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31节

  这时候,李贤得到了确切的情报,曹操跟袁术打的激烈,为了对付孙策,曹操希望夏侯渊能及时回援。

  不管怎么说,夏侯渊终于走了,而且短时间内不会回来了,李贤也松了口气。

  自始至终,对于夏侯渊这个敌人,李贤都充满了敬意。

  无论如何,一个能够封侯拜将的人物都不是等闲之辈。

  夏侯渊这一走,李贤也终于可以放心的离开了。

  东莱军占据临济城,将两万曹军拒之门外,又杀的曹军丢盔卸甲,若是李贤大军离开,夏侯渊去而复还,迁怒之下,倒霉的一定是临济的百姓!

  现在,夏侯渊退却了,李贤也就没了后顾之忧。

  乐安国虽好,却终归不是自家地盘,虽说临济的百姓都已经对李贤颇为敬服,可李贤不打算留下了。

  刘备苦无去处,当即隐晦地表达了愿意留守的意愿。

  李贤不置可否,刘备大喜过望。

  曹军与东莱军厮杀正酣的时候,刘备寸功未立。

  厚着颜面讨要临济,这已经是简雍再三叮嘱过的。

  要不然,刘备说不定会难以启齿。

  空手套白狼?

  陡然听到刘备的要求,李贤很是诧异,他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了大半天,最后的战果却要被刘备摘了过去。

  就这么白白便宜了大耳刘,李贤总是有些心中不爽。

  可刘备如今一穷二白,连婆娘都没有,指望从他身上榨出油水出来,难于上青天。

  罢了,要不是刘备,李贤又怎么可能收下徐和,得一强援?又怎么可能遇上赵云?

  反正是一块飞地,距离北海国太远,就算是一个人情,送给刘备了!

  跟曹军在城中的那场厮杀,李贤麾下的军卒阵亡一千五百人,剩下的人几乎人人带伤。

  与损失相比,收获也是一样的惊人。

  一千匹战马,一百副铠甲,还有数之不尽的刀枪武器。

  类似的军械李贤已经收集了很多,大军长途跋涉,携带太多军械也是累赘,于是,李贤便打算折算成一些其他的东西。

  无论是角弓还是长枪,东莱军都有些看不上。

  不过,东莱军弃之如敝的东西,其他军马可都眼热不已。

  李贤财大气粗,没有跟他们斤斤计较,近乎是半卖半送的给了友军。

  这一次,就算是最为斤斤计较的关羽关云长都没挑出毛病。

  李贤的作派实在是无可挑剔,换位思考一番,就算是他们处在同样的位置,要想做到李贤这种程度,肯定也是困难的很。

  战后,李贤提出了离开。

  临济县令大为诧异,而刘备却似乎松了口气。

  刘备最怕李贤待在临济城,不愿离开。

  那样的话,刘备又没了去处。

  在临济百姓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李贤麾下的东莱军还是离开了。

  赵云婉拒了刘备的邀请,暂时待在李贤军中,跟随他一道南下。

  至于徐和的六千兵马,当然也不曾拉下。

  大军北上的时候,李贤麾下只有五千人,现如今,算上徐和的人马,李贤已经坐拥九千大军。

  这九千人马全都是百战老卒,与太史慈训练的北海军不可同日而语。

  沿途间,一路无话。

  浩浩荡荡的万余兵马行军,所过之处,无论是乡堡还是村落全都顺顺当当地交出粮秣,而李贤也不曾亏待他们,照样拿出缴获的军械来酬谢他们。

  都昌城,孔融高居上首,下方,一群人依旧在激烈地争吵。

  争吵的起因很简单,是为了徐州军借取粮秣的事情。

  陶谦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他渐渐地把手中的权力交给了两个儿子。

  长子稳重些,没有惹出什么事端,可却又略显蠢笨,次子,生性跳脱,总是作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

  此番,徐州军借取粮秣的事情,据说就是陶谦次子搞出来的。

  之前,李贤在北海国的时候,没有人敢来滋事。

  可现在,李贤长期不归,一些心怀不轨之徒顿时有些蠢蠢欲动,他们认为,李贤八成是回不来了。

  陶谦的次子就是看穿了北海国外强中干的事实,特意趁着李贤不在,北海**力空虚的空档前来敲竹杠。

  两万名徐州兵已经抵达北海国境处,大有一言不合挥军来攻的迹象。

  如此霸道情景,顿时让孔融破口大骂,可却又无可奈何。

  

第206章 竖子不足与谋

  

  陶谦执掌大权的时候,徐州与北海国向来平安无事,双方甚至共同出兵,联手抵御曹军。

  可现在,陶谦身染重疾,初掌大权的次子陶应急着证明自己,便磨刀霍霍,准备拿北海国开刀。

  陶谦是坚定的反曹者,可他的次子陶应却一直视曹孟德为英雄豪杰。

  曹军势大,徐州军在泰山郡被打的落荒而逃,要不是曹操顾及淮南的袁术,说不定曹军早已经直捣徐州了。

  徐州军损兵折将,使得陶谦的病情雪上加霜,陶应反而认为是北海军的过错,在他看来,如果太史慈及时出兵救援,自家兵马绝不会败的这么快。

  于是,陶应便把怒火撒到了北海国的头上。

  大军压境,只不过是为了展示实力,告诉徐州境内的百姓,他们陶氏父子不是软柿子可以任人拿捏。

  只可怜了孔融这个老好人,空有“仁义”之名,到头来却被一个晚辈欺负到自己头上。

  有道是泥人还有三分火,孔融被小辈敲竹杠,自然怒火中烧,可偏偏又束手无策。

  太史慈的北海军刚刚成军,指望他们与徐州军厮杀,只怕胜算不大。

  胜了也就罢了,若是败了,各地的豪强岂不是要轮番前来打秋风?

  北海军败不起,可平白无故交出粮秣,又实在让孔融抹不开脸面。

  粮秣这东西,徐州军可以讨要,其他豪强一样可以前来索取,就算有米山、粮山也禁不住这样折腾。

  若是李贤在就好了!

  孔融从未像今天这般怀念过李贤。

  原本东莱军在的时候,孔融在他人的诱导下,还觉得李贤已经尾大不掉,功高盖主,可现在,东莱军不在北海国,什么牛鬼蛇神都冒了出来。

  若是李贤在此,区区陶应又怎敢猖狂?

  厅内的大小官员争吵了个半天,依旧没能辩出个所以然,孔融无奈,只得把希翼的目光投向太史慈,嘴里道:“子义,如今北海军战力如何?”

  太史慈深吸一口气,铿锵有力地说道:“末将不敢妄言,不过,对付徐州军,想来应该不在话下!”

  孔融眼睛一亮,道:“此话当真?”

  “军中无戏言”

  孔融正要多言,此时,忽而有官员上前说道:“使君三思,子义将军练兵有方,可北海军成军不过数月,贸然上阵,万一有了闪失,我北海国岂不是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那陶应小儿狂妄自大,可陶谦麾下的丹阳精兵天下闻名,开阳臧霸更是凶名在外,我北海**力薄弱,怎比得上徐州郡内的数万大军?”

  孔融叹了口气,此人分析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北海国与徐州郡的关系原本就错综复杂,陶应大军压境,孔融无论出兵与否都是一个难题。

  出兵,胜了,万一又引出更多的徐州兵马,那又该如何是好?

  孔融已经招惹了曹操、袁绍,真要是四面受敌,只怕绝难支撑到冬天。

  “你们以为如何?”孔融优柔寡断,只得再次询计问策。

  “徐州土地广袤,军力雄厚,为长远考虑,使君还是破财消灾吧”

  “没错,北海国虽然偏安一隅,可北有袁绍、西有曹操,都非良善之辈,真要是再与徐州交恶,那岂不是四面树敌?”

  这时候,主和派大战上风,耳根颇软的孔融已经有几分拿粮消灾的趋向了。

  太史慈被晾在一边,心里对孔融顿生恶感,自己已经把话到那程度了,可孔融却还是难下决断,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成大事?

  生出“竖子不足与谋”的心思之后,太史慈再也不发一言,只是冷眼旁观,看着厅内的官员们唾沫横飞。

  不知道过了多久,孔融击掌示意肃静,嘴里道:“如果李贤的东莱军在这里,子义率领北海军与其共抗陶应,想必胜算极大,如今,东莱军北上未归,子义孤掌难鸣,也罢,且拨付些粮秣,交给徐州军吧”。

  “喏!”

  太史慈阴沉着脸,散会之后径自踱出了厅外。

  北海军兵马已有五千人,每日苦练不辍,为的就是能够上阵杀敌,博出一个名号。

  孔融这番认怂的行为对于北海军卒来说是莫大的侮辱。

  辛苦了这些时日,到头来,却连北海国的国相都不信任他们,那军卒们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太史慈回到军营之后,夜不能寐,他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实在是太过憋屈了。

  徐州军又怎样?凭什么可以到北海国耀武扬威?

  北海的粮秣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也是百姓们辛辛苦苦,一粒一粒积攒出来的。

  眼下,陶应带着兵马转了一圈儿,北海国就要奉上粮秣,这不是告诉天下人,北海国软弱可欺,速来敲竹杠吗?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孔融着人准备的粮秣还没有打包运走,太史慈麾下的北海军卒就得知了这一消息。

  当即,不少军校都嚷着要见太史慈。

  太史慈原本就心烦意乱,见状之后更是大怒,“怎么?你们要造反吗?”

  “太史将军明鉴,孔北海活命之恩,我等青州百姓此生也难以报答,眼下,北海国有难,我等食君俸禄,自然要舍命报答,如若不然,岂不是枉为人子?”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区区徐州军又如何?只要太史将军一声令下,咱们就杀他娘的”

  “对,杀他娘的!”

  北海军卒有九成的兵马来自于青州,如果不是李贤恳请孔融赈济流民,说不定他们早已经饿死了。

  对孔融、李贤,这些军卒都很是感激。

  因而,此番听到陶应敲竹杆的行径,军卒们当即义愤填膺。

  东莱军不在了,还有北海军!

  “将军,是可忍孰不可忍呀!”

  太史慈深吸了几口气,道:“都他娘的退下!你们的心思我明白的很,可出兵与否不是我太史慈说了算,我已在国相面前请缨作战,奈何他人作祟,此事便不了了之”。

  几个月下来,来自青州的流民已经在北海国内稳定下来,他们习惯了这里的一切。不少人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北海国的一分子。

  听到太史慈所言,军卒们朗声呼喝:“将军,我们打算去国相府谏言,不知可否?”

首节上一节13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