

  东莱军战胜夏侯渊不是没有一点代价的,经过统计,各营人马折损也在一千人上下,按理说,他们急切需要填补空缺,哪曾想,李贤竟然宁缺毋滥,宁可空缺,也不愿找人滥竽充数。

  徐和原本已经做好了被架空的准备,哪曾想李贤竟然如此信任。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徐和虽然对李贤没有生出效死之心,不过,眼下却也是好感倍升。

  大军南下之前,东莱军卒的伤员、亡者的骨灰、财物都已经留了下来,有人专门负责发放。

  与自家兵马汇合之后,李贤找到徐庶、徐盛,谈论对策。

  徐盛自幼在莒县生存,对徐州的了解可谓比较透彻,当下,便由他分析起来:“陶应此人狂妄自大,刚愎自用,若不是他与徐州大将曹豹有着姻亲的关系,这一次,领兵在外的差事,说什么也不会落到他头上”。

  李贤对陶谦的两个儿子印象不深,他只记得史书上记载,陶谦三让徐州城,最后刘备盛情难却,方才自领徐州牧。

  事情究竟如何,早已经不可考。

  史书中的路人甲,应该不至于闹腾出多大的动静吧?

  带着这分臆测,李贤又问道:“听说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天下闻名,不知道此番陶应出征是否带上了他们”。

  “好叫使君知晓,陶谦的丹阳兵不过数千人,个个以一当十,是难得的猛士,陶谦视他们如身家性命,哪里舍得将兵权交给别人?”

  李贤松了口气,对于威名赫赫的兵马,他总是有一些忌惮。

  历史上,丹阳兵助阵孙策南征北战,为了孙吴政权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首节上一节13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